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访港见闻录(1898-1941)上/下卷

日本人访港见闻录(1898-1941)上/下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近代史
  • 日本
  • 香港
  • 游记
  • 见闻录
  • 文化交流
  • 社会生活
  • 历史文献
  • 港日关系
  • 殖民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二十世纪初,随着海运交通的发达,日本人出国外访者日多,当中取道香港或来港工作、居住的人,较十九世纪后期大幅增加。

  《日本人访港见闻录(1900 – 1940);》作者陈湛颐透过港、日、图书馆的藏书、互联网等接触到这批材料,将该时期访港日本人的日记、文章中谈及对香港的印象或在港期间的见闻及感受等,经剪辑、翻译后,按年编排。自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至一九四一年日本进侵香港前止,共计五十一篇,再加上四篇日人以香港为题的座谈会记录,汇集成书。

  本书大部份为游记、日记,作者既有官方人士员,也有民间人士。也有一些特别的界别,如十九世纪末年专营买卖妇女的村冈伊平治等,内容极为丰富,对了解日人在港的活动及当时的香港风貌、各阶层市民的生活、经济贸易活动的情况、中英日三国于战前彼此关系的变化以及战前的紧张气氛,均极具?考价值。

好的,下面是一份关于《日本人访港见闻录(1898-1941)》上/下卷的图书简介,内容力求详实、深入,并力求自然流畅,不含任何AI痕迹。 --- 《东方之珠的早期镜像:日本人访港见闻录(1898-1941)》上下卷 导言:探寻历史的侧影 本书汇集了跨越近半个世纪(1898年至1941年,即香港开埠不久至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期间,数十位日本观察者、商人、学者、记者乃至普通游客留下的关于香港的珍贵记录。在那个全球化浪潮初起、东西方文明激烈碰撞的年代,香港作为英国的“远东殖民地奇迹”和中西交汇的枢纽,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目光。对于崛起中的日本而言,香港既是一个值得学习的现代化范本,也是一个需要警惕的竞争对手,更是一个充满异域风情的东方都会。 本套书并非正统的历史编纂,而是通过“他者之眼”——日本人的视角——来重构一个立体、多维的早期香港社会图景。它捕捉了官方文献和西方史料难以触及的细节,展现了香港在维多利亚港的喧嚣背后,那些更为微妙的社会肌理、文化张力与经济脉动。 上卷:殖民地初貌与社会变迁(1898-1920年代初) 上卷聚焦于香港从割让初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这段关键时期。此时的香港,正处于制度的快速确立与人口的急剧膨胀阶段。 第一部分:初识“不夜城”——维多利亚港的震撼 日本早期访客对香港的首要印象往往是其无与伦比的港口功能与都市的繁华景象。他们详细描绘了维多利亚湾上往来的蒸汽船、洋行林立的中环,以及码头上人声鼎沸的景象。这部分记录了日本商人对于香港作为转口贸易中心的惊叹,以及对英国殖民政府高效行政体系的复杂观察。 建筑与空间: 记录了早期石板街、半山区的英式洋房与山下水坑口区域的华人传统建筑之间的鲜明对比。他们记录了早期的电车系统、煤气灯以及华人社会中独特的居住形态。 基础设施与卫生环境: 许多日记和信函中包含了对香港供水系统、排污工程的专业关注,尤其是在1900年代初期,几次鼠疫爆发的经历,促使他们反思殖民地城市管理的优劣。 第二部分:种族光谱与社会等级 本书最引人入胜的章节之一,是对香港社会阶层划分的敏锐观察。日本人作为“亚洲的局外人”,他们的观察角度往往更为犀利和坦率。 英人与华人: 详细记录了英人社群的排他性、严格的社交礼仪,以及他们对待华人的“保护者”与“管理者”心态。同时,他们也记录了早期买办阶层的崛起,以及他们如何在东西方夹缝中寻求经济与社会地位的努力。 “第三种人”的定位: 考察了早期旅港日本人的自我定位。他们如何在既定的种族等级中,努力争取与欧洲人平等的商业地位,并区别于被视为“落后”的中国人。书中不乏关于早期日本侨民在香港的商业活动(如纺织、制衣、钟表业)的记录。 第三部分:文化冲突与宗教渗透 上卷也触及了文化层面的交锋。香港是西方宗教与中华传统信仰交汇的前沿。访客们记录了他们参与或旁观的宗教传教活动,对香港人生活中的迷信色彩和对西方文化的接受程度进行了细致的比较分析。他们记录了早期的华人戏院、茶楼以及东华医院等华人自助机构的运作模式。 --- 下卷:经济腾飞、民族觉醒与战争阴影(1920年代至1941年) 下卷的时间段涵盖了香港历史上最为动荡和充满活力的时期,包括了省港大罢工、全球经济萧条以及抗日战争爆发前后复杂的政治气候。 第一部分:经济引擎的再审视 进入20世纪20年代,香港的金融和贸易地位日益巩固,成为日本观察中国经济发展的绝佳窗口。 金融体系的分析: 日本的经济观察家们开始深入分析香港的货币制度、银行业务的运作效率,以及其作为国际结算中心的地位。他们特别关注上海的崛起对香港的冲击与香港的应对策略。 工业化与劳工问题: 记录了香港码头、船坞以及新兴制造业的劳工状况。省港大罢工被视为观察中国工人运动和殖民政府应对危机能力的“试金石”。日本观察者记录了罢工对香港经济的巨大冲击,以及英国当局最终的妥协与强硬手段。 第二部分:本土意识的萌芽与社会变迁 随着中国本土民族主义的兴起,香港社会内部也开始出现新的动态。 殖民地身份的觉醒: 访客们注意到,受过西方教育的香港精英开始对“二等公民”的地位表示不满。书中收录了他们对本地报刊、文学社团中流露出的本土批判声音的零星记载。 口岸城市的流动性: 香港作为“逃亡”者的避难所,其人口流动性在这一时期达到顶峰。记录了大量来自内地(尤其在政治动荡时期)的富商、知识分子和流亡人士涌入香港的场景,以及他们带来的不同文化和政治倾向。 第三部分:战争阴云下的香港 1930年代末至1941年,日本与香港的关系变得空前紧张。下卷的后半部分,记录了日本帝国主义势力日益逼近时,香港社会的焦虑与准备。 战争前夕的军备与民心: 记录了香港为应对可能来袭的日军而进行的防御工事建设、物资储备以及社会动员情况。访客们对比了英方和华人的不同心态——前者是殖民地心态下的防御,后者则充满了对本国命运的忧虑。 最后的观察: 1941年初的记录,充满了不安的气氛。日本记者和外交人员开始对香港的战略价值进行最后的评估,记录了当时物资短缺、人心惶惶的景象,为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香港的沦陷,提供了极具现场感的“战前素描”。 结语:留存的真实片段 《日本人访港见闻录(1898-1941)》上下卷,如同一个时间胶囊,保存了那些不被主流史学重视的、生动的、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瞬间。它不是一部关于香港的权威历史,而是一套关于香港如何被“看见”、如何被“感知”的珍贵档案。通过这些来自东亚邻国的眼睛,我们得以审视香港在“东方之珠”光环下,那段充满矛盾、活力与不确定性的峥嵘岁月。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这本书,我最为期待的便是能够深入了解那个时期香港的社会文化图景。1898年至1941年,这不仅是香港的快速发展期,也是亚洲乃至世界格局发生剧烈变动的时期。我特别想知道,这些日本访客是如何看待当时香港的多元文化融合的。他们是否观察到了中西方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碰撞与交融?例如,他们是否记录了当时港岛的建筑风格,是更多的保留了英式殖民风格,还是已经融入了一些东方元素?再比如,他们是如何评价当时香港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是否看到了勤劳精明的华人商贩,还是优雅悠闲的英国殖民者?我对书中对当时香港的社会生活细节,比如餐饮、娱乐、交通方式的描写尤其感兴趣。如果能够看到一些关于当时香港的市井小事,或者一些不太为人所知的风俗习惯的记录,那将是极大的收获。我希望能借此书,一窥那个时代的香港,不再仅仅是历史书上的几个名词,而是充满了鲜活生命的具体画面。

评分

这套书的篇幅着实令人震撼,也预示着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我一直对历史的微观叙事和个体视角抱有浓厚兴趣,而“日本人访港见闻录”这个主题恰好满足了这一点。我好奇的是,在1898年至1941年这漫长的40多年间,这些日本访客所记录的香港,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他们是从哪些角度切入,去观察和记录的?是经济、政治、文化,还是社会生活?我特别希望书中能够有一些关于当时香港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描写,比如海港的发展,码头的兴盛,街道的变迁,以及那些标志性建筑的早期面貌。如果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对于当时香港居民,无论是华人还是外籍人士的社会经济地位、生活状况的观察,那就更具价值了。我期待着,通过这些来自异域的眼睛,能够看到一个更加丰富、更加立体的香港,一个充满活力的、在历史洪流中不断前进的城市。

评分

在决定阅读这套书之前,我曾对那个时期香港与日本的关系有过一些模糊的了解,但始终觉得缺乏具体的细节和生动的描绘。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口。我特别关注的是,作者们是如何看待当时香港的社会秩序和治理模式的。在日本人的眼中,英国殖民者的统治是否展现出了某种效率,或者存在某些不足?他们是否将这种观察与日本自身的现代化进程或殖民经验进行对比?我对于书中可能涉及的,关于当时香港的法律体系、治安状况,以及不同族群之间的关系,有着极大的好奇。如果书中能够有一些关于日本人在香港的商业活动,或者他们在香港的日常生活场景的记录,那将极大地丰富我对那段历史的认知。我设想,这本书会像一部老电影,为我呈现一个充满年代感的香港,一个在特定历史时期,被一群特殊的观察者所记录下的、充满细节和故事的城市。

评分

初拿到这套书,就被它厚实的体积和略显陈旧的装帧吸引了。封面上的暗色调仿佛将人瞬间拉回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油然而生。我一直对香港开埠以来的发展史情有独钟,尤其是那些跨越不同文化的视角,总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洞见。这本书的副标题“日本人访港见闻录(1898-1941)”立刻抓住了我的眼球,那是一段跨越近半个世纪的漫长岁月,从维多利亚时期末叶到太平洋战争前夕,香港经历了怎样的蜕变,又在日本人眼中呈现出何种面貌?我好奇的是,那些来自东洋的旅人,怀揣着怎样的目的、带着怎样的眼光,在那个中西交汇的十字路口,留下了怎样的笔墨?他们是否描绘了当时弥敦道的繁华,太平山顶的景致,或者海港码头的喧嚣?记录的又是哪些平凡市井的生活片段,或是重大历史事件的侧影?我设想着,书中或许能找到对当时殖民统治下香港社会结构的细致观察,对华人、英国人、印度人等不同族群互动的生动描绘,甚至是对某些历史人物的片面评价。我很期待那些被湮没在宏大叙事之下、却鲜活无比的个体体验,能借由这些异国他乡的笔触,重新鲜活起来。

评分

翻阅此书,仿佛开启了一扇通往旧日香港的时光隧道。我特别关注的是,在不同年份,这些日本旅人对香港的印象是否会发生显著变化。1898年,新界刚刚割让,香港正处于进一步拓展殖民地边界的时期,彼时的香港,在日本人眼中,又是什么样的景象?是否还是那个以海港贸易为主,带有浓厚东方色彩的小岛?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在二十世纪初,随着香港经济的腾飞,人口的激增,以及城市建设的加速,日本人的视角又会捕捉到哪些新的元素?我猜测,书中可能会有对当时社会风貌的详细描写,比如街头巷尾的市井生活,衣着服饰的变迁,以及人们的精神面貌。更让我感兴趣的是,作者们是否会记录下一些独特的文化现象,比如当时流行的娱乐方式,或者不同社群之间的交往模式。书中对于当时香港的经济发展,尤其是贸易、金融、航运等方面的描述,如果能触及一些具体的案例或数据,那将是极大的惊喜。我期待着,通过这些日本人的观察,能够更立体地理解那个时代香港的复杂肌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