迫迌:李永平自选集(1968-2002)

迫迌:李永平自选集(1968-200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李永平
  • 哲学
  • 思想史
  • 现代中国思想
  • 文化研究
  • 知识分子
  • 个人主义
  • 自由主义
  • 台湾思想
  • 大陆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为着名/重量级小说家、翻译家、学者--李永平的第一本「自选集」,从他二十世纪的作品中挑选出重要的、精采有趣的或个人偏爱的小说篇章;从最早期的《拉子妇》,到晚近出版的《雨雪霏霏》,回顾兼反省,将过去三十年的写作经验和心路历程,尤其是小说文字风格的演变,梳理一番,完整地、一次地呈现在华文世界的读者眼前。

  在台湾现代小说的传统里,李永平其人其文都是相当特殊的例子。李永平生长于东马婆罗洲,一九六七年负笈来台,就读台大外文系。一九七二年,他凭短篇小说〈拉子妇〉赢得注意,从此创作不辍。一九八六年,他推出《吉陵春秋》,以精致的文字操作,复杂的原乡想像,引起极大回响。但李永平真正成为一种现象是在九十年代。在一片后殖民、后现代的论述风潮中,李永平大可以成为正面或反面教材,好好被解读一番。在李永平的小说中,女性的成长、堕落、与死亡往往是他的作品必须一再面对的后果。他的中国原乡、中国母亲、中国文字形成了他的世界里的三位一体。三者之间的互为代换指涉,既坐实了李的文学意识形态,也生出无限空虚怅惘。原因无他,他的书写位置本身--漂流的,边缘的,「没有母语的」--已经预设了种种的不可能。环顾当代台湾文学,还看不出有多少作家显现如此的庞大的野心与矛盾。因为台湾,他的文字事业得以开展;也因为台湾,他的原乡--不论是神州还是婆罗洲--才有意义可言。但他的台湾书写不必只是一般人念玆在玆的本土写实。恰恰相反,台湾的重要在于提供一个(政治的,欲望的,文本的)转喻空间,辐辏折射,使作家得以启动种种有情关照。先不论李永平作品的野心,这年头视文学为圣宠,把铁饭碗都能扔了的作者,可真是不多见。为了创作,九十年代的李永平是漂泊的。在台北古晋婆罗洲南洋东海中国世界里,浪子少年心,红尘来去,李永平深陷追逐原乡神话与异乡暧昧记忆中,他的小说在人性幽暗心灵寻找生命的罪与罚之救赎。

作者简介

李永平

  一九四七年生于婆罗洲。中学毕业后来台就学。国立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留系担任助教,并任《中外文学》杂志执行编辑。后赴美深造,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比较文学硕士、华盛顿大学比较文学博士。曾任李永平,一九四七年生于婆罗州。中学毕业后来台就学。国立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留系担任助教,并任《中外文学》杂志执行编辑。后赴美深造,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比较文学硕士、华盛顿大学比较文学博士。曾任教于国立中山大学外文系及东吴大学英文系。现任国立东华大学英美语文学系创作与英语文学研究所教授。着有《婆罗洲之子》、《拉子妇》、《吉陵春秋》、《海东青:台北的一则寓言》、《朱鸰漫游仙境》及《雨雪霏霏:婆罗洲童年记事》。译作包作《上帝的指纹》、《旷野的声音》、《輓歌》、《纸牌的祕密》、《圣境预言书》、《天使走过人间》、《大河湾》、《幽黯国度》等。《吉陵春秋》英译本即将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其小说曾获《亚洲週刊》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强、时报文学推荐奖、联合报小说奖、联合报读书人年度最佳书奖、中央日报出版与阅读中文创作类十大好书等。

沉思的边界:台湾当代文学的另一重回响(精选文集,1968-2002) 一部关于现代性焦虑、语言的自省与故土情怀的深度文本集,聚焦于台湾战后知识分子在历史变迁中的精神肖像。 本书精选了自一九六零年代末至二十世纪初,台湾文坛几位重要作家的代表性作品,这些文本共同构筑了一个复杂、多义且充满张力的文学景观。它并非对某一特定流派的简单汇编,而是一次对特定历史时期知识分子精神状态、语言实验与文化身份追寻的细致考察。 --- 卷一:都市的异乡人与现代性的切面(1968-1979) 这一部分的作品集中反映了台湾社会在高速现代化进程中,个体经验与宏大叙事的冲突与磨合。作者们以其独特的笔触,捕捉了都市生活中潜藏的疏离感和存在的荒谬性。 一、都会的迷宫与个体失语症: 此辑收录的初期小说,深刻地描绘了战后移民群体及其第二代在城市钢筋水泥丛林中的精神困境。叙事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家庭伦理或乡土叙事,而是转向对“时间性”和“空间感”的解构。其中一篇标志性的中篇小说,通过一位在城市边缘游走的知识分子,探讨了身份认同的断裂——既无法完全融入新的现代生活模式,又无法返回一个已然逝去的传统秩序。作品中对日常细节的捕捉,如电车上的沉默、霓虹灯下的孤独,都带着一种冷峻的疏离美学。语言风格上,这一时期的作品开始大胆借鉴西方现代主义的意识流手法,但又巧妙地融入了古典汉语的凝练与节奏,形成了一种既“前卫”又“内敛”的独特张力。 二、历史的幽灵与记忆的重构: 在这一时期,尽管政治气氛相对压抑,但知识分子对历史的探问从未停歇。本卷中的部分散文与短篇小说,以隐晦而富于象征性的笔法,处理了“不在场”的历史事件。例如,有几篇作品通过描绘旧物、老照片或梦境,试图还原那些被官方叙事所覆盖的个人记忆碎片。这些碎片化的叙事,揭示了历史记忆的不可靠性,以及个体在面对宏大历史洪流时的无力感与道德抉择的艰难。作者们对“讲述”这一行为本身的审视,也达到了新的高度,探讨了语言如何成为一种保护自身,亦或是一种背叛的工具。 --- 卷二:语言的内观与形而上的追问(1980-1990) 进入八〇年代,社会环境逐渐开放,文学创作迎来了更为自由的探索空间。这一阶段的选篇,显著地转向了对“文学自身”——即语言的物质性、文本的结构与意义的生成机制——的深刻反思。 一、词语的重力与形式的极限: 此部分集中展现了作家们对传统叙事规范的突破。多篇作品摈弃了完整的情节线索,转而追求一种“文本的内在逻辑”。作者们热衷于对名词、动词进行近乎拆解的实验,试图探寻词汇脱离既定语境后所能激发的新的联觉和意义张力。例如,其中一篇长篇小说(或长篇尝试),采用了多重叙事者、时间线的交错与错位,其目的并非是为了制造悬念,而是为了模拟人类思维活动中那种跳跃、关联、乃至无意义的流动状态。这种对形式的极端关注,使这些作品具有了极强的“文本自反性”。 二、人性的幽微与道德的灰色地带: 在形式的探索之外,对人性深层结构的发掘也达到了新的深度。这一时期的小说,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善恶二元对立,而是深入剖析了现代人内心的“不确定性”。角色往往处于强烈的伦理困境之中,他们的行动逻辑难以被简单的动机分析所概括。作品中对“情欲”、“背叛”和“沉默”的描摹,既带有强烈的现代性焦虑,又流露出对古典哲学中“人之所以为人”这一命题的持续追问。这些文本的晦涩感,并非源于故作高深,而是源于对人类经验复杂性的一种忠实记录。 --- 卷三: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焦虑与书写自觉(1991-2002) 跨越世纪的这部分选集,展示了作家们在面对全球化浪潮、本土文化重塑以及后殖民理论反思时的文学应对。 一、地方感的消融与精神版图的重建: 随着经济与信息壁垒的消融,作家们开始审视“何为台湾的独特经验”。本卷中的作品,不再单纯依赖乡土的地理景观,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文化符号、集体潜意识中的“他者”形象。有几篇重要散文,探讨了外来文化元素如何被吸收、转化,最终成为本土文化新的肌理。其中对“身份政治”的讨论,呈现出一种批判性的反思,即警惕将任何文化身份固定化、纯粹化的倾向。作品中充满了对“杂糅性”和“流动性”的赞美,将文化视为一个不断开放、自我辩证的过程。 二、书写伦理与知识分子的责任: 在世纪末的文学转向中,知识分子写作的社会责任成为了一个核心议题。本卷精选了一些关于文学创作的反思性文字,作家们公开探讨了在市场化语境下,如何保持写作的“非功利性”与“审美高度”。他们对语言的滥用、意义的过度阐释保持警惕,强调文学的终极价值在于对“不可言说之物”的艰难逼近。这些作品提醒读者,真正的文学行动,首先是对自身表达能力的审视和约束,而非一味的宣告。 --- 结语:回溯与展望 这本选集提供了一个从宏观历史转向微观语境,再到纯粹文本实验的完整光谱。它所展现的文学图景,是以“反思”为核心驱动力的:对历史的反思,对语言的反思,对自我反思的再次反思。阅读这些作品,无疑是一次对台湾近三十年知识思想脉络的深度潜游,它要求读者放下对情节的依赖,转而投入到语言深处的节奏、结构与无声之处的意义探寻中去。这不仅仅是一部文学选集,更是一部关于现代精神如何挣扎、如何定位的“思想备忘录”。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迫迌:李永平自选集(1968-2002)》,这书名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感。“迫迌”,在台湾的语境里,带着一种漂泊、闯荡、历经世事的味道,这恰恰是李永平先生文学创作的底色。1968年至2002年,这三十多年,见证了台湾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孕育了李永平先生无数经典的篇章。我一直觉得,李永平先生的文字,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特点,它不像某些作家那样咄咄逼人,却能在不经意间触动你内心最深处的情感,让你陷入沉思。他的小说,总是能捕捉到那个时代台湾人细腻的情感和生活状态,仿佛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共同的记忆。这次的“自选集”,意味着我们可以窥探到作者本人在创作道路上的思考,看到他眼中最重要的作品。我非常好奇,在这本精选的集子中,李永平先生会如何呈现他的人生“迫迌”之路?又会选择哪些作品来代表他三十多年的文学耕耘?我期待着,能在这本书中,再次与李永平先生的文字相遇,感受那份来自土地的温度和深沉的智慧。

评分

“迫迌”,这个词,在台湾,不仅仅是“出门去闯”这么简单,它还包含着一种历练,一种在陌生环境中生存、奋斗的勇气和智慧。所以,《迫迌:李永平自选集(1968-2002)》这个书名,就立刻让我对李永平先生的作品充满了好奇与期待。1968年到2002年,这三十多年,是台湾社会经历巨变的时期,也是李永平先生文学创作的黄金年代。他的文字,总是带着一种特别的韧性,就像是在土地里扎根多年的老树,不张扬,但却拥有强大的生命力。我曾经深深着迷于他的《巨兽》,那种对环境、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让我久久不能忘怀。他的叙事,总能不动声色地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让我们反思自己的人生。这次的“自选集”,对我而言,就像是一次与李永平先生的文学对话,通过他自己挑选的作品,来理解他的人生哲学和创作理念。我非常期待,在这本选集中,能够再次感受到李永平先生文字中那份独有的温度与力量,重温那些经典,发现更多隐藏的惊喜。

评分

《迫迌:李永平自选集(1968-2002)》,书名里那“迫迌”二字,一听就充满了江湖味和人生况味,像是在诉说着一段漫长而精彩的闯荡故事。李永平先生,这位台湾文学的巨匠,他的文字总能带给我一种沉静而又厚重的感受。1968年到2002年,这三十多年,是台湾社会经历剧烈变革的时期,也是李永平先生创作能量最为喷薄的阶段。我一直觉得,他的作品,比如《吉林》、《巨兽》,不仅仅是故事,更是对人生、对历史、对乡土的一份深刻回望。他的叙事风格,总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能够将读者缓缓地引入一个充满质感的世界,在那里,人性的复杂、命运的跌宕,都得到了最真挚的展现。这本书的“自选集”性质,对我来说,意义非凡。它意味着,我们可以通过作者自己最珍视的作品,来理解他的文学轨迹,感受他思想的演进。我期待在这本精选的篇章中,能够再次体会到李永平先生文字中那份独有的温度和智慧,去重新认识这位在文学道路上“迫迌”了一辈子的先行者。这本书,无疑是献给所有热爱李永平先生作品的读者的一份珍贵礼物。

评分

读到《迫迌:李永平自选集(1968-2002)》这个书名,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李永平先生那些充满独特韵味的作品。特别是“迫迌”这个词,在台湾本土的语境下,它承载着一种历经风雨、闯荡四方的意味,恰如其分地概括了李永平先生的文学人生。1968年到2002年,这跨度三十多年的时间,是台湾文学史上一段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李永平先生创作的黄金年代。我回想起当年阅读《大河尽头》、《流光》等作品时的感受,那种沉静的叙事,细腻的心理描写,以及对人生、对故土的深沉眷恋,都让我深受触动。他的小说,不像某些作家那样追求华丽的辞藻或激烈的冲突,而是像一条缓缓流淌的河流,在不动声色中蕴含着巨大的力量,将读者带入到一个充满哲思和情感的世界。这次的“自选集”,对我来说,意味着一个绝佳的机会,可以重温那些经典,也可以发现那些可能被忽略的佳作。我尤其期待,在这本选集中,能够再次感受到李永平先生那种独有的“台湾味”,以及他如何将个人的人生经历和时代变迁巧妙地融入到文学创作之中。这本书,不单单是一本选集,更像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探李永平先生三十余年的文学世界,感受他文字的温度与深度。

评分

《迫迌:李永平自选集(1968-2002)》,这书名一出现,就让我脑子里涌现出许多画面,特别是“迫迌”这个词,在台湾语境里,总带着一股子闯荡江湖、历经风雨的豪情。李永平先生,这位在台湾文坛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文字对我来说,总有一种沉静而又充满力量的质感。1968年到2002年,这三十多年,正是台湾文学发展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也是李永平先生创作的丰收季节。我至今还记得读《吉林》时的那种震撼,那种对故土、对人生的深刻描绘,仿佛能将我带回那个年代,与书中人物一同感受时代的变迁。他的作品,往往不是一眼就能看透的,需要慢慢品味,才能体会其中蕴含的深意。这次的“自选集”,对我来说,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可以系统地回顾李永平先生的创作历程,重新审视他不同时期的作品。我特别好奇,在这三十多年的创作中,他最想强调的是什么?他的文字风格又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这本书,就像是一张藏宝图,指引我们去发掘李永平先生文学世界中最珍贵的宝藏。

评分

《迫迌:李永平自选集(1968-2002)》,这书名一出,我脑海里就响起了台湾老歌的旋律,充满了怀旧感和人生况味。“迫迌”,这个词,在台湾的语境里,是出门闯荡、历练人生的象征,这不正是李永平先生的文学创作生涯的写照吗?1968年至2002年,这三十多年,是台湾社会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是李永平先生文学创作的黄金时代。我曾深深迷恋他作品中的那种细腻与厚重,仿佛他笔下的每一个人物,都真实地活在我们身边。他的文字,总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能够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世界,在那里,我们能够看到人性的复杂,也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无奈。这次的“自选集”,对我来说,意味着一次与李永平先生的深度交流。我想知道,在他自己眼中,哪些作品最能代表他,最能反映他对人生的理解。我非常期待,在这本精选的篇章中,能够再次体会到李永平先生文字的魅力,重温那些曾经打动过我的故事,也发现那些我尚未触及的文学瑰宝。

评分

《迫迌:李永平自选集(1968-2002)》这本书,光听名字就让人觉得有一种怀旧的、带着点江湖气的亲切感。“迫迌”,这个词在台湾的口语里,有“闯荡”、“冒险”、“走江湖”的意思,立刻勾起了我很多关于李永平先生过往作品的联想。1968年到2002年,这三十多年,恰恰是台湾文学从萌芽到蓬勃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李永平先生创作生涯中最辉煌的阶段之一。我记得当年读《吉林》、《巨兽》这些作品时,那种既带有地域特色又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他的文字,总是有一种沉静而又饱含力量的质感,仿佛能将你带入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这本书的选集性质,更让我期待,能在这个精选的篇章里,重新梳理和感受他不同时期、不同主题的创作脉络,看看他如何用文字“迫迌”人生,又如何将这份“迫迌”的经历,转化为文学的经典。特别是那些尚未读过,或是已经读过但记忆模糊的篇章,能在这次的“自选”中再次发现,那种惊喜感,就像在老旧的书柜里翻出被遗忘的宝藏一样。我很好奇,在这三十多年的时间里,李永平先生是如何在创作上不断探索和突破的?他的文字风格又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这本书的选集,无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让我们能够系统地、深入地去理解这位台湾文学巨匠的创作历程和文学贡献。

评分

“迫迌”,这个词,总让我联想到台湾街头巷尾的市井生活,那种带着点草根气息,又充满着闯劲和韧劲的生活态度。而李永平先生,他的文字,不正像是从这片土地上生长出来的一样,朴实而又深刻。《迫迌:李永平自选集(1968-2002)》,这本书名,就足以勾起我对这位台湾文学大师创作生涯的回溯。1968年到2002年,这三十多年,是台湾社会风起云涌的时代,也是李永平先生文学创作的黄金时期。我曾被他的《大河尽头》所震撼,被那种宏大的叙事和细腻的情感所打动;我也曾沉浸在他的《流光》中,感受那份淡淡的忧伤和对过往的追忆。他的文字,总有一种沉静的力量,不张扬,但却能够直抵人心。这次的“自选集”,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与李永平先生的深度对话。我想看看,在这三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他自己最看重的是什么?他想要通过这些作品传达怎样的思考?我期待在这本选集中,能够重新发现那些被我忽略的文字珠玑,也能再次品味那些已经铭刻在心的经典。这本书,不只是一本书,更是一份时代的印记,一段文学的传奇。

评分

“迫迌”,这个词,在台湾人的记忆里,总会勾起一种闯荡江湖、不畏艰难的画面感。而《迫迌:李永平自选集(1968-2002)》这个书名,就如同为李永平先生波澜壮阔的文学人生,打上了一个极具代表性的注脚。1968年到2002年,这三十多年的时光,是台湾文学从起步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也是李永平先生创作的高峰期。他的文字,总有一种沉静的力量,像是一汪深不见底的湖水,表面平静,底下却暗流涌动,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哲思。我曾经被他的《流光》所吸引,那种对时间流逝的感伤,对往事的回味,总是能引起我强烈的共鸣。他的叙事,常常不疾不徐,但却能在字里行间透露出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这本书的“自选集”形式,让我觉得非常珍贵,它就像是李永平先生为我们准备的一份私藏,里面一定是他自己最引以为傲,也最能代表他创作理念的作品。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再次感受他文字中那份独特的台湾味道,也希望能从他的“迫迌”经历中,汲取面对生活的力量。

评分

《迫迌:李永平自选集(1968-2002)》,光听这书名就感觉很有重量,也很有人情味。“迫迌”,在台湾的日常语汇里,是出门闯荡、历练人生的代名词,这不就是李永平先生文学创作的写照吗?1968年至2002年,这三十多年的时光,正是台湾社会变迁剧烈的时期,也是李永平先生文学创作的丰厚土壤。我至今还记得初次接触他的作品时那种惊喜,他的文字不像有些作家那样总是高高在上,而是充满了烟火气,带着一种朴实而又深刻的洞察力。他的小说,常常能勾勒出那个时代台湾人的生活状态,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挣扎与希望。这本书是“自选集”,这意味着我们能够读到他自己认为最能代表自己创作历程、最满意、最能表达自己心声的作品。我特别好奇,在选集里,李永平先生会侧重于哪些主题?是他对故乡的眷恋?是对人生哲理的探寻?还是对台湾社会变迁的观察?无论如何,我期待在这本选集中,能够再次与李永平先生的文字进行一次深入的对话,感受他作品中那份经久不衰的魅力。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学旅行,一次与大师心灵的深度交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