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碧血剑》中,金庸首先向正统的是非观念挑战。金蛇郎君是一个放荡不羁的人物,而金庸肯定了他的个性,将他写得极其动人、可爱。此外,新修版《碧血剑》中,金庸让书中人物情感更符合人性,如一改二版中袁承志对阿九的情愫隐晦不明,金庸大胆增补袁承志误闯入阿九寝宫后,由原来的以礼自持,终于放下心防对阿九坦承爱意,却因为青青,在「情」与「义」间举棋难定一段。
《碧血剑》的另一个特色,是金庸将真实历史和虚构情节的揉合发挥得更成熟,崇祯的女儿长平公主,可以在江湖上行走,这都是虚构和真实的揉合,真真假假,成为金庸小说的一大特点。值得一提的是,书后所附之〈袁崇焕评传〉是一篇极有价值的论文,可读性极高。另外新修版《碧血剑》也新写出了李自成入北京、与「左革五营」内斗、做上皇帝后身不由己、终致一败涂地的缘由‧….读者在趣味阅读之余,更可以领会到金庸大师四十年来新的价值观、民族观、新的知识见闻、新的学习体会!二00三年新版《碧血剑》前后历时两年修订而成,热爱金庸小说的您绝对不容错过。
小说是写给人看的。小说的内容是人。
小说写一个人、几个人、一群人、或成千成万人的性格和感情。
他们的性格和感情从横面的环境中反映出来,从纵面的遭遇中反映出来,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关系中反映出来。
长篇小说中似乎只有《鲁滨逊飘流记》,才只写一个人,写他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但写到后来,终于也出现了一个仆人「星期五」。
只写一个人的短篇小说多些,尤其是近代与现代的新小说,写一个人在与环境的接触中表现他外在的世界、内心的世界,尤其是内心世界。有些小说写动物、神仙、鬼怪、妖魔,但也把他们当作人来写。
西洋传统的小说理论分别从环境、人物、情节三个方面去分析一篇作品。由于小说作者不同的个性与才能,往往有不同的偏重。
基本上,武侠小说与别的小说一样,也是写人,只不过环境是古代的,主要人物是有武功的,情节偏重于激烈的?争。任何小说都有它所特别侧重的一面。
爱情小说写男女之间与性有关的感情,写实小说描绘一个特定时代的环境与人物,《三国演义》与《水浒》一类小说叙述大群人物的?争经历,现代小说的重点往往放在人物的心理过程上。
小说是艺术的一种,艺术的基本内容是人的感情和生命,主要形式是美,广义的、美学上的美。在小说,那是语言文笔之美、安排结构之美,关键在于怎样将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某种形式而表现出来。
甚么形式都可以,或者是作者主观的剖析,或者是客观的叙述故事,从人物的行动和言语中客观的表达。
读者阅读一部小说,是将小说的内容与自己的心理状态结合起来。同样一部小说,有的人感到强烈的震动,有的人却觉得无聊厌倦。读者的个性与感情,与小说中所表现的个性与感情相接触,产生了「化学反应」。
武侠小说只是表现人情的一种特定形式。作曲家或演奏家要表现一种情绪,用钢琴、小提琴、交响乐、或歌唱的形式都可以,画家可以选择油画、水彩、水墨、或版画的形式。
问题不在採取甚么形式,而是表现的手法好不好,能不能和读者、听者、观赏者的心灵相沟通,能不能使他的心产生共鸣。
小说是艺术形式之一,有好的艺术,也有不好的艺术。
我写武侠小说,只是塑造一些人物,描写他们在特定的武侠环境(中国古代的、没有法治的、以武力来解决争端的不合理社会)中的遭遇。
当时的社会和现代社会已大不相同,人的性格和感情却没有多大变化。
古代人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仍能在现代读者的心灵中引起相应的情绪。读者们当然可以觉得表现的手法拙劣,技巧不够成熟,描写殊不深刻,以美学观点来看是低级的艺术作品。无论如何,我不想载甚么道。
我在写武侠小说的同时,也写政治评论,也写与历史、哲学、宗教有关的文字,那与武侠小说完全不同。涉及思想的文字,是诉诸读者理智的,对这些文字,才有是非、真假的判断,读者或许同意,或许只部份同意,或许完全反对。
对于小说,我希望读者们只说喜欢或不喜欢,只说受到感动或觉得厌烦。我最高兴的是读者喜爱或憎恨我小说中的某些人物,如果有了那种感情,表示我小说中的人物已和读者的心灵发生联系了。
小说作者最大的企求,莫过于创造一些人物,使得他们在读者心中变成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
艺术是创造,音乐创造美的声音,绘画创造美的视觉形象,小说是想创造人物、创造故事,以及人的内心世界。
假使只求如实反映外在世界,那么有了录音机、照相机,何必再要音乐、绘画?有了报纸、历史书、记录电视片、社会调查统计、医生的病历纪录、党部与警察局的人事档案,何必再要小说?
武侠小说虽说是通俗作品,以大众化、娱乐性强为重点,但对广大读者终究是会发生影响的。
我希望传达的主旨,是:爱护尊重自己的国家民族,也尊重别人的国家民族;和平友好,互相帮助;重视正义和是非,反对损人利己;注重信义,歌颂纯真的爱情和友谊;歌颂奋不顾身的为了正义而奋斗;轻视争权夺利、自私可鄙的思想和行为。
武侠小说并不单是让读者在阅读时做「白日梦」而沉缅在伟大成功的幻想之中,而希望读者们在幻想之时,想像自己是个好人,要努力做各种各样的好事,想像自己要爱国家、爱社会、帮助别人得到幸福,由于做了好事、作出积极贡献,得到所爱之人的欣赏和倾心。
武侠小说并不是现实主义的作品。
有不少批评家认定,文学上只可肯定现实主义一个流派,除此之外,全应否定。
这等于是说:少林派武功好得很,除此之外,甚么武当派、崆峒派、太极拳、八卦掌、弹腿、白鹤派、空手道、骀拳道、柔道、西洋拳、泰拳等等全部应当废除取消。
我们主张多元主义,既尊重少林武功是武学中的泰山北斗,而觉得别的小门派也不妨并存,它们或许并不比少林派更好,但各有各的想法和创造。爱好广东菜的人,不必主张禁止京菜、川菜、鲁菜、徽菜、湘菜、维扬菜、杭州菜、法国菜、意大利菜等等派别,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是也。不必把武侠小说提得高过其应有之份,也不必一笔抹杀。甚么东西都恰如其份,也就是了。
撰写这套总数三十六册的《作品集》,是从一九五五年到七二年,前后约十三、四年,包括十二部长篇小说,两篇中篇小说,一篇短篇小说,一篇历史人物评传,以及若干篇历史考据文字。出版的过程很奇怪,不论在香港、台湾、海外地区,还是中国大陆,都是先出各种各样翻版盗印本,然后再出版经我校订、授权的正版本。
在中国大陆,在「三联版」出版之前,只有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一家,是经我授权而出版了《书剑恩仇录》。他们校印认真,依足合同支付版税。
我依足法例缴付所得税,余数捐给了几家文化机构及支助围棋活动。
这是一个愉快的经验。
除此之外,完全是未经授权的,直到正式授权给北京三联书店出版。
「三联版」的版权合同到二○○一年年底期满,以后中国内地的版本由另一家出版社出版,主因是地区邻近,业务上便于沟通合作。
《碧血剑》(共二册,新修版)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更是一种对历史和人生的反思。它让我看到了明末那个时代的复杂性,看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挣扎与选择。它让我思考,在动荡的年代,个体应该如何安身立命?如何保持内心的纯粹?书中那些充满智慧的对话和深刻的哲理,都值得反复咀嚼。每次重读,都能有新的发现和感悟。这种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才能真正称得上是经典。新修版的存在,更像是作者对过去的一次温情回望,对读者的一次深度交流,让这段传奇故事焕发出更加持久的光彩,也让我对这位作家的创作功力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初次翻开这本《碧血剑》(共二册,新修版),就被那浓烈的江湖气息扑面而来。书中人物的命运跌宕起伏,仿佛真实地发生在眼前,让人不禁感叹世事的无常。袁崇焕的悲壮,夏青青的泼辣,甚至那些短暂出现的配角,都刻画得入木三分,有血有肉。作者对于历史背景的把握也十分到位,那些发生在明末的动荡与风云,在字里行间流淌,与人物的命运交织,构建了一个恢弘而又真实的时代画卷。读来,既能感受到乱世中的儿女情长,又能体会到家国天下的宏图大业,实在是让人欲罢不能。每翻过一页,都像是踏入了另一个时空,去经历那些刀光剑影,去感受那些爱恨情仇。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是许多书中难以给予的。而新修版在细节上的打磨,更是让整个故事的流畅性和感染力更上一层楼,仿佛作者在重新审视自己曾经的笔触,赋予了它们更成熟、更深刻的生命力。
评分《碧血剑》(共二册,新修版)的文笔,实在是让人赞叹不已。那种古朴而又充满力量的语言,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一幅画面,描绘出一种情绪。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在欣赏一幅幅精美的山水画,又像是在聆听一段段荡气回肠的古曲。作者对于景物和人物外貌的描写,细腻而传神,既有宏大的场面描写,又不乏细微的心理刻画。读到那些武打场面时,更是让人热血沸腾,仿佛身临其境,能够感受到招式的精妙和力量的碰撞。同时,作者在对话的设置上,也极具匠心,不同的人物有着不同的说话风格,既符合他们的身份背景,又巧妙地推进着情节的发展。新修版在文字上的优化,更是让这种语言的魅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使得故事的节奏更加紧凑,情感的表达更加到位。
评分读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那种侠义精神的传承与失落。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忠君报国、锄强扶弱的传统侠义观念,与现实的残酷产生了激烈的碰撞。书中人物为了心中的道义,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有的人选择了坚持,有的人选择了妥协,也有的人选择了沉沦。这种对侠义精神的深入探讨,让我对“侠”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武功高强,更是一种精神的支撑,一种对正义的追求。而袁崇焕的命运,更是将这种悲剧性的侠义精神推向了高潮。他的忠诚与付出,最终却换来了含冤而死,这无疑是对那个时代的一种深刻的批判。新修版中对这些情节的处理,更加 nuanced(微妙),使得这种悲剧的力量更加震撼人心。
评分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对于人性深刻的挖掘。在那个充满血腥与权谋的时代,每个人物都并非简单的善恶二元对立,而是有着复杂的内心挣扎和情感纠葛。那些看似忠诚的人物,背后或许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那些看似恶毒的反派,偶尔也会流露出人性的温情。这种模糊的界限,让角色更加真实可信,也更具讨论的价值。我常常在读到某个情节时,会陷入沉思,思考如果是自己,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留给读者广阔的解读空间。这种开放性的叙事,让我觉得自己在和作者一同探索人性的奥秘,一同感受人生的百般滋味。特别是夏青青这个角色,她身上那种率真与野性并存的气质,让我印象深刻。她的成长轨迹,从一个任性的小姑娘,到一个能够独当一面的女子,充满了蜕变的张力,也引发了我对于女性力量的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