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科罗斯基(Robert Sokolowski),这位老牌的美国现象学家,自1964年出版《胡塞尔形构观念的形成》以来,就一直是现象学界中的顶尖人物。1996年春天,由于与一位数学教授的一场谈话,激发他写作这本认识现象学的入门书,引领读者认识这门「既是简单明了,又是错综复杂」的学问。
什么是现象学?索科罗斯基指出,现象学是一个重要的哲学运动,也是二十世纪主要的哲学发展方向。它发端于二十世纪的初始,在步入二十一世纪初的今天,我们刚好能够看到这一百年来现象学的发展。一般而言,二十世纪的西方哲学可分为英美的分析哲学,与欧洲的欧陆哲学,现象学即是二十世纪欧陆哲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现象学是对人类经验的探索,是对事物在经验中向我们显现之方式的探索。现象学不只影响重要的学术潮流,如诠释学、结构主义、文学形式主义、解构主义等,并已落实在生活世界之中,成为各种理论建构的基石,在艺术、心理学、护理学、人类学等应用学科中都锐不可挡。本书由大师出马,以清晰与生动的例子,将现象学的基本要素、语汇做详尽的解释,也以日常生活为例,让读者从以往的习以为常,进入从现象学角度思考的哲学生活。
本书的优点有两个方面,第一,基本概念清楚、不啰唆,也不引用原典术语,只要沈潜细读,大学部的学生大抵都可以领会;第二是广度够,涵盖现象学的存有层面、意义诠释层面、乃至世界之建构面。想要了解什么是现象学,本书绝对是第一流的入门必读好书。
作者简介
罗伯.索科罗斯基
罗伯.索科罗斯基博士是美国天主教大学(The Catholic University of America in Washington, D.C.)的哲学教授,于1962年授命为罗马天主教神父。他是国际知名的哲学家,尤其是在现象学方面。1994年,美国天主教大学曾举办了一个名为「The Truthful and the Good, Essays In Honor of Robert Sokolowski」的学术研讨会,讨论索科罗斯基教授的哲学作品。索科罗斯基教授也是一位杰出的哲学教授。
译者简介
李维伦
政治大学心理系毕业,美国杜肯大学(Duquesne University)临床心理学博士,国立东华大学临床与谘商心理学系助理教授。目前致力于以现象学方法思考与研究心理治疗的相关议题,期能促成心理治疗的本土转化。
现象学入门
余德慧(东华大学族群关系与文化研究所教授)
这本书的问世有许多意义。我想了很久,如何把许多层意义很愉快的说出来?我在东华大学校园散步时,想起一些事情,在鲤鱼潭走着环湖公路时,也想着。我何以把一本书看得这么重要?多年来,台湾的现象学一直很含煳地存在着,有一些哲学家专研现象学,有一些社会科学家也用现象学取向作研究,也看到一些博士生说他们用现象学方法作研究,有硕士生拿现象学方法的讨论当作研究题目,可是在台湾社会科学界,现象学却是被视为难懂的东西,如果去读专业哲学家的论文,又觉得解经註经评经的成分太高,对非哲学训练的人简直是虐待。
就像本书一开宗明义所说的,我们为何不能像数学家,把前人的东西默默领会吸收,然后创出自己的想法,为何要哲学家不断回到胡塞尔、海德格、梅洛庞蒂、列维纳斯、沙特等的原着去耙梳呢?
这就要回到台湾这十几年来一些人的构想。到底现象学要封存在哲学界,还是开放到所有人类经验的人文社会学科的领域?蔡铮云教授、政大哲学系汪文圣教授就是持着开放的想法,他们认为只有将现象学推出去,与当代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宗教学、文学等人文社会学科的学者勾连起来,现象学才会让华人学术对经验研究的探讨有深入的底子,而不是只在哲学领域打转。蔡铮云教授在多年前集合现象学者与护理学者成一支团队,研究精神卫生学,试图从现象学与护理学的领域下手研究精神健康领域。汪文圣教授也在这团队里,他后来走入精神疾病的领域,探讨疾病与诊断的现象学意义。对我们东华大学的临床心理学者来说,可说印象深刻。
蔡铮云教授的方向获得我与我的同事李维伦、林耀盛先生的心仪,也促使我们一起努力,希望能够将现象学勾连到人类经验的各个领域。在这里,我必须介绍本书的译者李维伦博士,以及本书的审阅者龚卓军博士。从比较辈份来说,蔡铮云教授与我忝为李、龚两位的老师辈,我们之间的渊源甚深。维伦是度肯大学的临床心理学家,是蔡铮云老师度肯大学的学弟,出身现象学心理学的训练;卓军是蔡铮云老师的博士生,却跑到我在台大心理研究所听我的课,对心理学着痕甚力。这两位年轻学者都是属于「杂种」品牌,维伦把临床心理学与现象学混在一起,卓军则把美学、生死学搽揉在现象学里头。他们从不喊作啥「质性研究」,却是道地的经验揭露者,维伦对心理治疗的思维与卓军对慢性病的现象学考察,都有一番清新、敏锐的分析。
由于后来蔡铮云、龚卓军两位现象学者跑到高雄西子湾的中山大学哲研所任教,我与维伦、耀盛则在花莲的东华大学,于是蔡老师就有了现象学东南弧的团队构想,可惜计画未获补助,暂时未能成形,但是我们也不断准备集结,希望有一天能够实现团队合作的梦想。在原本的合作计画里,我们希望有联合的课程,其中一门就是「现象学入门」。维伦在东华大学开这门课,所以就把本书翻译,当作课本。蔡老师也自己翻译一本现象学书,听说相当厚,大概研究生才消受得了。不过,这两本书的问世,对推广现象学到其他人文社会学科诸领域轻松多了。
这本书的好就好在两个方面,其一,基本概念清楚,不啰唆,也不引用原典的夹槓(jargon)术语,只要沈潜细读,一般大学生大抵都可以领会,况乎研究生;其二是现象学的广度够,涵盖现象学的存有层面、意义诠释层面乃至世界之建构面,至少对人类学、心理学、艺术、文学等学科来说,基础是够的。根据维伦教本书两年的经验,大学部学生是能理解的,也可以将之使用于自己的经验领域。通常最难懂现象学的学生往往是那些想把现象学当工具,以为现象学是一套教你作分析的方法,而完全没有把现象学态度吸入理解里,使现象学的思维自动展现其空间,让研究者悠游其中。现象学既然是揭露经验之学,就不能不以相濡以沫的根本理解来洞察世情。
我想我不必介绍本书的内容,因为都是非常基本的东西,看了就知道,不必容我饶舌,倒是因为本书的出版,我心里欢喜,就说了这许多。如果读者想看实际的现象学操作,可以读心灵工坊的其他现象学书,以及加斯东.巴谢拉的《空间诗学》。
这本书的书名,“现象学十四讲”,让我觉得它提供了一种非常系统化的学习方式。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帮助我们理解“我们是如何认识世界的”这类问题的学科非常着迷。哲学,尤其是现象学,似乎正好触及了我的兴趣点。我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是,这十四讲的内容,应该会围绕着现象学的一些核心概念,比如“意向性”、“生活世界”、“本质还原”等,进行由浅入深的讲解。我期待作者能够用一种清晰、逻辑性强的方式,来梳理这些概念的来龙去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我尤其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的层面,而是能够通过一些生动的例子,帮助我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如何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得到体现。比如,当我们在体验一种情绪时,现象学是否能帮助我们更清晰地去描述和理解这种体验的独特性?我希望这十四讲的学习,能够让我对现象学有一个扎实的基础性的认识,并且能够启发我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去观察和理解周围的世界。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实在是太吸引人了,"现象学十四讲" 几个字就带着一种深邃又引人入胜的意味,仿佛打开了通往某种全新思维方式的大门。我一直对哲学,特别是那种试图深入理解我们最基本的存在体验的学科,有着浓厚的兴趣。市面上有很多哲学入门类的书籍,但很多要么过于艰深晦涩,要么流于浅薄,让人难以获得真正的启发。而这本书的标题,似乎预示着一种既系统又易于理解的讲解方式,"十四讲" 这个数字也给人一种恰到好处的长度感,不会让人望而却步,又足够支撑起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的梳理。我尤其好奇的是,它会如何处理“现象学”这个本身就有些复杂难懂的概念。是会从胡塞尔的奠基性工作讲起,然后涉及到海德格尔、萨特、梅洛-庞蒂等人的发展,还是会采取一种更具启发性的、围绕核心概念展开的叙事方式?我期待着它能帮助我理解“意向性”、“悬搁”、“生活世界”等这些哲学词汇背后的真实含义,以及它们如何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我、认识世界。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简约而富有张力,似乎在暗示着一种理性的探索和感性的触动之间的平衡,这更让我坚定了想要深入阅读的决心。
评分说实话,我对于“现象学”这个概念,一直以来都只停留在非常模糊的印象里。知道它大概是关于“意识”、“经验”之类的,但具体是怎么回事,又怎么去“学”,实在是一头雾水。而“现象学十四讲”这个书名,则提供了一种非常清晰的学习路径。我想象中的这“十四讲”,应该是有条理地、循序渐进地展开,每一讲都围绕着一个核心的概念或者一位重要的思想家进行深入的阐释。我特别希望作者能够用相对平易近人的语言,来解释那些复杂的哲学概念,而不是一上来就抛出一堆晦涩的术语。例如,对于“意向性”这个概念,我想象中作者会从我们日常的“指向性”行为出发,比如我们看一棵树,我们的意识就是指向这棵树的,然后慢慢引申到意识本身的结构。再比如,关于“生活世界”,我希望它能帮助我理解,我们每个人所处的那个充满意义、被我们感知的世界,是如何被构建起来的,以及这个构建过程的特殊性。
评分我对“现象学十四讲”这个书名,充满了好奇与期待。我一直觉得,我们很多时候都被困在思维的惯性里,被既定的观念所束缚,难以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而“现象学”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种“回到事物本身”的意味,这恰恰是我非常渴望去探索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用十四次的讲解,引领我走进一个全新的思想领域。我希望它能够教会我如何去“悬搁”那些先入为主的判断,如何去专注于当下真实的经验,如何去理解我们意识的结构和运作方式。比如,当我们在阅读一本书,或者观看一部电影时,我们是如何体验到其中的情感和意义的?我们的感知是如何与这些外部的“事物”发生联系的?这本书是否能提供一种视角,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这些过程?我非常想知道,通过这十四讲的学习,我是否能够获得一种更敏锐的观察能力,一种更深刻的理解能力,从而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更清晰地看到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细节和更深层的意义。
评分我一直觉得,我们每天的生活,似乎都笼罩在一层我们习以为常的“理所当然”的面纱之下。很多时候,我们做事、思考、感受,都是被社会、文化、甚至我们自身的习惯所塑造,但我们却很少去审视这些“习以为常”的根源。这本书的书名,"现象学十四讲",在我看来,不正是一种邀请,邀请我们去“看透”这层习以为常的面纱,去直接面对事物本身的“现象”,去理解我们经验的构成方式吗?我非常期待它能够提供一种方法,一种让我们能够停下来,去观察、去描述,甚至去质疑我们日常经验的工具。想象一下,当我对某个社会现象产生困惑时,这本书是否能给我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不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讨论,而是能够深入到现象的本质,理解其背后的构成逻辑?或者,当我在面对情感困境时,它是否能帮助我更清晰地理解自己情绪的流动和来源,从而获得更有效的应对方式?我希望这本书不是那种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能够真正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体验中,成为我们认识世界、理解自我的得力助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