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書迷最期待的陳平原教授,在學術專業之外,再度推齣最迷人的旅行作品
最專業的導遊──北京大學陳平原教授帶你逛250年曆史的大英博物館
遊倫敦
享譽國際的陳平原教授,旅英時期,著迷於倫敦大城的優雅細節,因其專業背景使然,他比一般人更深入走進這座古城的曆史氛圍中,享受瞭另一種旅遊逸趣。在雅靜的氣息下,看福爾摩斯、聽公園演說傢高談闊論,日日與倫敦相熟稔,旅行、生活那種相融閤一的恬淡,自然漫延開來。
觀博物
陳平原以其在晚清畫報與小說綉像上的文史專長,使他能與大英博物館的藏品進行跨界對話;以多元的視野為範疇,古今交流,穿針引綫,讓藏品走齣封閉的博物館,賦予新意,聯結起當代人的日常生活與精神世界。
讀萬捲書,行萬裏路
陳平原說:「本書既非深刻的思想筆記,也不是切實的旅行指南,隻希望讀者感覺『好看』。」本書以日記的形式,記錄瞭他在倫敦散步、遊勝蹟、逛書店、訪名校,進畫廊的種種生活點滴。所有迷人的大英風情,在這樣一步一腳印的走訪中,真真切切感應瞭著實的歲月痕跡。
作者簡介
陳平原,1987年在北京大學獲文學博士學位,隨即留校任教,1992年起為北京大學中文係教授。曾先後在日本東京大學和京都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德國海德堡大學、英國倫敦大學等講學或研究;曾在颱灣大學中國文學係擔任客座教授。專業領域為現代中國文學、學術及教育研究,齣版著作《中國小說?事模式的轉變》、《韆古文人俠客夢》、《小說史:理論與實踐》、《中國現代學術之建立》、《中華文化通誌·散文小說誌》、《老北大的故事》、《文學史的形成與建構》、《中國大學十講》等十六種。已在二魚文化齣版《觸摸曆史與進入五四》、《當年遊俠人》,皆受讀者好評。
治學之餘,撰寫隨筆,藉以關注現實人生,並保持心境的灑脫與性情的溫潤。結集有《學者的人間情懷》、《閱讀日本》、《掬水集》、《茱萸集》等八種。
颱灣版序與大英博物館相遇
小引
國民教育的立場(7月27日)
文化史的視角(7月30日)
木乃伊與大穹頂(7月31日)
閱覽室的故事(8月1日)
石雕與墓碑(8月2日)
見錢眼開與自由演說(8月5日)
民俗知識與劍橋故事(8月16日)
何謂「世界眼光」(8月18日)
《英語集全》與波特蘭瓶(8月22日)
希臘神像與北京版刻(8月24日)
地圖的故事(8月7日)
書籍的藝術(8月10日)
附錄一 作為旅遊紀念品的「福爾摩斯」
附錄二 作為「綉像小說」的《天路曆程》
附錄三 說不完的《點石齋畫報》
附錄四 《漫步倫敦》序
後記
在一個所謂「地球村」(globe village)的時代,齣國旅行乃傢常便飯。既然是旅行——而非科學考察,你我都很清楚,也隻能是「走馬觀花」。可即便如此,有心人還是能在一眾看客裏,分齣個高低雅俗來。欣賞自然景觀時,或許差距不太明顯;一旦走進博物館,便很難掩飾各自的趣味——後者顯然需要更多的知識儲備。
不是博物館學傢,對英國曆史也缺乏深入的瞭解,我之遊覽大英博物館,純屬業餘愛好。按理說,這樣的人,是沒有資格在公眾麵前說三道四的。可意想不到的是,我鬥膽寫齣的這冊小書,齣版後竟大獲好評,中央電視颱「讀書時間」欄目還專門製作瞭長達半小時的專題片《陳平原帶您遊大英博物館》。選擇這麼一個蹩腳的「導遊」,當然不是看中其並不豐厚的學識,而是公眾比較容易藉助此非專業的視角進入這座知識的寶庫。
如果說這冊小書有什麼可取之處,我想,大概是筆者閱讀博物館的姿態以及?述這一閱讀時採取的策略。具體說來,便是貫串全書乃至深入骨髓的“圖文並置”與“古今對話”。跟一般的圖文書不同,本書的圖像資料,以「曆史感」而非「愉悅性」見長,而且構成瞭論述的重要組成部分,幾乎可與文字平分鞦色——如果不說更勝一籌的話。這無疑與我近年關注圖像與文字,將其作為研究課題,不無關係。
所有進入博物館的人,都明白“古今對話”的重要性。本書的特色,在於引入另外兩個參照係——作為遊覽者的我,不僅與博物館裏的萬韆展品對話,還與此前諸多描述這座博物館的先賢、以及當代中國的日常生活對話。如此鬍思亂想、自由剪輯,不能說沒有打破博物館自我封閉的意圖,但也是隨筆這一體式使然。
不說你也知道,對於真想瞭解大英博物館曆史與現狀的讀者來說,此書最多隻能算是“開胃酒”。如此零敲碎打,若能勾起你深入探究甚至撥亂反正的欲望,作為作者,我很樂意“功成身退”。
閱讀《大英博物館日記》的過程,就像是在進行一場思維的冒險。每一次翻開書頁,都像是在開啓一個未知的寶藏。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獨特,他並非按照時間順序或者地理位置來介紹文物,而是以一種更具個人視角和情感連接的方式,串聯起那些來自不同時空、不同地域的展品。這種跳躍式的敘述,反而讓我覺得更加有趣,也更加容易産生共鳴。我仿佛能感受到作者在參觀博物館時,那種內心的激動和好奇,也能體會到他對於那些精美絕倫的藝術品,所産生的由衷贊嘆。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文物的介紹,更是關於一種觀察世界、理解曆史的方式,它讓我學會瞭用更廣闊的視野,去審視那些曾經被忽略的細節,去發現那些隱藏在時間縫隙裏的深刻意義。
评分這本書的齣現,簡直像一陣突如其來的夏日雷陣雨,劈開瞭我平日裏按部就班的生活,留下瞭滿地的新奇與驚喜。初拿到《大英博物館日記》這本書時,它的封麵就散發著一種低調卻充滿故事感的魅力,淺淺的米色紙張,配上手繪風格的素描,讓人一眼望去,就仿佛置身於某個寜靜的午後,手裏捧著一杯溫熱的茶,準備開啓一段未知的旅程。我一直是個對曆史和藝術充滿好奇的人,但總覺得那些博物館的展品,隔著一層玻璃,顯得遙遠又冰冷,仿佛是屬於另一個時代、另一群人的輝煌。這本書卻用一種非常貼近人心的筆觸,將那些看似高高在上的文物,重新賦予瞭生命和溫度。它不是那種枯燥乏味的導覽手冊,也不是一本冰冷的學術論文,而更像是一位老朋友,帶著你悠閑地漫步在陳列室裏,輕聲細語地講述著每一件展品的背後,可能隱藏的愛恨情仇,市井生活,或是帝國的興衰。
评分這本書的齣現,對我來說,簡直是一場及時雨。我一直覺得,我們現代人,似乎越來越疏離於自己的根源,也越來越對那些古老的智慧感到陌生。《大英博物館日記》這本書,卻恰恰填補瞭這份空白。它用一種非常親切和人性化的方式,將那些來自世界各地的珍貴文物,展現在我們眼前。我記得讀到關於一件中國古代瓷器時,作者不僅僅是描述瞭它的釉色和紋飾,更是追溯瞭它的製作工藝,以及它在曆史上所扮演的角色。那一刻,我感覺自己仿佛能看到,古代工匠們是如何用雙手,將一塊普通的泥土,變成一件件流傳韆古的藝術品。這種連接感,讓我覺得無比溫暖,也讓我更加珍惜我們所擁有的文化遺産。
评分《大英博物館日記》這本書,對我來說,是一次非常難忘的閱讀體驗。它沒有華麗的辭藻,也沒有空洞的哲理,但它所蘊含的力量,卻足以震撼人心。作者用他細膩的筆觸,捕捉瞭每一個文物的靈魂,讓我們得以窺見,那些曾經活生生的生命,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悲歡離閤。我仿佛能夠聽到,古希臘雕塑傢在創作時,內心的激昂;我仿佛能夠感受到,古埃及人在製作木乃伊時,對生命的敬畏;我仿佛能夠想象,古代旅行者在攜帶這些物品遠行時,心中的憧憬與不安。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曆史並非是冰冷的年輪,而是由無數鮮活的故事串聯而成,每一個文物,都是一個故事的載體,都見證著一段獨特的曆史。
评分拿到《大英博物館日記》的時候,我其實並沒有抱太高的期待,畢竟市麵上的這類書籍太多瞭,很容易流於錶麵。但這本書卻讓我大跌眼鏡,它的深度和廣度,遠遠超齣瞭我的預料。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文物的名稱和年代,而是深入挖掘瞭每一件物品背後的文化語境、社會背景,甚至與之相關的人物故事。我讀到關於一件古希臘雕塑的描述,作者不僅僅是贊美其精湛的工藝,更是描繪瞭當時的社會風貌,以及這件作品可能在人們生活中的具體用途,讓我恍然大悟,原來這些冰冷的石塊,曾經是那麼鮮活地存在於人們的日常之中。這種抽絲剝繭般的解讀方式,讓我對博物館中的每一件藏品,都有瞭全新的認識,也重新審視瞭我們與曆史、與文明之間的聯係。
评分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那種“潤物細無聲”的力量。沒有激烈的語言,也沒有刻意的煽情,但讀著讀著,我的內心就被一種淡淡的憂傷和莫名的感動所占據。作者仿佛是一位智者,用他敏銳的觀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將那些沉睡的文物喚醒,讓它們開口說話。我仿佛能聽到古羅馬士兵的戰靴在石闆路上發齣的迴響,仿佛能聞到古印度市場裏彌漫的香料氣息,仿佛能感受到中世紀工匠在打磨一件精緻的首飾時,指尖傳來的細微溫度。這些都是在博物館裏,隔著玻璃無法觸及的真實,是《大英博物館日記》帶給我的,最珍貴的禮物。它讓我意識到,曆史並不遙遠,文明並不冰冷,它們就在我們身邊,以各種意想不到的形式存在著。
评分老實說,我是一個對曆史不太感冒的人,總覺得那些古老的東西離我太遙遠,跟我沒什麼關係。《大英博物館日記》這本書,卻成功地改變瞭我的看法。作者的筆觸非常生動有趣,他沒有用那些晦澀難懂的學術術語,而是用一種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把那些看似高深莫測的文物,變得鮮活起來。我記得讀到關於一件古埃及的陪葬品時,作者用一種近乎講故事的口吻,描繪瞭當時人們對來世的信仰,以及他們為瞭安撫逝者,所付齣的努力。那一刻,我感覺自己不再是旁觀者,而是參與者,仿佛能夠體會到他們的情感,理解他們的追求。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曆史並非是枯燥的數字和事件堆砌,而是由無數鮮活的生命,和他們所留下的故事所構成。
评分我常在想,為什麼我們對遠方的土地和古老文明總是帶著一種莫名的嚮往?《大英博物館日記》恰好滿足瞭這份潛在的渴望,卻又以一種意想不到的方式。它沒有宏大的敘事,也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但字裏行間流淌著的,卻是對人性最細膩的捕捉,以及對時間洪流下,人類文明變遷的深刻洞察。作者的文字,就像一位技藝精湛的織工,用精美的詞句編織齣瞭一幅幅生動的畫麵,讓我們得以窺見古埃及法老的麵具下,是否也藏著凡人的憂愁;想象一下,那些被歲月侵蝕的陶器,在被埋入地下之前,曾被怎樣粗糙卻充滿愛意的手塑造;感受一下,那些來自遙遠國度的絲綢,穿越韆山萬水,最終靜靜躺在玻璃櫃中,它曾經承載的,又是什麼樣的夢想與哀愁?這本書讓我明白,曆史並非隻有教科書上的那些枯燥的年代和事件,它滲透在每一個細微的物件中,閃耀在每一件藝術品的光芒裏,等待著我們去發現,去觸摸,去感受。
评分這本書給我的感受,就像是在一個陰雨綿綿的午後,意外地發現瞭一片明媚的陽光。《大英博物館日記》的書名,雖然普通,但內容卻充滿瞭驚喜。作者的文字,非常具有畫麵感,他能夠將那些靜靜躺在博物館裏的展品,重新賦予生命。我讀到關於一件古羅馬的馬賽剋地闆時,作者不僅僅是描述瞭它的圖案,更是讓我想象,那些古羅馬人在上麵行走,生活,嬉戲的場景。那一刻,我感覺自己仿佛穿越瞭時空,置身於那個繁華的時代。這本書讓我明白,曆史並不遙遠,文明也並非冰冷,它們就隱藏在我們身邊,等待著我們去發現,去感受。它讓我對博物館,對那些古老的物件,産生瞭更深的敬意和更濃厚的興趣。
评分《大英博物館日記》這本書,真的像是一扇窗戶,讓我得以窺見一個更加廣闊而迷人的世界。我一直覺得,旅行的意義,不僅僅是看風景,更是去瞭解一個地方的靈魂。而這本書,就是一次精神上的深度旅行。通過作者的文字,我仿佛置身於倫敦的博物館之中,與那些來自世界各地的珍寶麵對麵。它讓我開始思考,那些遙遠的國度,那些失落的文明,它們是如何走到今天的?它們的藝術,它們的信仰,它們的智慧,又對我們今天的世界産生瞭怎樣的影響?這本書沒有給我標準答案,但它提齣的問題,卻深深地觸動瞭我,也激發瞭我進一步探索的興趣。它讓我明白,每一個文物,都承載著一段不為人知的故事,都見證瞭一個時代的變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