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探讨十八世纪法国的思考方式。书中试图陈明的不只是人们想些什么,而且包括他们怎么思考--也就是他们如何阐明这个世界,赋予意义,并且注入感情。探究的途径不是遵循知识史的高速公路,而是探入文化地图尚未标示的一个领域,在法国称之为「心灵史」(l’histoire des mentalites)。这个类别在英文仍然无以名之,为了单纯起见,不妨称作文化史(cultural history),因为那是以人类学家研究异种文化的同一方式处理我们自己的文明。那是人种志(ethnography)观察入微所看到的历史。
「根据一名目击的工人,贾克‧文森的印刷舖发生过最有趣的事情,是一场翻天覆地的猫大屠杀。」罗伯.丹屯用这样的破题句,开始探索十八世纪中叶法国技工所举行的暴力仪式。在一系列妙笔生花的文章中,丹屯教授考掘启蒙运动时代法国居住在都市、城镇与乡村的平凡人与不平凡人匪夷所思的世界观。从法国农民阴森森的民间故事出发,一路逛到把卢梭和散佈省区各地的读者扣在一起的浪漫情怀,丹屯引领读者见识久遭误解的思考与感受的方式。十八世纪法国人的文化有珍奇的一面,也有寻常的一面,丹屯一一召唤而出,借以邀请读者思索这一类的问题:为什么巴黎的一群工匠觉得猫大屠杀那么有趣?玩笑如何在旧制度的工人间发酵?《猫大屠杀》揭露一个文化的万花筒视野,既熟悉又奇妙。罗伯.丹屯在本书提供了治疗文化震盪所不可或缺而且入口难忘的一帖药剂。
本书特色
作者简介
罗伯.丹屯(Robert Darnton)是普林斯顿大学的历史教授,也是麦克阿瑟奖(MacArthur Prize)的评议委员。他的The Literary Underground of the Old Regime于1983年获美国书卷奖(American Book Award)提名。他的着作另还包括The Corpus of Clandestine Literature in France 1769-1789、The Kiss of Lamourette、The Forbidden Best-Sellers of Pre-Revolutionary France和最近出版的What Was Revolutionary About the French revolutaion。
中译序
插图目录
谢辞
原作者序
一、农夫说故事:鹅妈妈的意义
二、工人暴动:圣塞佛伦街的猫大屠杀
三、资产阶级梳理他的世界:城市即文本
四、警探整理他的档案:文坛解剖
五、哲学家修剪知识树:《百科全书》的认识论策略
六、读者对卢梭的反应:捏造浪漫情
结语
注释
索引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以吸引眼球,那种复古的字体和略显阴郁的插画,让人第一眼就能感受到它试图探索的某种深沉、甚至带有诡异色彩的法国历史。我一直对法国文化那表面光鲜亮丽下的另一面充满好奇,总觉得在那些浪漫的香颂、精致的服饰、哲学的思辨背后,隐藏着不为人知的角落。这本书的书名虽然有些耸人听闻,但正是这种“大屠杀”式的直接,反而激起了我一探究竟的欲望。我期待的,是作者能够带领我穿越历史的迷雾,深入那些被主流叙事有意无意忽略的事件,去审视那些曾经被掩盖、被遗忘的群体和文化现象。也许是关于社会边缘人的生存状态,也许是那些曾经引发巨大争议的社会运动,又或是那些艺术家、知识分子在动荡年代的挣扎与反思。我希望这本书不是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能够通过生动的笔触,将那些冰冷的文字赋予生命,让我感受到历史的温度,甚至触碰到历史的脉搏。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猫”这样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意象,与法国文化的深层发展联系起来的。这是一种象征?一种隐喻?还是真的有某些不为人知的“猫”的传说或事件,深刻地影响了法国社会的进程?这种独特的切入点,无疑是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让我充满了阅读的期待。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是一种缓慢而深刻的侵蚀。它不是那种让你瞬间惊呼“原来如此”的作品,而是像一位老朋友,在你耳边轻声细语,讲述那些你从未听过的故事。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他善于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捕捉那些极其细微的情感和细节。有时候,我会觉得他在描绘一个场景时,仿佛有画面在眼前徐徐展开,人物的表情,环境的氛围,甚至空气中漂浮的尘埃,都栩栩如生。这种沉浸式的写作方式,让我完全忘记了自己是在阅读一本历史书,而是像一个旁观者,亲眼见证了那些曾经发生过的事情。我尤其喜欢他对于法国社会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又具有深刻文化意义的现象的挖掘。比如,某些曾经流行的民间传说、或是某个特定时期人们的日常消费习惯,甚至是某种曾经盛行于市井的艺术形式。他能够从这些看似琐碎的线索中,抽丝剥茧,揭示出其背后所蕴含的复杂的社会心理和文化动因。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技巧,让我对法国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殿堂,而是鲜活、生动、充满烟火气的存在。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来说是一场智力的冒险。作者提出的视角和论点,常常让我陷入沉思。他并没有试图给出一个现成的答案,而是鼓励读者自己去探索、去思考。他所“钩沉”的,不仅仅是历史事件本身,更是那些隐藏在事件背后的,关于权力、信仰、欲望以及人类普遍情感的复杂纠葛。我对书中对于某些宗教改革时期、启蒙运动时期,甚至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社会内部的思潮碰撞的分析尤为印象深刻。他能够精准地捕捉到那些看似细微的文化断裂,以及这些断裂如何最终导致了社会格局的改变。书名中的“猫大屠杀”在我看来,与其说是一个字面意义上的事件,不如说是一种象征,它可能代表着某种被压抑的、不被主流所接纳的文化力量,在某个时刻爆发出来,对既有的秩序产生颠覆性的冲击。作者通过这种富有张力的隐喻,激发了读者对历史的重新审视,让我开始反思,我们当下所处的时代,是否也存在着类似的,被我们忽视的“大屠杀”?这是一种非常有启发性的阅读体验,它不仅仅是关于法国历史,更是关于我们如何理解历史,如何理解当下。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本书的书名有些犹豫,觉得“猫大屠杀”这样的字眼似乎有些过于煽情,担心内容会流于表面,或者过于偏激。但当我深入阅读后,才发现我的担忧是多余的。作者展现出的治学态度是严谨而审慎的,他并非是简单地猎奇,而是通过一种独特而富有象征意义的“猫”的视角,去解构和重塑我们对法国文化的理解。这就像是通过一个微小的切口,窥见了整个宏大的历史肌体。他并没有回避那些历史的阴暗面,反而以一种近乎解剖学的精确度,去剖析那些曾经在法国社会中发生过的,不那么光彩的事件。这些事件可能涉及到宗教迫难、政治清洗、社会阶级的剧烈冲突,甚至是一些被主流历史叙事所忽视的文化断裂。作者并没有用道德的审判去评判过去,而是以一种更具历史深度的眼光,去探究这些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以及它们对法国文化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我尤其欣赏他对于那些边缘化群体和声音的关注,那些曾经被遗忘的角落,在作者的笔下重新焕发了生机,让我对法国文化的认知更加立体和多元。
评分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脑海中勾勒的画面是,一本厚重、严谨的学术著作,充满了精密的考证和详尽的文献引用。然而,当我真正沉浸其中时,却发现它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作者的笔触是如此的细腻,仿佛一位技艺精湛的织锦匠人,将历史的丝线一根根抽离,然后用一种全新的方式重新编织。它不是那种枯燥的历史教科书,充斥着冷冰冰的年份和人物,而更像是一部娓娓道来的故事集,每一个故事都像一颗颗闪烁着微光的珍珠,串联起法国文化发展中那些鲜为人知的侧面。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述不同历史时期社会思潮变迁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宏观视野,以及在描绘个体命运时所流露出的那种人文关怀。它让我看到了,历史并非是帝王将相的舞台,更是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悲欢离合。书中对于某些被遗忘的艺术家群体、那些在革命年代默默无闻的参与者、甚至是某种曾经流行的民间习俗的考据,都让我感到惊喜。这是一种非常“接地气”的历史解读方式,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的真实肌理,而不是那些经过修饰和美化的光鲜亮丽。我仿佛能听到那个时代的回响,闻到那个时代的空气,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脉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