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任官员的这些回忆录中,经发局的现任和未来官员都可以得到启示。要克服瞬息万变世界的未知挑战,经发局自早期就有的生气勃勃、「万事皆行」的苦干精神必须永生不息。
新加坡让它的四邻及国际社会敬畏的绝不止是它的经济表现或军事实力,而是有效率的廉洁政府,有纪律的多元社会,有素质的公民文化。它已为一个小国如何在列强环伺下成功地「和平崛起」,提供了一个精彩的示范。--《商业周刊》主笔 石齐平
本书所提各则故事,尤其他们为新加坡发展经济而努力不懈的奋斗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新加坡所遭遇到的困难是十分艰鉅的,而且克服这些困难的方法也是因时因地而有不同,但是新加坡人的信心和热情,调整、创新及勇于学习的精神却是从不缺乏的。--台湾经济研究院院长 吴荣义
阅读本书将对新加坡未来的去向有重要的启示。--新加坡驻台北商务办事处代表 柯新治
如果要用一句最简单的话来见证这一历程,恐怕没有比「事在人为」这四个字更妥切了。对于台湾读者来说,相信这是一本具有特别意义的书。--元智大学远东管理讲座教授 许士军
这本书不仅对我们公职人员会有参考价值,对民营企业来说,也会很有帮助;因为经发局所做的策略规划、组织转型、方案执行,以及人才培育等等,许多民营企业都自愧弗如。我相信看过这本书的人都会有所感动。--联华电子公司董事长 曹兴诚
借镜新加坡人心耘国家的历程,想想你要给自己与台湾什么样的未来……
时代在变,新加坡也在变,但不变的是人与国之间休戚与共的聚合力,与时俱进的新加坡人,合力打造出走在世界前面的岛国经济。一样是在局限中找出路,新加坡的成长不坠,带给台湾什么启示?
直探新加坡最核心的竞争优势……
在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的世界竞争力报告中,新加坡的政府效能已蝉联五年第一。与时俱进的文官精英,打造出走在世界前面的新加坡。新加坡经济发展的掌舵者经济发展局的幕后推手们,首度向世人公开他们带头构思与推销国家的制胜关键,带领您一探新加坡领先的秘诀!
在新加坡,永远有一群人,他们为发展寻找出路,不为失败找借口,有问题就解决,看到机会绝不放过。就是这群人打拼出星国的经济成长,创造出亚洲第一的竞争力,这群人的名单,会随着时间流转有所更换,不变的是来自上位者的领导力、社会精英的行动力、人民的向心力所合力展现出的人与国之间休戚与共的凝聚力。同样是岛国经济体、一样是在局限中找出路,新加坡的成长不坠带给台湾什么启示?
在IMD(国际洛桑管理学院)的世界竞争力报告中,新加坡的政府效能已蝉联五年第一;在人、财逐资源与成本而居的全球化年代,星国文官展现超效能的执行力,吸引世界一流的人力与资源不断注入,以提升国力。与时俱进的文官精英,打造出走在世界前面的新加坡。新加坡经济发展的掌舵者「经济发展局」的幕后推手们,首度向世人公开他们带头构思与推销国家的制胜关键;无论国内外政经情势多么险恶,他们总是怀着无比的热忱,集思广益地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在种种限制中努力开创出世界级的创新格局。本书将带领您一探新加坡领先的秘诀,并借镜新加坡的成功经验,师法国家级的经营管理典范!
本书特色
本书荣获94年度公务人员专书阅读活动之推荐书&阅读心得写作竞赛活动之指定专书
首席作者简介
曾振木
现任经济发展局谘询团主席,他于一九六四年担任经发局的推广与公关处官员,自此展开他在经发局三十五年的工作生涯。在一九六八年,他前往纽约带领经发局的海外投资推广业务,后来被任命为海外营运署的署长。在成功地把美国的跨国公司吸引到新加坡后,他被派去设立经发局在芝加哥的新办事处,以及经发局在伦敦、斯德哥尔摩、法兰克福及苏黎世的欧洲办事处。一九七○年,曾振木被任命为经发局局长,并在一九七二年回到经发局总部担任主席。一九七四年,因全球不景气对投资推广需求更迫切,他转任经发局派驻在纽约的替代主席。在他主掌经发局海外营运署十七个办事处的期间,新加坡的外来投资金额从三亿两千万新元增加到十六亿六千八百万新元。他在一九八八年回到经发局总部,并正式退休,但还是担任国际直接投资计划的主席,以及经发局的企业发展顾问。一九九四年,他提出了经发局国际谘询理事会的想法,并带头为它的成立催生。尽管他的公职生涯在一九九五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画下句点,但仍继续在新成立的经济发展局谘询团中担任主席。有鑑于他对经发局与新加坡的卓越贡献,他在一九六九年获颁了公共行政银质奖章,一九七三年获颁公共行政金质奖章,一九八八年再获颁卓越服务奖。他一直很积极地传授他在辉煌的生涯中所吸取到的知识、经验及人脉,并经常受邀到经发局的高级官员就职课程中训话,以持续影响并启发经发局年轻一代的官员。
原文出版者简介
经济发展局与经发局学会
经发局成立于一九六一年,是新加坡经济发展的领导机构。过去四十年来,它的主要宗旨在于建立有竞争力的工业,以便在各个发展阶段带动全国的经济增长。身为新加坡促进全球投资的支柱,它和其他机构一起为新加坡的商业和企业创造了令人称羡的发展环境。此外,这个机构也为新加坡培养了一代的领导人。
经济发展局学会是由曾在经发局任职的相关人员所组成的「友好」组织,这些官员和职员在卸任后仍然对国家建设怀有强烈的使命感。经济发展局学会的会员一直活跃于政府、业界和社区,并和经发局的计划与活动保持密切的联系。
译者简介
戴至中
政治大学新闻系毕业,现为专职译者,译作包括《洞悉商场赛局》、《CEO的领导智慧》(合译)、《合力促进 再造奇异》、《甲骨文革命》、《M-Business 行动商务》、《价值连城》、《24/7创新》等书。
推荐序
新加坡内阁资政 李光耀
《商业周刊》主笔 石齐平
立法院副院长 江丙坤
台湾经济研究院院长 吴荣义
新加坡驻台北商务办事处代表 柯新治
元智大学远东管理讲座教授 许士军
联华电子董事长 曹兴诚
序言李光耀
前言
第一个十年:一九六○年代 创造就业
第二个十年:一九七○年代传授技能
第三个十年:一九八○到一九八五年勇往直前
第三个十年:一九八六到一九九○年再造新加坡
第四个十年:一九九○年代增进知识
迈入第五个十年
后记 投资者为什么偏爱亚洲
在经济发展局刚成立的头几年,派驻海外的年轻官员四处奔走,希望能吸引到外国尤其是美国的投资者,并游说他们派团前来新加坡实地考察。当时,经发局北美办事处的首任代表曾振木在访问各家公司的时候,接见他的执行长们连新加坡在哪里还搞不清楚,他必须在地球仪上指出位于马来半岛末端的一个小点。
然而,经济发展局的官员服膺了新加坡领导人的价值观和态度,不耻下问、虚心向学,接受来自任何一方的协助;他们在国内外所受的英文教育也有所裨助。新加坡人对我们的年轻官员充满信心,这些年轻官员为人正直、有头脑、有干劲、有魄力,但缺乏商业经验。然而,他们很快就了解到,执行长们在决定到某一国投资之前,想要掌握的事项;他们也帮我们订出了促进投资的政策。
成功的关键就在于这些人的素质,以及历任主席的领导,从早期的韩瑞生、唐义方、曾振木,到后来的严崇涛、黄鹏远、杨烈国和张铭坚。
每当我到美国和欧洲访问时,经发局安排我跟一些执行长们会面,以增进他们到新加坡投资的信心。在午餐会上一面吃饭、一面谈话是件吃力的事。我花了很多时间让他们了解新加坡及其劳动队伍能做什么,以及本地区并非那么不稳定。有一次我从纽约飞到克利夫兰出席午餐会,当天下午就返回纽约。这虽然很累人,但却是很好的训练。
现在当我前往欧洲或美国时,还是会和经发局官员邀请来参加午餐或晚餐会的执行长见面。但他们不再问我新加坡的事,因为他们对我们已经非常熟悉。他们想要了解我们的近邻东协,以及中国和印度,并重新评估新加坡周边地区的政治风险和经济前景。世界的局势已经改变,我们的区域环境也已经扩大。随着世界因快速、经济与可靠的交通和通讯变得愈来愈小,我们的角色也愈来愈扩大。
经发局的工作永无终点。随着世界经济的进步,以及科技所引发的全球化,变化的步伐也愈来愈快,所以我们必须不断前进,否则就会被淘汰。中国有着令人生畏的挑战,它有大量熟练与受过教育的工人,其类似工作的工资祗是我们的一小部分。我们不像香港,可以放弃制造业。毫无疑问地,我们的教育、医疗和金融服务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以后,服务业就会跟着扩大。但是尽管工资和成本比较高,我们还是必须透过投资保留制造业,同时以更高深的技术增进生产力与保持竞争力。所以当工资低廉的竞争者进场时,我们的重点就是要引进高附加值的投资。
经发局的宗旨在于推销新加坡是一个高附加值产业与服务的全方位商务中心,而这有赖于行业优质的工作环境和顶尖的劳动队伍。如果要顺利做到这点,我们的国内团队就必须落实这些条件;换句话说,我们必须履行经发局对投资者的承诺。
从历任官员的这些回忆录中,经发局的现任和未来官员都可以得到启示。要克服迅变世界的未知挑战,经发局自早期就有的生气勃勃、「万事皆行」的苦干精神必须永生不息。
(本文作者为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
这本书的书名《心耘:一群经济精英打造新加坡成为第一的关键历程》让我想到,台湾在过去经济起飞的时候,也有不少有识之士在背后默默耕耘,但最终的“第一”似乎不是我们常听到的标签。新加坡却能如此清晰地喊出“成为第一”,这背后的自信和执行力,着实令人好奇。我希望这本书能详细解读,新加坡的“精英”们,他们究竟是如何定义“第一”的?是GDP、人均所得、科技创新,还是国际影响力?而且,在追求这个“第一”的过程中,他们是采取了一种怎样的“心耘”模式?是自上而下的强力推行,还是通过某种机制激发民间活力?我特别想了解的是,这种“精英”的形成和培养机制是怎样的。台湾的教育体系和人才选拔机制,是否和新加坡有所不同?是否存在某种“新加坡模式”的精英团队,能够保持长期的稳定性和高度的专业性,从而带领国家不断前进?如果这本书能揭示这种精英运作的“秘诀”,那将非常有启发性。
评分拿到《心耘:一群经济精英打造新加坡成为第一的关键历程》这本书,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很多关于国家治理和发展战略的疑问。尤其是“关键历程”这几个字,让我猜测书中一定会有对一些关键时期、关键事件的详细描述。新加坡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又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自己的经济优势的?例如,在金融、港口、航空、高科技产业等方面,他们是如何规划和布局的?“一群经济精英”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是制定宏观战略,还是具体执行政策?这本书会不会深入到具体的案例分析,比如某个产业政策的出台过程,或者某个重大项目的推动过程?我希望它不仅仅停留在宏观层面的叙述,而是能有一些更细致的描写,让我们能看到精英们的智慧、决策过程,甚至是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真实心态。毕竟,了解这些细节,才能更好地理解新加坡成功的深层原因,并从中汲取经验。
评分最近在诚品书店翻到一本《心耘:一群经济精英打造新加坡成为第一的关键历程》,光是书名就挺吸引人的,尤其“经济精英”这四个字,让人联想到一群聪明脑袋如何翻云覆雨,把一个弹丸小国推向世界舞台。我一直对新加坡的发展模式很好奇,毕竟它跟台湾的地理位置、文化背景都有些许相似之处,但发展轨迹却截然不同。台湾在经济起飞后,经历了不少转型期的挑战,而新加坡似乎一直保持着一股强劲的势头,稳步向前。这本书应该能提供一个不错的视角,去理解他们成功的内在驱动力。我尤其好奇的是,书里描绘的“关键历程”具体是指哪些时期,是建国初期那种百废待兴的阶段,还是后来面对区域竞争或全球经济变化的挑战?“一群经济精英”又是指哪些人?是政府官员、企业家,还是智库专家?他们之间是如何协作,又如何克服分歧,最终达成共识的?这种跨领域的精英合作,在台湾的政治经济发展过程中,似乎不是那么常见,或者说,即使有,也往往伴随着不少争议。所以,我想这本书的价值,可能在于揭示一种不同于台湾的精英治理模式,以及它在国家发展中的具体实践。
评分我本来对这种“成功学”类型的书有点敬而远之,总觉得会是那种空泛的口号堆砌,但《心耘:一群经济精英打造新加坡成为第一的关键历程》的副标题“关键历程”倒是引起了我的兴趣。毕竟,任何一个国家的崛起都不是一蹴可几的,背后肯定有许多不为人知的艰辛与转折。我更想知道的是,这本书会不会深入剖析新加坡在特定历史节点所做的那些“关键决策”,以及这些决策背后的考量和权衡。比如,在某个重要的产业布局上,他们是如何判断趋势,又如何投入资源,并吸引人才的?或者,在处理国际关系,尤其是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时,他们又是如何运用经济手段来维护自身利益,同时又不至于引发冲突的?这种“四两拨千斤”的智慧,是我特别想从中学习到的。毕竟,台湾也面临着类似的区域性挑战,如何在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中,通过巧妙的经济战略来确保国家的发展和安全,是值得深思的问题。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些具体案例和分析,而不是停留在表面上的赞扬,那将会非常有价值。
评分坦白说,《心耘:一群经济精英打造新加坡成为第一的关键历程》这个书名,听起来有点像是在歌颂某一种特定的发展模式,但我更希望它能提供一些更具反思性的内容。新加坡的成功固然令人瞩目,但任何一种发展模式都不可能是完美的,总会有其代价或被忽视的面向。我好奇的是,这本书是否会触及到新加坡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可能牺牲了哪些东西?例如,在强调经济效率和秩序的同时,是否对社会多元性或个人自由有所限制?“经济精英”在推动国家发展的同时,他们是否会面临利益冲突,或者做出一些对特定群体不利的决策?如果是这样,这本书能否呈现出这些矛盾和挣扎,而不仅仅是展现光鲜亮丽的一面?我期待的是一种更立体的视角,能够看到新加坡如何在光荣与阴影之间找到平衡,以及这种平衡是如何被“一群经济精英”所塑造和维持的。这种更深层次的探讨,对于理解新加坡的复杂性,以及为台湾提供发展借鉴,都会更有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