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哲学家冯友兰先生 (1895-1990) 三十年代的着作。此书问世以来赢取了一不少美誉,历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在审阅时曾指出:
“今欲求一中国哲学史,能矫傅会之恶习,而具了解同情者,则冯君此作庶几近之。”即使今天,学术界仍视此书为经典名着。
这部《中国哲学史》给我带来的震撼,远远超出了我对一本史书的预期。它就像一位睿智的长者,娓娓道来中国数千年思想的脉络。我尤其被作者在处理不同时期哲学思想的延续性和断裂性上的功力所打动。他不仅清晰地勾勒出各个学派的独立面貌,更重要的是,他揭示了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网。比如,如何从先秦诸子思想的争鸣,过渡到汉代“独尊儒术”的局面,再到魏晋时期玄学的兴起,直至隋唐佛教的繁盛,每一步的演变都充满了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书中对宋明理学的深入剖析,更是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哲学在面对新挑战时的创新能力,以及其在回应人类普遍性问题上的深刻智慧。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像是拥有了一把钥匙,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文化的底蕴,以及中国人民之所以成为现在的样子,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层原因。这本书绝对是我近年来阅读过最有价值、最引人深思的一部著作。
评分终于下定决心啃下这部巨著,虽然书名是《中国哲学史》,但读完这两卷,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横跨数千年的精神漫游,思绪被那些古老而又鲜活的思想深深吸引。从早期那些朴素的宇宙观,比如“天地人”之间的感应,到后来儒家、道家、法家等各种流派的百花齐放,再到佛教传入后与中国本土哲学的融合与碰撞,仿佛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在我眼前徐徐展开。最让我着迷的是,作者并没有将这些哲学家的思想视为孤立的理论,而是将其置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去考察,让我们看到这些思想是如何回应现实问题的,又是如何影响社会变革的。比如,面对乱世,墨家提倡的“兼爱非攻”和法家强调的“严刑峻法”,虽然出发点和方式截然不同,但都试图为当时的社会提供一种秩序与解决方案。这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叙述方式,让枯燥的哲学概念变得生动起来,也让我对中国古代的智慧有了更深切的理解。即使是那些我原本觉得晦涩难懂的玄学概念,在作者条理清晰的阐述下,也变得逐渐明朗。我反复咀嚼书中对“道”的理解,从老子“道可道,非常道”的神秘莫测,到庄子“齐物论”的超越藩篱,再到后来各种学派对“道”的不同诠释,每一次阅读都有新的体会。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对阅读一部厚重的哲学史有些畏惧,但当我真正翻开这本书时,我的疑虑就烟消云散了。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没有简单地堆砌名词术语,而是通过生动的叙述和引人入胜的案例,将抽象的哲学思想变得具体可感。例如,在讨论墨家“非攻”思想时,书中详细描述了墨家成员如何身体力行地去劝说各国君主放弃战争,那种为了理想而付出的牺牲精神,至今读来仍令人动容。又比如,书中对魏晋玄学的分析,将那些“名士风流”背后对于人生意义的深刻追问,以及对个体精神自由的向往,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发现,许多我们现在面临的困惑,古人早已思考过,并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哲学史上的每一个重要人物和每一个重要思想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它不仅拓展了我的知识视野,更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我看待世界和人生的角度。
评分每次拿起这本书,我都会被其严谨的逻辑和丰富的史料所折服。它不仅仅是一部梳理哲学思想发展的史书,更像是一本解读中国民族精神基因的百科全书。作者在论述某个哲学概念时,常常会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但又不会让读者感到信息过载。相反,他能够巧妙地将繁杂的文献资料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让普通读者也能领略到哲学思想的魅力。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解读,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个思想激荡的时代,看到了各种学派为了争夺“天下第一”的地位而进行的激烈辩论。从“仁义礼智信”的价值体系,到“无为而治”的政治理想,再到“天人合一”的宇宙图景,这些概念的提出和发展,都与当时社会的现实需求紧密相连。作者通过对这些思想的细致剖析,揭示了中国古代哲学是如何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读完之后,你会发现,那些看似古老的哲学理论,其实依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评分这本书的体量确实不小,但即便如此,我依然迫不及待地想和同样对中国文化深感兴趣的朋友们分享我的阅读体验。我尤其想强调的是,作者在处理不同哲学流派之间的关系时,展现出了一种难得的平衡和深刻的洞察力。他并非简单地罗列各家学说,而是着力于梳理它们之间的传承、借鉴、批判乃至相互渗透的过程。例如,在论述儒家思想的发展时,书中详细阐述了孔子、孟子、荀子等人的思想演变,以及他们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同时,作者也敏锐地指出了法家思想在实际政治运作中的重要作用,以及道家思想对中国士人精神世界的影响。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佛教传入后,如何与中国本土哲学(特别是玄学)展开对话,甚至催生出禅宗这样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的分析,简直是精彩绝伦。这种宏大的历史视角和精细的学术考证相结合的写法,让我领略到了中国哲学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一个不断演化、融合、创新的动态过程。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惊叹于古人的智慧,以及这些智慧穿越千年依然具有的生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