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體係完備的傑齣教科書,也是坊間第一本直接進入重要政治觀念之傳承與演變的西洋政治思想史中譯書。作者上溯古希臘、下通後現代,按照政治思想的四大課題(政治之目的何在、由誰來統治、如何進行統治,以及政治權威的挑戰),兼具時序與分類之需,深入淺齣地鋪陳齣兩韆餘年來的爭議焦點。除此之外,內文附帶的重要思想傢略傳亦達七十位之多(包含幾位第三世界的重要人物),可謂麵麵俱到。綜覽全書之後,西洋政治思想史的輪廓與主軸也隨之豁然開朗,值得任何一位入門者爭賭為快。
作者簡介
John Morrow
紐西蘭奧剋蘭大學(University of Auckland)政治學教授暨人文學院院長,專長領域為十九世紀英國與歐洲政治思想史。
前言
思想傢略傳
序論
時段劃分
本書焦點
西方的政治思維:簡述
主要課題
年錶
第壹篇:政治之目的
第一章 政治與秩序
第二章 政治與美德
第三章 政治與自由
第四章 政治、快樂與福祉
第第貳篇 政治權威之定位
第五章 單一人統治
第六章 少數人統治
第七章 多數人統治
第第參篇:政治權威之行使
第八章 「自然」的認可
第九章 混閤政府、平衡憲政與權力分立
第十章 專製政府
第十一章 法治與規則約束的秩序
第第肆篇:政治權威之挑戰
第十二章 抗拒不義的統治者
第十三章 革命的政治思想
第十四章 公民不服從理論以及對政治權威的非暴力抗爭
第十五章 總結:幾項當前課題
譯註
進階閱讀
參考書目
這本書的敘述風格非常獨特,充滿瞭哲學思辨的韻味,它不僅僅是在介紹政治思想,更是在引領讀者進行一場深刻的自我反思。作者對“正義”這個概念的探討,貫穿瞭全書的始終,從柏拉圖理想中的正義城邦,到功利主義者對“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的追求,再到羅爾斯對“正義即公平”的構想,我看到瞭不同思想傢在如何構建一個公正社會上的不懈努力。我尤其對書中對“自由”與“平等”關係的分析感到著迷,作者揭示瞭這兩者之間復雜而微妙的張力,以及不同思想流派如何看待和處理這種張力。他不僅介紹瞭自由主義對個人自由的強調,也探討瞭激進主義對社會平等的追求,以及這些不同取嚮如何塑造瞭不同的政治實踐。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政治思想的真正價值在於其對人類生存狀態的關切,在於其對如何讓社會變得更美好的不懈追求。它鼓勵我去質疑現有的秩序,去思考那些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觀念,去探索更多元、更包容的可能性。
评分我被這本書的宏大敘事和深刻洞見深深吸引。從中世紀的基督教神學與政治的交織,到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對人類主體性的重新發現,再到宗教改革的衝擊波,作者細緻描繪瞭西方政治思想在漫長曆史中的演變軌跡。馬基雅維利的“現實政治”觀,霍布斯的“利維坦”契約,洛剋的“自然權利”與“有限政府”理念,盧梭的“社會契約”與“公意”,這些裏程碑式的思想,在書中得到瞭淋灕盡緻的闡釋。我驚嘆於作者駕馭如此龐雜思想體係的能力,他能夠清晰地梳理齣不同時代、不同思想傢之間的邏輯聯係,揭示齣他們是如何迴應各自所處的曆史和社會挑戰的。特彆是關於主權、閤法性、自由、平等這些政治概念的演變,作者的分析鞭闢入裏,發人深省。書中的理論闡釋並非枯燥的說教,而是通過對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繪,讓抽象的政治哲學煥發齣生機。例如,在討論洛剋的思想時,作者不僅介紹瞭其政治理論,還將其置於英國光榮革命的背景下,展現瞭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閤。這本書讓我深刻理解瞭,現代政治製度和理念並非憑空齣現,而是經曆瞭漫長而麯摺的思想鬥爭和演變過程。它為我提供瞭一個理解當下政治格局的深度視角。
评分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其對政治思想背後深層邏輯的挖掘,它超越瞭簡單的理論羅列,而是著重於探究思想如何形成、如何傳播、以及如何影響現實。作者對於政治思想的界定非常寬泛,既包括瞭係統的政治哲學,也涵蓋瞭對具體政治問題的探討,以及對政治實踐的哲學反思。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思想史”作為一門學科的理解,它強調瞭思想的語境性,即任何思想都必須放在其産生的曆史、社會、文化背景下去理解。例如,在討論自由主義的演變時,作者不僅闡述瞭洛剋、密爾等人的經典理論,還追溯瞭自由主義在不同曆史時期所麵臨的挑戰以及其內部的多樣性,包括瞭新自由主義、社會自由主義等等。這種深入的分析,讓我對自由主義有瞭更立體、更全麵的認識。書中的一些案例分析也非常精彩,它們將抽象的政治理論與具體的曆史事件和人物聯係起來,使得讀者能夠更好地理解思想的實際作用。我感覺到,作者在寫作過程中,一定投入瞭大量的研究和思考,纔能夠呈現齣這樣一部兼具學術深度和可讀性的作品。
评分這是一本讓我沉思良久的著作,它不僅僅是曆史的陳述,更是對人類理性與政治實踐之間復雜關係的深刻反思。從19世紀末的民族主義浪潮,到20世紀兩次世界大戰的陰影,再到冷戰格局的形成,作者以敏銳的視角,揭示瞭政治思想在動蕩時代所扮演的角色。自由主義的演變、保守主義的堅守、社會主義的探索、以及各種激進思潮的湧現,都在書中得到瞭精彩的呈現。我被作者對不同思想學派的精闢分析所摺服,他能夠將看似相互矛盾的觀點梳理得井井有條,並指齣它們在曆史發展中的不同作用。例如,對於法西斯主義和納粹主義的興起,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其歸結為邪惡的意識形態,而是深入剖析瞭其産生的曆史土壤和社會根源,以及其對自由主義和民主的挑戰。書中對“總體國傢”概念的討論,對意識形態在現代社會中的作用的分析,以及對技術進步與政治權力關係的探討,都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我發現,這本書提供瞭一個理解20世紀政治動蕩的有效框架,幫助我理解瞭許多至今仍未完全解決的政治難題。它鼓勵我去思考,在麵對復雜的社會問題時,我們應該如何運用政治智慧,如何避免曆史的重蹈覆轍。
评分這本書真是讓我大開眼界!從蘇格拉底的哲學思辨,到柏拉圖的理想國,再到亞裏士多德的理性王國,作者帶領我們穿越古希臘的智慧殿堂。那些關於城邦、公民、正義的討論,雖然誕生於遙遠的年代,卻依然閃爍著啓發人心的光芒。我尤其對亞裏士多德關於政治體的定義印象深刻,他將城邦視為一種“自然的聯閤體”,強調其目的是為瞭實現“善的生活”,這種對政治的根本性理解,遠遠超齣瞭簡單的權力分配和統治技術,觸及到瞭政治存在的終極意義。作者的敘述語言流暢而富有吸引力,他並沒有生硬地羅列觀點,而是巧妙地將不同思想傢的論述串聯起來,展現齣他們之間思想的傳承、碰撞與發展。讀這本書,我仿佛置身於那個思想蓬勃的時代,親耳聆聽先賢們的教誨,感受他們對人類社會理想形態的深邃思考。它不僅僅是一本介紹曆史的書,更是一次關於人類如何組織社會、如何追求美好生活的哲學探索。書中的例子和引述也都非常恰當,使得抽象的政治理論變得鮮活起來。我發現,很多我們今天仍在爭論的政治議題,其根源都可以追溯到這些古老的思想源頭。這是一種穿越時空的對話,讓我對政治的理解更加深刻和全麵,也讓我對未來的社會發展有瞭更多的思考。
评分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踏上一場智力探險,充滿瞭驚喜與發現。本書深入探討瞭20世紀後期至今的政治思想潮流,包括後現代主義對宏大敘事的解構,女性主義對性彆權力結構的批判,後殖民主義對西方中心主義的反思,以及對全球化、環境主義、多元文化主義等新議題的關注。作者的筆觸細膩而深刻,他能夠將這些前沿而復雜的思想,用相對易懂的語言呈現給讀者。我尤其對本書在分析後現代思想時所展現的洞察力感到驚嘆,它挑戰瞭我們固有的認知模式,促使我們重新審視真理、權力、身份等基本概念。對於女性主義的闡述,作者則展現瞭其思想的多樣性和深刻性,從早期對性彆平等的呼籲,到後期對性彆構建、父權製批判的深入研究,都讓我受益匪淺。後殖民主義的部分,則讓我對曆史的敘述方式和權力關係有瞭全新的認識,它促使我去質疑那些被認為是“普適”的價值觀和理論,去關注被邊緣化群體的聲音。本書不僅僅是對思想的介紹,更是對讀者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它鼓勵我們帶著批判性的眼光去審視世界,去探索新的可能性。
评分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現代政治思想的大門,充滿瞭震撼和啓發。從啓濛運動的理性光輝,到法國大革命的激進變革,再到工業革命帶來的社會巨變,作者以清晰的邏輯和生動的筆觸,展現瞭政治思想如何深刻地影響瞭人類曆史的進程。康德對絕對道德律令的強調,對人類理性能力的自信,以及其對普遍和平的構想,為理解啓濛精神奠定瞭基礎。黑格爾的辯證法思維,對國傢作為“理性的實現”的辯護,以及其曆史哲學的宏偉藍圖,則為我們理解權力與理性的關係提供瞭新的維度。馬剋思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對階級鬥爭的深刻洞察,以及對共産主義社會的設想,更是徹底改變瞭人們對社會和政治的認知。這本書的敘述非常引人入勝,作者善於將復雜的哲學理論與具體的曆史事件相結閤,使讀者能夠更好地理解這些思想的意義和影響。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不同思想流派時的客觀性,他既肯定瞭他們的貢獻,也指齣瞭他們存在的局限性。通過閱讀這本書,我不僅瞭解瞭重要的政治思想傢及其核心觀點,更重要的是,我學會瞭如何從思想史的角度去理解政治現象,如何批判性地思考政治問題。它讓我意識到,我們今天的許多政治觀念,都深深植根於這些偉大的思想傢們的智慧之中。
评分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政治思想史並非是塵封在故紙堆裏的古老學問,而是與我們當下生活息息相關的鮮活智慧。作者以一種生動活潑的筆調,引領我穿越瞭從古希臘城邦到現代民主國傢的漫長曆史。我對書中對“自然法”與“人定法”的辨析印象深刻,它觸及瞭政治閤法性的根本問題。亞裏士多德關於“政體”的分類,以及他對不同政體優劣的分析,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啓示意義。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宗教改革與政治權力關係時的細緻描繪,他揭示瞭宗教信仰如何成為政治變革的催化劑,以及教會與國傢之間權力博弈的復雜性。書中對社會契約論的精彩解讀,從霍布斯、洛剋到盧梭,我看到瞭不同思想傢在麵對“國傢起源”這一根本問題時,所提齣的不同解決方案,以及這些解決方案如何影響瞭我們今天對國傢權力的理解。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政治思想的演變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每一個時代都在對前人的思想進行繼承、修正和發展。它鼓勵我去思考,我們今天所持有的政治觀念,其根源在哪裏,又將走嚮何方。
评分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對政治思想的“深度”理解,它不僅僅關注瞭思想傢的觀點,更著眼於這些觀點背後的哲學根基和社會土壤。作者在探討20世紀的思想時,對“存在主義”和“現象學”在政治思想中的影響進行瞭精闢的分析,他揭示瞭這些哲學思潮如何塑造瞭對個人自由、責任以及社會異化的理解。我尤其被書中對“極權主義”的批判性審視所打動,作者並沒有將這種現象簡單地斥為“反人性”,而是深入分析瞭其産生的曆史條件、意識形態動因以及對個人主體性的摧殘。對於“民主”的討論,本書也展現瞭其多樣性和復雜性,從早期的代議製民主,到後來的參與式民主、協商式民主,我看到瞭民主理念在不同時代背景下的不斷發展和演變。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政治思想的研究,不僅僅是知識的積纍,更是對人類理性、情感和社會運作方式的深刻洞察。它促使我去思考,在紛繁復雜的現代社會,我們應該如何運用政治智慧,去應對挑戰,去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评分我被這本書所呈現的思想的“張力”所吸引,它並沒有提供一個單一的、統一的答案,而是展示瞭不同思想之間的對話、衝突與融閤。作者在梳理19世紀政治思想時,對自由主義、保守主義、社會主義的並行發展進行瞭精彩的描繪,他揭示瞭這些思想是如何在迴應工業革命和階級矛盾的挑戰中,發展齣各自的核心論點。我特彆欣賞書中對“國傢”這一概念的多元解讀,從黑格爾視為“理性實體”的國傢,到馬剋思眼中“階級壓迫工具”的國傢,再到後來的福利國傢、民主國傢等等,我看到瞭國傢概念在政治思想史中的不斷演變和重塑。書中對於“革命”與“改革”的比較分析也頗具啓發性,它揭示瞭不同思想傢如何看待社會變革的方式和途徑,以及這些選擇如何塑造瞭曆史的走嚮。我感覺到,作者在寫作過程中,一定對曆史的細節有著深入的瞭解,並且能夠用一種宏觀的視角去把握思想發展的脈絡。這本書讓我明白瞭,理解政治思想,需要把握其內在的復雜性,理解不同思想流派之間的相互製約與促進。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