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灯》于一九七八年二月起稿,一九七九年三月完成,写的是台湾光复前后台湾山村的非人生活,以及十万青年赴战南洋的事蹟;前者叙述汉人的坚忍生命力,后者是为冤死异国的台湾青年谱一悲壮的镇魂曲。
作者简介
李乔
本名李能棋,民国二十三年生。新竹师范学校毕业,任教中小学、苗栗农工等校长达二十八年。民国七十二年退休专事写作与评论。
曾任《台湾文艺》主编,台湾笔会会长,现任客家文化委员会委员。曾获台湾文学奖、吴三连文学奖、吴浊流文学奖特别奖。着作类型有小说、新诗、论述等。
而《寒夜三部曲》这套小说,可以说是他平生最重要的一部书。李乔说:「这是写得最艰苦的一部,也是最多疑案的一部。」
一直以来,我都对历史背景下的个人命运充满好奇,《寒夜三部曲-3孤灯》恰好满足了这份求知欲。作者在描绘宏大时代背景的同时,并没有忽略个体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那些看似渺小的生命,却承载着时代的重量,经历着个人的悲欢离合。我特别喜欢书中对社会变迁的细腻捕捉,那种时代洪流下,人们思想的转变,生活的剧变,都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常常在想,如果我身处那个年代,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这种代入感,是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之一。书中的人物,他们不是活在纸上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欲望的真实个体。他们的选择,他们的痛苦,他们的坚持,都仿佛能够穿透时空,直接触动我的内心。我会被他们的坚韧所感动,也会为他们的无奈而叹息。我喜欢那种不是一味强调苦难,而是从中挖掘出人性的光辉的书。它让我看到了,即使在最黑暗的年代,也总有希望的火苗在燃烧,总有人在用自己的方式,坚守着心中的信念。这种力量,是跨越时代的,是永恒的。
评分天冷的日子,捧着一本厚实的书,像抓着一团温暖,这《寒夜三部曲-3孤灯》就是这样的存在。虽然这只是系列中的第三部,但我总觉得,这三部曲的魂,在这一盏“孤灯”下,最是明灭不定,也最是触动人心。我从小在台湾长大,对那种在寒冷中,人与人之间透出的微弱光芒,尤其能感同身受。书里那种在时代洪流下,个体渺小的挣扎,还有那些藏在不经意间的温情,都像是我们许多人曾经走过的路,或者正在经历的心境。作者的笔触,没有那种轰轰烈烈的史诗感,反而是一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像是用显微镜一样,把人性的复杂和生活的肌理,一点一点地剖析出来。我常常在阅读时,脑海里会浮现出一些旧照片的画面,老街,巷弄,还有那些虽然模糊但充满故事的面孔。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与那些过去的人,过去的事,以及那个曾经的自己。有时候,读到某些片段,会忍不住放下书,望着窗外,思绪万千,仿佛自己也成了故事里的一员,分享着那份孤寂,也感受着那份坚持。这种感觉,很难用言语完全表达,但就是那种,很“台湾”的味道,带着一点点湿润的空气,和一种挥之不去的乡愁。
评分收到《寒夜三部曲-3孤灯》的时候,我正经历一段比较低迷的时期。翻开书页,就像走进了一个全然不同的世界,一个充满了熟悉又陌生的气息的世界。作者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魔力,它能勾勒出生活的原貌,不加雕饰,却又充满了诗意。我喜欢书中对人物情感的深刻洞察,那种压抑的、隐忍的、却又时不时爆发出来的情感,都写得特别真实,特别动人。在台湾,我们很多时候不善于直接表达情感,很多情绪都藏在心底,这本书里的那种含蓄又深沉的情感表达方式,让我觉得无比亲切。我常常在阅读时,会不自觉地模仿书中人物的呼吸,体会他们当时的感受。有时候,读到一些让人心碎的片段,会感觉眼眶湿润,但又不会觉得绝望,反而有一种被理解的慰藉。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内心的某些角落,让我开始审视自己,思考生命的意义。它没有给我直接的答案,但它引导我去寻找,去感受,去体会。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阅读体验,让我觉得,这本书不只是读了一本小说,更像是进行了一次深刻的自我对话。
评分读《寒夜三部曲-3孤灯》,就像是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找到了一点点微光。我喜欢那种即使身处困境,依然不放弃希望的描写。书里的角色,不是完美的英雄,他们有缺点,有挣扎,但他们身上那种顽强的生命力,却像黑暗中的火种,一点一点地燃亮着我。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细节的把握,那种微小的动作,一句不经意的话,都可能蕴含着巨大的情感力量。我常常会被书中一些朴实而真挚的情感打动,比如亲人之间的关怀,朋友之间的扶持,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也总有一份温暖能够传递。在台湾,我们常说“吃苦当吃补”,这句话或许在书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那些角色,没有抱怨,没有放弃,只是默默地承受,默默地坚持,然后,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迎来黎明。我喜欢这种不动声色的力量,它不像那些戏剧性的爆发,却能在内心深处留下深刻的烙印。每次读到让我心头一震的段落,我都会停下来,反复回味,那种共鸣感,是很多书都无法给予的。它让我觉得自己不是一个人在面对生活的挑战,好像有无数个和我一样,曾经或者正在经历着这些的人,在书页的另一端,给予我无声的支持。
评分我很少写书评,但《寒夜三部曲-3孤灯》这本,真的让我按捺不住。初读的时候,可能会觉得故事铺陈有些慢热,但随着情节的深入,你会发现,作者像是在精心构建一个庞大的情感迷宫,每一步的犹豫,每一次的转身,都充满了耐人寻味的细节。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绘,那种在现实压力下,理想与现实的拉扯,爱与恨的交织,真的是写到了心坎里。书中的一些场景,仿佛就发生在身边,那些平凡生活中的不易,那些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做出的妥协,都让我感同身受。有时候,我会反复咀嚼某个句子,细细体会作者想要传达的那种深意。这不像市面上很多追求快节奏、强冲突的小说,它更像是一杯陈年的老酒,需要时间去品味,越品越有味道。我是在一个阴雨绵绵的下午读到这本书的,窗外的雨声,书里的故事,居然有种奇妙的契合感,整个氛围都变得宁静而深沉。它让我想起了很多曾经的过往,一些被遗忘的情感,一些模糊的记忆,都随着书页的翻动,重新鲜活起来。读完之后,久久不能平息,好像心里被什么东西填满了,又好像有什么东西被轻轻唤醒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