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流着日本血液的调查摄影家,在走遍世界多个国家,最后决定停伫在他最钟爱的台湾,找寻留存于台湾的日治时代遗迹。当同样在台湾土地上拥有日本表情的片仓佳史和这些渐渐褪色的遗迹彼此见面时,会是个怎样的情境,怎样的心情;而这些曾经辉煌,如今已逐渐隐没的殖民时代遗痕,又诉说着怎样的故事。
台湾是个特殊的地方,在历史的因缘际会下,汇聚了多种不同的风土文化,而这些风土文化早已融入台湾人的生活中,成为台湾的一部分。因此,当我们在面对这些拥有异国表情的历史遗迹时,其实就是在面对台湾人自己的历史,自己的现在。
就让我们跟着片仓佳史的镜头与文字,一起寻访这些遗迹吧!
前言——走访日治时代遗留在台湾的遗迹 2
台北市篇
不对外开放的迎宾馆——台湾总督官邸(现台北宾馆) 16
壮丽至极的官厅建筑——总督府专卖局(现台湾菸酒股份有限公司) 19
坚持固有风格的建筑——台北州厅(现监察院) 22
面向日本本土建造的法院——台湾总督府高等法院(现司法大厦) 24
竖立在日治遗迹上的铜像——民政长官祝辰巳铜像(现孙中山铜像) 26
以猫头鹰为象征的信用金库——台北信用组合(现合作金库银行) 28
隐身在校园角落的石碑——填土工程纪念碑 30
台湾古剎中的日治遗迹——龙山寺的石灯笼 32
跨越时代而存在的寺院——临济宗护国禅寺 34
改造成庙宇的防空洞——陆军防空洞(现龙山宫) 37
延续日本风味的温泉澡堂——泷乃汤 39
战后犹存的温泉乡——星□汤(现逸率大饭店) 41
台北郊外的公共游乐设施——草山众乐园(现台北教师研习中心) 44
台湾北部篇
沉默无语的动物慰灵碑——淡水家畜市场畜魂碑 48
宪兵队进驻的武德殿——大溪武德殿(旧大溪宪兵队) 50
可视为观光名胜的美丽建筑——新竹州厅(现新竹市政府) 53
变身为博物馆的电影院——新竹有乐馆(现新竹电影博物馆) 55
伫立山腹的佛教寺院——一善寺(现一善堂) 57
文字被削除的石碑——北埔事件纪念碑 59
两耳被削掉了的鸟居——十八儿祠 62
悄然寂静的木造车站——香山坑驿(现香山车站) 64
台湾东北部篇
举行妈祖诞辰祭典的神社——黄金神社 68
历经时代交替的石碑——九份招魂碑 71
设在女校中的神社——基隆高等女学校校内神社 73
稻田中的军用设施——宜兰飞行场避难壕 75
被搁置在后院的弹药库——宜兰大同乡旧弹药库 77
迁移至公园的神社遗迹——罗东神社 79
屹立不摇的木造车站——天送埤驿 82
台湾中部篇
凝聚着壮丽气氛的空间——台中州厅(现台中市政府) 86
与都市计画一同诞生的公园——台中公园 88
古朴自然的木造车站——追分驿(现追分车站) 90
具备耐震结构的乡公所——内埔庄役场(现后里乡公所) 92
见证灾后重生的石碑——台中县震灾复兴纪念碑 95
发扬国民精神的武术教练场——彰化武德殿(现彰化忠烈祠) 98
日治时代开业的牙科诊所——进来齿科 101
守护孩子们的小石狮——和美公学校校内神社 103
散发中国风味的大鸟居——林内神社 105
台湾南部篇
镌刻着阿里山铁路历史的车站——竹崎驿(现竹崎车站) 110
拥有老式壁挂电话的山城——奋起湖老街 112
日治时代知名的温泉旅馆——清秀旅馆(旧清秀旅社) 114
没有门的南国风情木造车站——林凤营驿(现林凤营车站) 116
附设饭店的车站建筑——台南驿(现台南车站) 118
标示着警察权力的建筑——台南警察署(现台南警察局) 120
威仪十足的纯日式建筑——台南武德殿(现台南忠义国小礼堂) 122
日治时代教育政策的样板——宝公学校(现台南立人国小) 125
已成为废墟的派出所——旧车路墘派出所 128
代表高雄的官厅建筑——高雄市役所(现高雄市立历史博物馆) 130
从童话中走出来的车站——旗山驿(旧旗山车站) 132
曾经是「日本」最长的铁桥——下淡水溪铁桥 134
成功转型为儿童园地的军用宿舍 ——屏东飞行联队第一中队长官宿舍(现乖乖幼稚园) 136
台湾东部篇
安置玛利亚圣像的神社——新城社(现新城天主教会) 142
消失于记忆中的神社遗迹——□□□□(KAUWAN)祠 144
被分解的石灯笼——花莲港神社(现花莲县忠烈祠) 146
流浪狗逗留的派出所——平林派出所 148
伫立山间的温泉旅馆——红叶温泉疗养所(现红叶温泉旅社) 150
变成墓地的神社——拔子社 152
成为村庄集会所的神社——□□□□(HARAWAN)祠 154
沦为养鸭场的神社——吕家祠 156
沉睡在草丛中的神社基座——嗄唠吧湾祠 158
流浪狗栖息的老车站——石榴班驿(现石榴车站) 107
前言
走访日治时代遗留在台湾的遗迹
片仓佳史
虽是个人的事,但我与台湾结缘也已过了七年。这段期间,我一边受到许多人的支持、协助,一边持续写作,我自认比任何人都更深挚地感受了台湾这块土地的魅力。之所以能够如此,我可以非常肯定地说是因为台湾人的「亲切」和「同情心」,我要先在此致谢。
日本统治台湾达半个世纪,台湾被当作日本的「新领土」接受了日本的控制。随着战争结束、日本人离台返日,来自中国大陆的国民党政权成为新的统治者,同样也过了半个世纪。如今,伴随着民主化的进行,自由的社会来临,台湾的人民终于能无所畏惧地学习和自己乡里有关的任何知识,能公开说出热爱自己的乡土。
在走访日治时代由日本人建造的建筑物和石碑的旅程当中,我同时在思索这些遗迹于战后是遵循着怎样的命运,又如何和台湾人发生关连?近来,在越来越迅速的发展中,已有不少遗迹完全消失无踪,其中既有据报赶去调查后发现因要开发而遭拆除,连痕迹都飘邈无影者;也有因其他用途而再度被利用,于成为废墟后形成自然景观的例子;更多的是在受到最近探究乡土史的风潮影响下,被当作古蹟保存起来的案例。这本书,就是用相片、文字来介绍这些遗迹,一言以蔽之,就是展现台湾历史见证者的现存模样。
在前作《台湾日治时代遗迹》(玉山社出版)中,笔者亦曾提及,有幸走访这些遗留于各地的日治时代遗迹,也等于是探索了台湾这块土地所拥有的个性。在我远赴各地,跟各种人交谈,用自己的脚探访这些已成为遗迹的建筑物时,我个人对台湾风土的理解也许仍然不足,但这终究是我个人的台湾观。至于感性所观察到的风景,我则将它们收纳进摄影镜头里,写在文章里。
殖民地统治当然不值得肯定,然而,在凝视台湾这块土地的历史时,更提醒我无法漠视与日本相关半个世纪的事实。希望透过本书,不论任何国籍、哪一个世代,都能有更多人感受到台湾与日本曾同时存在于这块土地上的历史事实。
最后,借此书出版的机会,我要向负责翻译工作的姚巧梅女士、负责编辑工作的玉山社编辑部同仁、帮助审阅文稿的友人黄威胜先生,以及无论在写作、调查时都伴随一旁的内人真理表示感谢。另外,也向始终支持、鼓励我的许多朋友们,致上最深的谢意。
我对历史题材的书籍向来情有独钟,尤其是那些能够触及特定历史时期和社会文化的作品。“台湾土地.日本表情:日治时代遗迹纪行”这个书名,立即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它暗示着一种对历史痕迹的探寻,以及对那个时代在台湾土地上留下的独特“表情”的解读。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定义和呈现这些“日本表情”的,是那些宏伟的官方建筑,还是渗透到街头巷尾的日常物件?这本书会不会包含丰富的图片资料,帮助读者直观地感受那些遗迹的魅力?我更期待的是,作者能否通过细腻的文字,将那些冰冷的建筑和遗迹赋予生命,讲述它们曾经的故事,以及它们在历史长河中扮演的角色。日治时期对台湾社会结构、经济发展以及文化景观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探讨这些影响,并结合遗迹的分析,为我们呈现一个更全面、更立体的日治时期台湾?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种独特的视角,让我们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去认识和理解那段重要的历史。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日据时期的台湾历史都抱有一种复杂的情感,既有对其殖民统治的批判,也有对那个时代留下的某些遗迹和文化影响的关注。“台湾土地.日本表情:日治时代遗迹纪行”这个书名,恰好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好奇。我想象着,这本书或许不仅仅是一本枯燥的历史学术著作,更像是一场充满人文情怀的旅行记录。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捕捉”这些“日本表情”的?是指那些依然伫立的建筑,还是潜藏在生活方式中的细微之处?书中是否会穿插一些作者个人的感悟和思考,让读者在跟随他探访遗迹的过程中,也能进行内心的对话?我对“土地”这个词也充满期待,它象征着扎根、历史的沉淀,而“日本表情”则暗示着一段外来的、却又深刻影响了这片土地的文化印记。我想象中的这本书,能够将这两者巧妙地结合,描绘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人文的温度。希望它能带领我,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重新认识那段被历史尘埃所覆盖的过去。
评分我一直对历史中的“遗迹”情有独钟,总觉得那些沉默的建筑和场所,蕴藏着无数被遗忘的故事,是触摸过去最直接的媒介。“台湾土地.日本表情:日治时代遗迹纪行”这个书名,立刻就吸引了我。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地名加上一个历史时期,而是将“土地”与“日本表情”巧妙地结合,这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充满了想象。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去“捕捉”和解读这些“日本表情”的?是那些庄严的官厅建筑,还是渗透在城市肌理中的日式民居?书中会不会包含一些鲜为人知的史料,揭示那些遗迹背后的故事和人物?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种独特的视角,让我们不仅仅看到遗迹的“形”,更能感受到其“神”,理解它们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是如何在台湾这片土地上生长、演变,并最终成为我们今天所见的模样。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进行一场深入的、充满发现的探访,去感受那段复杂而又深刻的历史留下的烙印。
评分购买这本书完全是出于偶然,但翻阅几页后,便被其独特的视角深深吸引。书的标题“台湾土地.日本表情:日治时代遗迹纪行”本身就勾勒出一种充满故事感的画面。我尤其感兴趣的是作者如何将“土地”和“日本表情”这两个看似有些距离的概念融合在一起。是单纯的建筑考察?还是更深层次的文化解读?我个人偏爱那种能引发思考的叙述方式,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罗列一些历史遗迹,更能深入探讨这些遗迹背后所承载的时代背景、社会变迁以及人与土地之间的复杂情感。日治时期,对于台湾来说,无疑是一个充满殖民与被殖民、融合与冲突的复杂年代,那些留下的建筑和痕迹,究竟是压迫的象征,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书中会不会提及一些普通民众在那个时代的生活点滴,通过他们的视角来观察和感受那些“日本表情”?我期待作者能够以一种客观而不失人文关怀的方式,带领读者一同踏上这场穿越时空的旅程,去重新审视那段历史,去理解那片土地上留下的独特印记。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吸引了我,那种略带褪色的泛黄感,仿佛一下子将人带回了某个遥远的年代,与书名“台湾土地.日本表情”所传递的意境不谋而合。我一直对日治时期台湾的历史与建筑有着浓厚的兴趣,总觉得那段错综复杂的过去,在台湾的土地上留下了太多不易察觉却又根深蒂固的印记。这本书的出现,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那段历史的窗户,让人得以窥见那些被时间掩埋的“日本表情”。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捕捉并呈现这些“表情”的,是那些宏伟的历史建筑?抑或是渗透在生活细节中的点滴痕迹?文字的叙述是否能唤起读者身临其境的感受?书中会不会穿插着一些鲜为人知的小故事,让冰冷的遗迹突然有了温度?我对其中对“土地”的描绘也充满期待,毕竟土地承载着历史,也孕育了文化,不知道作者将如何将土地的厚重与日本的时代印记巧妙地结合起来,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我仿佛能触摸到那段逝去的时光,感受那份独特的时代氛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