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基本.简单
15世纪,整个西欧普遍以希伯来文、阿拉姆语文,以及拉丁文为菁英语言,因而用拉丁文写成的「圣经」,和用希伯来文再加上一点阿拉姆文写成的「旧约」,就只过高等教育的教会神职人员读得懂,透过神职人员与上帝沟通再将讯息传达给普罗大众,是非常理所当然的现象。
只是世界上没有绝对不变的事实,一些知识份子如威克里夫(John Wychliffe)和约翰斯.古腾堡(Johannes Gutenberg)等开始有了另一种逻辑思考,他们认为如果「圣经」能被翻译成各民族的母语,不但可以根绝教会垄断知识,也同时让大众直接体验圣经的真谛。翻译圣经是向宗教界的一大挑战,另一挑战则是当时的印刷技术尚未普及,书籍出版排除了印刷术是非常困难的。当然,也有不少人发现了这个商机,最终是约翰斯.古腾堡(Johannes Gutenberg)突破重重障碍,发明了活字版的印刷系统,纸张是它的印刷媒介。虽然当时的古腾堡所期期念念的是出版英文版的圣经,一个英文在中世纪完全被忽略的黑暗日子,14世纪时英国的社会精英在社交场合所使用的都是法文与拉丁文,英文在当时被视为农民语言,只能表达最粗俗基本的事物。
要谈英文版「圣经」出版的长篇历史不是我要叙述的范围。只是提到「出版」和「书籍」,一位当时的先驱者威廉.丁道尔(william Tyndale 1494-1536),他竭力强迫英国教会与政府插手进行英文版「圣经」的印制,对整个信奉上帝的宗教界是十分伟大的贡献。如果没有丁道尔让上帝开口说英语,没有古腾堡发明活字印刷,我们将无从体会到「书籍印刷」其传承与传播力量的无限大。
20世纪末,当电脑和网际网路兴起,许多即时资讯不必透过书本即可展现在每个人的电脑萤幕时,许多专家学者断言,书籍将被网路取代。其实,在网路发明之前,也有不少专家预测,电影将取代书写小说的书籍,大众若从电影中看到「哈利波特」,那么活生生又真实再加上电脑技术,怎会再回过头去阅读那厚厚的小说书呢?
我曾经以自己的感受作测试,就像我阅读金庸的「天龙八部」「倚天屠龙记」,虽然几十集读下来很费力,但是,我觉得不论哪一部改编的电影版,都比不上原着精彩,以及读后在记忆库中回盪的力道。同样的,我谘询几位读原着英文版「哈利波特」的朋友,他们也说书中描述比电影精彩百倍。为什么电影加上许多电脑特效仍无法与书籍中的文字比拟?这之间的差别恐怕不可言传而只能意会。因为每个人的想像空间不同,对于书中人、对于书中描述的场景等,会有不同的期待,这就是文字的奥妙,它们不是直接映入你的脑中,而是间接透过你的思维构筑出你所要的、一个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梦。文字印刷品的魔法使它们至今在出版业上仍能展现生气蓬勃而不至于被网路所终结,不是奇蹟而是必然。
从古早的中世纪对照到今天的21世纪,无非强调记录时代轨迹的书籍印刷品有它的功能和收藏的价值。想想看,从远古洪荒时代迄今,多少文字、语言、帝王将相、国家早已灰飞烟灭,唯有书籍印刷品千古流存着。正如我们在空间设计专业领域中看到的每个精采作品,如不能透过文字图像印刷流传下来,经过十年或者二十年或者五十年,原来设计的空间被销毁了,史学专家就只有依凭记录它们的书籍找到当时人们生活内容的佐证,这就是我们认为我们工作中最有意义的部分。今年,我们编辑的〈设计大观〉系列已进行到第5集,同一组文字编辑群,我们在进行每期〈世内杂志〉的编辑工作的同时,很细心的注意一些具有代表意义的作品和设计师有突破性创意表现的作品,小心地将他们收录进每年一册的〈设计大观〉中。
如果大家把注意力集在沉寂已近8年的房地产市场,你会发现它们这两年爆发的能量、地产商推案数量之多而且销售几近百分之八十,其数字是非常惊人的。不过,就实际面向来看,它呈现两种极端的现象,即顶级的大坪数豪宅或总价位较低的小坪数套房,正因为房屋市场交易停滞的时间以点过长,以至目前的推案量严格来说有点过火,于是,谁能抢到客户?不仅表现在基地位置、价格、命名,也同时反映在它们的接待中心和样品屋曾否经过设计大师加持的整体表现上。就以台北市基隆路与和平东路交口的预售住宅案为例,第一次推案时命名为‘Lofe’,地点虽不错,也靠近捷运木栅线。说实在的,只有学建筑、室内设计,或者到过纽约苏荷区体验过Loft,由老旧仓库改建为创意画廊或精品店,其空间因楼地板的高挑而显得气派过人,因而吸引众多艺术家的关爱之外,以‘Loft’命名去销售小套房,相信许多人连名字都唸不通,怎会吸引消费者上门?果然,不多久,应该是另一家代销公司接手,更改案名为「法拉利」,同地段、同价位、同样的小套房规划、同样的接待中心,买不起法拉利跑车起码可以买一户法拉利小套房过瘾,销售量马上往上跳并拉出长红。可见这次的命名策略非常成功。
正因为房市热闹,反映在我们收集过程中的案例类型上,〈设计大观5〉的个案有三分之二偏向于「接待中心∕样品屋」和「公寓住宅∕独栋别墅」,共计收录了17个设计师年度代表作品。如专擅「接待中心∕样品屋」设计的程绍正韬、谭精忠、吴建森、One Plus。至于「公寓住宅∕独栋别墅」作品,则涵盖了澳洲设计师Terry Schwamberg,香港设计师梁志天,台湾设计师胡硕峰、陆希杰、何以立、郭旭原、周端伦、陈连武、吕明颖、李中霖,以及赵牧桓跨海到中国重庆设计的私人住宅。
本书除了关注「居住美学」有关的议题,我们也积极收集商业空间方面、更能表现设计张力与时代潮流的作品,如设计业务版图已自纽约扩展到全球,并已在德国柏林设立分部的华裔美籍设计师Tony Chi(季裕棠),他提供的是他最新的作品,一间位于韩国首尔的餐厅;以及香港设计师梁景华新作,一间位于上海浦东金茂大厦群房六楼的餐厅。
至于商空间之旅馆部分,我们收集到建筑师Cheong Yew Kwan位于不丹的Uma Paro Hotel,由Zaha Hadid领军,超过20位建筑专家参与,位于马德里的America Hotel,巴赛隆纳Camper Hotel,以及台湾设计师胡公杰的「馥丽商旅」。最后一项则是「艺术中心∕Showroom」,我们收集到国际级建筑师Paul Andreu设计、位于上海浦东丁香路的东方艺术中心,以及荷兰建筑师Gert Voorjans设计的Joyce Boutique香港中环店等。
讲求「生活质感」不等于鼓励奢华,21世纪初以来不论市内设计师、建筑师、工业设计师等很多都以「低限」(Minimum)作为他们的诉求理念,也就是说自然(Nature)、基本(Basic)、简单(Simple),活出自己、活得快乐比什么都重要。世界上的东西,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坏;没有绝对的需要也没有绝对的不需要。怎样的人会选择怎样的空间,但是,千万不要人云亦云,或者随宗教热潮起舞要求设计师给你一个「禅意」的空间。我们自己应该了解「禅」是不立文字的、非科学的、非哲学的、非形式的,「禅」在心中、禅不靠任何理性或概念的东西,而只靠直觉去体悟生命的奥秘。
室内杂志总编辑 黄湘娟
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不仅仅是视觉上的,更多的是一种思想上的启发。它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讲述了某个充满争议的设计项目的前后故事。作者没有回避其中的困难和挑战,而是坦诚地剖析了设计师在面对压力和质疑时所采取的策略和方法。这种真实的记录,让我看到了设计的背后,也充满了人性的光辉和不懈的努力。书中关于某个设计奖项的获奖作品分析,更是让我领略到不同评委的评审视角和对设计的多元化理解。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无设计”的设计理念的探讨,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看似普通但却不可或缺的日常用品,它们是如何在不动声色中,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和舒适。这本书让我明白,伟大的设计往往不是张扬的,而是融入生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而这本书,正是将这样的设计哲学,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评分当我翻开这本书时,一种前所未有的沉浸感便将我包裹。它不像一本单纯的图册,更像是一次深入人心的设计探索之旅。作者在叙述某个历史悠久的设计流派时,没有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将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文化思潮以及技术条件都娓娓道来,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这些设计作品为何会以这样的形式出现。书中对某个经典产品的迭代更新过程的详细记录,更是让我看到了“持续改进”的力量,从最初粗糙的原型到如今趋于完美的成品,每一步都凝聚了无数设计师的心血和智慧。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用户体验设计的部分,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讲解了如何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去构思和打磨产品的每一个细节,让冰冷的技术变得有温度,让繁琐的操作变得简单愉快。这种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无疑是这个时代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信息的密度非常高,但也并非枯燥乏味。它就像一个精心策划的展览,每一页都陈列着一件精美的展品,并且配有详尽的解说。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介绍某个新兴设计领域时所展现出的前瞻性,不仅介绍了该领域当前的代表性作品,还大胆预测了它未来的发展趋势。这种既有深度又不失广度的内容,让我受益匪浅。书中对某个设计大师的访谈内容,更是让我仿佛置身于大师的创作空间,听他娓娓道来那些充满智慧和灵感的瞬间。他对设计的理解,对艺术的追求,以及他对社会责任的担当,都让我肃然起敬。另外,关于某个跨界设计项目的案例分析,也让我看到了设计在不同领域之间碰撞出的火花,以及如何打破常规,创造出意想不到的价值。我一直认为,好的设计不应仅仅停留在形式上,更要注重其内在的逻辑和情感的连接,这本书恰恰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让我看到了设计的无限可能。
评分这本书的包装和纸质就足够吸引人了,那种厚实而带有纹理的纸张,拿在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实在感。打开后,扑面而来的视觉冲击力更是让我久久无法平静。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某个著名设计事务所的专题报道,不仅仅是展示了他们那些令人惊叹的作品,更深入地剖析了他们独特的设计理念和创作流程。作者花费了大量的篇幅去解读那些看似简单的线条、色彩和材质背后所蕴含的深邃思考,让我看到了设计是如何从一个抽象的概念,一步步转化为触手可及的实体,并且能够深刻地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书中关于某个城市地标性建筑的设计演变史,更是让我大开眼界,从最初的草图到最终落成的宏伟景象,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与创新,也让我对建筑师的匠心独运和远见卓识有了更深的理解。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内容的选择上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力求呈现给读者最精华、最具代表性的设计案例,并且能够引发读者对设计本身更深层次的思考。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个充满惊喜的宝藏。我一直以为设计无非就是美学和功能的结合,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设计的更多维度。它深入探讨了某个文化元素如何被巧妙地融入到现代设计之中,并且产生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可持续设计的部分,作者不仅展示了那些环保材料的创新应用,还强调了设计在引导消费者形成绿色生活方式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这种对社会责任的深刻反思,让这本书的内容更加有分量。书中对某个艺术与设计相结合的案例的解读,更是让我看到了艺术的灵感是如何滋养设计,以及设计又如何将艺术的魅力传播给更广泛的大众。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内容呈现上,力求打破界限,将不同领域的精彩设计融为一体,为读者带来一场丰盛的视觉和思想盛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