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三月十八日中华民国第十任总统选举结果出炉后,美国方面普遍认为,两岸关系将可能更趋于复杂和不确定。随着二○○四年三月二十日中华民国第十一任总统选举结果产生后,中美台的互动关系,更出现濒临结构性转变的关键时刻。因此,国人有必要密切观察「两岸三边」的战略趋势,以确保台湾的关键利益与安全。
作者基于中华民国生存与发展的考量,审慎地选材与研析相关的论述与事件,并标明此书《 中美台战略趋势备忘录》完稿日期,盼能为关心台北-北京-华府互动趋势的读者们,增添一个资讯管道,以收集思广益的效果。亚太地区是中共在二十一世纪初期,与美国竞逐战略利益的场所;而台湾海崃也已经成为两强权力交锋的焦点。中华民国未来的生存与发展,不可能无视于中共的崛起与扩张,更无法自外于「两岸三边」(台北-北京-华府)互动的框架(Frame-work)。对于美国而言,维护台湾海崃的和平与稳定,已成为其在亚太地区,处理安全战略事务的一项重大考验。然而,从中共的角度观之,征服台湾就等于是瓦解了美国在亚太地区的盟主地位。
事实上,早在二○○○年二月二日、二○○一年的二月中旬、二○○三年二月十二日,以及二○○四年的二月下旬,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和国防情报局局长,就曾经先后在参众两院委员会的听証会上表示,台湾内部的台独势力上涨,已促使台海地区发生军事危机的可能性,明显上升。此外,二○○○年十一月间,美国国防部的研究报告披露,解放军不会用「入侵」的方式攻打台湾,而是用大规模的密集导弹突击,全面瓦解台湾的空防和预警系统。中共军方对台作战的主轴将包括:扫除美国的干预威胁,对台实施精准空袭、发动资讯战,以及运用特种作战部队等措施,并企图使台湾的军队措手不及,无法实施反击。
从近期中共与俄罗斯、以色列,以及欧盟国家等发展国防科技交流和军购的内容观之,中共军队将拥有的军备包括:高解析度的雷达卫星、可改变弹道的M-九型弹导飞弹、超音速攻舰飞弹、空中预警管制机、陆攻巡弋飞弹、攻击直昇机、静音效果极佳的潜舰等。至二○一○年,中共海军将可拥有十五艘新式潜舰,对台湾海崃的封锁能力可大幅增加。此外,中共的沈阳飞机制造厂已取得苏恺二七型战斗机的制造授权和各种设备零件。预计到二○○五年时可生产约二百架同型飞机。
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共当前所认定的三项重要的国家安全战略性任务,已经对亚太安全格局构成深远的影响。第一项就是有关「袓国统一」的议题。中共不仅把解决「台湾问题」视为民族主义问题,同时也将其视为「国家安全」问题。民族主义追求的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而一个分裂的中国,对中共的「国家安全」具有显着的威胁。第二项国家安全战略性任务是巩固并开拓中共在东海及南中国海的政治、经济、军事利益。为了要达成此项战略目标,中共所必须发展及拥有的军事能力,将不只是足够对付台湾,而且必须能有效吓阻任何可能对此地区构成威胁的国家。最后,第三项战略性任务,就是维持并强化中共对东北亚及东南亚国家的影响力。
中共当局将会把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驻军及其与各国的军事合作关系,包括「美日防卫合作指针」、战区飞弹防御体系(TMD)的部署、对台军售等,视为其解决「台湾问题」,以及取得海疆战略纵深优势的障碍;美国也将因中共在亚太地区的军力和影响力日益强化,而备感不安。据此观之,台湾海崃潜在军事危机的根源,主要是来自于美国与中共之间的战略利益竞逐。因此,亚洲诸国,尤其是中华民国、日本,以及南北韩和新加坡,都必须密切注意美「中」两强间的战略利益竞逐,并找到对自己国家最有利的战略位置,以因应亚太新形势的严峻挑战。
作者简介
曾复生博士简历
曾复生博士(原名曾复文 FUH-WEN TZENG) 民国七十年毕业于国立台湾大学政治学系,并曾服役海军预备军官;民国七十四年获台大政治学硕士后,即以国际扶轮社奖学金赴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攻读企业管理硕士;获得企管硕士后再前往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攻读政治学博士,并于民国八十五年六月获得博士学位。
曾博士曾任美国华府重要智库美国大西洋理事会研究员、三军大学战争学院暨兵学研究所讲座,以及政大国关中心特约研究员。现在曾博士担任财团法人逸仙文教基金会祕书长,并兼任淡江大学国际事务与战略研究所「国家安全政策设计」课程教授、国防大学军事学院「国家安全战略」课程教授,以及美国大西洋理事会理事(Councillor)。
讓我感到「豁然開朗」的,是書中對於「戰略互動」的細膩描寫。過去,我可能習慣於將中美台三方的關係,視為一種靜態的平衡,或者簡單的對立。然而,這本書卻生動地展現了這三方之間,是如何通過一系列的戰略互動,相互影響,並不斷塑造著局勢的走向。作者並非僅僅描繪出大國的博弈,而是深入地分析了台灣在其中所扮演的「戰略變量」的角色。書中對於台灣如何運用自身的「非對稱戰力」,如何在國際社會中尋求支持,以及如何避免被捲入不必要的衝突,都進行了深刻的探討。這讓我明白,台灣的戰略,並非僅僅是防禦,更是一種積極的、主動的作為。它需要我們不斷地去調整策略,去尋找最有利於自身生存與發展的道路。這本書讓我對台灣的未來,有了更為清晰的認識,並且更加堅信,只要我們能夠保持清醒的頭腦,並做出明智的選擇,我們就能夠在這個複雜的世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生存空間。
评分這是一本讓我感到「警醒」的作品。在閱讀過程中,我深刻體會到,我們所處的時代,充滿了變數和挑戰。中美兩國在台灣問題上的戰略較量,並非僅僅是政治層面的博弈,而是涉及了軍事、經濟、科技、資訊等多個領域,並且其影響力,早已超出了區域範圍,關乎全球的穩定與發展。書中對於未來可能出現的各種情境的分析,都極具警示意義。它提醒我們,不能對潛在的風險掉以輕心,更不能抱有僥倖心理。對於台灣而言,我們需要時刻保持警惕,並做好最壞的打算。但同時,書中也並沒有過度渲染悲觀情緒,而是鼓勵我們積極地面對挑戰,並尋找有利於自身發展的戰略空間。作者對於台灣如何運用自身優勢,在複雜的戰略格局中,發揮關鍵作用的討論,給我帶來了希望。它讓我明白,即使面對強大的壓力,我們依然有能力去塑造自己的未來,只要我們能夠團結一致,並做出明智的選擇。這本書是一份珍貴的「備忘錄」,它提醒我們,我們需要時刻關注世界的變化,並為我們的未來做好準備。
评分這本書的出現,在兩岸關係持續緊繃、國際情勢瞬息萬變的此刻,無疑是一記及時雨。作為一個在台灣成長、生活、並時刻關注地緣政治發展的普通民眾,我深感過去幾年來,我們身處的環境充滿了不確定性。從新聞報導、社群媒體的討論,到與親友間的閒聊,許多人對於中美兩大強權在台海周邊的角力,以及台灣自身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都有著不同程度的憂慮與困惑。而這本【第二輯】的出版,彷彿提供了一個系統性的梳理與解讀,讓我得以更清晰地看見盤根錯節的戰略脈絡。作者深入剖析了近年來中美兩國在軍事、經濟、科技、外交等各個層面圍繞台灣所展開的較量,並不是流於表面的新聞匯總,而是力圖挖掘更深層次的戰略意圖與戰術部署。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將書中的論述與我平日接收到的零散資訊進行對比,驚喜地發現許多過去模糊不清的疑慮,在這裡得到了邏輯性的解釋,一些看似隨機的事件,也在此顯現出其背後的戰略邏輯。特別是書中對於台灣自身戰略選項的探討,既有對現實挑戰的務實分析,也包含了一些富有前瞻性的建議,這對於我們在詭譎多變的國際格局中,尋找自身定位與生存之道,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它不只是提供了一個冷靜的觀察視角,更引導讀者進行獨立思考,去辨析資訊真偽,去預判未來走向。
评分這是一本讓我深感「共鳴」的作品。作為一個長期關注兩岸關係和國際局勢的台灣讀者,我常常會思考,我們台灣究竟處於一個怎樣的位置?我們所面臨的挑戰,又該如何應對?這本書的出現,恰恰解答了我心中的許多疑惑,並且以一種非常務實、接地氣的方式,將複雜的戰略概念進行了闡釋。作者並非高高在上地評論,而是彷彿與讀者一同置身於這個複雜的戰略棋盤之中,共同分析著每一顆棋子的移動,以及其背後所蘊含的戰略考量。書中對於中美兩國戰略意圖的剖析,既有宏觀的戰略視野,又不失對細節的精準捕捉。例如,書中關於軍事演習、情報交換、外交施壓等不同層次的戰略互動,都描繪得栩栩如生,讓我彷彿親眼目睹了這場無聲的較量。更重要的是,書中對台灣自身戰略選項的探討,並沒有給出簡單的答案,而是引導讀者進行獨立思考,去權衡利弊,去尋找最適合台灣的道路。這本書讓我明白,台灣的未來,並非由他人決定,而是需要我們自己去爭取,去塑造。它讓我更有信心去面對未來的挑戰,並且更清晰地知道,我們應該從哪些方面去努力。
评分我必須說,這本書的深度與廣度,遠遠超乎了我對一本「備忘錄」的預期。原以為它會是一份相對簡潔、條列式的分析報告,但實際閱讀起來,卻是一場對當代戰略思想的深度探索。作者在闡述中美台三方戰略趨勢時,並沒有簡單地將其視為三個獨立的實體,而是精準地捕捉到它們之間複雜的互動關係、相互影響,以及由此產生的連鎖反應。從歷史脈絡的梳理,到當前態勢的剖析,再到未來趨勢的預測,每一個環節都顯得環環相扣,邏輯嚴密。尤其是對於「戰略」的定義與解讀,作者顯然有著獨到的見解,他所探討的不僅僅是國家層面的宏觀戰略,也觸及了軍事戰術、經濟戰略、科技競爭,甚至是資訊戰等諸多細節。這讓我得以從一個更全面的角度去理解,為何中美兩國會在台灣議題上如此寸步不讓,以及這些較量背後所隱藏的全球戰略考量。作為一個在台灣的年輕人,面對未來的挑戰,我時常會感到一絲茫然,不知道如何去理解和應對。這本書就像一盞明燈,照亮了我前進的道路,讓我知道,我們所處的局勢,並非毫無章法,而是存在著深刻的戰略邏輯。它鼓勵我去學習、去思考、去辨別,而不是被動地接受訊息,或者陷入不必要的恐慌。
评分閱讀這本書的過程,是一場對「思維方式」的重塑。過去,我可能習慣於從單一的視角去理解國際事件,或者將複雜的戰略問題簡化為非黑即白的判斷。然而,這本【第二輯】卻以其獨特的視角和深入的分析,打破了我原有的思維定勢。作者並不迴避地描繪了中美兩國在台灣問題上的戰略競爭,但同時也深刻地揭示了這種競爭背後所涉及的深層次因素,包括地緣政治、經濟利益、意識形態,甚至歷史文化等多重維度。書中對於「戰略」的解讀,並非僅僅是軍事上的較量,而是涵蓋了經濟、科技、外交、資訊等全方位的博弈。這讓我意識到,我們所處的世界,是一個高度複雜且相互依存的體系,任何一個單獨的事件,都可能牽動著全球的戰略格局。對於台灣而言,如何在這個複雜的體系中,找到自身的定位,並維持區域的穩定,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任務。這本書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思考框架,引導我去觀察、去分析、去判斷,而不是被動地接受單一的敘事。它讓我明白,戰略的智慧,在於能夠看清事物的本質,並預見未來的走向。
评分這本書帶給我的震撼,在於它對「細節」的重視。許多關於中美台戰略的討論,往往聚焦於宏觀的軍事部署或政治宣言,但這本書卻能夠深入到一些看似不起眼的細節,並從中挖掘出重要的戰略意涵。作者並非僅僅描繪出大國博弈的輪廓,而是試圖勾勒出每一個微小動作背後的戰略思維,以及這些動作如何匯聚成一股股不可忽視的力量。例如,在討論科技戰時,書中對於半導體產業鏈的分析,以及各國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就顯得極為細膩。這讓我明白,科技的競爭,早已滲透到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並且深刻影響著國家之間的實力消長。對於台灣而言,這個科技島的地位,更是牽一髮而動全身。書中對於台灣如何在複雜的戰略環境中,維持自身優勢,並避免成為大國戰略棋子的討論,讓我感觸良多。它提醒我們,戰略的執行,往往就在於那些不起眼的細節之中,而我們每一個台灣人,都應該關注這些細節,並為維護我們自身的利益貢獻力量。這本書提供了一個觀察世界的全新視角,讓我知道,原來世界的運轉,是如此的環環相扣,並且充滿著值得我們去探索的奧秘。
评分不得不說,這本書的「嚴謹性」令我印象深刻。在閱讀過程中,我能感受到作者在資料蒐集、分析判斷上的深耕細作。書中所引用的數據、案例,都顯得言之有物,並且能夠支撐起作者的論點。這本書並非空談理論,而是將抽象的戰略概念,與具體的國際事件緊密結合,讓讀者能夠更直觀地理解其內涵。尤其是在探討中美兩國的戰略意圖時,作者並沒有簡單地進行道德評判,而是力圖從國家利益、戰略目標等層面,去分析雙方的動態。這讓我對「戰略」有了更為客觀和理性的認識。對於台灣而言,如何在複雜的地緣政治格局中,尋求生存與發展,是一個極為嚴峻的挑戰。這本書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極為寶貴的參考,它引導我去思考,我們應該如何理解中美兩國的戰略思維,以及我們自身應該如何定位,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保持戰略的彈性與自主性。這本書不僅僅是一份報告,更像是一本教導我們如何在這個複雜世界中,保持清醒頭腦的指南。
评分坦白講,在拿到這本書之前,我對「中美台戰略」這個主題並非毫無接觸,但總覺得像是霧裡看花,難以窺探全貌。新聞報導往往片段化,學術研究又顯得有些艱深。然而,這本【第二輯】卻以一種極具洞察力的方式,將複雜的戰略圖景呈現在我眼前。作者不僅僅是羅列事實,更重要的是,他能夠將這些事實背後的戰略意圖、思維模式,以及可能的應對策略,進行深入淺出的分析。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備忘錄」這個形式的巧妙運用,它並非一本冗長的學術專著,而是在有限的篇幅中,提煉出最核心、最有價值的資訊。作者的文字風格,既保持了學術研究的嚴謹,又不失大眾讀者能夠理解的流暢性。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反覆思考書中的觀點,並嘗試將其與我所觀察到的現實世界進行對照。例如,書中對於台灣在地緣戰略中的獨特地位的論述,讓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為何這裡會成為中美角力的中心。同時,它也讓我反思,我們台灣人,應該如何在這個複雜的戰略格局中,找到最有利於自身發展的道路,而不是僅僅被動地捲入大國的博弈。這本書不僅僅是一份報告,更像是一堂生動的戰略課,引導我從一個更宏觀、更長遠的視角去認識我們所處的世界。
评分這本書帶給我的啟發,在於它對「可能性」的探索。面對當前複雜的國際局勢,許多人可能會感到焦慮和無力。然而,這本【第二輯】卻以一種積極且具前瞻性的姿態,向讀者展現了各種可能的戰略路徑,以及這些路徑可能帶來的後果。作者並非僅僅停留在對現狀的描述,而是深入地探討了未來可能出現的各種情境,包括最壞的設想,也包括最有利的機會。書中對於中美兩國戰略選擇的分析,以及台灣在其中所扮演的變量,都極具參考價值。它讓我意識到,戰略並非一成不變的教條,而是在不斷的互動和演變中形成的。對於台灣而言,我們不應僅僅被動地應對,而應當積極地去尋找有利於自身發展的戰略空間。書中對於台灣如何運用自身優勢,在複雜的戰略格局中,發揮關鍵作用的討論,讓我感到振奮。它提醒我們,即使面對強權的壓力,我們依然有能力去塑造自己的未來,只要我們能夠保持清醒的頭腦,並做出明智的選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