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荣解读老子(平装)

傅佩荣解读老子(平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老子
  • 道家
  • 哲学
  • 傅佩荣
  • 思想
  • 文化
  • 经典
  • 解读
  • 中国哲学
  • 智慧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老子》又名《道德经》,但是内容世人所谓的「仁义道德」完全无关,亦即所论并非伦理学的题材。以王弼(二二六-二四九年)所注的版本为例,《老子》分为上下两篇,先论「道可道,非常道」,后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于是遂有「道经」(一至三十七章)与「德经」(三十八至八十一章)二篇,合称《道德经》。

  关于《老子》一书的作者,亦即「老子」此人,司马迁说:「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宝之史也。」老子是周朝管理文书档案的官,学问与见解应该具有一水平。根据孔子(公元前五五一-四七九年)曾经向老子请教礼仪一事来看,老子应该也是春秋时代的人,年龄比孔子稍长。孔子听了老子的一番训勉之后,对弟子说:「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所谓「龙」,描写他「乘风云而上天」,并非年轻时的孔子所能理解。老子眼见周朝衰颓,决定西出函谷关,准备隐居,守关的官员请他留下作品。「于是老子迺着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今日通行的是王弼注的版本,而王弼上距老子的年代也有七、八百年,谁能担保这段期间的传抄与刻印都没有问题呢?一九七三年,湖南长沙马王堆的「汉墓」,出土了一大批帛书,其中就有《老子》的帛书甲本与乙本。这两个版本大同小异,都是〈德经〉在前而〈道经〉在后,并且没有分章。一九九三年湖北荆门郭店村「战国楚墓」又出土了许多竹简,其中有三种《老子》的摘抄本,分为甲、乙、丙三组。摘抄本的字数只有通行本的三分之一,并且丙组中的文句较为接近帛书本与通行本。专家认为,甲组较为接近《老子》祖本,它的抄写年代距离老子逝世「可能」只有一百多年。换言之,目前所能找到的断简残篇,离

  作者老子本人也有一百多年了。既然如此,我们在依据最新出土的资料修订《老子》通行本的同时,还是要把焦点置于老子学说的阐释上。

  在探讨老子学说时,会发现材料最多的是历代的注解与引申。从最早的庄子、韩非等人,经过河上公、王弼,甚至唐玄宗这位帝王,以及宋朝的王安石、苏辙、朱熹等人,无不发表心得,增益老学。但是,《老子》似乎是一面镜子,人们总能借它照见自己的长相,而未必说得清楚它原来的用意是什么。老子是道家的创始者,他所谓的「道」,是指「真实」(更好说是「究竟真实」)而言,亦即要将人生依託在永恆不变的基础上,再由此观照人间,安排适当的言行方式。他在儒家之外,另外开辟了一条路,并且是更为宽广的路。奈何天下人却难以体认他的美意。他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七十章)我们不妨欣然接受此一邀请与挑战,一起认真研读《老子》。

以智慧取胜的老子

  老子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七十章)为什么老子认为自己的说法既容易了解又容易实践,但是天下人却没有办法了解,也没有办法实践呢?答案是:老子的智慧太高了。

  「智慧」其实无所谓的高低,它像是一道门槛,只有跨过去与跨不过去的问题。一旦跨过去,就觉悟了,就豁然开朗,从此月白风清,无所沾滞,可以解脱自在,也可以逍遥自得。庄子的表现不正是如此吗?

  道家由老子开创,并由庄子发展,所形成的思想及影响可以同儒家分庭抗礼,在深度与广度上则更有过之。

  所谓「道」,是指「究竟真实」而言,亦即万物的始源与归宿,万物的基础与动力来源。这样的道,当然超过人类认知的能力及表述的范围,所以说:「道,可道,非常道」(一章),又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五十六章)。既然如此,那么老子又是如何知道的?他凭借的是:「致虚极,守静笃」(十六章),意思是:追求「虚」,要达到极点;守住「静」,要完全确实。靠着虚与静,无异于排除感官与认知的分辨作用,化解欲望与行动的具体作为,然后再觉悟那由道而来的「永恆的与无限的层面」。依此观之,万物的变化不再使人困扰,万物的有限也不再使人遗憾。从体验「真实」出发,可以抵达「审美」之境,因为心灵敞开,无所不容,天下又岂有不可欣赏之人,又岂有难以欣赏之物?

  《老子》向来是一本难解的书,而其关键即在于「道」 字。一方面,道是无所不在的,而「德」是万物「得之于道者」,所以说「道生之,德畜之」(五十一章);另一方面,道又与万物截然不同,因为它「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二十五章)。这两种性质可以分别称为「内存性」与「超越性」,亦即:道是既超越又内存的。掌握了这一点,才可进而发挥老子的无为观与自然观。譬如,何以无为?因为,「无为而无不为」(三十七章),人又何必自寻短烦恼?又如,何谓自然?「自然」即是自己如此,一切本来就会走上正途,合乎道的运作模式。

  我在解读《老子》时,主要的根据是自己研习中西哲学三十余年的心得。「哲学」的原意是「爱好智慧」,因而对于老子的智慧,自有相契之处。白话译文,求其通顺畅达;解读部分,专就关键概念加以解析,并且把《庄子》书中列述的语句也附录于后,以兹对照。

解读者简介

傅佩荣

  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曾任比利时鲁汶大学客座教授,荷兰莱顿大学讲座教授,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长,现任台湾大学哲学系、所教授。着有《儒家哲学新论》、《中西十大哲学家》、《西方心灵的品味》、《不同季节的读书方法》、《为自己解惑》、《人生问卷》、《四书小品》、《文化的视野》(立绪文化)等数十部,并重新解读《论语》、《庄子》(立绪文化)。

历史的沉思与哲学的对话:中国古代思想精粹探微 本书聚焦于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数位关键人物的哲学建构与思想脉络的梳理,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宏大而深入的视角,理解这些古老智慧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我们跨越了春秋战国之磅礴时代,探究了那个孕育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熔炉,着重阐述了那些塑造了中华民族精神底色的核心理念。 第一部分:礼乐崩塌下的秩序重建——儒家思想的实践与演变 本部分将详细剖析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的起源与发展。我们将从“礼”与“仁”这两个核心概念入手,考察孔子如何试图在周室衰微、礼崩乐坏的时代背景下,重建社会伦理秩序。 孔子的“仁”学:个体道德的升华与社会责任的承担 “仁”作为儒家哲学的最高范畴,并非一个空洞的道德口号,而是一套完整的人格修炼体系。本书将深入探讨“克己复礼为仁”的具体实践路径,分析其对“孝悌”的强调如何构建了基本的家庭伦理基础,进而推导出“忠恕”之道在处理人际关系乃至治国方略中的应用。我们将比对《论语》中关于君子与小人之辨,揭示儒家对于精英阶层道德实践的严苛要求。 孟子的性善论与政治理想的构建 紧随孔子之后,孟子的思想为儒家注入了强烈的进取精神与人本主义色彩。我们将详尽阐述孟子“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即“四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的发现与培养。尤其重要的是,本书会详细解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考察孟子如何以“仁政”和“王道”来论证推翻暴政的合理性,将其哲学思辨转化为具体的政治行动纲领。 荀子的“化性起伪”与后天教化的力量 与孟子相对立,荀子的学说提供了另一种深刻的社会治理路径。本章将剖析荀子基于“性恶论”的哲学起点,如何论证礼仪、法度和教育在塑造社会规范中的决定性作用。我们将考察“隆礼重法”的思想如何在秦汉大一统的制度构建中,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并探讨其对后世官僚制度设计的影响。 第二部分:超越规范的探索——道家与墨家思想的另辟蹊径 在儒家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规范的背景下,道家和墨家则展现了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和世界观。 老庄之道:自然无为的宇宙观与个体自由的追求 虽然本书不涉及特定解读版本,但对老庄的本源思想的考察不可或缺。我们将聚焦于《道德经》与《庄子》中所蕴含的本体论与方法论。对“道”的阐释将侧重于其“自然”、“恒常”、“不可名状”的特性,以及它如何作为万物运行的根本法则。对“无为”的解读将区分其消极意义与积极意义——即“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的顺应自然。庄子的逍遥游、齐物论,则被视为对僵化价值体系的彻底超越,追求个体精神的绝对自由与解放。 墨子的兼爱与尚同:理性伦理学的早期尝试 墨家思想以其强烈的实用主义和功利色彩,构成了先秦思想史上的重要一极。我们将细致分析“兼爱”的逻辑结构,探讨墨子如何试图用一种普适性的、非血缘性的爱来替代儒家的差序之爱,以及“非攻”主张背后的国际关系伦理观。同时,“尚同”原则如何体现了墨家对社会共识和组织纪律的重视,以及墨家在科技、工程伦理上的贡献。 第三部分:变动的世界与智慧的权谋——法家、名家及其他学派 本部分将转向那些更关注权术、辩论和实际政治效果的学派。 法家的集权主义与制度设计 法家思想是古代政治哲学的极端表现。本书将集中探讨韩非子如何集前人之大成,系统构建了一套基于“法、术、势”的君主集权理论。我们将分析“法不阿贵”、“赏罚分明”等原则在秦朝统一过程中发挥的实际效用,并审视这种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的哲学,在历史进程中留下的深刻印记和潜在风险。 名家的逻辑思辨与语言哲学 名家,尤其是公孙龙的“白马非马”等命题,代表了先秦时期对逻辑和概念分析的早期探索。本章将梳理名家在辨析概念、界定事物本质方面的努力,将其视为中国古代哲学中对理性思维和语言精确性要求的一次重要尝试,尽管其最终未能成为主流学说。 总结:中华思想的连续性与张力 在全书的最后,我们将对上述各家思想进行一次综合性的比较分析。重点在于探讨儒、道、法三家如何在随后的两千年中,相互渗透、彼此制衡,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动力。这种张力——积极入世的社会责任感与超脱世俗的精神追求——正是理解中国历史与文化深层结构的关键所在。本书期望能引导读者,不再将这些学说视为孤立的文本,而是视为一场持续至今的、关于人类如何安身立命的宏大对话。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之前对老子的印象,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一些坊间流传的段子,或者是一些被过度解读的概念,总觉得他是个讲究“隐居避世”的老头。但读了这本书,才发现自己之前的认知有多么片面和狭隘。傅佩荣老师的解读,彻底颠覆了我对老子的固有印象。他把老子描绘成一个深刻洞察人生、洞察宇宙运行规律的智者,他的思想并非是消极避世,而是包含了极为积极的人生观和处世哲学。我尤其被他关于“柔弱胜刚强”和“知足不辱”的解读所打动。在当下这个崇尚竞争、追求物质的社会里,这些看似“示弱”的智慧,反而显得尤为珍贵。他解释“柔弱”并非是软弱无力,而是一种强大的生命力和韧性;“知足”也不是不思进取,而是一种对内心平静的追求,一种不被外物所役的自由。傅佩荣老师的语言非常有力量,他的分析鞭辟入里,而且非常善于运用生动的例子来佐证观点。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反省,帮助我审视自己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这本书不仅让我理解了老子,更重要的是,它为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看待生活中的挑战和机遇,让我学会了如何更加从容、更加智慧地应对纷繁复杂的世界。

评分

不得不说,我当初是因为好奇心而买了这本书,想着了解一下这位名垂千古的道家思想家到底在讲些什么。结果,这本书的价值远超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老子思想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更好地生活的书。傅佩荣老师的解读,非常注重实践性,他将《道德经》中的哲学理论与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场景相结合,让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这些古老智慧的当代意义。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他对“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句的分析,他不是简单地解释它是一种辩证关系,而是深入剖析了事物两面性的内在逻辑,以及我们如何在这种两面性中保持清醒和智慧。这种解读方式,非常有启发性,让我学会了在顺境中不骄傲,在逆境中不气馁。而且,傅佩荣老师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他既有学者严谨的一面,又不乏幽默和风趣,让整个阅读过程变得轻松愉快。我经常会一边读,一边在脑海里勾勒出他讲解时的神态,感觉就像是在听一场精彩的讲座。这本书让我对“道”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觉得它是虚无缥缈的,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对传统文化一知半解,又渴望深入理解的人量身定做的。我一直觉得老子《道德经》里的文字如诗如画,又似天书,每次翻开都有一种既敬畏又茫然的感觉。傅佩荣老师的解读,就像一位慈祥的长者,带着我一步步走进那个古老而深邃的思想殿堂。他没有用艰涩的学术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生活化、非常贴近我们现代人思考问题的方式,去拆解那些看似抽象的哲学概念。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他会将《道德经》中的智慧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困惑联系起来。比如,讲到“道可道,非常道”时,他不是简单地解释“道”是什么,而是引导我们去思考,我们生活中那些“不变的真理”和“随波逐流的现象”之间的区别;讲到“无为而治”时,他不是让我们坐着不动,而是阐述一种顺应自然、不强求的处世智慧,这对于整日忙碌、焦虑的现代人来说,简直是一剂心灵的良药。他的讲解流畅自然,逻辑清晰,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被带入老子的思想境界,仿佛亲身经历了一场与先哲的对话。读完之后,那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真的非常强烈,让我对老子思想的理解不再是停留在字面上的浅尝辄止,而是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和共鸣。

评分

我原本就对中国传统哲学颇感兴趣,但《道德经》对我来说一直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总觉得里面的文字过于晦涩难懂。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了这本书,抱持着试试看的心态购入,却意外地收获了巨大的惊喜。傅佩荣老师的解读,如同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老子思想深处的大门。他以一种极其精妙的方式,将《道德经》中那些古老而深刻的智慧,转化成我们现代人能够轻松理解和接受的语言。他并没有刻意去“拔高”老子,而是将他置于一个更加人性化、更加贴近生活的高度来阐释。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他对“上善若水”的讲解,他没有将“水”简单地比喻成一种物质,而是深入挖掘了水所蕴含的包容、滋养、以及无形无相却无处不在的强大力量。这种解读方式,让我对“善”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局限于道德层面的约束,而是看到了其更广阔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傅佩荣老师的文字,充满了一种睿智的光芒,他的分析既有深度,又不失温度,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能与这位现代的哲学大家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人生的许多困惑,都有了更加豁然开朗的解答,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收获。

评分

我一直认为,真正的智慧,是能够穿越时空,依然闪耀着光芒的。老子的《道德经》无疑就是这样一部伟大的著作,但其古老的语言和深奥的哲理,常常让人望而却步。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明灯,为我揭开了《道德经》神秘的面纱。傅佩荣老师的解读,与其说是“解读”,不如说是“引路”。他不是简单地翻译字面意思,而是深入到每一个字、每一句话背后的思想内核,然后用我们现代人能够理解的语言,将之娓娓道来。我尤其欣赏他对《道德经》整体脉络的梳理,让我们能够看到老子思想的连贯性和系统性,而不是碎片化的理解。比如,他对“道”、“德”、“自然”、“无为”等核心概念的阐释,层层递进,引人入胜。他引导我们去体悟“道”的普遍性,去感受“德”的内在力量,去拥抱“自然”的规律,去实践“无为”的智慧。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逐渐放下浮躁,回归内心的宁静。傅佩荣老师的文字功底深厚,逻辑严谨,但又充满人情味,让我在接受思想洗礼的同时,也感受到一种温暖和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