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基层文官

唐代基层文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唐代史
  • 基层官僚
  • 文官制度
  • 社会生活
  • 政治史
  • 地方行政
  • 唐朝
  • 历史学
  • 学术研究
  • 科举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是第一本探讨唐代基层文官的专着,分章讨论校书郎、正字、县尉、参军、判司、巡官、推官和掌书记,解开了唐代许多官名的谜团,让现代读者也能轻松解读这些官名的深层意义。书中所论的好几种基层文官,过去几乎都无人或鲜有人研究。本书可说填补了唐代职官研究的一大片空白。唐代士人如何做官?他们的入仕资历要求如何?职务和仕途前景如何?俸料钱多少?办公时间及假期又如何?这些问题在许多唐史专书和教科书中都没有答案。本书作者文笔生动,常把这些疑难问题当成「悬案」来叙述和逐一破解,呈现中古唐代社会许多有趣的一面。全书引用材料异常丰富,包含正史、诏令、奏疏、表启、墓志、神道碑、诗文和笔记小说等。

作者简介

  赖瑞和,广东梅县人,1953年生。国立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唐史硕士及博士。曾任教于香港岭南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及马来西亚南方学院。现任马来西亚新山市唐代文史研究中心主任及专任研究员。目前正执行两大研究计画﹕「唐代职官考释」以及「唐代墓志与唐代官制」。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自 序
导 言

第一章 校 书 郎

  • 一、唐代诗文和唐史上的校书郎
  • 二、校书郎的设置、分布、定员和官品
  • 三、起家之良选
  • 四、任校书郎的十种途径
  • 五、中晚唐的「试」校书郎
  • 六、校书后出为诸使从事
  • 七、校书郎的三种类型
  • 八、校书郎的「校勘」职务和相关工作
  • 九、校书郎的生活
  • 十、公卿之滥觞
  • 十一、结论

    第二章 正 字

  • 一、正字和校书郎的比较
  • 二、唐代诗文和唐史上的正字 三、任正字的九种方式
  • 四、正字的职务和生活
  • 五、中晚唐的「试」正字
  • 六、正字的仕途前景
  • 七、结论

    第三章 县 尉

  • 一、唐县的等级和县尉的官品与人数
  • 二、县尉的来源和入仕方式
  • 三、赤畿县尉的特殊地位
  • 四、释褐为上、紧、望、畿及赤尉
  • 五、县尉的仕途前景
  • 六、县尉的职务和别称
  • 七、以县尉作阶官充馆职
  • 八、结论

    第四章 参军和判司

  • 一、参军的起源和种类
  • 二、州府参军
  • 三、亲王府参军
  • 四、都督府和都护府参军
  • 五、判司用作释褐官和再任官
  • 六、判司职掌
  • 七、京兆河南等大府判司
  • 八、「试」参军和「试」判司
  • 九、参军和判司用作阶官
  • 十、判司卑官不堪说?
  • 十一、结论

    第五章 巡官、推官和掌书记

  • 一、使府的由来和幕职的演变
  • 二、幕佐的辟署和礼聘
  • 三、幕佐依附幕主的关系及其仕宦前景
  • 四、幕佐的官衔
  • 五、巡官
  • 六、推官
  • 七、掌书记
  • 八、结论

    第六章 文官俸钱及其他

  • 一、俸料钱
  • 二、任期
  • 三、守选
  • 四、宦游
  • 五、办公时间和休假

    第七章 总 结

  • 一、天宝年间的基层文官併合图
  • 二、会昌年间的基层文官併合图

    后 记
    参考及引用书目

  •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唐代基层文官》一书,让我对“制度”的演变有了全新的认识。** 我一直认为,制度是抽象的概念,是冰冷的条文,但本书却通过描绘唐代基层文官的日常工作,将这些抽象的制度具象化,呈现出它们在实际运行中的生命力。书中详细介绍了唐朝在基层管理、户籍制度、税收征发、司法审判等方面的具体做法,以及这些制度是如何通过基层文官的手,触达每一个普通民众的。我发现,制度并非一成不变,它在执行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基层文官正是这些制度的“第一感受者”和“执行者”。他们如何在制度的框架内开展工作,又如何在实际操作中对制度产生影响,都值得深思。书中对一些制度执行中的“漏洞”或“弹性的存在”的描写,让我看到了制度的局限性,也看到了人在制度中的能动性。例如,某项税收政策在理论上是公平的,但在实际征收过程中,基层官员可能会根据当地情况进行微调,这既是对制度的“补充”,也可能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这种对制度与人的互动关系的展现,让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也让我对当今的制度建设有了更多的思考。

    评分

    **《唐代基层文官》让我看到了“规则”在社会中的具体作用。** 我一直认为,规则是约束,是框架,但本书却让我看到了规则在基层社会运作中的“弹性”与“适应性”。书中详细描述了唐朝在人口管理、赋税征收、司法审判等方面的具体规则,以及基层文官是如何在这些规则的约束下开展工作的。然而,我更感兴趣的是,这些规则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是如何被“变通”的。例如,在征收赋税时,虽然有明确的规定,但基层官员可能需要根据当年的收成、当地的实际情况,以及与地方大户的关系,进行一定的调整。这种“变通”,并非是完全的违背规则,而是在规则的缝隙中寻求最优解,既要完成朝廷的任务,又要维持地方的稳定。书中对这些“变通”的描写,让我看到了规则的动态性,以及人在规则中的能动性。这种对规则与人之间复杂关系的展现,让我对历史的理解更加 nuanced。

    评分

    **阅读《唐代基层文官》的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场关于“权力”的深刻对话。** 尽管书中所描写的文官们身处基层,手中并没有掌握生杀予夺的大权,但作者却以精妙的笔触,揭示了他们在各自职责范围内所拥有的、以及他们如何运用这种“权力”的微妙之处。这里的权力,可能只是对某个户籍的登记权,对某个案件的初步审理权,又或者对某个地方政策执行的解释权。然而,正是这些看似微小的权力,构成了基层社会运转的齿轮。书中对这些文官在处理具体事务时的逻辑和策略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例如,他们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通过人际关系的巧妙运用,或者对律法的灵活解读,来达成自己的目标。我开始思考,即使是在权力高度集中的古代社会,权力也并非是铁板一块,而是在不同层级、不同职能的官员之间,以各种复杂的方式进行着流动和博弈。书中对于一些基层文官如何在复杂的官僚体系中“生存”的描写,也颇具启发性。他们如何向上级汇报,如何与同僚协作,如何在地方势力中斡旋,都展现了那个时代基层官员的生存智慧。这种对权力运作的细致观察,让我对历史的理解更加深刻,也对人性的复杂有了更深的体会。

    评分

    **《唐代基层文官》是一部关于“韧性”的史诗。** 唐代基层文官的工作,并非总是顺风顺水,他们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或许是恶劣的自然环境,或许是地方豪强的阻挠,或许是朝廷政策的不确定性,又或许是民众的各种诉求。然而,在这些挑战面前,他们展现出了惊人的韧性。书中对他们如何在逆境中坚持工作,如何在困难中寻求解决方案的描写,都让我深受感动。例如,一位基层官员如何在天灾人祸频发的地区,努力维持当地的秩序,安抚民众,并积极争取朝廷的援助,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令人肃然起敬。我看到,即便是身处基层,也并非意味着可以安逸度日,反而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智慧来应对各种复杂的情况。这种对基层官员“韧性”的展现,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社会运作的真实写照,也让我对普通人的坚韧精神有了更深的认识。

    评分

    **《唐代基层文官》这本书,像一股清流,涤荡了我以往对历史人物的刻板印象。** 我一直认为,历史的焦点总是集中在那些叱咤风云的帝王将相身上,而那些默默无闻的小官僚,似乎被历史的长河遗忘了。然而,本书却以其独到的视角,将目光投向了唐代基层文官这一群体,让我看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历史侧面。书中对这些文官的刻画,不再是简单的官职列表,而是深入到他们的生活、工作、思想之中。我发现,即便是身处基层,他们也并非麻木不仁,而是有着自己的理想、抱负,以及面对现实时的无奈与挣扎。例如,书中对一位负责征税的基层官员的描写,让我看到了他如何在完成朝廷任务的同时,也要顾及民情,如何在高压政策下寻找平衡点。他的内心独白,那种夹杂着责任感和人情味的纠结,让我感同身受。我曾以为,基层文官就是机械地执行命令,但本书告诉我,他们也有着自己的思考和判断,甚至会因为对政策的理解不同而产生微妙的内心斗争。这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让这些历史人物变得立体而鲜活,不再是冰冷的文字符号。我开始重新审视历史,意识到每一个时代的每一个社会成员,都以自己的方式参与着历史的进程,而基层文官,正是支撑起那个宏大历史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评分

    **初读《唐代基层文官》,我脑海中浮现的不是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鲜活的历史图景。** 翻开书页,仿佛穿越了时空的尘埃,我置身于大唐盛世的某个寻常街角。这里的“寻常”二字,恰恰是本书最引人入胜之处。我们常常被那些权倾朝野的宰相、叱咤风云的将军所吸引,却很少去关注那些默默无闻,却承载着帝国运转肌体的基层文官。他们或许没有显赫的家世,没有惊人的功勋,但正是他们,在地方衙门里处理着民间的鸡毛蒜皮,维持着社会的秩序,将朝廷的政令一丝不苟地传达下去。书中对这些人物的描绘,细致入微,从他们的日常工作流程,到处理公务时的心态变化,再到个人生活中的喜怒哀乐,都跃然纸上。我尤其对其中关于“文书”的章节印象深刻,那些卷帙浩繁的公文,每一个字都凝聚着文官的智慧与辛劳,也反映出那个时代的信息传递与管理方式。作者没有刻意拔高或贬低,而是用一种朴实而真诚的笔触,展现了他们的平凡与伟大。他们或许会因为一件小事的疏忽而忐忑不安,也会因为一件公务的圆满完成而欣慰不已。这些细微的情感,构成了他们独特的人生轨迹,也折射出唐朝社会运作的真实肌理。我仿佛能听到他们在昏黄的油灯下伏案疾书的声音,能感受到他们在炎炎夏日里在简陋的公廨中挥汗如雨的情景。这些平凡的个体,共同编织了唐朝广袤而坚实的基层网络,是帝国得以稳定繁荣的基石。

    评分

    **《唐代基层文官》给我带来的,是一种沉浸式的历史体验。** 我并非仅仅在阅读文字,而是仿佛亲身走进了那个古老的时代,去感受那里的氛围,去观察那里的人们。书中对于基层衙门环境的描写,对于官员穿着打扮的细致描述,以及对于他们日常饮食起居的描绘,都为我构建了一个无比真实的历史空间。我仿佛能闻到公廨里的墨香,听到街市上的喧嚣,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作者并没有刻意营造宏大叙事,而是从最微小的细节入手,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一点点地展现在我眼前。例如,对某个基层官员如何处理一份紧急公文的描写,从他的思索过程,到他对资源的调动,再到他如何组织人员完成任务,都写得条理清晰,引人入胜。这种细节的力量,远胜于空泛的论述。我仿佛能够身临其境,去体会那个时代的挑战与机遇,去感受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这种沉浸感,让我对唐朝的了解不再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而是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体悟。

    评分

    **这本书,是一本关于“沟通”的哲学课本。** 唐代基层文官的工作,很大程度上就是一场场的沟通。他们需要向上级汇报,需要与同僚协调,需要与地方士绅打交道,更需要与千千万万的普通百姓进行有效的沟通。书中对这些沟通的场景描写,以及文官们在沟通中所采用的策略和技巧,都让我大开眼界。我看到了他们如何运用含蓄的语言来传达重要的信息,如何通过拉近关系来争取支持,又如何巧妙地化解冲突,避免矛盾的升级。例如,书中对一位基层官员如何在处理一起涉及地方宗族的土地纠纷时,通过一番“润物细无声”的协调,最终达成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的描写,令人印象深刻。这种沟通的艺术,并非简单的言语交流,而是包含着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以及对社会关系的精准把握。我意识到,即便是身处最基层的岗位,有效的沟通能力也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技能。本书通过这些生动的案例,让我对沟通的智慧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官员”的单一认知。** 我总是习惯性地将官员与“官僚主义”、“贪腐”等负面标签联系起来,然而,《唐代基层文官》却让我看到了另一群官员的形象。他们或许不如朝中大员那般光鲜亮丽,却在各自的岗位上兢兢业业,默默奉献。书中对他们处理日常政务的细节描写,让我看到了他们的“操心”与“责任”。一件小小的户籍变更,一项简单的土地纠纷,在他们手中,都可能牵扯到复杂的流程和细致的考量。我能感受到他们为了维护地方秩序,为了处理民众的诉求,付出的努力和智慧。书中对一些基层文官在面对百姓的感激或抱怨时的反应,也写得十分生动。他们并非冷漠无情,而是有着自己的情感波动,有时也会因为得到百姓的认可而感到欣慰,有时也会因为无法解决民众的困难而感到无奈。这种真实的情感流露,让我觉得这些历史人物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符号,而是和我一样,有着喜怒哀乐的普通人。这种对基层官员人性化的描绘,让我对整个官员群体有了更宽容和深刻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让我重新思考了“历史的厚度”和“个体的价值”。** 我曾一度认为,历史是由那些伟大的事件和杰出的人物构成的,而那些生活在时代洪流中的普通人,他们的存在似乎微不足道。然而,《唐代基层文官》却用事实告诉我,每一个个体,无论身份高低,都以自己的方式参与着历史的进程。那些基层文官,他们或许没有留下惊天动地的功绩,但正是他们的辛勤付出,才使得帝国的机器得以运转,使得社会秩序得以维系。书中对他们个人命运的描绘,有时是平静如水的,有时是起伏跌宕的,但无论如何,他们的经历都构成了那个时代的一部分,都为我们理解那个时代提供了珍贵的视角。我看到了他们如何应对时代的变迁,如何承受生活的压力,如何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价值。这种对个体价值的肯定,让我对历史的理解更加全面和立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