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3月12日,巴美扬大佛被摧毁,这是自1972年世界各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努力下签订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来,人类文明遗迹被有计画的消灭的首见案例。
杨方说:「谁都不知道下一个被人类无知与愚蠢所毁灭的遗产会是哪一个,所以要赶快去看,才不枉此生。」
而透过对世界遗产的知识蒐集与交换,我们丰富了个人的内涵,开阔了国际视野,当我们在旅行时,才能真正体会各地的文化底蕴。
没有来到武夷山前,初浅的印象只有课本里,「武夷山呈震旦(东北-西南)走向,是着名的产茶地」。亲自走访之后,才真正发觉它多样的内容与景致所在,绝非一段话可以完全叙述。
有人说:「到了北京,才知道官小。」从这句话中,便可嗅出些许的政治味。也正冲着这千百年来延续的荣耀,北京人总有点那么接近权力中心的骄傲与自豪。
武功鼎盛的吴哥王朝,除了开疆辟土的不世成就外,历代的国王更陆续建造及扩充世界上最广大的庙宇建筑──吴哥窟,全城雕刻之精美有「雕刻出来的王城」之美誉。
素可泰的意思为「幸福之晨」,全盛时期二百年,仔细规划过的城市城墙所圈出的轮廓,周围并有河流作为天然屏障。如今虽是倾倒的寺庙、斑驳的佛像,仍静默地安抚人心。
岛上石窟寺庙中的宗教雕刻,隐身在灯红酒绿的大都市中,让人惊艳不已。整座由岩石开凿出的寺庙,已是困难的工程,而部分直接在岩石雕刻的艺术品,更是全印度数一数二的珍宝。
今日的果亚依旧为全印度最小的一个省份,在这个面积约与台东县大小相同的土地上,硬是吹拂着一股与这片古老大陆截然不同的拉丁风情,也为原本就丰富多样的印度,再添一笔色彩。
进入泰姬玛哈陵参观,必须在登上白色大理石做成的阶梯前先脱下鞋子,才能进入。晒了一天太阳的大理石板,像是烧红的铁板,只见每个人净挑柱子形成的阴影行走,有太阳照耀的地方反而没人的有趣画面。
在历史的轨迹里,加勒也许比不上岛屿北边的佛教王朝古城,但相较古城如今的死寂,它则显得生气蓬勃,因为这些古蹟跟人发生关系,使它们显得更有人味。
西元前五世纪,一位印度王子带了数百名随从,不远千里来到钖兰岛,开启了钖兰王朝,并定都于阿努纳达普纳。之后的历任国王宣扬佛法不遗余力,连东晋法显都曾来到这佛教盛行的城市待上两年修习佛法。
黄金般的宫殿,豪壮的厅堂,铺陈摆设,极尽奢华;庄严的内院,雄伟的宫墙,如今都像雾一般消失了。
在佛教神话传说里,加德满都谷地在古代原本是一泓湛蓝色的湖泊。在湖面绽放着一朵光芒万丈,象征佛陀圣蹟的金色莲花。
古代的建筑师将神殿所有的巨大石柱都是向内倾斜,而非互相平行,反而使得神庙看来稳重。因此帕德嫩神殿的地基是中间最高,沿着和缓的曲线向四週低伸。巨大的廊柱吸引所有人的目光,不管在哪一个角度眺望,神殿都呈现和谐完美的型态。
西元前776年,希腊各城邦就已经开始在这里举行竞技。原本的规模仅限于伯罗奔尼萨半岛上的Eleians城邦,为了荣耀天神宙斯而举办,但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便吸引了全希腊的城邦参与。它所标榜的奥林匹亚精神,强调化解仇恨和荣誉至上,影响至今。
天神宙斯为了确定世界的中心,便从地球的相反两极放出两只老鹰,使之相向飞行,到最后这两只老鹰相会之处,就是所谓的世界中心,而这个地方就是在今天的德尔菲。在希腊人的心中,这?碱O全世界的中心,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有别于爱琴海上星罗棋佈小岛的浪漫慵懒体验,黝黑的岩块、超现实的雕刻与修士规律保守的气氛,将希腊传统刻板印象取而代之。
走在突尼斯街上,感觉就像是漫步在欧洲街头,不仅两旁建筑带有欧风,穿着也都是一派欧化,露背、露脐十分稀松平常,甚至连道路都是以欧洲各国命名,相当国际化,也可看出曾经受到欧洲文化影响的一段历史。
突尼西亚是非洲诸国中,仅次于埃及的文明古国,保存着世界上稀有的迦太基遗址及罗马神殿建筑。而突尼西亚各地的古罗马遗迹,成为游客凭弔古罗马帝国荣光的重要信物。
从外表看起来,大清真寺没有印象中纯白的形象,反而更像是一座坚实的堡垒,从墙基到塔顶,土黄色的高墙围起了圣地与平凡之地的界线。
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首先被它那种沉静的书写风格所吸引。不是那种哗众取宠、充满炫技式的描述,而是娓娓道来,仿佛一位老友在跟你分享他的旅途见闻。我常常觉得,真正动人的故事,不在于辞藻有多华丽,而在于它能否触及人心最深处。这本书的名字《七百八十八分之一的感动》,本身就透露着一种不寻常的视角。在那么多宏伟壮丽的世界遗产面前,作者似乎在寻找着那些微小却又弥足珍贵的情感瞬间。我猜想,作者一定是一位非常善于观察生活,并且拥有敏锐洞察力的人。他能够从那些被大众所忽略的细节中,提炼出足以打动人心的力量。这种“百分之一”的感动,听起来就充满了哲学意味,它或许是对时间流逝的感悟,或许是对生命无常的体悟,又或许是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深刻理解。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去探索那些隐藏在世界遗产光环之下的,更加贴近人性,更加触动灵魂的叙事。这不仅仅是一次地理上的旅行,更是一次心灵上的洗礼,让我能够重新审视自己与这个世界的连接。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和书名组合起来,就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吸引力。尤其是“七百八十八分之一的感动”,这个精准的数字,让我立刻联想到一种稀缺和独特。在琳琅满目的世界遗产中,找到那一个能触动你心弦的“一点”,这种经历本身就充满了一种寻觅的乐趣。我一直觉得,旅行的意义,不单单是看风景,更是去感受。而《七百八十八分之一的感动-世界遗产纪行》似乎正抓住了这一点。它不是那种走马观花的介绍,而是深入到那些地方,去体会那些被时间沉淀下来的情感。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在那些宏伟壮观的景象中,捕捉到如此微小却又弥足珍贵的“感动”的。是某个陌生人的微笑,还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又或者是某种在特定时空下才产生的奇妙共鸣?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让我重新思考,那些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伟迹”,在不经意间,也能蕴含着如此细腻而动人的故事。这就像在茫茫大海中找到一颗闪耀的珍珠,那种发现的喜悦,大概就是这本书想要传达的吧。
评分我对于“世界遗产”总是抱有一种敬畏之心,觉得它们是人类文明的巅峰之作,是历史长河中不可磨灭的印记。然而,当我在书店看到《七百八十八分之一的感动-世界遗产纪行》这本书时,书名本身就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七百八十八分之一,这个数字显得如此精确,又如此渺小,仿佛在诉说着一种在众多辉煌成就中,那极其难以寻觅,却又异常珍贵的情感体验。我猜想,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那些著名的景点,而是通过一种更为细腻、更为个人化的视角,去挖掘那些隐藏在宏伟景致背后的,属于人性的温暖与触动。这种“感动”,可能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件,而是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触碰到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去理解世界遗产,不再仅仅是历史的陈迹,而是承载着无数故事和情感的鲜活载体。这种视角,让我觉得这本书能够带来比一般旅游文学更深刻的思考。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有意境,那种淡淡的、带着历史沉淀感的色彩,搭配上那个略显神秘的标题,立刻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一直以来都对“世界遗产”这个概念充满向往,总觉得它们承载着人类文明的瑰宝,每一个背后都有着跌宕起伏的故事。看到这个书名,就好像在说,在浩瀚的世界遗产中,有那么一个特别的存在,以一种极小的概率,却能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这种“百分之一”的感动,听起来就充满了故事性,不知道作者是如何捕捉到这些瞬间的?是那些被时间遗忘的角落,还是那些被现代喧嚣淹没的真实情感?我很期待在这本书里,能够跟随作者的脚步,去发现那些隐藏在宏伟建筑和自然奇观背后的,属于个体生命的微小却又深刻的感动。这不单单是一本介绍景点、科普知识的书,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探险,去寻找那些能够让我们产生共鸣,并且会久久回味的情感连接。我猜想,这本书里一定会有许多出乎意料的发现,也许是一些我从未听说过的奇妙地点,也许是一些我从未想过的视角,总之,已经迫不及待想要翻开它了。
评分阅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以为“世界遗产”就是那些高高在上的、遥不可及的、象征着人类伟大成就的标志。但《七百八十八分之一的感动》这个书名,却打破了我固有的认知。它似乎在告诉我们,即使在那些被誉为“世界瑰宝”的地方,同样存在着细微而真实的情感,而且这种感动,可能是极其偶然,极其微小,却又如此真切。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定义和捕捉这种“感动”的。它是否源于一次不期而遇的邂逅?抑或是对某个历史瞬间的想象?又或者是对某种自然景致的独特感受?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跳脱出旅游指南式的介绍,去感受那些隐藏在历史尘埃和壮丽风景中的,鲜活的生命故事。我不追求那些大张旗鼓的赞美,反而更期待那些细水长流、润物无声的情感共鸣。这本书给我一种感觉,它不是在“讲述”世界遗产,而是在“分享”在世界遗产地的“体验”,一种更加个人化、更加内省式的体验,这让我非常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