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人与自然间关系的书不少,但记录下个人理念实践过程的着作尤为可贵:19世纪中叶,亨利‧ 梭罗在《湖滨散记》中详细记下他的材料支出和农田总收入;20世纪,美国中产阶级聂尔宁夫妇经历60余年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后,完成影响新时代思潮的《农庄生活手记》;21世纪初,台湾「讨山」女农阿宝写下实现自己小小理念的《女农讨山志》,果真,「靠天吃饭,诚大不易,靠天锤鍊,却真实不虚。」
「讨山」女农阿宝曾步行、骑驴等游走西藏、尼泊尔、印度共一年半,也曾在北欧斯堪地那维亚半岛单车环游写生七个月。她有机会定居北欧,但却选择上梨山实践自己的理想。
阿宝租下果园,搭帐篷住了一年,过着没有电的生活,白天辛勤农作,夜晚点油灯照明,阅读农业专书,想在实做中学习这个领域的专业,用善待土地的方法耕作。
她先保留原有果树,在空缺处或树下植苗,由于苗木成熟长大需要数年时间,这期间她可以持续照顾果树,收获果实,待树苗渐长就逐步缩减果树,最后放弃经营和採收。水果的收益用以支付地租、购买设备及必要时僱工的工资,节余的部分则积攒下来,希望最后能将土地买下,或租下更多的果园纳入合理化经营。
她说:「我的生活、我的工作、我的关怀、我的学习、成长、思惟、领悟……成为讨山生涯的主景,我也终于在自己的生活和对环境(包括自然与人文)的忧心之间找到平衡,不再让愤怒、忧急和沮丧挫折我的心灵。我不知道传述这个过程,是否对别人有帮助,唯愿认真的灵魂相互交流。」
作者简介
阿宝
1965年生于宜兰,东吴大学中文系毕业。
曾从自然中获得最深的感动,因之,人与自然的冲突也成为毕生最大的关怀。生活内涵的取舍,一直萦绕着这个主轴。
曾经为学摄影而谋职于照相馆,每天沖映照片、接触化学药剂而对此爱好心生动摇,渐渐无师自通拿起画笔取代相机。 大学时代首次攀登高山,对原始山林的迷恋一发不可收拾,后任太鲁阁国家公园解说员。1994年起自由旅行、写生,曾以骑单车、徒步、赶驴等方式游走西藏、尼泊尔、印度一年半,及单车环游写生北欧斯堪地那维亚半岛七个月。 结束云游后蛰居花莲竹村,不定期在梨山打工。1999年,将对山林土地的关怀付诸实行,正式成为梨山女农,盖了个小竹屋,并写下《女农讨山志》。
我第一次翻开《女农讨山志》,就被书名中那份“深情”二字所吸引。在台湾这个快速变化的社会里,我们似乎越来越习惯于谈论效率、谈论成就,却很少有人去关注那些最根本、最朴实的情感。《女农讨山志》恰恰填补了这个空白。它描绘的不是简单的农事,而是一位女子与土地之间,那种深刻而动人的情感连接。作者以一种近乎于对话的方式,去理解、去感受土地的每一次呼吸,每一次变化。我尤其喜欢她对每一个农作细节的描绘,从播种到收割,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土地的感恩。在她的笔下,土地不再是冰冷的土壤,而是充满了生命力的伙伴。我也会反思,我们现代人,是不是已经太久没有如此真切地感受过土地的温度了?她笔下的那些,在劳作中收获的“小确幸”,那种朴实却又无比坚定的幸福感,让我深受启发。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女性在土地上的坚韧与力量,也让我重新思考了“生活”的意义。
评分《女农讨山志》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台湾这片土地上,一种最质朴、最动人的生命力在呼吸。我从小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也听过不少关于山林和农作的故事,但这本书,却以一种前所未有的细腻和深情,将我带入了那个世界。作者并非简单的记录,而是将自己的情感,自己的生命,完全地融入了那片土地。她笔下的“讨山”,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理解,是一种生命与土地的共振。我最欣赏她对每一次耕作的描写,那种带着敬畏和感恩的心情,让我看到了土地的神圣,也看到了生命的力量。我常常在想,我们现代人,是不是已经太久没有感受过这份纯粹的劳作了?她对季节变化的感知,对作物生长的观察,都充满了生命的热情。我特别喜欢她写到的那些,在土地上收获的“小确幸”,那种简单却又无比真实的幸福感,让我深深地触动。这本书,就像是一首写给土地的歌,一首关于女性力量的赞歌。它让我重新认识了土地的价值,也让我更加珍惜这份与土地连接的宝贵情感。
评分读《女农讨山志》,最让我震撼的,莫过于作者那种近乎虔诚的态度。她对待土地,不是简单的耕耘,而是一种对话,一种祭拜。每次翻到她写到与土地的“约定”,我就觉得无比动容。她不是在征服土地,而是在学习土地的语言,理解土地的脾性。那种细致入微的观察,比如雨水如何滋润土壤,阳光如何催促植物生长,甚至微小的昆虫如何在这片土地上扮演着自己的角色,都写得那么生动,那么有力量。我从小就在台湾的城镇长大,对于“土地”的概念,大多停留在公园绿地或盆栽花圃。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对土地的认知。她让我看到,土地不仅仅是承载万物的载体,更是一种有生命的、有情感的存在。她与土地的“讨山”,并非是争夺,而是一种融入,一种相互成就。在她的笔下,每一个耕作的动作,都充满了仪式感,都蕴含着对生命的尊重。我常常在想,我们现代人,在追求效率和速成的过程中,是不是丢失了太多与土地连接的方式?这本书,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与自然疏离的现实,也指引着一条回归本真的道路。我特别欣赏她描述的那些与土地相关的“小确幸”,那些在辛勤劳作中收获的点滴喜悦,那种朴实却无比坚定的幸福感,让我深受启发。
评分我之所以会拿起《女农讨山志》,是因为我一直觉得,台湾的土地,承载着我们太多人的记忆和情感,却少有人能够如此深入地去讲述它。《女农讨山志》做到了,而且做得如此动人。作者不是一个旁观者,她是一个全身心投入者,用自己的汗水和情感,去书写她与土地的故事。她笔下的“讨山”,是一种深情的交流,是一种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我常常在想,我们现代人,是不是已经太久没有如此真切地感受过泥土的芬芳了?她对土地的理解,不仅仅是耕种技巧,更是一种哲学的思考,一种对生命本质的探求。我特别喜欢她描述的那些,在不同季节里,土地所展现出的不同生命姿态,那种细腻的观察,充满了对自然的敬畏。她笔下的那些,在劳作中收获的“小确幸”,让我看到了生命中最纯粹的喜悦。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女性的坚韧,也让我感受到了土地的温暖。
评分《女农讨山志》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聆听一位老朋友,在细细地讲述她与脚下这片土地的深情故事。在台湾这个喧嚣的时代,能够静下心来,如此深情地描绘土地,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珍贵。作者笔下的“讨山”,是一种融入,一种相互依存,她与土地,仿佛成为了彼此生命的一部分。我最欣赏她对待土地的那份敬畏之心,那份对万物生命的尊重。她不仅仅是在耕种,更是在与土地进行一场深刻的对话,理解它的语言,感受它的脉搏。我常常在想,我们都市人,是不是已经太久没有如此真切地感受过土地的温度了?她笔下的那些,在辛勤劳作中收获的“小确幸”,那种简单却又无比坚定的幸福感,让我深受触动。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女性在土地上的坚韧与力量,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第一次接触《女农讨山志》,是因为一位朋友的推荐。她说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另一种生活”。在台湾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我们似乎习惯了追逐名利,而忽略了脚下的土地。《女农讨山志》就像是一股清流,让我重新审视了“生活”的意义。作者笔下的“讨山”,不是为了征服,而是为了理解,为了融入。她对土地的感情,是那么深沉,那么细腻。我常常在想,我们都市人,是不是已经太久没有感受过泥土的温度了?她描述的那些与土地相关的点滴,比如春耕时的忙碌,夏耘时的汗水,秋收时的喜悦,冬藏时的沉淀,都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我尤其喜欢她对大自然变化的观察,那种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我看到了土地的生命力,也看到了生命的轮回。我也会反思,我们在生活中,是不是也应该像她一样,放慢脚步,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这本书,不是一本枯燥的农耕指南,而是一部充满诗意、充满哲思的生命记录。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富足,或许并不在于物质的堆积,而在于与土地的连接,在于对生命的热爱。
评分《女农讨山志:一个女子与土地的深情记事》,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一种回归。回归到最原始的生命状态,回归到最质朴的情感连接。在台湾这座现代化的都市里,我们常常被各种信息和欲望所裹挟,而这本书,就像是一股清泉,让我得以喘息,得以沉淀。作者对土地的热爱,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体现在每一个细微的动作、每一个真诚的叙述中。她与土地的“讨山”,并非是征服,而是一种相互理解,一种和谐共生。我特别喜欢她描述的那些,在土地上感受到的季节轮回,那种从种子到果实,生命的循环往复,让我看到了生命的力量和自然的智慧。我也会思考,我们是否在追求科技和便利的同时,忽略了与大自然的连接?她笔下的那些,在辛勤劳作中收获的“小确幸”,那种简单却又无比珍贵的幸福感,让我深受感动。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女性的韧性,也让我看到了土地的包容。
评分《女农讨山志》这本书,最打动我的,是其中蕴含的那份女性的韧性与力量。作为一名在都市丛林里摸爬滚打多年的职场女性,我常常觉得力不从心,而作者在书中展现出的那种与土地搏斗的姿态,却给我带来了截然不同的感受。她不是柔弱的,也不是抱怨的,而是在挑战中成长,在困难中找到出路。书中的每一页,都仿佛记录着她与土地的一次次“对话”,一次次的“妥协”与“抗争”。我喜欢她描述那些在大雨倾盆的日子里,她是如何在泥泞中跋涉,是如何保护那些幼苗的。那种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我也会思考,我们女性在生活中,是不是也需要这样一种“讨山”的勇气,去面对工作、家庭中的种种挑战?她对待土地,不是简单的占有,而是一种守护,一种传承。她对土地的情感,是那么纯粹,那么深厚,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我特别喜欢她对于丰收的描写,那种带着汗水和泥土的喜悦,是那么真实,那么动人。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农耕的书,更是一部关于女性成长、关于生命力量的赞歌。
评分第一次翻开《女农讨山志:一个女子与土地的深情记事》,纯粹是被那书名吸引。台湾这片土地,我从小生活在这,对山林、对农作,总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感,却又总觉得隔着一层纸,无法真正触及核心。《女农讨山志》就像是那把钥匙,让我窥见了女子与土地之间,那份深沉而温柔的羁绊。我不是农民,甚至连自家阳台上的盆栽都常常照顾不好,但作者笔下的每一笔,都像是对土地最真诚的告白。她描述的不仅仅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辛劳,更是一种生命力的搏斗,一种与大自然共舞的智慧。我尤其喜欢她对于季节变化的细腻描绘,那种看着种子在手中孵化,然后一点点抽出嫩芽,再到茁壮成长,最后结出果实的过程,在文字里被赋予了生命。我常常在想,我们都市人,离自然太远了,远到连食物从何而来都模糊了。这本书,就像是一堂生动的自然课,让我重新认识了土地的慷慨,也让我反思自己与土地的关系。她那种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在这片充满变数的土地上,更是显得尤为可贵。读着读着,我仿佛也能闻到泥土的芬芳,感受到阳光的温暖,听到风吹过稻田的沙沙声。这是一种超越文字本身的体验,是一种心灵的洗礼。这本书带来的,不是知识的堆砌,而是一种情感的共鸣,一种对生命的敬畏。
评分当我翻开《女农讨山志》,我仿佛听到了来自台湾土地最深沉的呼吸声。作者并非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而是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将自己的生命融入了这片土地。她对土地的“讨山”,是一种深情的探索,一种生命的羁绊。我喜欢她对每一个农作细节的描绘,那种细腻入微的笔触,让我感受到了土地的生命力,也看到了生命的顽强。我常常在想,我们现代人,是不是已经太久没有如此真切地感受过泥土的芬芳了?她对土地的理解,超越了简单的耕种,而是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我特别喜欢她写到的那些,在土地上收获的“小确幸”,那种简单却又无比真实的幸福感,让我深受启发。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女性在土地上的坚韧与力量,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体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