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通证道:印光的净土启化-宗教文库

圆通证道:印光的净土启化-宗教文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净土宗
  • 印光大师
  • 圆通证道
  • 佛教
  • 净土法门
  • 启化
  • 宗教文化
  • 传统文化
  • 修行
  • 佛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启化众生正信,开辟人间希望净土

  佛教自清朝雍正皇帝以降,因未能防止无赖之徒剃度为僧,故僧流猥杂,使得佛法面临灭法的劫难。在这种逆流的环境下,印光大师续佛慧命,启化佛教信徒要能慎思明辨、确立正信;他并提倡他力往生的净土思想,建立求生西方极乐的坚定信念,为人世间开辟了一片希望的净土。

◎作者:陈剑锽

  出生于1964年,高雄巿人。毕业于文藻外语专校西班牙语文科、国立台湾大学中文系,香港大学中文系哲学硕士、博士。现任职于文藻外语学院共同科目教学中心助理教授兼研究发展处处长。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净土思想及宋明学术思想,曾发表〈阳明后学所产生之诸问题〉、〈理学家对「半日静坐,半日读书」的争议及其运用〉、〈高攀龙的格致见解——兼论对朱子、阳明、李材之评〉、〈高攀龙论王阳明〉、〈印光的念佛法〉、〈印光的伦理教学〉、〈近代确立莲宗十三位祖师的经过及其释疑〉等十余篇论文。

儒释道三教圆融视野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粹探析 本书以宏大的历史视角,系统梳理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道家与佛家思想的交融与演变,旨在揭示三教互鉴互补的内在逻辑与对中国社会精神结构的深远影响。全书立足于文化本体论的探究,避免碎片化的知识堆砌,力求构建一个脉络清晰、论证严密的思想体系。 第一编:三教源流与早期碰撞 本编首先追溯了儒家思想自周代礼乐文明肇始,经由孔孟荀的奠基,直至汉代独尊儒术的历程。重点分析了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核心价值观,及其在维护宗法社会秩序中的关键作用。随后,深入探讨了道家思想的哲学底蕴,从老庄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出发,阐释了其对个体生命解放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追求。 在对佛学传入中国伊始的考察中,本书着重描绘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奘、鸠摩罗什等高僧如何运用“格义”的方式,使原本高度抽象的佛教义理得以与本土思想对话。详细剖析了早期译经活动中,佛学概念如何巧妙地借用并改造了儒道的话语体系,例如“有”与“无”、“心”与“性”的对应关系,为佛教的本土化奠定了语言基础。 本编着力辨析的不是简单的并列,而是强调了早期精英阶层在面对天下大乱、生命无常时的精神困境。儒家虽能提供现世的道德规范,但在关乎生死解脱的大问题上显得力有不逮;道家虽然提供了出世的逍遥,但往往流于个体经验的感悟。佛教的系统性修行法门和对轮回涅槃的阐释,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缺,促成了思想上的第一次实质性交汇。 第二编:宋明理学中的融合结构 宋明理学被视为三教融合的最高成就之一,本书将其视为一场深刻的“会通”工程。理学家们试图在儒家政治伦理的框架内,融入佛家的心性论和道家的天人观。 具体而言,程朱理学对“理”的界定,既是对儒家“天理”的重塑,也暗含了对佛家“法性”与道家“道”的继承与转化。本书详细梳理了朱熹“格物致知”的实践路径,指出其在修身进德层面上,借鉴了禅宗的“顿悟”与净土宗的“专心”,试图将后天的人为修饰转化为对先天本性的回归。 更具颠覆性的是心学。王阳明的心学体系,其对“致良知”的强调,被置于三教关系的新维度下考察。本书认为,阳明心学极大地简化了修行的门径,用儒家“心即理”的口号,达到了与禅宗“明心见性”高度一致的精神境界。同时,阳明晚年对“敬”的重申,又回归到对儒家伦理实践的坚守,体现了其在出世与入世之间的微妙平衡。 本编还探讨了理学如何通过“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构建了一套严密的道德宇宙观,这套宇宙观在结构上,比单纯的儒家伦理更具形而上的支撑力,比单纯的道家隐逸更具入世的使命感。 第三编:民间信仰中的世俗化张力 超越精英阶层的哲学辩论,本书将目光投向了中国社会的基层与民间信仰。在这一层面,三教的界限往往变得模糊不清,呈现出高度的实用主义和世俗化倾向。 重点分析了“三教合一”在民间社会的具体表现,如地方神祇的兼容并蓄,以及民间宗教组织(如白莲教的早期形态)对三教经典片段的混杂引用。本书指出,在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人们追求的是现世的福报、子嗣的兴旺以及死后的安宁,这使得佛教的慈悲济世、道教的禳灾祈福以及儒家的祖先祭祀成为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例如,在丧葬仪式中,儒家的追远慎终与佛教的超度往生往往同时进行;在祈福活动中,道家的符箓与佛家的法事相互穿插。本书并非批判这种“混杂”,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文化韧性的体现——当主流意识形态无法完全满足个体全面的精神需求时,文化总会自发地进行整合与重构。 第四编:现代转型中的三教张力与重塑 进入近现代,面对西方科学与启蒙思想的冲击,传统三教的地位和阐释逻辑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本书的最后部分聚焦于近代知识分子如何对三教进行“现代化”的重估。 梁启超对儒家“学说”与“宗教”的分离讨论,标志着儒家在现代性语境下的自我辩护。同时,知识界开始重新审视佛教在伦理学和社会改革方面的潜力,一些有识之士试图将佛教的博爱精神转化为现代人道主义的基石。道家思想则在“民族精神的根源”这一命题下,被重新挖掘出来,以对抗西方工业文明带来的精神空虚。 本书总结道,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不在于某一个教派的绝对胜利,而在于其长期以来维持三教动态平衡的能力。这种平衡机制,使得中国人在面对危机时,总能从内敛的儒学中寻求秩序,从超脱的佛学中获得慰藉,从逍遥的道学中恢复活力。本书旨在为理解这种复杂的文化遗产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分析框架。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讀完《圓通證道》這本書,最大的感受是,它並非一本生硬的學術著作,而是充滿了溫暖與力量。作者以非常流暢且具備深度的文字,闡述了印光大師在淨土法門上的重要貢獻。書中不僅深入探討了大師關於信願行、持名念佛的精闢開示,更巧妙地融入了許多印光大師的歷史事蹟與開示,讓讀者彷彿能親身感受到大師那份莊嚴與慈悲。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有不少篇幅在探討印光大師如何將佛法的義理,轉化為具體可行的修行方法,使其能夠融入當時的社會背景,並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這對於我們這些身處現代社會,被各種資訊洪流所淹沒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劑強心針。它提醒我們,無論時代如何變遷,人心的根本需求——對解脫的渴望,對安穩的追求——是不變的。書中對於「念佛」這個核心概念的詮釋,也跳脫了單純的口號,而是從心性、解脫的角度去闡發,讓人豁然開朗。我認為,這本書對於想要深入了解淨土宗,特別是想從印光大師的教誨中獲得啟發的讀者,絕對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佳作,它有能力引導我們走向更踏實的修行之路。

评分

《圓通證道》這本書,為我打開了一扇認識印光大師的窗戶,也讓我對淨土宗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書中引用的許多印光大師的文稿和開示,都經過了細緻的整理和詮釋,讓我能夠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產生共鳴。我特別欣賞的是,作者並沒有將印光大師的教誨神化,而是以一種極為貼近現實的方式,將大師的思想脈絡,從根本教理到具體實踐,都一一呈現出來。例如,書中對於「帶業往生」的解釋,就非常具體,能夠解答許多讀者心中長久以來存在的疑惑。在台灣,許多人信佛,也常常念佛,但往往對於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件事,心中存有許多不安與不確定。這本書的出現,恰好能夠提供一個堅實的理論基礎和精神支持。作者的筆觸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溫情,讓我在閱讀時,感受到一種被引導、被關懷的氛圍。這本書不只是一本關於佛教的書,更像是一本關於如何在這個紛擾的世界中,找到心靈歸宿的人生指南。對於那些正在尋找生命意義,或是對來生有疑問的讀者,我強烈推薦這本書。

评分

這本《圓通證道》實在令人驚豔,它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將印光大師的淨土思想,以一種既宏大又細微的視角,展現在讀者面前。我一直對印光大師在近代佛教史上的地位有所耳聞,但總覺得他的思想可能比較遙遠,不易親近。然而,這本書徹底顛覆了我的這個想法。作者透過層層深入的解析,將印光大師對於淨土法門的核心理念,如信願、持名、戒律等,進行了非常清晰且富有啟發性的闡述。我尤其欣賞書中在探討印光大師的「淨土啟化」時,是如何將其與當時社會的種種現象相結合,並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這讓我覺得,印光大師的教誨,並非只是書本上的文字,而是充滿生命力的智慧,能夠切實地指導我們的生活。書中許多引述的印光大師的開示,雖然出自近代,但其所闡述的道理,對於現代人來說,依然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我感覺,作者不僅是在介紹一位歷史人物,更是在引領讀者,進入一種能夠讓心靈得到淨化和昇華的境界。這是一本真正能夠觸動人心的書籍,值得細細品味。

评分

最近在書店偶然翻到這本《圓通證道:印光的淨土啟化-宗教文庫》,書名就很有意思,感覺是探討佛教修行,特別是淨土宗的。身為一個在台灣生活,對傳統文化和宗教有一定興趣的讀者,我平常也會接觸一些這方面的書籍,但更多時候是被一些歷史傳承或者比較現代的詮釋所吸引。這次看到印光大師的名字,對我來說是一個比較熟悉但又有點距離的歷史人物,他是近代佛教界的巨擘,被尊為「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他所強調的念佛法門,在華人佛教圈影響深遠。我很好奇,這本書會以什麼樣的切入點來介紹印光大師的「淨土啟化」,是純粹的學術研究,還是會加入一些比較生活化的角度,讓現代人更能理解和實踐?台灣的佛教社群其實非常活躍,有許多關於淨土宗的講座和書籍,但往往缺乏一個能夠將歷史人物的智慧與現代人內心需求連結起來的橋樑。我希望這本書能做到這一點,讓讀者不僅認識印光大師的理論,更能感受到他那份慈悲與願力,進而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安頓身心的力量。畢竟,在這個步調快速的社會,能夠獲得心靈的平靜與指引,是很多人共同的渴望。

评分

我一直對印光大師的法門很感興趣,但總覺得自己能力不足,無法真正做到。這本《圓通證道》就像及時雨,它以一種非常易懂且充滿智慧的方式,向我展示了印光大師的淨土思想。書中並非只是枯燥的理論講解,而是透過許多生動的例子和深入的分析,讓我得以窺見印光大師的修行心法。我特別喜歡作者在書中探討的,如何將佛法的「信」與「願」落實到日常生活中,以及如何在煩惱塵心中保持「行」。這對於我們這些凡夫俗子來說,是極為重要的指導。很多時候,我們聽聞淨土法門,會覺得遙不可及,但這本書卻讓我覺得,原來證道並不難,關鍵在於一顆真誠的心和持續的努力。書中對印光大師的「淨土啟化」的解讀,可以說是既有學術的深度,又不失對讀者心靈的關懷。我認為,這本書最可貴的地方,在於它能夠激發讀者內在的善根,讓大家重新燃起對修行的信心。在台灣,有許多佛教書籍,但這本《圓通證道》以其獨特的視角和深厚的內涵,絕對是讓人耳目一新的一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