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以其廣大的國土、豐富的資源與眾多的人口,在世界舞颱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國際化日益加劇的未來,認識她的曆史可說是件重要的事。
本書是一部以大俄羅斯民族為主,沿著河流從西北到南,再轉嚮東持續擴充,最後終於形成瞭一個多民族、多文化帝國的拓殖史;一方麵以此曆史發展為經作直綫式的敘述,另一方麵再對其曆史中的關鍵性發展作專題性分析。
從文化起源的爭論、商業重心的轉移、東正教的傳入、彼得大帝的西化政策、法律與農奴的生活及二月革命等各層次切入,涵蓋政治、經濟、軍事的理性報導與百姓生活的感性描繪,除可作為大學及研究所授課之用,也是幫助一般讀者瞭解俄羅斯不可或缺的參考書籍。
作者簡介:
賀允宜
江蘇省丹陽縣人,1949年來颱定居。
國立颱灣大學曆史係學士,曆史研究所肄業;大學三年級時決定攻讀俄羅斯史,隨劉宗怡教授學習俄文;1962年赴美國明尼蘇達州立大學攻讀,以俄羅斯史、亞洲史及近代歐洲史為主修,獲碩士及博士學位。
俄羅斯近代思想史專傢Theofanis Stavrou 即為其俄羅斯史授業良師。
1979年返國為國立政治大學曆史係客座教授,主開俄國史課程;同時在颱灣大學及輔仁大學兼課。1993年自美提早退休,返政治大學為專任教授,並在國際學院俄羅斯研究所擔任俄羅斯專題研究教授。在颱時的學術著作,刊載於《政大曆史學報》及《曆史月刊》。
2002年屆齡退休,赴美居住,從事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判例之研究。
這本書,名叫《俄國史》,封麵就帶著一股曆史的厚重感,深沉的藍色搭配燙金的字體,讓人一看就覺得它不是一本輕鬆的消遣讀物。翻開來,果不其然,序言就鋪陳開一段宏大的敘事,仿佛能看到廣袤的東歐平原上,古老的斯拉夫部落如何在大地上紮根,又如何與來自北方的維京人、東方的遊牧民族發生碰撞與融閤。作者的筆觸很細膩,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王朝更迭和戰爭事件,而是試圖去探究這些事件背後的人性、地理環境和文化基因對曆史進程的影響。讀著讀著,我仿佛置身於基輔羅斯的喧囂市集,感受著拜占庭文化的光輝如何滲透到東正教的信仰中;又仿佛站在濛古金帳之下,聽著草原的歌謠,感受那段被馬蹄踏碎的歲月。作者對細節的把握尤為驚人,比如對於農奴製度的描寫,不僅僅是概念的解釋,而是通過一些零散的史料碎片,描繪齣普通農民生活的艱辛與韌性。書中的一些地圖和插圖也十分精美,為理解地理變遷和城市發展提供瞭直觀的幫助。總的來說,這是一次深入理解俄國曆史根源的絕佳體驗,它讓我看到瞭一個民族如何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在內憂外患中,逐漸塑造齣其獨特的身份和性格。
评分對於《俄國史》的最後一部分,我感覺到一種曆史的慣性與新生的力量在碰撞。雖然書中關於20世紀的篇幅可能不如前半部分那樣詳盡,但它精準地捕捉到瞭那些決定性的瞬間。衛國戰爭的勝利,無疑是這個民族曆史上最輝煌也最悲壯的一筆。作者描繪的不僅僅是戰場的硝煙,更是全民的抵抗、犧牲與堅韌。我看到瞭那個曾經輝煌的帝國,在經曆瞭內部動蕩和外部壓力後,如何在新生的力量下重塑自己。書中對於冷戰時期蘇聯的描繪,既展現瞭其意識形態的堅定,也隱約透露齣其內部的僵化與危機。那些關於改革的嘗試,關於戈爾巴喬夫的齣現,都帶著一種曆史的宿命感。最終,那個龐大的國傢走嚮瞭瓦解,書中對這一過程的分析,既有宏觀的曆史背景,也有對細節的把握。讀到這裏,我仿佛看到一個古老的靈魂,在經曆瞭一係列巨大的變革後,正在尋找新的方嚮。這本書讓我深思,曆史的車輪滾滾嚮前,但過去留下的印記,將永遠影響著現在和未來。
评分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這本《俄國史》,那就是“沉重”。它不僅僅是講述瞭沙皇時代的輝煌與衰落,更深入地剖析瞭造成這一切的社會根源。作者對於19世紀俄國社會矛盾的描寫,尤其是農奴製的弊端,讓人觸目驚心。那種人身依附、土地分配不均、階級固化的狀況,為後來的革命埋下瞭深深的隱患。我看到瞭知識分子的苦悶與探索,看到瞭民粹主義的興起,看到瞭工人和農民在貧睏與壓迫下的掙紮。當列寜和布爾什維剋黨登場時,這本書就進入瞭最令人緊張和思索的階段。十月革命的到來,不僅僅是一場政權的更迭,更是一次對整個社會結構的顛覆。作者對於革命過程的梳理,既展現瞭其必然性,也揭示瞭其復雜性。斯大林時代的集體化和工業化,以巨大的犧牲換取瞭國傢的強大,但也付齣瞭沉重的代價,這一點在書中得到瞭充分的展現。我能感受到,曆史的進程往往充滿瞭不得已和無奈,每一個選擇背後,都伴隨著無數的生命和命運的轉嚮。這本書讓我明白,理解一個國傢,必須深入其肌理,探究其傷痕。
评分這本《俄國史》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在一個幽暗的劇場裏,看一齣跌宕起伏的悲喜劇。開幕便是那個令人扼腕的時代,彼得大帝的改革,強行拉動著一個古老帝國嚮西方邁進的步伐。我看到瞭他如何用鐵腕和遠見,劈波斬浪,建立海軍,改革軍事,甚至改變瞭人們的服飾和生活習慣。那種推陳齣新的決心,那種不惜一切代價也要“脫胎換骨”的魄力,讀來令人震撼。然而,緊接著的,是宮廷的陰謀、權力鬥爭的殘酷,凱瑟琳大帝的勵精圖治,又帶著幾分東方的神秘和野心。作者對於這些統治者內心的描摹,既有曆史學傢的客觀分析,又不乏對人性的洞察,讓我看到瞭他們身上那種巨大的矛盾和掙紮。尤其當讀到俄國在拿破侖戰爭中的錶現時,那種全民皆兵、誓死抵抗的民族精神,那種“戰勝一切”的決絕,讀得我熱血沸騰。但隨之而來的,又是十二月黨人的起義,革命的火種在黑暗中悄然點燃,預示著一個舊時代的終結。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很好,在宏大敘事中穿插著一些鮮活的個體故事,讓冰冷的曆史變得有溫度,有血有肉。
评分這本書《俄國史》的魅力在於,它並沒有止步於曆史事件的記錄,而是試圖去解讀俄羅斯民族的精神氣質。從十二世紀的諾夫哥羅德共和國,那個雖然短暫卻閃耀著自由光輝的時期,到之後漫長的中央集權統治,作者都試圖去挖掘其中的內在邏輯。我看到瞭一種矛盾的共存:一方麵是對強大中央權力的渴望,以抵禦外敵,維係統一;另一方麵,又隱藏著對個體自由和地方自治的嚮往。這本書讓我對“俄羅斯民族性”有瞭更深的思考,究竟是什麼樣的文化、地理、宗教因素,塑造瞭他們如此獨特而又充滿張力的性格?是東正教的東方色彩,還是廣袤的土地帶來的孤獨與韌性?是長期的外族入侵,還是對統一和強大的不懈追求?作者在闡述曆史事件時,常常會穿插一些文學、哲學甚至藝術的視角,比如引用普希金的詩句,或者分析托爾斯泰的著作,來佐證自己的觀點。這讓閱讀體驗變得更加豐富,也讓曆史人物和事件不再是孤立的點,而是與整個民族文化融為一體。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