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坤城说,他自己来示范一下BOD 个人出版极致表现,将自己过往的文稿和图片,做了绝佳的组合,让不同时期和主题的文稿都在《雪梨情缘游与学》中完美呈现。
为什么是雪梨情缘游与学,因为前3/4的内容都跟雪梨有关,真有一份深刻情缘在,他写出了雪梨游的景点观光博物馆和美丽海滩、公园的精彩部份。
再来穿插他在2000年参加TO’GO旅游杂志自主旅游行程设计比赛所得到纽澳组优胜的作品「我在雪梨的日子——尽情挥洒我那年轻的波西米亚艺文情怀」,基本上这是妳要去雪梨自助游的一个超丰富超精彩超棒超赞的行程,不过要照着玩,真要很有功力和体力,作者说他已经没法像30岁前这样玩了(对了,买本书有作者email,如果聊得来,他倒可指点一二),不过,他至少在30岁前趁还有体力玩了个「和女友同游尽情玩乐雪梨十一日行程」,真是玩得尽兴,十一天里面还坐了巴士去墨尔本玩了最菁华的部份,当然作者已经先去过两次了,才能当导游。
作者在85年离开大出版社工作,去雪梨闲住游三个月,87年离开大杂志社工作又到雪梨闲住游三个月,第一次踏遍雪梨市区和景点,第二次都能投稿反应雪梨社会问题,这样说好了,谁旅游能去雪梨的小学医院社区图书馆中文报社社区市集和超市,当然有亲人在啰!后来又去了一次一个半月,那是协助了一本周刊创刊发行之后,为了去拍照出一本雪梨导游书,可惜完成书稿后被出版社倒了,但一本书的原稿和拍下整个雪梨的数千照片仍在,但他现在过了三年,懒得重新理稿子做传统出版,不划算的,虽然那本导游书一出,台湾市场没有相关书比得上,倒是他想先整理一些过往文稿集结出书,先留点纪录,就像他编辑过一本科技学者许树恩自传《材料也神奇》作者所说的,留下记录。
游而学习之,是作者文艺情怀的展现,都在书中所写的旅游新闻,和住游雪梨所写投稿自立快报所刊登之稿,这些投稿,一半和雪梨有关,一半和读书出版相关,由此,其实「学」这部份,又引申出附录的文章,附录一是他写出和读书及出版有关的文章,也是读书人和出版同业的情怀,可参看。附录二是他的过往工作文案一二,能了其中道理的,照抄都不错,那是禁得起大杂志社品管的文案,可参看。附录三是他过往读书读到好书的记录,记到2003年,可能好书也没记全,倒是一堆他为了行销工作所读的商业类的书都没列上,这之后,读的书更有看头了,光是他近日读的罗家伦先生年谱、李国鼎口述历史、杨振宁读书教学四十年、唐山大地震、费曼的最后旅程、俞大维传等,啊等他再来本BOD吧。附录三中有着之前台湾出的繁体字和出版有关的书目,而其实之后有着一堆简体字书和出版有关的没列上,当然陈建铭先生的大作《藏书之爱》也要以后想整理再列上。
好玩吧!写书编书和写书介卖书是同一人,个人出版的极致,这样不错。
最后引一段作者代序中之言: 张大春在《聆听父亲》书中写出「是的。回忆使回忆者当下的现实显得不再那样沉重,也使逝去的现实显得轻盈许多。无论多么深的挫折、刺痛和伤害在留待回忆重述的时候,都会使那消逝在时间里的当下失去一点点重量。我们回忆、我们叹息,我们回忆、我们嗤笑,我们回忆、我们斥骂,我们回忆、我们轻嘲。」这或许点出了罗兰巴特用了「在这郁闷的荒漠」的前提来迎向照片,因为回忆使当下沉重的现实变轻盈(莫非回忆都起自于当下现实的沉重?),所以那些多么「深」的过往情感在此之际得以回填。失去了重量就不在显得有份量,然后就算是过去了,只剩下不再「激情」的叹息、嗤笑、斥骂,和轻嘲。
作者简介
李坤城
1969年生,文化文艺创作组81年毕。好阅读、旅游、认识好朋友。
现任秀威资讯出版发行部协理。
曾任国家书坊台视总店行销经理、新新闻周报暨图书出版发行部经理、台湾英文新闻报发行经理、e周刊创刊发行部经理、商业周刊发行部主任、时报出版公司业务代表、汉光文化出版期刊部执行编辑、国际日报台北分公司版面编辑。
新镇街头艺术节Newtown Festival
代序 想我那些照片们
one 精彩雪梨
two 2000年TO’GO旅游杂志自主旅游行程~设计比赛纽澳组优胜
three 雪梨旅游报导
four 雪梨投稿刊登自立快报
附录一 读书与出版
附录二 杂志行销暨书店行销文案选录
附录三 读过好书推介——至2002.3.16的大致整理
说实话,刚开始拿起《雪梨情缘游与学》,我并没有抱有太高的期待。我以为这只是一本普通的旅游攻略,充其量写得稍微软性一些。然而,读着读着,我却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作者的文字有一种魔力,能将平淡的生活场景描绘得充满诗意,将寻常的街景赋予不一样的色彩。我被那些细腻的观察力所打动,作者仿佛拥有一双能够捕捉生活细节的眼睛,能够发现隐藏在日常琐碎中的美好。无论是清晨街头弥漫的咖啡香气,还是夕阳下港湾闪烁的粼粼波光,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让我身临其境。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于“学”的探讨,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语言学习的层面,而是上升到了对跨文化理解、思维方式转变的思考。这种深度,是我在许多旅游书中很少看到的。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心智的成熟和视野的开阔。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朋友,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引导我思考旅行的更高层次的意义。
评分这本书给我留下的最深刻印象,是那种“润物细无声”的感染力。它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没有跌宕起伏的转折,但就是这样一本平实朴素的书,却能在我心里激起层层涟漪。作者对于雪梨的描绘,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充满了真挚的情感,让我能够感受到他对这片土地的热爱。那些关于“游”的片段,不是简单的景点介绍,而是融入了作者的个人体验和感悟,让每一个地方都变得生动有趣。而“学”的部分,更是点睛之笔。它不是枯燥的教学,而是通过作者在实际生活中的实践,展示了如何将学习融入日常,如何通过观察和思考来提升自我。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书中展现的那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对世界保持的谦逊和好奇。这本书让我相信,即使在陌生的环境里,只要拥有一颗开放的心,就能收获满满的感动和成长。它让我对未来的旅行充满了期待,也让我更加期待,在每一次的探索中,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情缘”与“学”。
评分终于读完了《雪梨情缘游与学》,心里百感交集。这本书就像一条蜿蜒的河流,带着我缓缓流淌过那些充满阳光与希望的悉尼街头巷尾。我从未亲身去过澳大利亚,但读这本书时,仿佛自己就漫步在邦迪海滩,感受着海风的轻抚,听着海浪拍打礁石的声响。作者笔下的悉尼,不是那种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国际大都市,而是充满了生活气息,有烟火气的。从那些隐匿在小巷里的咖啡馆,到热闹非凡的市集,再到那些充满历史故事的古老建筑,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学”的部分,作者并不是生硬地灌输知识,而是将学习的过程融入到了旅行的体验中,那些关于语言学习的小技巧,关于当地文化的洞察,都显得那么自然而亲切。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悉尼有了一种新的认识,不再是媒体上那些冰冷的数据和新闻,而是变成了一个有血有肉,充满人情味的地方。这本书让我开始认真考虑,什么时候能有机会,也踏上这片土地,亲身去感受这份“情缘”。它像一剂温和的催化剂,点燃了我内心深处对于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
评分《雪梨情缘游与学》就像是一杯醇厚的红酒,越品越有味道。我并没有把它当作一本一次性的读物,而是时不时地翻开,细细品味其中的章节。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书中关于“情缘”的描述,并非是简单的浪漫故事,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情感共鸣,是对生活的热爱,对人性的信任,对未知世界的开放。作者在文字中流露出的那种平和与从容,深深地感染了我。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焦虑和压力所裹挟,而这本书则像一股清流,带来一丝宁静与慰藉。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提醒我放慢脚步,去感受生活中的点滴美好,去与身边的人建立更深刻的联系。而“学”的部分,则让我明白,学习是一个持续终生的过程,无论身在何处,我们都可以成为更好的自己。这本书让我明白,旅行的意义,在于不断地遇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成长。
评分《雪梨情缘游与学》给我带来的,远不止一次纸上的旅行,更像是一场关于自我发现的奇妙旅程。我一直认为,旅行的意义在于离开熟悉的环境,去拥抱未知,去碰撞出新的火花。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不仅仅是记录了作者在雪梨的所见所闻,更重要的是,它展现了作者如何在异国他乡,在学习与探索的过程中,不断挑战自我,拓展视野。我尤其被打动的是那些关于“情缘”的描写,作者与当地人建立的真挚联系,那些温暖的互动,让我看到了人与人之间最本真的情感连接。这种连接,无关乎国籍,无关乎文化差异,只关乎一颗开放的心和一份真诚的善意。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也参与其中,跟着作者一起体验那种初来乍到的忐忑,一起感受融入新环境的喜悦,一起品味那些因为理解而产生的共鸣。这本书让我深刻地体会到,旅行不仅仅是看风景,更是与世界对话,与自己对话。它教会我,即使身处异乡,只要保持一颗好奇和学习的心,就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和成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