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本与韩国三个邻近的国家在地理与历史上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相互之间亦有着悠久的友好交流传统。但是,由于发生了多次侵略与战争,以致19至20世纪的东亚历史充满了创伤。
2001年,日本扶桑社出版的《新历史教科书》通过了日本文部省的审定,书中用「造成一些死伤」将南京大屠杀轻轻带过,把侵略中国和东南亚说成「解放东亚人民」。这本反映日本右翼观点、美化和粉饰日本侵略历史的教科书,遭到了中韩等亚洲邻国的强烈谴责和反对。在这种背景下,2002年3月,中日韩三国的民间团体和历史学家在中国南京国际学术会议上决定,共同编撰可供三国中学生使用的东亚近现代历史读本,旨在建立对东亚历史的共同认识。
于是,抱着这一想法的中国、日本与韩国的学者、教师与市民们就历史认识问题进行了连续的对话,召开了「历史认知与东亚和平论坛」,经过了三年时间,共同编着了《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这本东亚历史书。本书记录了1840年西方列强入侵东亚到二战后中日韩三国的历史。全书共六章,包括三国如何面对列强侵略、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中韩国民以至日本人民所受的伤害、三国战后的处境与建设建设等内容。最后一章专题讨论21世纪东亚的和平课题,包括战争赔偿问题、历史教科书问题、东亚三国青少年的文化交流等等。
虽然在编写过程中,三国之间有一些意见分歧,但是通过对话与讨论,最后成功达成了共有的历史认识。《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以三种语文分别在中、日、韩三国同期发行。香港三联书店取得了中文繁体字本的版权,于香港及台湾地区发行。透过本书,希望下一代能以史为鑑,面向未来,共同建设和平与友好的东亚新格局。
我怀揣着对东亚三国近代史的浓厚兴趣,翻开了《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我期待的是一场关于文化交流、思想碰撞以及文明冲突与融合的深度探讨。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出乎意料的方式,将我引向了“宗教与哲学思潮”的领域。书中花了很多篇幅,详细分析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西方基督教、佛教以及儒家思想在东亚地区的传播、本土化以及引发的社会变迁。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其中有一章专门探讨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国家神道教的兴起及其对社会凝聚力的影响,以及韩国在殖民统治下,本土宗教如何成为民族精神的寄托。作者甚至引用了当时的宗教文献和神学辩论,对不同教派的传播策略和信徒构成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然而,对于这些宗教和哲学思潮如何与政治变革、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结构演变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如何深刻地影响了东亚三国在世界舞台上的走向,这本书的论述却显得有些浅尝辄止。我更希望看到的是,这些思想潮流是如何塑造了各国的国家认同,如何影响了民众的价值观,以及它们在面对现代化挑战时,是如何与传统文化发生冲突与调和的。这本书似乎更侧重于“思想本身”,而忽略了思想与现实世界的复杂联动。
评分当我拿起《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时,我期待的是一场关于这三个国家在近代化浪潮中竞合博弈的盛宴,是关于民族主义兴起、帝国主义扩张、两次世界大战以及冷战格局下地区力量消长的宏大叙事。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极其令人意外的方式,将我的注意力引向了“科技与工业发展”这一相对狭窄的领域。书中花费了大量笔墨,详细介绍了20世纪初,三国在钢铁、纺织、铁路等基础工业领域的技术引进、模仿与创新过程。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其中有整整一章都在解析日本早期引进西方蒸汽机技术时,是如何克服语言障碍、技术壁垒,并最终根据自身国情进行改良的。作者甚至引用了当时的技术图纸和生产数据,对引进技术的具体型号、功率以及对日本工业效率的初步影响进行了量化分析。同样,书中也对比了中国在同一时期,由于政治动荡和资金匮乏,在引进和发展工业技术时所遇到的重重阻碍。虽然科技与工业是近现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本书的侧重点似乎过于偏重于“技术细节”和“生产线上的故事”,而忽略了这些技术进步背后更深层次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原因,以及它们如何深刻地改变了东亚的国际格局和普通民众的生活。我希望能读到更多关于这些技术如何影响了战争、社会思潮以及国家力量对比的论述,而非仅仅停留在技术本身。
评分《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的标题让我对即将展开的宏大历史画卷充满了期待,我原以为会是一部涵盖三国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各个层面的全面性著作。然而,当我深入阅读后,我发现这本书的视角异常独特,它将重点聚焦在“艺术与文化产业”的发展上面。书中大量篇幅被用来分析20世纪以来,三国在电影、音乐、绘画以及文学等领域的创作和传播。比如,书中详细对比了1950年代韩国与日本在电影产业复苏时期的不同发展模式,分析了各自的政策扶持、市场竞争以及内容风格的差异。作者甚至引用了当时票房数据和评论文章,来论证不同艺术形式如何反映了社会情绪和时代变迁。同样,书中也讨论了中国在改革开放后,艺术市场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崛起,以及民族艺术如何在全球舞台上寻求认同。虽然艺术和文化是近现代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确实能够折射出社会的方方面面,但这本书的侧重点似乎过于集中于“产业形态”和“作品风格”,而对这些文化产业背后的深层政治、经济驱动力,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了国民心态、国际关系以及国家形象的塑造,却着墨不多。我希望能读到更多关于这些艺术作品如何成为民族精神的载体,如何参与到意识形态的较量中,以及它们如何在推动文化交流和增进相互理解方面发挥作用的论述。
评分阅读《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的过程,对我来说,与其说是在学习历史,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文学欣赏”。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部严谨的历史著作,充斥着大量的史料引用、学术观点和理论分析。然而,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却更像是一部带有历史背景的小说。作者叙事生动,语言富有感染力,尤其是在描绘人物情感和心理活动时,显得尤为出色。比如,书中关于1930年代一位生活在上海的朝鲜籍知识分子,在目睹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残酷景象后,内心的纠葛与觉醒,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作者通过大量内心独白和细腻的场景设置,将主人公在民族大义与个人安危之间的挣扎,以及他对未来命运的迷茫,刻画得栩栩如生。读者仿佛能感受到他夜不能寐时的焦虑,听到他低语时的叹息。书中对当时上海十里洋场的繁华与动荡,以及不同国籍人群的生活状态,也进行了富有画面感的描绘。尽管这种文学化的叙事方式让阅读过程变得轻松有趣,也确实让我对那个时代的某些个体命运产生了深刻的共情,但它在历史事件的因果链条、宏观趋势的分析以及不同国家之间复杂关系的梳理上,却显得相对薄弱。我更期待的是能够看到历史事件更深层次的驱动力,以及国家间错综复杂的互动逻辑,而非仅仅沉浸于个体的悲欢离合。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是《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深入探讨三国(中国、日本、韩国)从近代到现代这段波诡云谲时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变迁的学术力作。然而,在翻阅了几个章节后,我发现它更像是一本围绕着某个特定主题展开的“历史微观叙事”。虽然标题宏大,内容却异常聚焦。例如,其中有相当大的篇幅详细描绘了19世纪末日本明治维新时期,一位鲜为人知的基层官员的日常工作和内心挣扎。这位官员,名叫佐藤一郎,他的生活轨迹虽然微不足道,但作者却用极其细腻的笔触,从他每天早晨如何通勤,如何处理积压的文书,到他对新政的模糊理解和个人经济的窘迫,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我甚至读到了他如何因为一件小事而与同事产生摩擦,以及他下班后如何在昏暗的灯光下,一边品尝廉价的清酒,一边思考着家族的未来。书中对当时社会阶层固化、城乡差异以及普通民众面对时代洪流时的无力感,都有着令人心酸的展现。虽然这些细节引人入胜,也确实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某些侧面,但与“东亚三国”的宏大标题,以及“近现代史”的广泛议题相比,这种近乎“细节控”的叙事方式,让我感觉与我的期待有些偏离。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对三国之间相互影响、冲突与合作的宏观梳理,而不是对个体命运的深度挖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