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论述有情感、有理性,将基督教的信仰有情有理地说明出来。」──于力工牧师 加州基督工人建证团创立者
来自中国大陆,学的是哲学,又受马克思主义影响深远的范学德,是位具有二十年党龄的共产党员,并教授马克思主义多年。当他于1991年赴美探亲之时,还曾激烈地批评基督教长达三年之久。但奇妙的是,他于1995年元月受洗归入基督的名下,并进入慕迪圣经学院研究院就读。
作者将他在信主的这段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挣扎,及他自己的体会与省思,侃侃记录下来的一个知识份子在追求信仰真理之时,所面临从自己而来一连串的怀疑、抗拒、骄傲到他真正认识真神的过程。如今他说:「耶稣的目光是我的希望之路。我的心被耶稣征服了。」
这究竟是一段怎样的过程?如此的挣扎是否也常在你的内心深处不断浮现?
作者简介
范学德
1955年生,辽宁省人,十九岁加入中国共产党。
当毛泽东离世后,原本心中的「红太阳」突然瓦解,开始对人生感到迷惘与绝望,而渴望能追寻出生命的意义,于1978年进入吉林大学哲学系就读,之后再进入中央党校理论部取得哲学硕士。然而一连串的探索,却也无法找到人生的意义。
1991年赴美探亲,开始接触教会,却摆出批判者的姿态,认定自己绝不会相信耶稣。但耶稣的爱却已开始在他心中萌芽,在1995年1月9日,范弟兄归入基督的名下,成为重生的基督徒。一年后进入芝加哥慕迪圣经学院就读。
目前在北美从事传道与写作的工作。已出版的作品有:《我为什么不愿成为基督徒》、《心的唿唤》、《我为何愿意成为基督徒》、《梦中山河—红小兵忏悔录》和《走近心灵》
于序∕于力工
黄序∕黄雅悯
辑一?我的心愿
1.我愿意成为基督徒
2.我成为基督徒是不得已的
3.自愿地顺从上帝的拣选
4.向主敞开我的心
5.成为基督徒是一生的过程
6.信教,还是信耶稣?
7.瞬间即是历程
8.真诚
9.日常生活
10.力行我所相信的
11.永不忘记
12.信而顺从
13.立约之人
14.心灵的渴望
15.让基督成为我的渴望
16.我心中的基督是谁?
17.我是谁?
18.我们在天上的父
19.我愿效法耶稣
20.自愿被主所囚
21.信主的好处
22.不以基督为耻
辑二?教会是我家
1.敢于面对教会中的丑陋
2.在不完美的教会中成长
3.绝不离家出走
4.不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5.珍惜团契生活
6.在基督里成为弟兄
7.不要成为邪灵的工具
8.在基督中行善
9.到哪里去服事基督
10.信仰是实在的
11.为他人服务不能等待
12.强迫自己
13.从小事做起
14.不愿付出的代价是真代价
15.我可为主所用
16.学习领受
17.取长补短
18.造就自己
19.服从教会的纪律
辑三:超越理性
1.智慧的神
2.我爱理性,但我更爱上帝
3.灵性的探索
4.理性地考察
5.拒绝顺从,无法明白
6.有时怀疑,有时相信
7.在矛盾中相信
8.甘愿被视为愚蠢的
9.不明白,但心已安宁
10.上帝不是我的认识物件
11.信而理解
12.反对理性专制主义
13.心被照亮
辑四:在挣扎中成长
1.真诚的挣扎
2.我是天国中的小孩子
3.在我只有贫穷
4.不求速成
5.危险的信号
6.长进中的不长进
7.甘于寂寞
8.不再躲藏
9.摘下面具
10.软弱不是术语
11.知耻
12.破除「自我神化」的神话
13.实在地作一个罪人
14.一根刺
15.欢迎批评
16.不算什么
辑五:我爱传讲福音
1.好消息
2.走出去
3.我爱传讲福音
4.不可推却的责任
5.认真地听
6.不是对象,而是朋友
7.宗教术语
8.不靠自己的口才
9.多知多闻
10.对症下药
11.?久忍耐
12.向亲人说:上帝爱你
13.身传重于言传
第六辑:祷告是生活
1.人是能祈祷的
2.赞美上帝
3.为了自己读圣经
4.祷告并非易事
5.诚心所在
6.为自己的生命祷告
7.凡事谢恩
8.祷告是争战
9.望着耶稣
10.我的心哪,你要安静
11.简单的祷告
12.接受主耶稣的邀请
13.祷告是生活
14.祷告不是万能的
15.上帝是我的一切
16.主啊,帮助我
后记
补记
序一
于力工
最近一位刚信主的姐妹递给我一篇文章,题目是《我为什么成不了基督徒》,请我在阅读之后给她一些答案和指引。读了之后,知道作者是大陆来的一位元学者,其内容和范学德先生所写的另一本大作《我为什么不愿成为基督徒》一书,正是一个对照。要回答那篇文章,需要有在大陆成长并具有其人生观、人生的经历和相同的背景、并且能从其背景中「脱颖而出」成为基督徒的人,才能对症下药,给予中肯的答覆。正在思索这一问题时,范学德先生来找我,问我可否为他新着《我愿意成为基督徒》作序,我一口答应下来了。其原因是我刚好面临挑战,而又左右为难之时,这样一本书正好回答了那篇文章的一些问题和作者的困惑。这是神的作为,早感动了范学德先生的心,并给他足够材料来写这本书,来供应这时代和一些人的需要。
范先生的大作是以小品文的格调来写的,而且叫读者甚有同感之灵——产生共有的灵感。本书的论述有情感、有理性,把基督教的信仰有情有理地说明出来,它不是堆积了无病呻吟的一些词藻,而是从多角度来看作一个基督徒的过程,同时也把作基督徒的责任和义务逐一地加以说明,这对初信主的人可以加强信心和坚固信仰。总之,这是一本中肯、适用、有实效的书,求主赐恩,使读的人蒙恩得福。
序二
黄雅悯
四年前,范学德弟兄把自己归信基督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历史的、文化的和理性的挣扎写成了《我为什么不愿成为基督徒》一书。该书帮助了许多渴慕基督真道的朋友。不久前,一位芝加哥的牧师托我建议范弟兄写一本该书的姐妹篇并为它取好了书名,叫《我为什么愿意成为基督徒》。当我向范弟兄转告这个建议时,他说他心中早有此意,并且基本上已经完成了《我愿意成为基督徒》一书的书稿。
《我愿意成为基督徒》一书是作者几年来在信仰的道路上挣扎的实录,它不是神学的系统理论,而是作者在与主同行的历程中所收集的一串默想的珍珠。如果说《我为什么不愿成为基督徒》描述的是一位无神论人文主义者归信路途的艰辛,本书则是记录他在归信之后成长中的挣扎。
前普林斯顿神学院院长、神学家约翰.麦凯(John A. Mackay)曾根据人们对基督教真理的态度把人分成两种:第一种他称为「阳台观众」(balconized Spectators),这种人好像站在老式西班牙楼房的阳台上,观看路上过往的行人,他们超然地站在高高的阳台上评论一个个行人过客的道路、方向和行路说话的方式等等。这些「阳台观众」是一群理论家、评论家、旁观者,他们超脱于行人之外;另一种人,麦凯称之为「旅行者」(Travellers),这些人也许也要面对理论问题,但他们更主要是一群实践者、朝圣者。他们心里更关心的是「往哪里去?」「如何走前面的路?」「跌倒时如何再站起来?」等切身的实际问题。例如,在探讨「邪恶的问题」时,「阳台观众」寻求的是理性解释:「为什么一位全能又慈爱的神允许邪恶存在?」而「旅行者」所关心的是如何在邪恶的存在中仍相信神在掌握,并仍然经历神的同在、保守与拯救,让「万事互相效力」。在神论探讨中,「阳台观众」所关心的是如何从理性上整全三一神的「三而一」又「一而三」;而「旅行者」则终日思念的是如何荣耀父神,如何效法基督,如何顺从圣灵……等等。
范弟兄这本书是一本为「旅行者」而写的书,他所探讨的都是基督信仰的「旅行者」所经常面对的问题,例如,神主权的拣选与人的自由意志的关系;信心与行为的关系;如何在每日生活中活出基督?如何让基督在我们的生命中作主作王?如何面对教会中的问题?如何过教会生活?如何服事他人?如何面对自己的软弱?如何传福音等等。我相信,作者的背景和经历使得他的默想尤其对我们这些来自中国大陆、在海外信主的基督徒会极有帮助,无论是学习如何在教会中与众肢体配搭,谦卑虚己,彼此服事,学习放下自我,学习专心仰赖神,还是学习如何接受弟兄姐妹对我们「用爱心说诚实话」,学习如何有效地向同胞传福音,范弟兄的反思都可以帮助我们。
范弟兄的写作与他的佈道一样,有一个显着的特点,就是真诚。慕道友喜欢里程弟兄的佈道资讯,称他「这人还是蛮讲道理的」;对范弟兄的资讯,众人常回应说,「这人很真诚」。我们感谢神赐下不同的恩赐用来为他得人。
范弟兄效法保罗、?古斯丁、路德等古圣,真诚地写下自己的软弱,自己的挣扎。他勇于剖析自己,将自己血淋淋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他说,「摘下面具,在上帝面前我敞开的就是一颗赤子之心」,我们似乎还能听到他的唿喊,「看我自己,我只能对作一个基督徒感到彻底绝望」,「我成不了我愿意成为的我,成不了上帝要我成为的我,却常常成为罪的奴仆」。在上帝的光之中,作者发现自己「灵魂的丑陋和黑暗」,心就像一个「腐朽的墓地」,有许多的「邪情、贪欲、骄傲、自私、诡诈」。读者不要以为作者真的是一个「大坏人」;相反,一个越接近上帝的人,就越能发现自己的污秽和败坏,就像先知以赛亚和使徒保罗。作者不但真诚地面对自己的软弱,也真诚地面对自己的旧我、旧性情,他说,「在我的一生中,我每天都要不断地对我的罪说『不』」。作者的真诚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生命中的污点,也照出了我败坏的本相。盼望这本书也能成为一切真诚的读者的镜子。
这本书虽然由一篇一篇的资讯组成,但读者千万不要分割开来领受。比如,如果你唯读第一篇「我愿意」,你会强烈地感受到自由意志在归信过程中的功用,但这只是真理的一面;真理的另一面则在第二篇(「不得已」)的资讯之中:神主权的拣选。这样,如果这两篇一起读,你就能领受一个完备的真理--救恩源于神主权的拣选,人也有回应的责任。在第三篇,作者则试图整合「神的拣选」和「人的自由意志」的关系,但不是在理性的层面,而是在他的生命中,在他的祷告,感谢,赞美和敬拜之中。
最后愿主使用作者这本用痛苦和喜乐的泪水所凝成的默想录,使之成为多人的祝福,切实帮助成长中的弟兄姐妹。
《我为何愿意成为基督徒》这本书,其深度和广度都超乎我的想象。作者并没有选择一种直接灌输的方式,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论述,引导读者逐步深入地思考。他探讨的不仅仅是“信什么”,更是“为什么信”,以及信仰如何塑造一个人的生命轨迹。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爱”的阐释,它不仅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行动,一种生命的态度。 阅读的过程中,我经常会思考作者提出的问题,那些关于生命的目的、关于人性的本质、关于永恒的价值。这些问题看似宏大,但作者却能用非常贴切的语言和深刻的洞察来解答。他并没有回避信仰中的挑战和疑虑,反而以一种成熟和理性的态度去面对。这本书让我感到,信仰并非脱离现实的空谈,而是与我们真实的生活息息相关,甚至可以成为我们解决生活难题的智慧源泉。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并且每次都能从中获得新感悟的书籍。
评分这本书简直像一股清流,在现今这个充斥着各种纷扰的时代,能读到这样一本探讨信仰根源的著作,着实难得。我一直对“为什么”这个问题感到好奇,尤其是关于生命、意义以及那些我们看不见却又似乎深刻影响着我们存在的力量。作者以一种非常诚恳且不失深度的方式,一层层剥开了“成为基督徒”背后的驱动力。它不是那种强制性的推销,而是邀请你去思考,去审视自己内心的渴望。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叙述中展现的同理心,他理解读者可能存在的疑惑、挣扎,甚至是不信任。他没有回避那些尖锐的问题,而是试图用一种温和却坚定的方式去回应。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停下来,反复咀嚼作者的某些观点,思考它们是否与我自身的经历产生共鸣。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过往的经历,那些曾经看似难以解释的瞬间,似乎在作者的引导下,有了新的解读方向。对我而言,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次深入内心的对话,一次与自己灵魂的坦诚交流。我推荐给所有在生命旅途中寻找答案的人,无论你的背景如何,都会从中获得启发。
评分这本书真的让我重新认识了“信仰”这两个字。我一直以为,成为基督徒就意味着要遵守很多规矩,要压抑很多欲望。但读完《我为何愿意成为基督徒》,我才发现,原来信仰也可以是一种发自内心的选择,一种对生命更深刻的理解和热爱。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他没有从教条出发,而是从人性的普遍需求和内心深处的呼唤出发,来探讨信仰的意义。 我特别喜欢作者分享的那些个人见证,那些真实的故事,充满了力量和感动。它们让我看到,信仰如何在真实的人生中发挥作用,如何帮助人们克服困难,如何在迷茫时给予指引。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信仰中积极、光明的一面,让我感受到一种被接纳、被爱的温暖。它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释放,一种让生命变得更丰盛、更完整的可能。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生命有疑问,或者正在寻找内心平静的朋友。
评分我常常觉得,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迷茫和困惑,有时甚至是找不到前进的方向。《我为何愿意成为基督徒》这本书,恰好解答了我心中长久以来的一些疑问。它以一种非常人性化的视角,去探讨信仰的本质,去揭示信仰对个人生命的影响。作者并没有用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以一种平等、真诚的态度与读者对话,仿佛一位智者在分享他的人生体悟。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盼望”的描述,那是一种超越眼前的困境,面向未来的积极力量。它让我看到,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我们依然可以拥有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宗教的书,它更是一本关于生命的书,一本关于如何活出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人生。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命,思考我真正追求的是什么。如果你也和我一样,对生命中的一些深层问题感到好奇,那么这本书一定不会让你失望。
评分坦白说,一开始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抱太大的期待。毕竟关于宗教信仰的书籍,市场上太多了,很多都流于形式,或者过于说教。但《我为何愿意成为基督徒》给了我很大的惊喜。它的语言风格很平易近人,没有使用太多艰涩的宗教术语,反而更像是朋友之间在分享心事。作者很擅长将一些抽象的道理,通过生动的故事和贴切的比喻来阐释,让人很容易理解。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在书中并没有试图否定其他信仰,而是专注于阐述基督教信仰的独特魅力和其核心价值。这种开放和尊重的态度,让我觉得非常舒服。它让我明白,信仰的选择从来都不是非此即彼,而是关乎内心的契合与追寻。这本书不是要你立刻皈依,而是让你去感受,去思考,去发现信仰在你生命中可能扮演的角色。它就像一盏灯,在黑暗中为你照亮前行的方向,让你有勇气去探索更深层次的生命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