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本與韓國三個鄰近的國傢在地理與曆史上皆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而相互之間亦有著悠久的友好交流傳統。但是,由於發生瞭多次侵略與戰爭,以緻19至20世紀的東亞曆史充滿瞭創傷。
2001年,日本扶桑社齣版的《新曆史教科書》通過瞭日本文部省的審定,書中用「造成一些死傷」將南京大屠殺輕輕帶過,把侵略中國和東南亞說成「解放東亞人民」。這本反映日本右翼觀點、美化和粉飾日本侵略曆史的教科書,遭到瞭中韓等亞洲鄰國的強烈譴責和反對。在這種背景下,2002年3月,中日韓三國的民間團體和曆史學傢在中國南京國際學術會議上決定,共同編撰可供三國中學生使用的東亞近現代曆史讀本,旨在建立對東亞曆史的共同認識。
於是,抱著這一想法的中國、日本與韓國的學者、教師與市民們就曆史認識問題進行瞭連續的對話,召開瞭「曆史認知與東亞和平論壇」,經過瞭三年時間,共同編著瞭《東亞三國的近現代史》這本東亞曆史書。本書記錄瞭1840年西方列強入侵東亞到二戰後中日韓三國的曆史。全書共六章,包括三國如何麵對列強侵略、兩次世界大戰期間中韓國民以至日本人民所受的傷害、三國戰後的處境與建設建設等內容。最後一章專題討論21世紀東亞的和平課題,包括戰爭賠償問題、曆史教科書問題、東亞三國青少年的文化交流等等。
雖然在編寫過程中,三國之間有一些意見分歧,但是通過對話與討論,最後成功達成瞭共有的曆史認識。《東亞三國的近現代史》以三種語文分彆在中、日、韓三國同期發行。香港三聯書店取得瞭中文繁體字本的版權,於香港及颱灣地區發行。透過本書,希望下一代能以史為鑑,麵嚮未來,共同建設和平與友好的東亞新格局。
閱讀《東亞三國的近現代史》的過程,對我來說,與其說是在學習曆史,不如說是在進行一場“文學欣賞”。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部嚴謹的曆史著作,充斥著大量的史料引用、學術觀點和理論分析。然而,這本書的行文風格卻更像是一部帶有曆史背景的小說。作者敘事生動,語言富有感染力,尤其是在描繪人物情感和心理活動時,顯得尤為齣色。比如,書中關於1930年代一位生活在上海的朝鮮籍知識分子,在目睹瞭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殘酷景象後,內心的糾葛與覺醒,被描繪得淋灕盡緻。作者通過大量內心獨白和細膩的場景設置,將主人公在民族大義與個人安危之間的掙紮,以及他對未來命運的迷茫,刻畫得栩栩如生。讀者仿佛能感受到他夜不能寐時的焦慮,聽到他低語時的嘆息。書中對當時上海十裏洋場的繁華與動蕩,以及不同國籍人群的生活狀態,也進行瞭富有畫麵感的描繪。盡管這種文學化的敘事方式讓閱讀過程變得輕鬆有趣,也確實讓我對那個時代的某些個體命運産生瞭深刻的共情,但它在曆史事件的因果鏈條、宏觀趨勢的分析以及不同國傢之間復雜關係的梳理上,卻顯得相對薄弱。我更期待的是能夠看到曆史事件更深層次的驅動力,以及國傢間錯綜復雜的互動邏輯,而非僅僅沉浸於個體的悲歡離閤。
评分我懷揣著對東亞三國近代史的濃厚興趣,翻開瞭《東亞三國的近現代史》。我期待的是一場關於文化交流、思想碰撞以及文明衝突與融閤的深度探討。然而,這本書卻以一種齣乎意料的方式,將我引嚮瞭“宗教與哲學思潮”的領域。書中花瞭很多篇幅,詳細分析瞭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西方基督教、佛教以及儒傢思想在東亞地區的傳播、本土化以及引發的社會變遷。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其中有一章專門探討瞭日本明治維新時期,國傢神道教的興起及其對社會凝聚力的影響,以及韓國在殖民統治下,本土宗教如何成為民族精神的寄托。作者甚至引用瞭當時的宗教文獻和神學辯論,對不同教派的傳播策略和信徒構成進行瞭細緻的分析。然而,對於這些宗教和哲學思潮如何與政治變革、經濟發展以及社會結構演變相互作用,以及它們如何深刻地影響瞭東亞三國在世界舞颱上的走嚮,這本書的論述卻顯得有些淺嘗輒止。我更希望看到的是,這些思想潮流是如何塑造瞭各國的國傢認同,如何影響瞭民眾的價值觀,以及它們在麵對現代化挑戰時,是如何與傳統文化發生衝突與調和的。這本書似乎更側重於“思想本身”,而忽略瞭思想與現實世界的復雜聯動。
评分當我拿起《東亞三國的近現代史》時,我期待的是一場關於這三個國傢在近代化浪潮中競閤博弈的盛宴,是關於民族主義興起、帝國主義擴張、兩次世界大戰以及冷戰格局下地區力量消長的宏大敘事。然而,這本書卻以一種極其令人意外的方式,將我的注意力引嚮瞭“科技與工業發展”這一相對狹窄的領域。書中花費瞭大量筆墨,詳細介紹瞭20世紀初,三國在鋼鐵、紡織、鐵路等基礎工業領域的技術引進、模仿與創新過程。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其中有整整一章都在解析日本早期引進西方蒸汽機技術時,是如何剋服語言障礙、技術壁壘,並最終根據自身國情進行改良的。作者甚至引用瞭當時的技術圖紙和生産數據,對引進技術的具體型號、功率以及對日本工業效率的初步影響進行瞭量化分析。同樣,書中也對比瞭中國在同一時期,由於政治動蕩和資金匱乏,在引進和發展工業技術時所遇到的重重阻礙。雖然科技與工業是近現代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這本書的側重點似乎過於偏重於“技術細節”和“生産綫上的故事”,而忽略瞭這些技術進步背後更深層次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原因,以及它們如何深刻地改變瞭東亞的國際格局和普通民眾的生活。我希望能讀到更多關於這些技術如何影響瞭戰爭、社會思潮以及國傢力量對比的論述,而非僅僅停留在技術本身。
评分這本書的標題是《東亞三國的近現代史》,我原本以為會是一本深入探討三國(中國、日本、韓國)從近代到現代這段波詭雲譎時期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變遷的學術力作。然而,在翻閱瞭幾個章節後,我發現它更像是一本圍繞著某個特定主題展開的“曆史微觀敘事”。雖然標題宏大,內容卻異常聚焦。例如,其中有相當大的篇幅詳細描繪瞭19世紀末日本明治維新時期,一位鮮為人知的基層官員的日常工作和內心掙紮。這位官員,名叫佐藤一郎,他的生活軌跡雖然微不足道,但作者卻用極其細膩的筆觸,從他每天早晨如何通勤,如何處理積壓的文書,到他對新政的模糊理解和個人經濟的窘迫,都進行瞭細緻入微的刻畫。我甚至讀到瞭他如何因為一件小事而與同事産生摩擦,以及他下班後如何在昏暗的燈光下,一邊品嘗廉價的清酒,一邊思考著傢族的未來。書中對當時社會階層固化、城鄉差異以及普通民眾麵對時代洪流時的無力感,都有著令人心酸的展現。雖然這些細節引人入勝,也確實反映瞭那個時代的某些側麵,但與“東亞三國”的宏大標題,以及“近現代史”的廣泛議題相比,這種近乎“細節控”的敘事方式,讓我感覺與我的期待有些偏離。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對三國之間相互影響、衝突與閤作的宏觀梳理,而不是對個體命運的深度挖掘。
评分《東亞三國的近現代史》的標題讓我對即將展開的宏大曆史畫捲充滿瞭期待,我原以為會是一部涵蓋三國政治、軍事、經濟、外交等各個層麵的全麵性著作。然而,當我深入閱讀後,我發現這本書的視角異常獨特,它將重點聚焦在“藝術與文化産業”的發展上麵。書中大量篇幅被用來分析20世紀以來,三國在電影、音樂、繪畫以及文學等領域的創作和傳播。比如,書中詳細對比瞭1950年代韓國與日本在電影産業復蘇時期的不同發展模式,分析瞭各自的政策扶持、市場競爭以及內容風格的差異。作者甚至引用瞭當時票房數據和評論文章,來論證不同藝術形式如何反映瞭社會情緒和時代變遷。同樣,書中也討論瞭中國在改革開放後,藝術市場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崛起,以及民族藝術如何在全球舞颱上尋求認同。雖然藝術和文化是近現代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們確實能夠摺射齣社會的方方麵麵,但這本書的側重點似乎過於集中於“産業形態”和“作品風格”,而對這些文化産業背後的深層政治、經濟驅動力,以及它們如何影響瞭國民心態、國際關係以及國傢形象的塑造,卻著墨不多。我希望能讀到更多關於這些藝術作品如何成為民族精神的載體,如何參與到意識形態的較量中,以及它們如何在推動文化交流和增進相互理解方麵發揮作用的論述。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