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中国文化启蒙的学思与实践困局,本书指出启蒙理念与运动的再认识,其性质首先是一种理论课题,而非历史课题。如何揭示历史事实的意义与讯息,仍然牵涉解析尺度的概念建构的重要考虑。本书就启蒙课题建构所取的进路,首先是沿韦伯式方法论入手,以探讨文化启蒙的「理念型」和「类型学」二者为主轴。「理念型」指向启蒙范畴的核心、精神与性格,「类型学」则指向其具体变异可能性。
在这分析基础上,本书在「中间考察」章回顾中国启蒙事业,检视其理论及现实上的局限,以及与启蒙课题的扣连。缘这现实转折以进,本书第三、四部份开展启蒙之社会学的正面论述,进行就启蒙的「后设社会学」与「社会本体论」的深微构想。这四部份讨论共同构成对文化启蒙课题的社会学界说、运作,以及对中国文化启蒙——中国文化——的社会学疏解。
陈海文,香港大学及香港中文大学毕业,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规划学硕士及社会学博士,任职于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讲授社会学理论、中国社会及文化社会学。
〔作者〕之所以有《启蒙论》之作,起缘于他对中国文化的现代运命与困境的关怀,他对中国文化问题的思考是以中国文化启蒙问题作析疑辩难的入手点。他不满中国文化启蒙运动以及中国启蒙论述中出现的启蒙之政治化、意识形态化乃至迷思化,在他看来,都偏离甚或背弃了启蒙课题应有的旨趣与理念。用他的话说,「对中国文化启蒙之追求与疏解,核心在于能否摆脱意识形态化的桎梏」。《启蒙论》以〈社会学与中国文化启蒙〉为副题,盖其落墨最多的是「借社会学论述以重新捡视中国启蒙的理念与现实」,「借社会学理论构成以超越历史认识的局限」,「而关键系于对启蒙之理论课题的安立与掌握」。〔作者〕在启蒙的论述中,对于启蒙的「课题」(problematics),再三致意,在他而言,对启蒙「课题」的廓清,是正本寻源的工作。
这本书的书名《启蒙论:社会学与中国文化启蒙》虽然很吸引人,充满了理论的深度和时代的关怀,但实际阅读体验却让我有些困惑。我本来以为会看到一系列关于中国社会在近代以来,如何在思想、文化、制度等方面进行“启蒙”的案例分析,以及社会学理论如何介入和解释这些过程。然而,书中似乎更侧重于对“启蒙”这一普遍性概念的哲学化解读,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一种价值层面的审视。它探讨了很多关于“启蒙”与“传统”、“理性”与“信仰”的二元对立,以及启蒙在中国语境下的复杂性。但这些探讨,总感觉与“社会学”这个学科的结合不够紧密。社会学更关注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群体以及社会变迁的具体机制,我期待书中能够运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比如量化分析、质性研究,去揭示启蒙运动在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地域所产生的具体影响,以及这些影响如何通过社会网络、教育体系、大众传媒等途径传播。我希望能看到一些关于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社会结构如何重塑,以及个体意识如何随之发生变化的实证研究,而不是停留在对概念的辨析和哲学意义的挖掘。这本书更像是一部“启蒙”的理论导论,而非“中国文化启蒙”的社会学实证分析。
评分《启蒙论:社会学与中国文化启蒙》这本书,就标题而言,似乎预示着一次对中国文化在现代社会转型时期,如何经历启蒙洗礼的深入剖析。我满怀期待地翻开了它,希望能从中获得关于中国社会个体意识的觉醒、理性思维的普及,以及传统文化在现代冲击下如何自我革新的洞见。然而,阅读的过程却让我感受到一种强烈的理论抽离感。书中虽然涉及了中国文化的一些元素,但更多的是将它们作为一种参照,来论证西方启蒙思想的普适性或在中国语境下的特殊性。我一直期待书中能够出现更多具体、生动的案例,比如关于中国传统教育模式如何被现代教育理念所取代,或者中国古代的某种道德观念在现代社会如何被重新解读和审视。这些具体的、可感知的变化,更能体现“启蒙”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而“社会学”这一视角,在我看来,应该能够提供一个分析社会结构性变革的框架,帮助我们理解启蒙的动力何在,阻力又是什么。我希望看到作者能够利用社会学的理论工具,去剖析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不同社会群体对启蒙的态度和反应,以及这种态度和反应背后所根植的社会原因。但这本书似乎更多地沉浸在对“启蒙”本身概念的思辨中,而未能有效地将社会学的分析工具与中国文化启蒙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这让我觉得有些失落。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启蒙论:社会学与中国文化启蒙》,光听名字就让人觉得它是一部厚重而引人深思的著作。我抱着学习和探索的心态打开了它,期待能从中获得对中国文化启蒙更深刻的理解。然而,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这本书似乎更侧重于理论层面的探讨,虽然逻辑严谨,论证有力,但对于我这样一个更偏向于实际应用和案例分析的读者来说,有些地方显得过于抽象,缺乏一些具体的实践指导。我期望书中能出现更多 contemporary 的案例,能够将宏大的理论与当下中国社会的发展现状紧密结合起来,这样会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也能更直观地感受到启蒙的意义和力量。例如,在探讨现代性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时,我希望能看到一些具体的例子,比如某个传统手工艺在现代社会如何转型,或者某个传统节日如何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生,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概念的辨析上。当然,这也许是我个人的阅读偏好,对于那些更喜欢从理论构建入手,进行深度学术思考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扎实的理论框架。只是,作为一名渴望在实践中寻找答案的读者,我未能如愿在字里行间找到可以直接引用的“干货”,这多少有些遗憾。
评分读完《启蒙论:社会学与中国文化启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在历史的维度上,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中国文化启蒙的宏大图景。作者似乎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梳理中国古代思想中蕴含的启蒙思想的萌芽,以及近代以来西方启蒙思想如何在中国传播并与本土文化发生碰撞、融合的过程。这种宏观的历史叙事非常有价值,它帮助我们理解了启蒙并非一日之功,而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演变过程。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分析不同历史时期思想家观点时展现出的细致和耐心,仿佛把我带回了那些充满思想火花的年代。然而,在具体到“社会学”与“中国文化启蒙”这两个核心概念的结合上,我总觉得两者之间的桥梁搭建得不够稳固。社会学作为一门研究社会结构、社会互动和社会变迁的学科,它应该能提供更具分析性的工具来解读启蒙运动带来的社会结构性的变化,以及个体在社会变迁中的角色和意识的转变。我期望书中能更清晰地阐述社会学的理论视角如何帮助我们理解启蒙的动力、阻力以及其在不同社会阶层中的传播差异,而不是简单地将社会学看作是为文化启蒙提供一种学术背景。也许,通过一些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比如访谈、田野调查等,能够更生动地呈现启蒙运动在民间、在基层所引发的真实变革,从而让“社会学”这一概念在书中发挥更具象的作用。
评分《启蒙论:社会学与中国文化启蒙》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次关于“启蒙”这个概念本身的哲学思辨,而不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文化启蒙”实践指南。它深入探讨了“启蒙”的内涵、外延,以及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下“启蒙”所承载的不同意义。作者对于“启蒙”概念的界定和分析相当到位,也触及了一些关于理性、个体解放、社会进步等西方启蒙的核心议题。然而,当书名中明确包含“中国文化启蒙”时,我自然期待书中能有更多关于中国文化特质与启蒙思想的碰撞和融合的深入探讨。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哪些元素可能成为启蒙的阻力?又有哪些元素可以被转化和利用,以适应启蒙的时代潮流?书中虽然提到了中国文化的某些方面,但这种联系显得有些松散,缺乏那种“中国文化”与“启蒙”之间强烈的内在张力。我渴望看到作者能够更勇敢地、更具批判性地去审视中国文化自身,找出那些可能限制个体解放和理性思维的藩篱,并提出具体的“启蒙”路径,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对西方启蒙思想的转述和分析。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理解启蒙”的书,而不是“如何在中国进行启蒙”的书,对于想要寻找实践方案的读者来说,可能会感到意犹未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