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所有想要做自己的人
一只只水鸟在海岸线上以同样面目、用同样的姿态啄食、休息、飞行,甚至思考。直到有一天,出现了特立独行的水鸟,牠喜欢做不同的动作,或许也有着不同的样貌。这只特立独行者,或许只能一辈子孤单地生活着,但运气好的时候,也可能会有愈来愈多的同伴。于是长长的、单调的海岸线,开始有了变化…
透过单纯的线条、简洁文字,自然作家刘克襄不但引领着我们进入海岸水鸟的想像世界,让我们一窥大自然中拥有的美丽与哀伤;也让我们重新反思生活方式渐趋单一的人类社会中,多元存在的各种可能。更重要是我们在这本绘本中,重新读到一种被遗忘已久的感动,一种属于诗的感动。
作者简介
刘克襄
台湾台中人,1957年生。长年进行自然观察、历史旅行与旧路探勘,并从事诗、散文、绘本、报导文学及长篇小说等各类型文学创作。曾获吴三连奖、时报新诗推荐奖。
具有诗人易感的特质,真情传达出自然观察家对于景物的判断与观察趣味。他以长年在台湾各地走访的经验,透过摄影、地图、绘画和文字记录,提出属于他个人的独特观点。
着有《风鸟皮诺查》、《座头鲸赫连么么》、《豆鼠私生活》、《鲸鱼不快乐时》、《不需要名字的水鸟》、《台湾鸟类研究开拓史》、《后山探险》、《福尔摩沙大旅行》、《山黄麻家书》、《自然旅情》、《绿色童年》、《少年绿皮书》、《迷路一天,在小镇》、《北台湾自然旅游指南》等三十余种。
《不知名的水鸟》新版序 / 刘克襄
二十年前,在淡水河口,有一处开阔、绮丽的黄金沙岸。这块海洋与陆地的交界,好像广袤的沙漠。我必须走很长很长的路,才能接近。
春天时,有一群?鹬科水鸟热闹地抵达那儿,和我邂逅。牠们在那儿打尖,觅食于潮间带,一个多月后再北返。秋天时,那群水鸟又回来了。队伍里多了牠们的新一代成员。牠们休息了一阵,继续依循着祖先迁徙的路线南下。这种喧嚣的遇见,本质其实是孤独的。很甜美、平淡的孤独。我暗自喜欢。
在城市里,当一个人遇见一群人时,也有这种孤独。但我们残存的这种孤独,退化了,过于闭锁而肥大。但在这里,孤独是长着翅膀,属于开阔的。我在那儿走访了好几年。我想,牠们应该认识我的。
二十年后,再回到那儿,车子很快就直抵河口,我不用再漫长的跋涉。但金黄沙丘的海岸消失了,水鸟群也未再遇见。长长的防波隄和消波块,横陈于海边。
台湾的沙岸剩下多少?这担忧,大家都重覆提过好几百回。
我则还有下面的问题,一个人还有长长的,孤独浪行的空间,水鸟群在旁边起落的机会吗?
我也好想再遇见水鸟们。纵使只剩下一只,掠过远远的天空都好。至少,那意味着,在岛上,可能还有那么一处空旷、干净的沙滩。
我不得不说,阅读的过程像是在进行一场奇妙的灵魂探险。起初,我以为这会是一本关于自然观察的科普读物,毕竟书名中提到了“水鸟”,而且封面也如此写意。然而,当我沉浸其中时,我才发现,它远不止于此。作者的笔触,既有对自然景物的细致入微的描绘,又充满了哲学的思辨和对生命本质的叩问。那些关于水鸟的只言片语,看似随意的点缀,实则蕴含着深刻的寓意。我开始思考,我们人类,是不是也像这些水鸟一样,在生命的河流中,或游弋,或翱翔,却常常在追逐名利、被各种标签所束缚,而忘记了最本真的自己?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存在”的意义,以及个体在宏大宇宙中的位置。它没有给予明确的答案,而是抛出了一个个引人深思的问题,让我独自去寻觅。有时候,我会放下书,望向窗外,看着天空飘过的云,河边摇曳的芦苇,突然间,那些看似平凡的景象,在我眼中都变得不凡起来。仿佛作者的文字,已经在我心中播下了种子,让我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观察和体验这个世界。这种由内而外的改变,是任何一本单纯的娱乐性读物都无法给予的。
评分我尤其欣赏这本书的“意境”。它不是那种能够一目了然,快速消费的内容,它需要你静下心来,慢慢地品味。那些看似简单的词语,组合在一起,却能够勾勒出极其丰富的画面感和情感张力。我常常会因为某个场景的描写而产生强烈的代入感,仿佛自己就身处其中,能够感受到那里的气息,听到那里的声音。比如,书中有一次描写水鸟在黎明时分掠过湖面的场景,作者只是写到“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吻醒了沉睡的湖面,几道黑色的剪影,无声地划破了这片宁静。”寥寥数语,却在我脑海中呈现出一幅生动而富有诗意的画面,我仿佛能看到那微妙的光影变化,听到那轻微的破水声,感受到那种初醒的清凉。这种“意境”的营造,不是靠堆砌华丽的辞藻,而是靠精准的词语选择和巧妙的意象组合,直击读者的感官和情感。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久违的“宁静感”。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的大脑常常处于一种过度活跃的状态,思绪奔腾,却很难找到片刻的安宁。而当我捧起这本书时,仿佛时间都慢了下来。那些关于水鸟的描写,关于自然的絮语,都带着一种天然的治愈力量。我仿佛能听到风吹过芦苇荡的声音,闻到雨后泥土的芬芳,感受到阳光洒在身上的温暖。书中没有那些令人焦虑的冲突,没有那些让人心烦意乱的事件,它只是平静地讲述着,描绘着,引导着我去感受生命的美好和脆弱。我曾在一个失眠的夜晚,翻开这本书,那些文字就像安眠曲一样,轻轻地抚慰着我躁动的心灵,让我渐渐地进入了梦乡。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影响,是如此的珍贵。我开始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用来读的,它更是用来“养”的,养我的眼睛,养我的心灵,养我的精神。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受,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触动”。它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没有跌宕起伏的转折,但它却能轻易地触动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或许是因为作者对生命的观察太过细腻,对情感的捕捉太过精准。我曾在阅读过程中,几次潸然泪下,不是因为悲伤,而是一种复杂的情感,夹杂着感动、遗憾、以及对生命本身的敬畏。我常常会问自己,书中的人物,是否就是作者本人,或者他所认识的人?那些经历,是否就是真实发生过的?然而,我很快就意识到,这本书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它是否真实,而在于它所引发的共鸣。它让我看到了自己内心的影子,看到了那些我曾经忽略的,或者不敢面对的情感。这种“触动”,让我感觉自己被理解,被看见,仿佛在孤独的世界里,找到了一丝温暖的慰藉。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的“隐喻”。书中的许多描写,都不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它们似乎都隐藏着更深层的含义。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停下来思考,作者在这里想要表达什么?这些水鸟,它们象征着什么?它们在生命的旅途中,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这种“隐喻”式的表达,让这本书充满了解读的空间。我曾尝试着将书中的一些情节,与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联系起来,试图找到其中的共通之处。这种思考的过程,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去探索和发现。而且,不同的人,在阅读这本书时,可能会有不同的解读,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它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鼓励我们去独立思考,去形成自己的见解。这种“隐喻”的运用,让这本书具有了极高的“耐读性”,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收获。
评分这本书的风格,可以说是“返璞归真”。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我们似乎越来越追求“新颖”和“刺激”,而忽略了那些最基本、最朴素的东西。这本书却像一股清流,将我们拉回到本真。它没有刻意迎合读者的口味,没有追求所谓的“流量密码”,它只是以最真诚的态度,讲述着它想要讲述的故事。我曾因为它的“朴素”而一度犹豫是否要继续读下去,但越是深入,就越是发现其中蕴含的深意。那些看似简单的描写,背后却有着深刻的思考。它让我意识到,最动人的情感,往往不需要华丽的包装,最深刻的哲理,往往隐藏在最平凡的日常之中。这种“返璞归真”的写作方式,不仅让我对作者的功力感到惊叹,也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价值”的判断标准。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深深吸引了我,那是一种莫名的空灵感,仿佛能嗅到水汽蒸腾、湿润的泥土气息。浅蓝色的背景,几笔勾勒出的寥寥几笔水鸟剪影,没有繁复的装饰,却有着直击心灵的力量。我拿到它的时候,恰好是那个细雨绵绵的午后,窗外是被雨水洗刷得更加翠绿的树叶,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静谧而悠远的氛围。这种氛围与书名“不需要名字的水鸟”所传达的意境简直不谋而合。我一直觉得,有些事物,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意义,无需被命名,无需被定义,它们就静静地在那里,以最纯粹的姿态,与世界对话。这本书似乎就是这样,它不试图用华丽的辞藻去堆砌,也不刻意去营造什么惊心动魄的情节,它只是在那里,等待着那些能够与之共鸣的灵魂。我翻开第一页,那些文字就如同轻柔的羽翼,拂过我的心湖,激起层层涟漪。我开始期待,这本书会带我进入一个怎样的世界,又会让我看见怎样的风景。这种期待,伴随着书页翻动的沙沙声,在雨滴敲打窗棂的节奏中,变得愈发浓烈。我想,这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更像是一种邀请,邀请我去感受,去思考,去发现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美好。
评分我喜欢这本书的文字,它有一种“化繁为简”的魔力。没有那些矫揉造作的形容词,没有那些堆砌在一起的生僻字,但每一个词语都恰到好处,如同艺术家手中的刻刀,在最需要的地方轻轻一划,便勾勒出了生动的画面。我常常会因为一句简单的话而停下阅读,反复咀嚼,品味其中的韵味。比如,某处描写水鸟掠过水面的景象,不过是寥寥几笔,却让我仿佛看到了那轻盈的身姿,那划破水面的细微声响,以及空气中弥漫的水汽。这种“言简意赅”的表达,反而比那些冗长的描写更能触动人心。它迫使我调动自己的感官,去“感受”文字所描绘的场景,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我曾尝试着去模仿这种写作风格,想要捕捉那种意境,但发现异常困难。这是一种功力,一种将内心深处的情感和观察,用最纯粹、最本真的语言表达出来的能力。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美,往往藏匿于最朴素的表达之中,而我们却常常被那些华丽的外衣所迷惑。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它没有明确的线性情节,更像是一系列片段的组合,如同散落在河边的鹅卵石,每一块都有自己的形状和故事,但又共同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我花了很长时间才适应这种“非主流”的叙事节奏,但我越是深入,就越是被它所吸引。作者似乎并不在意读者是否能完全理解每一个片段的逻辑联系,他更注重的是营造一种情绪,一种氛围,让读者在字里行间自由地游走,去感受,去联想。这种阅读体验,就像是在一个宁静的湖边漫步,时而驻足欣赏一朵飘过的落叶,时而凝视水面上泛起的涟漪,而无需去追赶前方的路。我发现,我开始主动地去填补那些空白,去猜测人物的内心,去想象他们所处的环境。这种参与感,是我在许多精心设计的剧情中从未有过的。它让我觉得自己不仅仅是一个旁观者,而是一个共同的创造者。那些留白之处,反而是最吸引我的地方,它们给了我的想象力驰骋的空间,也让这本书在我心中留下了更加深刻的印记。
评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留白”。作者似乎非常慷慨地留下了大量的空间,让读者去填补,去想象,去解读。我曾反复阅读某一个章节,每次都会有新的发现。有些地方,我会觉得作者是在暗示什么,但又无法确定;有些地方,我只能凭借自己的经验和情感去理解。这种不确定性,反而激起了我更强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我会在阅读过程中,时不时地停下来,回忆起自己曾经的经历,对比书中所描绘的情景,试图从中找到共鸣。我甚至会查阅一些关于水鸟的资料,试图理解作者为何选择它们作为叙事的载体。这种主动的探索,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参与到书本的世界中。这本书就像一个迷宫,每一条路径都充满了可能性,而我乐在其中,享受着寻找答案的过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