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書房

移動書房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移動閱讀
  • 數字圖書館
  • 隨身書房
  • 電子書
  • 在綫閱讀
  • 知識管理
  • 學習工具
  • 文化傳播
  • 閱讀社區
  • 輕閱讀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昆布,
他是一位業餘,但認真十足的讀者。
他有一間可以移動,可以搬遷的心靈書房。

  他是網路談書談閱讀的知名寫手,部落格「閱讀與書寫」的主事者。每晚,卸下白天的正職,中英文俱佳的昆布開始悠遊於文字世界。全書共分三輯,「書房版圖」及「閱讀 在燈下」顯示齣他的閱讀關懷範圍廣泛,高度與廣度俱佳;從聖經、大清留美幼童記、到意第緒語的死灰復燃;身居西方,讓他的視野較島居的人們更開闊更直接。淡淡鄉愁與舊時迴憶則散布於「晨光咖啡」篇,後中年期的個人感喟於斯可見。

  書中並附上昆布個人攝影近作近20幅,移動書房的一角一落立體呈現。知名攝影及設計名傢楊雅棠也為作者拍下浮光掠影,抓住另一種氛圍。本書裝幀設計亦由設計工作者楊雅棠擔綱,優質網路作傢之氣質與深層美感,悠然浮顯。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我的「移動書房」

  有一年,我還在高中讀書,曾參加一個作傢座談會,會後聽眾自由提問,其中有個問題引起我的興趣,有人問其中一位作傢,為何他的筆名叫「亮軒」?作傢簡潔扼要的迴答,因為他擁有一個明亮的書房。可惜的是,至今我從未讀過亮軒先生的著作,但他的筆名卻成為我的渴望。多年來我一直嚮往擁有一座書房,明亮寬敞、藏書豐盛的書房。

  隨著年紀增長,逐漸喜愛閱讀,嚮往書房的意願日漸鮮明。我渴望一個既能藏書,又能書寫,最好還能居高臨下,讓我能俯仰其間,吞吐自如、自由想像的空間。除此之外,我還期盼為書齋命名,一個雅潔脫俗、既富創意,又十足響亮的名字。彷彿那是許多古今文人儲備、激發靈感的源泉之地。幾本雜書讓我産生不自量力的夢想,終於在高三那年,我們搬遷到颱北郊區,母親替我的書安置瞭一個橢圓形的邊間,架設幾個連牆的書架。空間雖然侷促,收藏的書籍也十足寒嗆,但我已深感滿意,那是我有史以來第一個書房。

  入伍期間,父母搬到汀洲路上,靠近廈門街附近一幢大樓。母親又再度為我裝修瞭一個書房,隨著屋捨擴大,書房的麵積也隨之增加。但還得等到退伍之後,我纔能享受這個書房的便利。此時我的書架拉長,藏書擴增,我閱讀的興趣也有瞭新的轉嚮。書房和臥室共存,雖然便利,但我的心卻常因其他事物遊蕩,尤其在初初退伍的時光,書房並未産生預期正麵的效果,我沒有和曆代進駐的靈魂神交,反而隻是像旅館一樣投宿。那幾年,非在書房,而是常在馬桶上,或在咖啡館裏遇見我神往的作者。

  婚後我經常遷徙,是需要,也是我習慣的生活型態。這時書房變得極有彈性,因為空間常有轉換,型態經常變遷。屋捨時大時小,光綫忽明忽暗,我對燈盞的依靠日漸加深,「亮軒」變得可遇而不可求。我更多在夜晚讀書,日間自有其餘的活動。我的收藏被迫四散,小部分公開陳列,一部分隱藏,大體或堆於舊傢或寄宿他處。我想起楊絳自述,他們的寓所雖沒有書房,但卻可到處讀書。有段時間書房隻是一個模糊的概念,但書桌,可以置放書籍,可供抄寫紀錄的領域變得日益重要。書桌加上燈盞,成為齣入古今,參與他人思維、辯論的重要場所。

  要到瞭美國,書房的概念纔又漸漸成為真實。不隻因為美國空間較大,也是我日益龐大的書籍,難以分散,無法壓縮。隻是我工作上仍有搬遷的需要,所以書房可大可小,忽明忽暗,端視房間窗戶尺寸。所以搬遷時就得麵對書籍造成的災難,我必須花費最多時間整理書籍,由中也日漸體會齣各種不耗盡力氣的搬書法,否則真會給葬身書堆。有時我必須得將書架置於客廳,部分因為書房容不下,部分也是藉此裝飾客廳,讓它們透氣,也讓陽光偶而曬曬。午後或夜晚,坐在書籍包圍的空間,注視它們氣定神閑的麵貌,森然有序的排列,心緒穩重卻歡樂。

  有時候我覺得書架上那些高聳林立的靈魂彷彿墓碑,在時空交界處發聲呼喚。許多人生前影響遠播,但死後消聲匿跡;但有些作者生前籍籍無名,但身後卻備受重視。世事難料,誰能參透,書籍構成的世界也常是如此。當然書房裏我最感興趣,最能産生共鳴與對話的,還是那些活潑又有洞察力,既有趣又富創意的當代作傢與學人,究竟他們述說、闡明的景物與觀念,還是最持久,最能引發思考的。

  我想起林文月女士在《午後的書房》裏一個慨嘆,早年她選讀文學,就是想當個快樂的讀書人,詎料日後的專業卻讓她無法如願。許多專業的正經書籍等待徵服,隻得將原本想讀的閑雜書擱置,等待寒暑假到來。然而寒暑假卻得為論文傷腦筋,於是時光飛逝,諸多好書仍然原封未動。我感到慶幸,雖然我不像編輯可靠讀書謀生,不必因專業而廢棄雜書,且擁有閱讀閑書的時光,端坐書房內,竟能和書架上齣入的各類人物自由交流往來,想起搬書雖頗多辛苦,我可算是讀書人中幸福的種類。

  經過這多年搬遷,我可算得到一個棲身之所,遮風避雨之外,還有一個名符其實的「亮軒」,明亮寬敞的書房。這種住宅稱作mobile home,顧名思義就是「活動房屋」或「可移動的房子」。雖然書房空間不足容納所有藏書,但卻已讓我深感滿意。黑色的書架,柔色的地闆,構成一幅書房新象。朋友笑說可以讓書按期展覽,像博物館舉行特展一樣,我覺得,讓書在這個明亮的空間輪番亮相,是個不錯的建議。我不知道將來是否還要移動搬遷,但我身居mobile home,為我的書房命名為「移動書房」,必是準確無疑。

圖書試讀

閱讀與書寫─迴溯、探索和記憶
我喜歡讀彆人「閱讀與書寫」的經驗,觀察他們對待書籍的態度,閱讀上的探索,閱讀的習慣如何成形,如何烙印作傢的靈魂,看他們接受書籍的啓發,檢閱書中的人物與情節,怎樣在讀者身上投射、演繹,察知他們喜愛何種類型的書籍,憎恨哪種作傢,領會其中的推論演化等等因素。然後,欣賞他們將閱讀産生的想像,堆積、拼貼、湧現成文字。你知道很多是偏見,恰如孟肯H.L. Mencken所言,卻是一種言之有理的偏見(plausible prejudice)。閱讀和書寫縝密編織,不論是徘徊、探索、迴溯、還是記憶,林林種種、形形色色都成瞭值得書寫、迴味的經曆。

《閱讀的樂趣》(The Pleasure of Reading, Bloomsbury齣版),顧名思義是一本歌頌閱讀的選集,書中作傢大多是英國人,有的熟悉,有的陌生。在敘述完瞭他們的樂趣之後,幾乎每篇都有個簡短的「補記」,列齣他們最喜愛的十本書。有的說得清楚響亮;有的則是吞吞吐吐,晦暗不明,我想主因就是十本書對他們而言,根本是難以決定的選擇,換言之,十本太少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位寫太陽帝國(Empire of the Sun)的作者J.G. Ballard,這位芭樂先生一九三○年生於上海,珍珠港事變之後,全傢被關進俘虜營裏,一九四六年後纔返迴英倫。

他的閱讀記憶中,沒什麼中國痕跡,當時的上海在他的腦海裏,根本就是中國「國境裏的異國」。叫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古怪的品味,他最喜愛的書中,有一本竟然是洛杉磯的電話簿 (Yellow Page)。他的理由帶著點超現實趣味,這本「書」是他從比佛利山(Beverly Hill)的旅館偷來的,他說這本書是個龐大的庫房,蘊藏著許多超絕,難以想像的材料,就像達利的自傳之於超現實主義者一般。乖乖,作傢的想像空間果然不同凡響,隻是我好奇為何不是倫敦或紐約的電話簿?是否洛杉磯光怪陸離較多?還是好萊塢色彩斑爛?

另外一本是《在床上閱讀》(Reading in Bed, David R. Godine 一九九五年齣版),也是一本選集,書中著名的作傢更多。有些時候,你覺得這些名傢對閱讀的觀念,真是南轅北轍,不免失之偏估。其中納布可夫( Vladimir Nabokov)說得最具說服力,他說讀者最該發展和具備的氣質,就是藝術和科學的調和。熱切的藝術傢對書本通常會太過主觀,因此科學傢冷靜的判斷,恰好可以調適直覺的熱度(其實那正是他自己的雙重身分,他既是個研究蝴蝶的科學傢,又是個小說傢)。所以他總結說,缺乏藝術傢的熱情和科學傢的耐性(passion and patience),讀者就很難享受偉大的文學。誠哉斯言!讀者果真具備此兩項美德,再艱澀的作品都可以攻剋。

有的作傢注意閱讀定位、功用的問題。閱讀有什麼功能?閱讀能把我們帶到哪裏去?也許這是一個太大的題目,或是太嚴肅的主題。我在書上讀到一段記述,並非有意貶抑閱讀的無能,而是呈顯書本知識的侷限。一位教授想要追求一位上流社會的仕女,他想精通馬術是進入上流社會必要的途徑。於是,頭一件事就是將他藏書中一切有關騎術,馬經的研究全數都抽取齣來。他研究如何養馬;如何訓練馬匹;研究騎乘馬匹,怎樣跳躍;然後瞭解各種馬具的使用,馬鞍的種類等等;他也留意騎馬的裝扮,如何穿著得體,顯齣上流人士的品味與風範。

總之,他研究瞭馬術各種時空的次元,至終他可算是成瞭一個馬術(Horsemanship)專傢。不久之後,他和這位女士相約騎馬,準備在原野奔馳一番,但是纔離馬廄不到二十五碼,他就給馬重重的摔瞭下來。他爬瞭起來,拍拍身上的塵土,不失其尊嚴的神色,鎮定的說:「這匹馬犯瞭嚴重的錯誤。」

用戶評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