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學傢佛萊明在實驗過程中,注意到一種青黴菌會産生某種物質,可將周圍的細菌殺死,他稱這種物質為盤尼西林。在當時,人們仍無法控製感染的發生,小小的傷口往往因感染而導緻死亡,佛萊明的發現成為戰爭中對抗疾病的轉捩點,也為他贏得瞭諾貝爾醫學奬。這種藥物橫掃全世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解救瞭無數人的生命。本書重現亞曆山大.佛萊明精采的一生,告訴我們如何透過他敏銳的觀察力,發現瞭這種在醫學史上造成重大改革的物質,大大地延長瞭人類的壽命。
作者簡介:
史帝芬.歐特芬諾斯基(Steven Otfinoski)
是一個作傢、劇作傢,曾為報社記者,也曾為青年朋友寫過許多書,包括創作及非創作書籍。
前言
第一章神奇的黴菌
第二章亞爾郡的童年
第三章醫學和射擊術
第四章為老先生工作
第五章戰爭中的傷兵
第六章身體的祕密武器──溶菌素
第七章未完成的事業
第八章牛津大學的奇蹟
第九章盤尼西林投入戰場
第十章傢喻戶曉的人物
第十一章第二度喜悅
第十二章抗生素的時代
重要辭匯解釋
過去的二、三十年裏,無論在國外著名大學從事教學研究工作,或迴國於中央研究院服務時,我常常有機會接觸到許多傑齣的科學傢與學者,我總會思索著一個問題:究竟是什麼樣的情況能夠成就這樣的一位人纔?從多次與他們的交談中,我深深地發覺到,從小到大持續不懈的學習與各種激發他們的求知欲,纔是他們成功的基石。他們知識的纍積與創造發明能力的養成,除瞭來自課堂內師長教誨、與人交談、聽演講外,很多來自課堂外多方麵領域的書籍閱讀。雖然我們常聽到「不經一事,不長一智」,但畢竟每個人生活的時間與空間有限,靠自己一個人的經驗所纍積的知識畢竟是有限的。有一句話說「走齣教室學更多」,顯然地,知識的纍積與智慧成長可以是多元的。與人交談、聽演講、書籍閱讀等等都是良好方式。對於成長中的青年朋友們,應該鼓勵他們把書籍閱讀當作生活的一部分,多多利用寫作業以外的時間來閱讀有興趣、有益自己心智成長的書籍。
所謂開捲有益,西諺也有一句話「打開一本書,你打開一個世界」,透過閱讀可以超越時空,不分國籍和書中的人與物交流,獲取前人的智慧,學到許多學校無法教到的東西,尤其是當你打開心裏的門窗,多加思索,多融會貫通,受益更是可觀。因此,在現今自由教育環境下,我們應該鼓勵成長中青少年多閱讀有益於身心發展的書籍。在我早年求學的時代,由於升學壓力不大,因此,我比較可以放開地閱讀自己喜歡的讀物,在這些讀物中有好多本書影響瞭我一生。到目前為止我仍然記得羅曼羅蘭的一本書《約翰剋利斯多夫》開捲的其中一句話:真正的光明不是沒有黑暗的時候,而是不會被黑暗所淹沒。這句話,讓我深深體會到遭受波摺是人生旅程中會經曆到而無法避免的。這也就是我在後來科學研究過程中麵臨難題時仍能堅持追根究柢精神,沒有找到答案絕不罷休的原動力。
另外,引發我對科學的興趣,並立誌以科學研究為終生職誌是高中時代我所讀的居禮夫人傳記。從她的傳記裏,我深深瞭解到一個科學傢的生活也是可以相當美麗而充滿著理想。而她勤勞不懈、熱愛人類的科學生涯,給瞭我一生最大的啓示。
幼獅文化事業公司翻譯齣版「現代科學的創造者」一係列書籍,介紹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間對人類知識文化纍積有重大貢獻科學傢的生活與成就。原作者引用同時期相關消息、科學傢日記或來往信件等原始資料,精采地刻畫齣這些科學傢們研究曆程及人性麵。從書中可以看到科學傢並非特殊人種,跟你我一樣他們都是生活在我們現實社會裏相同的一分子。他們的努力所以會有所收獲,天資聰穎並非絕對因素。他們傑齣的成就主要是來自他們對未知世界及自然規律的探索充滿著興趣,且具備著不屈不撓的追根究柢精神。在一般的生活裏,他們對功名利祿抱著相當淡泊的胸懷,也因為科學的研究能引人入勝,而較不容易受外麵花花世界引誘,不會輕易對惡劣環境屈服而能終其一生從事科學研究。
本書譯者文筆甚佳,閱讀起來有一般科普書籍少見的流暢通順感。既適閤青年學子也適閤一般人閱讀,希望經由本書能讓有誌於科學研究的青年學子們知道:科學探索是一件相當有趣且令人興奮的事情,盡早立誌投入科學研究行列而能為社會、為人類有所貢獻。
這本書簡直是顛覆瞭我對整個曆史進程的認知!在讀之前,我一直以為醫學的發展是那種循序漸進,無數科學傢默默無聞地一點點積纍的過程。然而,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有時候,一個人的頓悟,一個偶然的發現,就能像一顆投入湖麵的石子,激起層層漣漪,改變一切。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描述他如何在實驗室裏,在那些看似雜亂無章的培養皿之間,捕捉到瞭那個微小的、神奇的“綠色黴菌”。那種 Eureka 的時刻,作者用非常生動細膩的筆觸描繪齣來,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潮濕、充滿化學試劑味道的房間,感受著他內心的激動與一絲不確定。更重要的是,這本書並沒有止步於發現的瞬間,而是深入探討瞭這種發現如何被轉化為拯救生命的武器。從最初的抗拒、質疑,到後來大規模的生産,中間的麯摺與挑戰,以及背後無數人的努力,都讓我看到瞭科學進步背後艱辛而偉大的曆程。它讓我重新思考瞭“英雄”的定義,也許英雄並不總是站在聚光燈下,而是可能藏身於任何一個看似平凡的角落,隻要他敢於質疑,敢於探索,敢於承擔。這本書的敘述方式非常引人入勝,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醫學史的書,更是一本關於人類勇氣、智慧和堅持的贊歌。
评分難以置信,我竟然能從一本關於科學發現的書裏讀齣如此強烈的情感共鳴!作者在描寫這個傳奇人物的早期生活時,簡直像是在講一個非常貼近人心的故事。我從未想過,一位偉大的科學傢,在成名之前,也會經曆如此多的迷茫和挫摺。從他年輕時在聖瑪麗醫院擔任研究員,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對傷口感染的深入研究,那種身處戰火前綫,目睹無數生命因感染而逝去的痛苦,以及他因此産生的強烈使命感,都被作者描繪得淋灕盡緻。我能感受到他內心深處的焦灼和不甘,他想要找到一種方法來阻止那些可怕的細菌肆虐。這種源於痛苦和同情的驅動力,似乎比單純的科學好奇心更能打動人心。而當他最終發現青黴素時,那種欣喜若狂,又帶著一絲沉重的情感,讓我覺得他不僅僅是一個科學傢,更是一個充滿人性的靈魂。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在於,它並沒有將他神化,而是展現瞭他作為一個普通人,在麵對巨大挑戰時所展現齣的非凡品質。讀完之後,我仿佛完成瞭一場心靈的洗禮,對生命有瞭更深刻的敬畏。
评分這本書的結構設計堪稱一絕,它不像我讀過的許多傳記那樣綫性敘事,而是巧妙地采用瞭多角度、跳躍式的敘事手法,將人物的生平、科學的發現過程以及當時的社會背景巧妙地融閤在一起。我喜歡作者在敘述某個科學突破點時,突然穿插一段當時的社會狀況,比如醫療條件的落後,或者人們對未知疾病的恐懼,這樣就更能襯托齣這項發現的偉大意義。更令人驚嘆的是,作者在描寫那些復雜的科學原理時,竟然能夠用如此通俗易懂的語言,讓我這個對化學和生物學一竅不通的讀者也能大緻理解。他運用瞭大量的比喻和形象化的描述,讓那些抽象的概念變得生動有趣。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抗菌素”作用機製的解釋,作者用“捉迷藏”的比喻來形容青黴素在體內如何找到並消滅細菌,真是既形象又貼切。整本書讀下來,就像在觀賞一部精心編排的紀錄片,畫麵感極強,情節跌宕起伏,引人入勝。它讓我看到瞭一個偉大的名字背後,是多麼復雜而精彩的人生故事。
评分說實話,一開始我抱著看一本枯燥的科學史的心理來讀這本書的,但很快我就被深深吸引住瞭。作者在字裏行間流露齣的那種對研究對象深深的敬意,以及對科學探索過程的嚴謹態度,都讓我覺得這本書的價值遠不止於一個人物傳記。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科學的偶然性”和“必然性”的探討。一方麵,青黴素的發現似乎充滿瞭偶然,一個不經意的疏忽,一個微小的黴菌,就可能改變世界。但另一方麵,這種偶然性的背後,又是科學傢們長期以來對細菌感染研究的積纍,是對科學難題的不懈追尋,是一種必然的爆發。作者通過大量史料和細節的引用,嚮我們展示瞭科學進步並非一蹴而就,而是無數次嘗試、錯誤與堅持的結晶。他並沒有迴避其中的睏難和爭議,反而更加凸顯瞭這項發現的來之不易。讀完之後,我不僅瞭解瞭一個偉大的名字,更重要的是,我開始用一種全新的視角去看待科學,它不再是冰冷的公式和理論,而是充滿瞭人性、智慧和無限可能。
评分這是一本能夠點燃你內心深處探索欲望的書。作者的文筆極其富有感染力,他不僅僅是在記錄事實,更是在講述一個關於夢想、關於堅持、關於改變世界的故事。我讀到後來,感覺自己也仿佛置身於那個時代,與主人公一起經曆瞭那些激動人心的時刻。尤其是在描寫青黴素大規模生産過程中遇到的技術難題和資金睏境時,那種緊張和焦慮感,即使隔著文字,也能清晰地傳遞過來。作者非常善於運用細節來刻畫人物的性格和當時的社會氛圍。比如,他會描寫主人公在接到一個重大科學突破的電話時,臉上細微的錶情變化;或者是在簡陋的實驗室裏,為瞭節省經費而進行的種種努力。這些細節讓人物鮮活瞭起來,也讓整個故事更加真實可信。更讓我感動的是,這本書不僅僅關注瞭“發現者”,還展現瞭這項偉大發明背後,無數無名英雄的貢獻,他們可能是實驗室的技術員,可能是參與生産的工人,正是他們的默默付齣,纔讓這項偉大的發明最終惠及全人類。這本書讓我深刻體會到瞭“三人行,必有我師”的道理,也讓我對那些在背後默默奉獻的人們充滿瞭感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