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救的舌头:一个青年人的故事1905-1921

得救的舌头:一个青年人的故事1905-192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Elias Canetti
图书标签:
  • 自传
  • 回忆录
  • 中国近代史
  • 五四运动
  • 青年
  • 个人成长
  • 社会变迁
  • 文学
  • 历史
  • 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卡内提最伟大的自传三部曲:《得救的舌头》、《耳中的火炬》、《目光的游戏》,被视为世界文学的经典。

  第一部《得救的舌头》,以他童年的一段深刻经历为起点,他回忆着两岁时被人拿刀威胁要割舌,以免他洩露保母和男友的恋情。当然,舌头得救了,成了他最珍贵的东西;自此,这位小男孩对语言和文字便开始着迷,深爱不已。这位来自西班牙的家族﹐住在一座多种语言环伺的保加利亚小城的男孩,体验到了犹太双亲家中的宗族权威、曼彻斯特的商人气氛和大英帝国的极盛力量;并经历了帝制时期的维也纳,以及战争与战后期间的民主苏黎世。

  卡内提的自传洋溢着美好的静谧,未含丝毫的狂妄自大,热情而没有仇恨。

  198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伊利亚斯‧卡内提的三本回忆录,首度推出《得救的舌头》,第二、三部《耳中的火炬》、《目光的游戏》分别于八、九月出版。敬请期待。

作者简介
  伊利亚斯.卡内提 (Elias Canetti, 1905-1994)1905年7月25日生于保加利亚的鲁斯特舒克,1911年举家迁往英国,父亲过世后移民维也纳,卡内提在维也纳大学读自然科学,于1929年取得学位,后来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直到1994年卡内提逝世为止都定居在苏黎世。他一生获奖无数,并于1981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译者简介
  林维杰,1965年出生于台北市,德国波鸿鲁尔大学哲学博士,现职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

《得救的舌头:一个青年人的故事1905-1921》内容简介 本书以恢弘的时代背景和细腻的个体叙事,勾勒出一位名叫亚历山大的青年知识分子,在二十世纪初欧洲动荡图景中挣扎、探索与蜕变的心路历程。故事从1905年,沙皇俄国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的彼得堡开始,直至1921年,苏维埃政权巩固,欧洲战后秩序初定之时结束。这十七年,是人类历史上旧秩序瓦解、新意识形态激烈碰撞的关键时期,而亚历山大,正是被卷入这股洪流中的一滴水。 第一部分:启蒙与迷惘(1905-1910) 故事的开端,亚历山大是圣彼得堡大学法学院的一名学生,出身于一个受过良好教育但日益没落的贵族家庭。他继承了家族对古典文学和哲学传统的深刻理解,同时,又被时代新兴的激进思想所吸引。这一时期,彼得堡的咖啡馆和地下读书会是思想交锋的温床。 亚历山大初显的“舌头”,是未经雕琢的、充满理想主义的表达欲。他渴望用精准的语言去剖析和重塑这个腐朽的社会。他深受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内心拷问与尼采的权力意志影响,在法律条文的冰冷逻辑与艺术的感性冲动之间摇摆不定。 他的初期写作,多为晦涩的哲学论述和充满激情的政治小册子,试图在虚无主义的深渊和盲目的革命狂热之间,寻找一条理性的出路。然而,当他目睹了1905年血腥星期日事件的余波,以及随后镇压带来的绝望气氛时,他原有的信念体系开始动摇。他发现,书本上的理性辩论,在冰冷的枪口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这五年的经历,是对他“舌头”——即他的言语和思想——的第一次残酷检验,使其从纯粹的理论家,转向了对实践的渴望。 第二部分:巴黎的流亡与语言的重塑(1911-1914) 为了逃避国内日益收紧的审查和自己内心的焦虑,亚历山大带着微薄的资助前往巴黎。巴黎,在那个时代是全球思想的熔炉,也是他“舌头”得到最大程度磨砺的熔炉。 在蒙帕纳斯区,他接触了更为多元的现代主义艺术思潮,包括立体派的解构和未来主义对旧有美学的颠覆。他开始放弃俄语中那些带有沉重历史包袱的表达方式,转而学习法语——一门他认为更具流动性和现代性的语言。在巴黎的经历,并非简单的政治流亡,而是一场深刻的语言学与存在主义的洗礼。 他发现,要真正“得救”,不是要找到一个正确的教条,而是要学会如何用全新的方式去命名世界。他开始创作短篇小说和散文诗,探索意识流的叙事技巧。他笔下的“舌头”不再是控诉的工具,而是构建内在世界的精密仪器。他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家和流亡者交往,他们的多元视角迫使他审视自己根深蒂固的民族主义情结,并开始质疑任何形式的绝对真理。 第三部分:战争的审判与沉默的抉择(1914-1917)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如同一个巨大的熔炉,将欧洲文明的表象付之一炬。亚历山大拒绝了随波逐流的爱国主义狂热,他选择留在巴黎,并在一个相对中立的战地救护站担任翻译工作。 战争的残酷,使他直面人类痛苦的底线。他目睹了现代工业化屠杀的效率,听到了伤兵们在临死前发出的、超越语言的呻吟。这些经历彻底摧毁了他对“宏大叙事”的信心。那些曾经激昂的政治口号,在硝烟弥漫的医院里,不过是麻醉剂。 在与死亡的近距离接触中,他选择了“沉默的得救”。他停止了大量的写作和辩论,转而专注于记录那些细微的、不可言说的瞬间——一个护士的手势,一个士兵眼神中的恐惧,泥土和血腥味混合的气味。他意识到,真正的救赎,或许在于保留住人类经验的原始质感,而不是将其塞进任何既定的意识形态框架。他的“舌头”被收敛,转而成为了一个精准的、不动声色的记录仪。 第四部分:革命的余波与归乡的迷思(1917-1921) 1917年俄国革命爆发,亚历山大的内心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撕裂。他既不完全认同旧体制的腐朽,也对布尔什维克建立的激进新秩序抱有深深的疑虑。他最终选择返回彼得堡,试图在故土的废墟上,寻找自己“得救的舌头”是否还有用武之地。 归国后的经历是幻灭的。他发现,胜利的革命者们,用更少的词汇,却更具压迫性的力量,垄断了语言的解释权。他曾经珍视的辩论自由和思想的复杂性,被简化为“敌人”与“同志”的二元对立。他试图用他从巴黎学到的、更具思辨性和克制性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复杂立场,但这些话语在新生的苏维埃官僚机器面前,显得格格不入,甚至被视为反动。 在内战的阴影下,他不得不进行最后的“舌头”抉择:是屈从于新政权的宣传机器,成为一个鼓吹者;还是彻底噤声,以保护自己精神的完整性。 故事的结尾,亚历山大并未选择流亡,也没有成为坚定的拥护者。他选择了一条更为隐蔽的道路——他成为了一名默默无闻的档案管理员,专注于整理和保护那些即将被新政权销毁的旧文化文献。他的“得救”,不再是靠宏大的演说或激烈的行动,而是通过守护那些被遗忘的、复杂的历史声音。他的“舌头”最终找到了它的位置:不是发声的舞台,而是沉默的庇护所,确保着记忆的火种不至于熄灭。 全书以一种冷静而充满内省的笔触,描绘了在剧烈社会变革中,一位知识分子如何通过对自身表达方式的审视与重塑,最终实现了精神上的自洽与“得救”。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俄国青年人的故事,更是关于现代性危机中,个体如何与时代对话、如何保持思想的独立性这一永恒主题的深刻探讨。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得救的舌头:一个青年人的故事1905-1921》这本书,光是书名就充满了文学的诗意和历史的沧桑感。“得救的舌头”,这是一个多么引人深思的意象!它暗示着曾经的压抑、沉默,以及最终挣脱束缚、获得解放的历程。1905年到1921年,这二十年,是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充满了无数的挑战与机遇。我想象着,在这段波澜壮阔的岁月中,一位青年人的成长故事,一定充满了坎坷与辉煌。他的“舌头”,是默默无闻地承受,还是勇敢地呐喊?是随波逐流,还是坚持自我?这本书,我期待它能像一面镜子,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映照出青年人在历史洪流中的奋斗与迷茫。我希望能够在这本书中,看到主人公如何在时代的浪潮中,不断探索,不断成长,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存之道,实现精神上的“得救”。我特别想了解,作者是如何将历史的宏大叙事与个体的细腻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用生动的笔触勾勒出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让我们能够与他一同呼吸,一同感受,一同经历那段令人难忘的岁月。

评分

《得救的舌头:一个青年人的故事1905-1921》这本著作,乍一听便让人心生敬意。1905年至1921年,在中国历史上是多么关键的二十载,承载着旧时代的瓦解与新纪元的孕育。书名中的“舌头”,似乎在诉说着一段关于觉醒、关于表达、关于挣脱的声音的故事。我脑海中勾勒出的,是一位年轻的生命,如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逐渐认识世界,认识自我。他的成长轨迹,必然与那个时代的社会变革、思想解放紧密相连。我渴望在这本书中,体验一段跌宕起伏的青春史诗,感受主人公在历史洪流中的探索与求索。他如何看待周遭的世界?他内心的挣扎与成长又是怎样的?“得救”,在我看来,绝非简单的生理上的幸存,而是一种精神上的升华,是一种对自我价值的实现。我迫切地想知道,这位青年人是如何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在无数的可能性与不确定性中,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方向,完成了属于他的“得救”。我相信,这本书的文字一定充满力量,能够引领我穿越时光,去感受那个年代的脉搏,去理解那一代人的青春与理想。

评分

《得救的舌头:一个青年人的故事1905-1921》这本书,当我看到它的名字时,一种强烈的历史共鸣和人文关怀便油然而生。1905到1921年,这段时期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标志着旧制度的崩塌和新思想的萌芽。而“得救的舌头”这个名字,更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仿佛在低语着一个关于个体在时代洪流中,如何寻找自我,如何发出自己声音的故事。我非常期待能够通过这本书,走进一位青年人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在这段激荡年代的成长与蜕变。他经历了怎样的社会变迁?他的人生成长轨迹是怎样的?“得救”二字,在我看来,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它可能代表着思想的解放,也可能象征着精神的独立,亦或是对个人价值的最终实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青年的生活状态,他们的困惑、他们的追求、他们的理想。我相信,作者一定以饱含深情和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生动而感人的青春画卷,让我们能够在这个故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共鸣与启示。

评分

《得救的舌头:一个青年人的故事1905-1921》这本书,我迫不及待地想与大家分享我的阅读感受。从书名就能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1905到1921年,这是一个在中国近代史上波澜壮阔的时期,充满了变革、动荡与新生。我想象着,在这段特殊的岁月里,一位青年人的成长历程会是怎样一番景象。书中的“舌头”,或许象征着语言、思想,又或者是某种被压抑或被唤醒的力量。我期待能在这本书中,看到一位年轻的心灵如何在这风云变幻的时代中摸索、挣扎、学习,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获得真正的“得救”。是怎样的经历塑造了他的认知?他经历了哪些重要的历史事件?他的人际关系又是如何发展的?这些都是我特别好奇的部分。读这本书,我希望不仅仅是了解一个人的故事,更是透过他的视角,去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去理解那个年代青年人的困惑与希望。我猜想,作者在描写时,一定注入了深厚的感情,才能让故事如此触动人心。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穿越时空,亲历那段令人难忘的岁月,并从中获得关于成长、关于时代、关于“得救”的深刻启示。

评分

《得救的舌头:一个青年人的故事1905-1921》这本书,我第一眼看到就被它独特的书名所吸引,一种莫名的好奇心驱使我去探究。1905年至1921年,这三十年间的中国,经历了多少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思想的解放与社会的转型如同滚滚洪流,席卷着每一个角落。我迫切地想知道,在这股洪流中,一个普通的青年是如何被裹挟、被塑造的。书名中的“舌头”,在我看来,可能不仅仅是发声的器官,更象征着独立思考的能力,是言论的自由,甚至是内心深处被压抑已久的渴望。这本书,我猜想,将是一幅细腻而生动的时代画卷,描绘出青年在历史洪流中的个体命运。我期望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息,那些激昂的口号,那些迷茫的眼神,那些冲破束缚的呐喊,都将在书中一一呈现。我希望它能让我深入了解,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一位青年人的精神世界是如何被唤醒,他的梦想又将走向何方。我非常期待,能够沉浸在这本书的故事中,与主人公一同经历他的青春岁月,感受他的成长与蜕变,以及他如何最终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得救”之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