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流著日本血液的調查攝影傢,在走遍世界多個國傢,最後決定停佇在他最鍾愛的颱灣,找尋留存於颱灣的日治時代遺跡。當同樣在颱灣土地上擁有日本錶情的片倉佳史和這些漸漸褪色的遺跡彼此見麵時,會是個怎樣的情境,怎樣的心情;而這些曾經輝煌,如今已逐漸隱沒的殖民時代遺痕,又訴說著怎樣的故事。
颱灣是個特殊的地方,在曆史的因緣際會下,匯聚瞭多種不同的風土文化,而這些風土文化早已融入颱灣人的生活中,成為颱灣的一部分。因此,當我們在麵對這些擁有異國錶情的曆史遺跡時,其實就是在麵對颱灣人自己的曆史,自己的現在。
就讓我們跟著片倉佳史的鏡頭與文字,一起尋訪這些遺跡吧!
前言——走訪日治時代遺留在颱灣的遺跡 2
颱北市篇
不對外開放的迎賓館——颱灣總督官邸(現颱北賓館) 16
壯麗至極的官廳建築——總督府專賣局(現颱灣菸酒股份有限公司) 19
堅持固有風格的建築——颱北州廳(現監察院) 22
麵嚮日本本土建造的法院——颱灣總督府高等法院(現司法大廈) 24
竪立在日治遺跡上的銅像——民政長官祝辰巳銅像(現孫中山銅像) 26
以貓頭鷹為象徵的信用金庫——颱北信用組閤(現閤作金庫銀行) 28
隱身在校園角落的石碑——填土工程紀念碑 30
颱灣古剎中的日治遺跡——龍山寺的石燈籠 32
跨越時代而存在的寺院——臨濟宗護國禪寺 34
改造成廟宇的防空洞——陸軍防空洞(現龍山宮) 37
延續日本風味的溫泉澡堂——瀧乃湯 39
戰後猶存的溫泉鄉——星□湯(現逸率大飯店) 41
颱北郊外的公共遊樂設施——草山眾樂園(現颱北教師研習中心) 44
颱灣北部篇
沉默無語的動物慰靈碑——淡水傢畜市場畜魂碑 48
憲兵隊進駐的武德殿——大溪武德殿(舊大溪憲兵隊) 50
可視為觀光名勝的美麗建築——新竹州廳(現新竹市政府) 53
變身為博物館的電影院——新竹有樂館(現新竹電影博物館) 55
佇立山腹的佛教寺院——一善寺(現一善堂) 57
文字被削除的石碑——北埔事件紀念碑 59
兩耳被削掉瞭的鳥居——十八兒祠 62
悄然寂靜的木造車站——香山坑驛(現香山車站) 64
颱灣東北部篇
舉行媽祖誕辰祭典的神社——黃金神社 68
曆經時代交替的石碑——九份招魂碑 71
設在女校中的神社——基隆高等女學校校內神社 73
稻田中的軍用設施——宜蘭飛行場避難壕 75
被擱置在後院的彈藥庫——宜蘭大同鄉舊彈藥庫 77
遷移至公園的神社遺跡——羅東神社 79
屹立不搖的木造車站——天送埤驛 82
颱灣中部篇
凝聚著壯麗氣氛的空間——颱中州廳(現颱中市政府) 86
與都市計畫一同誕生的公園——颱中公園 88
古樸自然的木造車站——追分驛(現追分車站) 90
具備耐震結構的鄉公所——內埔莊役場(現後裏鄉公所) 92
見證災後重生的石碑——颱中縣震災復興紀念碑 95
發揚國民精神的武術教練場——彰化武德殿(現彰化忠烈祠) 98
日治時代開業的牙科診所——進來齒科 101
守護孩子們的小石獅——和美公學校校內神社 103
散發中國風味的大鳥居——林內神社 105
颱灣南部篇
鎸刻著阿裏山鐵路曆史的車站——竹崎驛(現竹崎車站) 110
擁有老式壁掛電話的山城——奮起湖老街 112
日治時代知名的溫泉旅館——清秀旅館(舊清秀旅社) 114
沒有門的南國風情木造車站——林鳳營驛(現林鳳營車站) 116
附設飯店的車站建築——颱南驛(現颱南車站) 118
標示著警察權力的建築——颱南警察署(現颱南警察局) 120
威儀十足的純日式建築——颱南武德殿(現颱南忠義國小禮堂) 122
日治時代教育政策的樣闆——寶公學校(現颱南立人國小) 125
已成為廢墟的派齣所——舊車路墘派齣所 128
代錶高雄的官廳建築——高雄市役所(現高雄市立曆史博物館) 130
從童話中走齣來的車站——旗山驛(舊旗山車站) 132
曾經是「日本」最長的鐵橋——下淡水溪鐵橋 134
成功轉型為兒童園地的軍用宿捨 ——屏東飛行聯隊第一中隊長官宿捨(現乖乖幼稚園) 136
颱灣東部篇
安置瑪利亞聖像的神社——新城社(現新城天主教會) 142
消失於記憶中的神社遺跡——□□□□(KAUWAN)祠 144
被分解的石燈籠——花蓮港神社(現花蓮縣忠烈祠) 146
流浪狗逗留的派齣所——平林派齣所 148
佇立山間的溫泉旅館——紅葉溫泉療養所(現紅葉溫泉旅社) 150
變成墓地的神社——拔子社 152
成為村莊集會所的神社——□□□□(HARAWAN)祠 154
淪為養鴨場的神社——呂傢祠 156
沉睡在草叢中的神社基座——嗄嘮吧灣祠 158
流浪狗棲息的老車站——石榴班驛(現石榴車站) 107
前言
走訪日治時代遺留在颱灣的遺跡
片倉佳史
雖是個人的事,但我與颱灣結緣也已過瞭七年。這段期間,我一邊受到許多人的支持、協助,一邊持續寫作,我自認比任何人都更深摯地感受瞭颱灣這塊土地的魅力。之所以能夠如此,我可以非常肯定地說是因為颱灣人的「親切」和「同情心」,我要先在此緻謝。
日本統治颱灣達半個世紀,颱灣被當作日本的「新領土」接受瞭日本的控製。隨著戰爭結束、日本人離颱返日,來自中國大陸的國民黨政權成為新的統治者,同樣也過瞭半個世紀。如今,伴隨著民主化的進行,自由的社會來臨,颱灣的人民終於能無所畏懼地學習和自己鄉裏有關的任何知識,能公開說齣熱愛自己的鄉土。
在走訪日治時代由日本人建造的建築物和石碑的旅程當中,我同時在思索這些遺跡於戰後是遵循著怎樣的命運,又如何和颱灣人發生關連?近來,在越來越迅速的發展中,已有不少遺跡完全消失無蹤,其中既有據報趕去調查後發現因要開發而遭拆除,連痕跡都飄邈無影者;也有因其他用途而再度被利用,於成為廢墟後形成自然景觀的例子;更多的是在受到最近探究鄉土史的風潮影響下,被當作古蹟保存起來的案例。這本書,就是用相片、文字來介紹這些遺跡,一言以蔽之,就是展現颱灣曆史見證者的現存模樣。
在前作《颱灣日治時代遺跡》(玉山社齣版)中,筆者亦曾提及,有幸走訪這些遺留於各地的日治時代遺跡,也等於是探索瞭颱灣這塊土地所擁有的個性。在我遠赴各地,跟各種人交談,用自己的腳探訪這些已成為遺跡的建築物時,我個人對颱灣風土的理解也許仍然不足,但這終究是我個人的颱灣觀。至於感性所觀察到的風景,我則將它們收納進攝影鏡頭裏,寫在文章裏。
殖民地統治當然不值得肯定,然而,在凝視颱灣這塊土地的曆史時,更提醒我無法漠視與日本相關半個世紀的事實。希望透過本書,不論任何國籍、哪一個世代,都能有更多人感受到颱灣與日本曾同時存在於這塊土地上的曆史事實。
最後,藉此書齣版的機會,我要嚮負責翻譯工作的姚巧梅女士、負責編輯工作的玉山社編輯部同仁、幫助審閱文稿的友人黃威勝先生,以及無論在寫作、調查時都伴隨一旁的內人真理錶示感謝。另外,也嚮始終支持、鼓勵我的許多朋友們,緻上最深的謝意。
我一直對曆史中的“遺跡”情有獨鍾,總覺得那些沉默的建築和場所,蘊藏著無數被遺忘的故事,是觸摸過去最直接的媒介。“颱灣土地.日本錶情:日治時代遺跡紀行”這個書名,立刻就吸引瞭我。它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地名加上一個曆史時期,而是將“土地”與“日本錶情”巧妙地結閤,這讓我對這本書的內容充滿瞭想象。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去“捕捉”和解讀這些“日本錶情”的?是那些莊嚴的官廳建築,還是滲透在城市肌理中的日式民居?書中會不會包含一些鮮為人知的史料,揭示那些遺跡背後的故事和人物?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種獨特的視角,讓我們不僅僅看到遺跡的“形”,更能感受到其“神”,理解它們在那個特殊的曆史時期,是如何在颱灣這片土地上生長、演變,並最終成為我們今天所見的模樣。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領我,進行一場深入的、充滿發現的探訪,去感受那段復雜而又深刻的曆史留下的烙印。
评分我對曆史題材的書籍嚮來情有獨鍾,尤其是那些能夠觸及特定曆史時期和社會文化的作品。“颱灣土地.日本錶情:日治時代遺跡紀行”這個書名,立即勾起瞭我的好奇心。它暗示著一種對曆史痕跡的探尋,以及對那個時代在颱灣土地上留下的獨特“錶情”的解讀。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定義和呈現這些“日本錶情”的,是那些宏偉的官方建築,還是滲透到街頭巷尾的日常物件?這本書會不會包含豐富的圖片資料,幫助讀者直觀地感受那些遺跡的魅力?我更期待的是,作者能否通過細膩的文字,將那些冰冷的建築和遺跡賦予生命,講述它們曾經的故事,以及它們在曆史長河中扮演的角色。日治時期對颱灣社會結構、經濟發展以及文化景觀都産生瞭深遠的影響,這本書是否會深入探討這些影響,並結閤遺跡的分析,為我們呈現一個更全麵、更立體的日治時期颱灣?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種獨特的視角,讓我們以一種全新的方式去認識和理解那段重要的曆史。
评分購買這本書完全是齣於偶然,但翻閱幾頁後,便被其獨特的視角深深吸引。書的標題“颱灣土地.日本錶情:日治時代遺跡紀行”本身就勾勒齣一種充滿故事感的畫麵。我尤其感興趣的是作者如何將“土地”和“日本錶情”這兩個看似有些距離的概念融閤在一起。是單純的建築考察?還是更深層次的文化解讀?我個人偏愛那種能引發思考的敘述方式,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羅列一些曆史遺跡,更能深入探討這些遺跡背後所承載的時代背景、社會變遷以及人與土地之間的復雜情感。日治時期,對於颱灣來說,無疑是一個充滿殖民與被殖民、融閤與衝突的復雜年代,那些留下的建築和痕跡,究竟是壓迫的象徵,還是曆史發展的必然?書中會不會提及一些普通民眾在那個時代的生活點滴,通過他們的視角來觀察和感受那些“日本錶情”?我期待作者能夠以一種客觀而不失人文關懷的方式,帶領讀者一同踏上這場穿越時空的旅程,去重新審視那段曆史,去理解那片土地上留下的獨特印記。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吸引瞭我,那種略帶褪色的泛黃感,仿佛一下子將人帶迴瞭某個遙遠的年代,與書名“颱灣土地.日本錶情”所傳遞的意境不謀而閤。我一直對日治時期颱灣的曆史與建築有著濃厚的興趣,總覺得那段錯綜復雜的過去,在颱灣的土地上留下瞭太多不易察覺卻又根深蒂固的印記。這本書的齣現,像是打開瞭一扇通往那段曆史的窗戶,讓人得以窺見那些被時間掩埋的“日本錶情”。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捕捉並呈現這些“錶情”的,是那些宏偉的曆史建築?抑或是滲透在生活細節中的點滴痕跡?文字的敘述是否能喚起讀者身臨其境的感受?書中會不會穿插著一些鮮為人知的小故事,讓冰冷的遺跡突然有瞭溫度?我對其中對“土地”的描繪也充滿期待,畢竟土地承載著曆史,也孕育瞭文化,不知道作者將如何將土地的厚重與日本的時代印記巧妙地結閤起來,描繪齣一幅幅生動的畫麵,讓我仿佛能觸摸到那段逝去的時光,感受那份獨特的時代氛圍。
评分一直以來,我對日據時期的颱灣曆史都抱有一種復雜的情感,既有對其殖民統治的批判,也有對那個時代留下的某些遺跡和文化影響的關注。“颱灣土地.日本錶情:日治時代遺跡紀行”這個書名,恰好觸動瞭我內心深處的好奇。我想象著,這本書或許不僅僅是一本枯燥的曆史學術著作,更像是一場充滿人文情懷的旅行記錄。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捕捉”這些“日本錶情”的?是指那些依然佇立的建築,還是潛藏在生活方式中的細微之處?書中是否會穿插一些作者個人的感悟和思考,讓讀者在跟隨他探訪遺跡的過程中,也能進行內心的對話?我對“土地”這個詞也充滿期待,它象徵著紮根、曆史的沉澱,而“日本錶情”則暗示著一段外來的、卻又深刻影響瞭這片土地的文化印記。我想象中的這本書,能夠將這兩者巧妙地結閤,描繪齣一幅幅動人的畫麵,既有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人文的溫度。希望它能帶領我,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去重新認識那段被曆史塵埃所覆蓋的過去。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