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5-02-02
清朝诗经学家姚际恆说:「诸经中诗经之为教独大,而释诗者较诸经为独难。」现在我们也不得不说:「大家对诗经欣赏的兴趣很大,而写诗经较其他诗歌欣赏独难。
是的,诗经的吸引力很大。无论谁一听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或者「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的诗句,便会悠然神往,不期然而然地跟着哼起来。这一部二千五六百年前的诗歌总集,至今仍活在每一个自认是黄帝子孙的心里。
可是写诗经欣赏又何以独难呢?
第一、诗经中难字难句不易解释;第二、一篇诗的内容不易捉摸;第三、以前文人不把诗经当文学作品来欣赏,因此写诗经欣赏,便无所依凭;第四、而现在写诗经欣赏时又不得不关联着两千年来纠缠不清的诗序诗柄等有关诗教问题的种种。
例如关雎篇的「窈窕」两字便是难字,在汉朝即有两种解释;一、毛传;「窈窕,幽闲也。关雎之德是幽闲贞专之善女」;二、扬雄方言;「美心为窈,美状为窕」。韩诗之「贞专」近毛义,鲁诗之「好貌」乃方言之混用。今人或据鲁诗而解窈窕为苗条。苗条仅外形之秀美,既失方言外貌内心皆美之意,恐亦失「硕人其颀」周代女子高大为美之实情。这毛传方言窈窕两义,均为汉时流行语。汉乐府曰:「蹊径窈窕安从通?」此窈窕为幽深义,可证毛传之有所本。而毛传之「幽闲贞专」,宋朱熹诗集传易一字而为「幽闲贞静」。从此遂以「幽闲贞静」为淑女之德,而以「静若处子」来描写少女。证之诗言「静女其姝」,周代对女子的观感,实以静为美。所以我们也大胆将「窈窕淑女」句译成:「俊姑娘文文静静」了。这是解释一字一句斟酌之难。
其次再说一篇内容的不易捉摸。我们仍以关雎为例。毛诗序曰:「关雎,后妃之德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是以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这后段说得很含煳,毛传郑戋也纠缠不清,至说是后妃不石,求淑女为夫嫔御,与之共事。因而姚际恆指出以淑女指妾媵与原诗有不可通者四。孔疏更实指君子为文王,朱传则又指淑女为大姒,而曰:「周之文王,生没呈德,又得圣女姒氏以为之配,宫中之人。于其始至,见其有幽闲贞静之德,故作是诗。」鲁诗则以为刺康王晏起曰:「康王德缺于房,大臣刺晏,故作诗。」韩诗亦云:「关雎刺时也。」其他异说不备举,今人或以为贺新婚之诗。这样,或以为美,或以为刺;或以为文王事,或以为康王事;或以为后妃作,或以为大臣作,或以为宫人作,异说纷纭,令人莫知所从。我们则玩吟原诗,细味诗意,採陈启源「女乐二章预计初得时事也」主张来释诗,以阐发孔子「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评论与诗教。这是内容 捉摸之难。
从前学者,只把诗经作为最高教训的宝典来读,不敢用文学欣赏的眼光来评论它,以致降低了它的地位。明人孙月峰作评经,就遭到举世的讥嘲。因此我们写诗经欣赏, 便无所依凭,只可蒐集些零星的资料来应用。祇有清人姚际恆的诗经通论和方玉润的诗经原始二书,还可参考一下。姚书逐篇圈评,自述曰:「爰是叹赏感激,不能自己,加以圈评」。方书追踪姚氏,既加眉评,复添旁批,亦谓:「奇文共欣赏,书生结习,固有难免」,既缺参考书,撰写自然格外费力。
我们撰写诗经欣赏的初时,本拟单刀直入,撇开诗序诗柄等不管,只写自己意见的。可是有许多读者来信赞美,也有不少读者,就其所知来信责难,要求罗列异说,加以讨论。为满足读者的要求,我们便不得不在有些篇章,历叙各家主张异同,再加研判。于是每篇所写字数增加,而作品欣赏的话,反不得不紧缩。这是关联太多,顾此失彼之难。然而这是研读诗经应循的途径,只要是应该这样做,我们就无从畏难逃避。
高本汉在他的诗经注释的自序中就明白地说:「第一、在每一篇诗里,他必须尽可能的把难字难句解释清楚。他要顾到各家的异文,古代呇家的歧见。取舍之间,亦必要有语文学上的理由。」「第二、以上述初步工作为基础,他还要从头至尾把整篇的诗读通,把字句啣接起来,看出整篇的意旨。假使先秦时代或汉代早期有某种传说是关于的历史背景的,他自然要查看,在诗的本文中是否能找出根据来支持那一说。」例如豳风鸱鸮,尚书金縢篇说是:「周公居东二年,则罪人斯得,于后,公乃为诗以贻(成)王,名之曰鸱鸮。」今人虽疑之,但我们以诗中「桑杜」一词,乃东济方言,则至少可判定此诗作于东方,故杂有田齐方言,与「周公居东二年」语合。所以虽不能因此确断此诗为周公所作,但亦可证明金縢之说,不是无根据的。又如豳风狼跋,诗序谓美周公,今读其诗,乃解嘲之作,解嘲亦即所以美之也。而「赤舄儿儿」句,经我们考证,当时能合于此句身份的,也只有周公旦等一二人而已,故诗之为美周公可信也。大概高本汉所举第一步工作,诗经学者中以马瑞辰高本汉二氏成就最高,但均专致力于难字难句的解释,对于第二步工作都未兼顾。第二步工作,则清代学者中,以姚际恆方玉润氏用力最勤,惜其论证简短而未能兼顾第一步工作。
现在我们试採马高之书,以证成姚方之说,往往有新成就。周颂噫嘻篇,即其一例。姚氏溱洧篇斥三月上巳祓禊起于汉代而非郑俗,其言甚简。现在内字普贤试加覆按,以作研判,姚说果不诬,因撰「周汉祓禊演变考」一文以证成之。周贻徽氏序姚着诗经通论曰:「读书贵乎能疑;非能疑之贵,贵乎疑而能自析其疑,并能以释人之疑。……吾人读古人书,未尝不窈有所疑;然重视古人,不敢排击;非不敢也,不能也。偶获创解,而不能贯串全书,综窍众说,自成一家言,则平日之窈有所疑者,与一无所疑者何异!若姚氏者,真善疑者也。夫姚氏善疑古人,安知后人不又以所疑疑姚氏?然姚氏之疑自诸家启之,析其疑而姚氏之心一快;人之读是书者亦为之一快。后人有善疑者,倘复自姚氏启之,析其疑而后人之心一快,姚氏亦可以无憾也。」继踵姚氏者为方玉润之诗经 原始。
文开夫妇亦窈有志于此。惟今始起步,恐终力有不逮耳。我们原计划的诗经欣赏,拟仿照畲雪曼先生李后主词欣赏体例,先写总叙,对有关诗经基本知识作一介绍,然后再选粹今译,分篇评介,欣赏作品。当时总叙已写成,分篇欣赏还只做了些准备工作,便因事中辍。恰好王平陵先生前年五月在台北发起创办作月刊,要我列名为发起人之一。于是刊物办出来,不得不寄稿去充数,因而就诗经欣赏的材料,由内子普贤主稿,写成几篇诗经杂碎送去补白。想不到执行编缉楚军先生却把陆续寄去的四篇,在创到号上一次登出,并要求以后每期写几篇连篇。于是在十八个月之中,我们便用分篇欣赏的方式,平均每星期写一篇,一连写了诗经杂碎八十一篇。除在创作月刊连载二十一期,发表了七十四篇外,并在香港人生半月刊发表了三篇,菲律宾剧与艺各发表了一篇。
这八十一篇一律用五部式,是方玉润诗篇原始的仿效。诗经原始的五部式是:
一、小序;
二、原序(并加眉评与旁批);
三、主文;
四、註释;
五、标韵。
现在我们略加改变为:
一、小序(兼採戈提斯 Dr. Robert Gordis 英译雅歌题后诗前的开场白式);
二、原诗;
三、今译;
四、註释;
五、主文。
这八十一篇的分篇欣赏,计选读十五国风六十三篇,小雅十篇,大雅四篇,周颂两篇,鲁颂商颂各一篇。这八十一篇既缺总叙,我们便把有关欣赏诗经基本常识的话,分散在有关各篇的主文中。除分别插入了十五国风二雅三颂的介绍话外,约略言之,第一篇关雎顺便谈兴,谈诗教;第二第三篇斯硕鼠比;第四篇卷耳谈赋,又谈文学作品的三要素和最高标准的真善美,……这无法一一列举,是应该补编索引的。我这里要特别提出的,是第十二篇附录了诗经六义简表,第二九篇谈到了诗经溯源,第三六篇介绍了诗经学历史和重要学者与着作,第五三篇谈到诗经与回文诗,第七九篇谈希腊印度中国的史诗和神话,第八○篇将旧约雅歌、印度吠陀赞歌和诗经的国风周颂作了一个简单的比较,以及第六五篇和七三篇专谈两位现代诗经学者李辰冬和闻一多的诗经研究。在撰写诗经欣赏的十八个月中,虽则时常为思考疑难的问题而致废寝忘餐,中夜徬徨,但也时常触发我们写专题研究的冲动,只因海外缺少参考书籍,我们尽量商借各购置,只蒐罗到一百多种,不够应用,所以文开只正式写了一篇「诗经的基本形式及其变化」在文坛月刊发表,普贤除为诗经欣赏研判工作举例写了一篇短文「周汉祓禊演变考」在作品月刊发表外,也只正式写了一篇「诗经兮字研究」送大陆杂志刊登。这两篇论文,用精密的统计作基础,提出了我们新的发现,是我们比较满意的工作。今天我在此还要提出一点补充,我们若从四十八字三环式的诗经基本形式的角度,再作广泛的观察,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新的结论,就是综合诗经用词造句和章法的特性,有一显着的趋向,诗经的形式,是趋向于联绵式。所谓联绵式是一、诗经用词,双声叠韵和叠字等联绵词特别多。二、诗经造句,爱用联绵句。所谓联绵句,就是叠句、对句、叠语句、啣尾句以至排偶句等联绵性的句子。三、诗经章法爱用联绵章。一般的连环式,是章的联绵性之一种,而其他大雅常用的啣尾式,相同的章余之句是重尾式,东山等篇是重头式,生民各章有诞字同帽式。而所谓辘轳韵亦即用韵之联绵式。
这都是联绵式的形式。联绵性的形式,遍佈于风雅颂三类各诗篇的章句之间,所以我说诗经趋向联绵式。而这许多联绵性的形式,可总称之为联绵体。前面我说过写诗经欣赏特别因难,我们所能有力量继续十八个月之久,写成八十一篇之多,连同三篇论文,共得三十万字,可说是由于新旧师友和海内外读者不断奖饰和鼓励的结果。畲雪曼先生是普贤读国立女子师范学院时的老师,他写的李后主词欣赏,风行遐迩,人人爱读,是青年崇拜的偶像。去年他从香港来菲举行书画展览时,颇欣喜于他女弟子的能执教菲华师专,宏扬中国文化于南洋,并努力于写作,将一般人难懂的我国古典文学,用深入浅出的方法介绍给
诗经欣赏与研究(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诗经欣赏与研究(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