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主要论述「中国的天下秩序」,探讨天下秩序的原理、与君长人身统治的关系、以及羁縻府州制度的确立。中篇主要论述「天下秩序与东亚世界」,以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乃至随唐时期的东亚关系为研究对象。下篇主要论述「东亚文化圈与东亚教育圈的形成」,讨论东亚文化圈的形成、其与教育圈的关系、东亚古代士人的共通教养、罗‧丽时代「庙学」制的创立与展开等。附录探讨台湾的好太王碑拓本,及高句丽好太王碑傅馆藏乙本原石拓本整本的发现。本书将东亚古代政治、教育、文化做系统性串联,为一难能之研究。
自序
上篇 中国的天下秩序
壹、天下秩序原理的探讨
一、前言
二、结合原理
三、统治原理
四、亲疏原理
五、德化原理
贰、天下秩序与君长人身统治
一、前言
二、天下秩序的三层同心元结构
1.内臣地区
2.外臣地区
3.暂不臣地区 三.天下秩序运行实例
参、羁縻府州制度
一、问题所在
二、羁縻府州制度的确立
1.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
2.羁縻地区之都督刺史皆得世袭
3.羁縻府州制度「着于令式」
三、随唐天下秩序下的羁縻府州
1.外臣的内臣化
2.边境的扩大
3.失礼入刑(兵)
四、结语
中篇 天下秩序与东亚世界
壹、导言
贰、秦汉时期的东亚关系
一、前言
二、燕秦与箕氏朝鲜
1.箕氏朝鲜
2.燕国与箕氏朝鲜
3.秦朝与箕氏朝鲜
三、汉代的中韩越倭关系
1.汉初与卫氏朝鲜、赵氏南越
2.汉领朝鲜时代
3.韩倭等四夷君长
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东亚关系
一、前言
二、曹魏时期的中韩倭关系
三、分裂时期的一元化秩序与多元政权
四、西晋时期的东夷关系
五、晋、燕与东夷关系
1.朝鲜半岛三国鼎立
2.前燕的兴起
3.晋、燕、秦、丽、济间的关系
六、晋、燕、南北朝与东夷诸国的封贡关系
1.朝贡之礼
2.册封之礼
3.册封的实例
4.册封与「外臣的内臣化」
5.册封的方式
七、结语─德、礼、政、刑的具体实施
肆、隋唐时期的中韩渤海关系
一、前言:天下观念的具体化与天下秩序的一元化
二、随及唐初与朝鲜三国的关系
1.册封与朝贡
2.隋及唐初的征伐─失礼入刑
三、唐朝与统一新罗的关系
1.安东都护府内撤的检讨
2.册封与朝贡
四、隋唐与渤海的关系
五、结语─ 一元化的德、礼、政、刑的秩序
伍、倭给隋的无礼国书事件
一、问题所在
二、「无礼」的惩罚与「无礼」国书的反应
三、开皇末到大业间内外环境的变化
1.派使宣谕朝贡
2.失礼入刑
四、隋朝为何无出兵倭国?
1.文帝的处理
2.炀帝的问题
五、结语
陆、隋唐使臣赴倭及其礼仪问题
一、前言
二、裴世清的出使及其礼仪问题
1.隋使朝见天皇宜用「邻国」礼
2.隋使裴世清为「大国」之「宣谕」使,并非朝贡使
3.《日本书纪》记载当时观礼隆重
4.隋炀帝不许「无礼」行为
三、关于「东天皇敬白西皇帝」国书问题
四、高表仁的「争礼」问题
1.第一次遣唐使之时间
2.「无令岁贡」如何解释?
3.高表仁为「宣谕」使
4.高表仁与倭王争礼的问题
5.「由是复绝」如何解释?
五、孙兴进上唐朝书问题
六、礼仪诸问题的检讨
七、结语
下篇 东亚文化圈与东亚教育圈的形成
壹、东亚文化圈的形成
一、前言
二、东亚文化圈的形成与其构成诸要素
1.汉字
2.儒教
3.律令
4.科技
5.佛教
三、东亚诸国的特殊性
贰、东亚文化圈与教育圈的关系
一、前言
二、东亚文化圈与东亚教育圈的形成
三、东亚教育圈的特质
1.东亚的汉字与儒学教育
2.东亚的养士与成圣教育
参、东亚古代士人的共通教养
一、前言
二、学校教育
三、私学教育
四、留唐教育
五、结语
肆、罗.丽时代「庙学」制的创立与展开
一、前言
二、新罗时代的「庙学」制
1.「庙学」制的创立
2.「庙学」制的展开
三、高丽时代的庙学制
1.「庙学」制的创立
2.「庙学」制的展开
四、结语
附述:韩国的「阙里祠」与孔圣后裔
一、前言
二、孔圣后裔的东来
三、鲁城阙里祠
四、华城阙里祠
五、政府的尊崇政策
六、结语 附录
壹、台湾的好太王碑拓本以及碑文研究
一、台湾所见好太碑诸拓本及其研究概述
二、国管乙本的价值及其相关问题的探讨
三、结语
贰、高句丽好太王碑傅馆藏乙本原石拓本整本
一、前言
二、新发现傅馆乙本第一二四面拓本
三、傅馆乙本的特征及其价值
四、新发现傅馆其他两种拓本
结论
近人论着引用书目
索引
附图
图一 天下秩序结构图
图二 傅馆藏好太王碑乙本原始拓本
附表
表一 《大唐六典》卷四主客司诸蕃表
表二 增补诸蕃表
表三 西晋初东夷诸国内附、朝贡一览表
表四 晋燕南北朝册封高句丽王表
表五 东晋南北朝册封百济王表
表六 北齐册封新罗王表
表七 南朝册封倭王表
表八 南北朝时代中国册封东夷诸王的理由
表九 随及唐初对朝鲜三国国王册封表
表九之一 高丽
表九之二 百济
表九之三 新罗
表十 高丽朝贡隋朝一览表
表十一 唐朝对统一新罗王册封表
表十二 唐朝对渤海国王册封表
表十三 开皇末到大业年间大事记
表十四 隋倭使臣与新罗、任那使臣记事对照表
表十五 裴世清诣倭宣劳礼仪推测
表十六 「东天皇敬白西皇帝」国书记事
表十七 高表仁赴倭宣谕记事
表十八 隋唐中国与新罗、日本的京师学校教材表
表十九 日本古代士人通史汉或经史之事例
表二十 好太王碑诸拓本的比较
表二十一 傅馆乙本四面用纸粘贴张数
表二十二 傅馆乙本四面用纸长宽
表二十三 好太王碑着墨状态比较
翻开这本书,一股浓厚的历史学术气息扑面而来。我对古代文明一直有着莫名的情结,特别是东亚地区,那片土地上孕育了如此多璀璨的文化和深远的思想。这本书的标题——“东亚古代的政治与教育”,简直直击我的兴趣点。我一直好奇,在那个信息传播相对缓慢,但权力结构却又异常集中的时代,统治者是如何构建和维护他们的统治的?教育,在我看来,绝非仅仅是培养读书人的功能,它更是政治权力的延伸和工具。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古代东亚各国是如何通过教育来塑造社会等级,区分不同的社会阶层,并为不同阶层的人提供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例如,统治者是否会优先发展那些有助于巩固政权的教育内容,而对那些可能挑战现有秩序的思想进行压制?我会特别关注书中对于不同国家教育体系的比较分析,比如,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如何影响社会流动性的,又如何培养出符合统治者期望的官员队伍?日本的教育在武士阶层崛起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韩国的教育又如何与王权紧密结合,服务于王朝的统治?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宏观的视角,让我能够理解政治与教育之间那种相互依存、相互塑造的深刻关系,从而更全面地认识东亚古代社会的运行机制。
评分我最近读到一本关于古代亚洲文明的书,里面提到了许多关于政治运作和教育理念的精彩观点。特别是其中关于“统治的艺术”这一部分,让我深思。作者似乎在探讨,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的时代,统治者如何有效地将自己的意志传递给广大民众,并维持社会的稳定。这其中,教育无疑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价值观的灌输,是意识形态的构建。我很好奇,书中是否会详细阐述不同朝代、不同国家的统治者,是如何利用教育来培养忠诚的臣民,又是如何通过教育来区分和培养统治阶层所需的特定人才。例如,在中国,儒家思想是如何被提升到官方意识形态的高度,并渗透到教育体系的方方面面,从而塑造了历代士大夫的行为准则和政治抱负?在日本,是否也有类似的思想体系,或者说,武士阶层的教育体系又有哪些独特之处,以适应其特殊的社会地位和军事需求?而韩国,作为儒家文化圈的重要一员,其教育在维系王朝统治方面又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并非简单罗列历史事件,而是试图挖掘这些事件背后的深层逻辑,去理解政治权力与教育理念之间那种复杂而微妙的共生关系。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引人注目,古朴典雅的字体搭配沉静的色彩,仿佛瞬间将人拉回了那个遥远的时代。我一直对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古代的社会结构和思想发展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对于统治阶层如何通过制度来巩固权力,以及知识分子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更是充满好奇。想象一下,在那一个个王朝更迭、风云变幻的岁月里,统治者是如何通过教育来塑造社会价值观、培养忠诚的官员,又或者,教育本身又是如何受到政治环境的制约和影响的呢?我尤其好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东亚各国在政治制度设计上是否有共通之处,又有哪些因地制宜的独特之处?而教育,又是如何成为这些政治体系运行的润滑剂,或是变革的催化剂?书中是否会探讨例如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的兴衰,它如何既是选拔人才的机制,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思想的自由?或者,日本的武士阶层在教育上的侧重点,与中国士大夫阶层又有何不同?韩国的教育体系又如何与朝鲜王朝的政治体制相互渗透?我期待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对这些问题的深入剖析,看到不同文明在古代政治与教育交织下的独特风景。
评分在我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便是它对于“统治者如何通过教育来巩固自身权力,以及教育本身又如何被政治力量所塑造”这一复杂关系的深刻剖析。我一直对古代东亚的社会结构和权力运作机制非常感兴趣,而教育,在我看来,无疑是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承,更是思想的塑造,是社会价值观的统一。我很好奇,书中是否会详细阐述,古代东亚的统治者是如何利用教育来培养忠诚的官员,以及如何通过教育来灌输特定的政治理念,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自身的统治地位。例如,在中国的历代王朝中,儒家思想是如何被奉为圭臬,并被纳入教育体系,以培养出符合统治者期望的士大夫阶层?而日本的武士阶层,其教育体系是否也体现了类似的政治诉求,例如强调忠诚、荣誉和服从?又或者,韩国的教育在维护王朝统治方面,又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在不同的政治环境下,教育是如何被用作一种政治工具,又是如何反过来被政治力量所塑造和影响的。这本书给我一种感觉,它不仅仅是在讲述历史,更是在揭示一种普遍的社会运作规律,一种政治与教育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深刻联系。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对古代东亚世界有了全新认识的书。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时代的社会,离不开对其政治体制和教育理念的深入洞察。这本书就恰恰满足了我的好奇心。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权力如何塑造知识,知识如何反哺权力”这一核心议题的探讨,感到非常着迷。想象一下,在古代,信息是如此宝贵,而知识的传播更是受到严格的控制。统治者自然会希望通过教育来传递他们所期望的价值观和思想,以维护其统治的合法性和稳定性。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例如,在中国的某个朝代,官方是如何制定教育大纲,如何选择和编纂教材,以确保学生接受到的都是符合统治者意图的思想?而在日本,又是否会存在类似的官方主导的教育模式,或者,是否存在一些非官方但却具有深远影响的教育形式,例如寺院教育或私人讲学?我特别期待能够看到书中对于不同政治体制下,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差异化分析。是像中国那样,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强调社会伦理和等级秩序;还是像日本,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武士阶层的尚武精神和忠诚教育?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能够透过政治的宏观框架,去审视教育在其中扮演的精妙角色,以及教育本身所承载的文化基因和政治诉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