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共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主要論述「中國的天下秩序」,探討天下秩序的原理、與君長人身統治的關係、以及羈縻府州製度的確立。中篇主要論述「天下秩序與東亞世界」,以秦漢時期、魏晉南北朝、乃至隨唐時期的東亞關係為研究對象。下篇主要論述「東亞文化圈與東亞教育圈的形成」,討論東亞文化圈的形成、其與教育圈的關係、東亞古代士人的共通教養、羅‧麗時代「廟學」製的創立與展開等。附錄探討颱灣的好太王碑拓本,及高句麗好太王碑傅館藏乙本原石拓本整本的發現。本書將東亞古代政治、教育、文化做係統性串聯,為一難能之研究。
自序
上篇 中國的天下秩序
壹、天下秩序原理的探討
一、前言
二、結閤原理
三、統治原理
四、親疏原理
五、德化原理
貳、天下秩序與君長人身統治
一、前言
二、天下秩序的三層同心元結構
1.內臣地區
2.外臣地區
3.暫不臣地區 三.天下秩序運行實例
參、羈縻府州製度
一、問題所在
二、羈縻府州製度的確立
1.貢賦版籍多不上戶部
2.羈縻地區之都督刺史皆得世襲
3.羈縻府州製度「著於令式」
三、隨唐天下秩序下的羈縻府州
1.外臣的內臣化
2.邊境的擴大
3.失禮入刑(兵)
四、結語
中篇 天下秩序與東亞世界
壹、導言
貳、秦漢時期的東亞關係
一、前言
二、燕秦與箕氏朝鮮
1.箕氏朝鮮
2.燕國與箕氏朝鮮
3.秦朝與箕氏朝鮮
三、漢代的中韓越倭關係
1.漢初與衛氏朝鮮、趙氏南越
2.漢領朝鮮時代
3.韓倭等四夷君長
參、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東亞關係
一、前言
二、曹魏時期的中韓倭關係
三、分裂時期的一元化秩序與多元政權
四、西晉時期的東夷關係
五、晉、燕與東夷關係
1.朝鮮半島三國鼎立
2.前燕的興起
3.晉、燕、秦、麗、濟間的關係
六、晉、燕、南北朝與東夷諸國的封貢關係
1.朝貢之禮
2.冊封之禮
3.冊封的實例
4.冊封與「外臣的內臣化」
5.冊封的方式
七、結語─德、禮、政、刑的具體實施
肆、隋唐時期的中韓渤海關係
一、前言:天下觀念的具體化與天下秩序的一元化
二、隨及唐初與朝鮮三國的關係
1.冊封與朝貢
2.隋及唐初的徵伐─失禮入刑
三、唐朝與統一新羅的關係
1.安東都護府內撤的檢討
2.冊封與朝貢
四、隋唐與渤海的關係
五、結語─ 一元化的德、禮、政、刑的秩序
伍、倭給隋的無禮國書事件
一、問題所在
二、「無禮」的懲罰與「無禮」國書的反應
三、開皇末到大業間內外環境的變化
1.派使宣諭朝貢
2.失禮入刑
四、隋朝為何無齣兵倭國?
1.文帝的處理
2.煬帝的問題
五、結語
陸、隋唐使臣赴倭及其禮儀問題
一、前言
二、裴世清的齣使及其禮儀問題
1.隋使朝見天皇宜用「鄰國」禮
2.隋使裴世清為「大國」之「宣諭」使,並非朝貢使
3.《日本書紀》記載當時觀禮隆重
4.隋煬帝不許「無禮」行為
三、關於「東天皇敬白西皇帝」國書問題
四、高錶仁的「爭禮」問題
1.第一次遣唐使之時間
2.「無令歲貢」如何解釋?
3.高錶仁為「宣諭」使
4.高錶仁與倭王爭禮的問題
5.「由是復絕」如何解釋?
五、孫興進上唐朝書問題
六、禮儀諸問題的檢討
七、結語
下篇 東亞文化圈與東亞教育圈的形成
壹、東亞文化圈的形成
一、前言
二、東亞文化圈的形成與其構成諸要素
1.漢字
2.儒教
3.律令
4.科技
5.佛教
三、東亞諸國的特殊性
貳、東亞文化圈與教育圈的關係
一、前言
二、東亞文化圈與東亞教育圈的形成
三、東亞教育圈的特質
1.東亞的漢字與儒學教育
2.東亞的養士與成聖教育
參、東亞古代士人的共通教養
一、前言
二、學校教育
三、私學教育
四、留唐教育
五、結語
肆、羅.麗時代「廟學」製的創立與展開
一、前言
二、新羅時代的「廟學」製
1.「廟學」製的創立
2.「廟學」製的展開
三、高麗時代的廟學製
1.「廟學」製的創立
2.「廟學」製的展開
四、結語
附述:韓國的「闕裏祠」與孔聖後裔
一、前言
二、孔聖後裔的東來
三、魯城闕裏祠
四、華城闕裏祠
五、政府的尊崇政策
六、結語 附錄
壹、颱灣的好太王碑拓本以及碑文研究
一、颱灣所見好太碑諸拓本及其研究概述
二、國管乙本的價值及其相關問題的探討
三、結語
貳、高句麗好太王碑傅館藏乙本原石拓本整本
一、前言
二、新發現傅館乙本第一二四麵拓本
三、傅館乙本的特徵及其價值
四、新發現傅館其他兩種拓本
結論
近人論著引用書目
索引
附圖
圖一 天下秩序結構圖
圖二 傅館藏好太王碑乙本原始拓本
附錶
錶一 《大唐六典》捲四主客司諸蕃錶
錶二 增補諸蕃錶
錶三 西晉初東夷諸國內附、朝貢一覽錶
錶四 晉燕南北朝冊封高句麗王錶
錶五 東晉南北朝冊封百濟王錶
錶六 北齊冊封新羅王錶
錶七 南朝冊封倭王錶
錶八 南北朝時代中國冊封東夷諸王的理由
錶九 隨及唐初對朝鮮三國國王冊封錶
錶九之一 高麗
錶九之二 百濟
錶九之三 新羅
錶十 高麗朝貢隋朝一覽錶
錶十一 唐朝對統一新羅王冊封錶
錶十二 唐朝對渤海國王冊封錶
錶十三 開皇末到大業年間大事記
錶十四 隋倭使臣與新羅、任那使臣記事對照錶
錶十五 裴世清詣倭宣勞禮儀推測
錶十六 「東天皇敬白西皇帝」國書記事
錶十七 高錶仁赴倭宣諭記事
錶十八 隋唐中國與新羅、日本的京師學校教材錶
錶十九 日本古代士人通史漢或經史之事例
錶二十 好太王碑諸拓本的比較
錶二十一 傅館乙本四麵用紙粘貼張數
錶二十二 傅館乙本四麵用紙長寬
錶二十三 好太王碑著墨狀態比較
翻開這本書,一股濃厚的曆史學術氣息撲麵而來。我對古代文明一直有著莫名的情結,特彆是東亞地區,那片土地上孕育瞭如此多璀璨的文化和深遠的思想。這本書的標題——“東亞古代的政治與教育”,簡直直擊我的興趣點。我一直好奇,在那個信息傳播相對緩慢,但權力結構卻又異常集中的時代,統治者是如何構建和維護他們的統治的?教育,在我看來,絕非僅僅是培養讀書人的功能,它更是政治權力的延伸和工具。書中是否會深入探討,古代東亞各國是如何通過教育來塑造社會等級,區分不同的社會階層,並為不同階層的人提供相應的知識和技能?例如,統治者是否會優先發展那些有助於鞏固政權的教育內容,而對那些可能挑戰現有秩序的思想進行壓製?我會特彆關注書中對於不同國傢教育體係的比較分析,比如,中國古代的科舉製度是如何影響社會流動性的,又如何培養齣符閤統治者期望的官員隊伍?日本的教育在武士階層崛起過程中扮演瞭怎樣的角色?韓國的教育又如何與王權緊密結閤,服務於王朝的統治?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宏觀的視角,讓我能夠理解政治與教育之間那種相互依存、相互塑造的深刻關係,從而更全麵地認識東亞古代社會的運行機製。
评分在我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便是它對於“統治者如何通過教育來鞏固自身權力,以及教育本身又如何被政治力量所塑造”這一復雜關係的深刻剖析。我一直對古代東亞的社會結構和權力運作機製非常感興趣,而教育,在我看來,無疑是其中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承,更是思想的塑造,是社會價值觀的統一。我很好奇,書中是否會詳細闡述,古代東亞的統治者是如何利用教育來培養忠誠的官員,以及如何通過教育來灌輸特定的政治理念,從而維護社會的穩定和自身的統治地位。例如,在中國的曆代王朝中,儒傢思想是如何被奉為圭臬,並被納入教育體係,以培養齣符閤統治者期望的士大夫階層?而日本的武士階層,其教育體係是否也體現瞭類似的政治訴求,例如強調忠誠、榮譽和服從?又或者,韓國的教育在維護王朝統治方麵,又發揮瞭怎樣的作用?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讓我能夠更清晰地理解,在不同的政治環境下,教育是如何被用作一種政治工具,又是如何反過來被政治力量所塑造和影響的。這本書給我一種感覺,它不僅僅是在講述曆史,更是在揭示一種普遍的社會運作規律,一種政治與教育之間相互依存、相互製約的深刻聯係。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相當引人注目,古樸典雅的字體搭配沉靜的色彩,仿佛瞬間將人拉迴瞭那個遙遠的時代。我一直對中國、日本、韓國等東亞國傢古代的社會結構和思想發展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對於統治階層如何通過製度來鞏固權力,以及知識分子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更是充滿好奇。想象一下,在那一個個王朝更迭、風雲變幻的歲月裏,統治者是如何通過教育來塑造社會價值觀、培養忠誠的官員,又或者,教育本身又是如何受到政治環境的製約和影響的呢?我尤其好奇,在不同的曆史時期,東亞各國在政治製度設計上是否有共通之處,又有哪些因地製宜的獨特之處?而教育,又是如何成為這些政治體係運行的潤滑劑,或是變革的催化劑?書中是否會探討例如科舉製度在中國曆史上的興衰,它如何既是選拔人纔的機製,又在一定程度上限製瞭思想的自由?或者,日本的武士階層在教育上的側重點,與中國士大夫階層又有何不同?韓國的教育體係又如何與朝鮮王朝的政治體製相互滲透?我期待能在這本書中找到對這些問題的深入剖析,看到不同文明在古代政治與教育交織下的獨特風景。
评分我最近讀到一本關於古代亞洲文明的書,裏麵提到瞭許多關於政治運作和教育理念的精彩觀點。特彆是其中關於“統治的藝術”這一部分,讓我深思。作者似乎在探討,在那個信息相對閉塞的時代,統治者如何有效地將自己的意誌傳遞給廣大民眾,並維持社會的穩定。這其中,教育無疑扮演瞭至關重要的角色。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價值觀的灌輸,是意識形態的構建。我很好奇,書中是否會詳細闡述不同朝代、不同國傢的統治者,是如何利用教育來培養忠誠的臣民,又是如何通過教育來區分和培養統治階層所需的特定人纔。例如,在中國,儒傢思想是如何被提升到官方意識形態的高度,並滲透到教育體係的方方麵麵,從而塑造瞭曆代士大夫的行為準則和政治抱負?在日本,是否也有類似的思想體係,或者說,武士階層的教育體係又有哪些獨特之處,以適應其特殊的社會地位和軍事需求?而韓國,作為儒傢文化圈的重要一員,其教育在維係王朝統治方麵又發揮瞭怎樣的作用?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它並非簡單羅列曆史事件,而是試圖挖掘這些事件背後的深層邏輯,去理解政治權力與教育理念之間那種復雜而微妙的共生關係。
评分這是一本讓我對古代東亞世界有瞭全新認識的書。我一直認為,理解一個時代的社會,離不開對其政治體製和教育理念的深入洞察。這本書就恰恰滿足瞭我的好奇心。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權力如何塑造知識,知識如何反哺權力”這一核心議題的探討,感到非常著迷。想象一下,在古代,信息是如此寶貴,而知識的傳播更是受到嚴格的控製。統治者自然會希望通過教育來傳遞他們所期望的價值觀和思想,以維護其統治的閤法性和穩定性。書中是否會詳細介紹,例如,在中國的某個朝代,官方是如何製定教育大綱,如何選擇和編纂教材,以確保學生接受到的都是符閤統治者意圖的思想?而在日本,又是否會存在類似的官方主導的教育模式,或者,是否存在一些非官方但卻具有深遠影響的教育形式,例如寺院教育或私人講學?我特彆期待能夠看到書中對於不同政治體製下,教育內容和形式的差異化分析。是像中國那樣,以儒傢思想為主導,強調社會倫理和等級秩序;還是像日本,在一定程度上保留瞭武士階層的尚武精神和忠誠教育?這本書給我的整體感覺是,它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視角,讓我能夠透過政治的宏觀框架,去審視教育在其中扮演的精妙角色,以及教育本身所承載的文化基因和政治訴求。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