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逐漸嚮我靠近

你逐漸嚮我靠近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李瑞騰是中文學界知名學者,在文壇也是活動多年的評論傢;他的公子時雍,原在大學讀社福,轉嚮走文學之路。在這個人生的轉摺階段,父子經由報紙專欄進行長達一年多的對話,計得短文六十篇,兩人在這裏談人生哲理、生死感悟,乃至文學寫作的體驗、政治社會的省思等,藉由筆端,他們逐漸拉近距離,甚至同行。

  本書記錄這對父子各自生命中某一時期的軌跡,從中可見父親對兒子的關愛與期許,兒子對自我的探索與挑戰未來的勇氣,為新時代的親子關係,提供一個良性互動的優質範式。

本書特色

  ★本書為《人間福報》專欄結集,透過專欄展開一場父子對話,有親情,有人生義理,有文學體驗,也有對時局的看法。
  ★為新時代的親子關係,提供一個良性互動的優質範式。
  ★名傢吳晟、林文義、陳昌明、陳國偉、廖玉蕙、蔡孟樺、蕭蕭、顔崑陽聯閤推薦。

作者簡介

李瑞騰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博士。曾任中央大學中文係主任、文學院代理院長、圖書館館長;現任中央大學中文係教授,現代文學教研室及琦君研究中心負責人,兼九歌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颱灣詩學季刊社社長。著有《晚清文學思想論》、《老殘夢與愛——老殘遊記意象研究》、《新詩學》、《颱灣文學風貌》、《文學的齣路》、《有風就要停》等二十種,並編有多種文學叢書。

  李時雍,1983年生於颱北市,颱師大附中、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係畢業,現就讀於清華大學颱灣文學研究所。喜愛戲劇、電影,寫作以散文與詩為主,曾獲中正大學清園文學奬散文組首奬、新詩佳作,《明道文藝》、《聯閤文學》曾特彆介紹並展齣作品。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名傢共享父子心靈對談

吳 晟:文學傢庭的美好典型
林文義:前世知己
陳昌明:親密的感受
陳國偉:用文字摺疊生命的距離
廖玉蕙:傢庭民主的最新典範
蔡孟樺:共享深刻的心靈對談
蕭 蕭:逐漸靠近又逐漸超越
顔崑陽:我們都在旅途中

輯一
父曰:抉擇時刻
子說:生命的旅程
父曰:你準備好瞭沒有?
子說:我的空間
父曰:生活是一本大書
子說:寫作的啓濛
父曰:寫詩成瞭和自己說話的方式
子說:你的孤獨與愛戀
父曰:青春:愛、生活與學習
子說:無盡的追尋
父曰:也是一種用腳思想
子說:另一種幸福
父曰:忙而不亂
子說:多重身分
父曰:拉開百葉窗
子說:社會的共同體
父曰:審時度勢,藉力使力
子說:社團生活二三事
父曰:互放著光亮
子說:結束,是另一階段的開始
父曰:懷念特彆多
子說:彼 岸
父曰:這樣的成長令人動容
子說:您聽,我說
父曰:隻能帶你到北京
子說:聚 會
父曰:從自我齣發,但要有超越性
子說:旅行的視野
父曰:謀定而後動
子說:長白山之旅

輯二
父曰:誰能抵擋風雨?
子說:天災人禍
子說:製度與自主
父曰:大學精神何在?
子說:理論與實踐
父曰:知識是經驗的係統化
子說:踏在起跑點上
父曰:利用機會總結過去的經驗
子說:生命的沙灘
父曰:沉得住氣,耐得住寂寞
子說:群眾的狂熱
父曰:中道力量與理性聲音
父曰:我能為琦君做些什麼?
子說:被曆史忘卻的溫情
子說:跨年的心情
父曰:那隻不過是一個夜晚罷瞭
子說:那年我走過這裏
父曰:駐足傾聽花草的聲音
子說:我的公共事務經驗
父曰:把運動性格帶進圖書館
子說:在奔馳
父曰:隨緣適性,充實從容
子說:未知與觸知
父曰:文學活動的宏觀解釋
子說:關於媒體的一些想法
父曰:我被一則新聞吸引
子說:貝剋特的等待
父曰:要不要等下去?
子說:生活的密林
父曰:你逐漸嚮我靠近

因緣命定的文學之路(後記)∕楊錦鬱 209

圖書序言

推薦序

吳 晟:文學傢庭的美好典型

  逐篇閱讀《你逐漸嚮我靠近》,感覺上,我和文學友人瑞騰教授父子也越來越靠近。在我的閱讀經驗中,這是第一本「父曰」與「子說」相互訴說、相互傾聽、相互迴應的「父子兩地書」。

  本書共計六十篇,父子倆藉由兩週一篇的專欄進行對話,約一年多的時間,「生命中必需不斷抉擇」,這一年多恰巧是兒子麵臨重大抉擇的時機。許多傢庭的父子,麵對填寫誌願、轉換科係之類的抉擇,往往因預期目標的差異,難以溝通而造成莫大衝突;從本書中,我們卻看到「子說」真誠的自我追尋、自我探問,也看到「父曰」的理解、引導與支持。既是父子,也是師生,更像兄弟、知友的親密互動。

  「成長是一段漫長的旅程」,在旅程中有無數不可預知的睏惑、猶疑、寂寞牽扯行進的腳步,本書中的父親適時參與瞭兒子的成長,提供以往經驗的同時,彷彿再次恢復年輕歲月;更可貴而有趣的是,兒子也藉機「參與」瞭父母親的青春往事,將傢族之間的脈絡,生動的連結。

  在相互「參與」中,每一迴閤對話,彼此都會拋齣一些議題,從閱讀空間開始,擴及生活、文學、社會、哲學……兒子文思敏銳,父親學養淵博,不隻省思瞭一年來各自的生活和體驗,更不時激撞齣智慧的燦亮火花。也許某些見解,某些觀點,讀者不見得完全認同,不過,從思辨中學習包容,在包容中學習思辨,正是本書一再齣現的生活態度。

  《你逐漸嚮我靠近》這本書冊,既是「文學傢庭」的美好典型,也是父子倫理的示範。

(吳晟先生,詩人、散文作傢。)

廖玉蕙:傢庭民主的最新典範

  中國傳統的倫理中,父子關係一逕疏離,男人寜可高談民生經濟,也不屑在筆端吐露絲毫鐵漢柔情。自豐子愷起,纔將溫柔的眼神投嚮兒女《傅雷傢書》踵繼前賢,展示瞭做父親的瑣碎叮嚀;林良的《小太陽》接著呈現瞭另類父親的恩慈寬容,顔崑陽《手拿奶瓶的男人》坦承樂於摘下領帶、拿起奶瓶……新世代的男子終也勇於拋頭露麵,老實招認對兒女不辭細小的關心和柔情,小野、苦苓、侯文詠……等紛紛卸下心防,為新好男人重新加以定義。

  然而,大部分男性作傢的親子書寫,多著墨在教養方式及親情互動的描摹,以輕鬆的筆調敘寫新時代的教養觀,《傅雷傢書》是其中的例外,以稠密的書信傳達對兒子、新媳的殷殷期盼,然而,或許因為時代變化的關係,此刻重閱,不免為傅雷的婉轉而堅定的父式專製所震懾,他全力以赴且胸有成竹地精雕細琢,全心將兒子打造成精緻藝術品,那種執著,讓人不免閱之驚心。以此之故,當我有機會先行拜讀李瑞騰教授和兒子時雍的書信閤集《你逐漸嚮我靠近》,總算鬆下一口氣。這本書顛覆瞭父權社會以父之名的諄諄教誨,父子站在同樣的高度上相互問道,提供傢庭民主的最新典範。「父曰」呈現的是憂國憂時及不時痛切反省的中年心情;「子說」展現的是急切嚮外眺望並希望積跬步以緻韆裏的幽微心事。父子並肩切磋、相互關照,感覺十分溫暖。特彆是一嚮法相莊嚴的瑞騰教授難得洩露瞭兒女情長,時雍的錶現則讓人驚艷不已。

(廖玉蕙女士,散文作傢,現任世新大學中文係教授。)

林文義:前世知己

  時雍還是嬰兒時,我抱著他。歲月正當年輕,瑞騰與錦鬱初為父母的喜悅盈滿。 日子接著日子。時雍小朋友念小學、習琴、嗜愛文學……聽得的,是他母親所描述。似乎一下子就長大瞭,與瑞騰相仿年歲的我,再次餐聚,還有嚮陽及焦桐,談的都是孩子。

  什麼時候,嬰兒時雍念研究所瞭。令我們這些叔叔驚喜地,竟要與做爸爸的瑞騰閤齣「父子對話」之書,半生一瞬,迴首寂寥。

  這雙父子當是前世知己。前世必是傾談竟夜的詩、酒摯交,今生幸而為父子,要將世事的真情實意,說個明白,傾聽與敘述,父子彷如兄弟,在文學之美中交換生命的感覺。

  瑞騰老友,識他二十多年,評析文學極理性,但感性仍潛伏其中,譬如不忘的詩人之夢,這將由纔情不凡的兒子時雍未來完成。新世代的青春寫手,對中生代初老的「四年級前段班」的父親及叔叔們如何看待?很好,這本異彩斑斕的「父子對話」說得剔透、明白。

  齣書時,爸爸瑞騰應該與兒子時雍互敬一盃好酒,互祝:欸,你啊,是我前世的知己,喝一盃吧,下次再和媽媽錦鬱閤齣一本書。

(林文義先生,散文作傢、媒體工作者。)

蔡孟樺:共享深刻的心靈對談

  接下《人間福報》覺世副刊一職後,有機會與李瑞騰教授及楊錦鬱女士伉儷認識,更有因緣接觸到他們的作品。本來就知道他們夫妻倆的文采享譽文壇,在去年與李教授確定「父子兩地書」專欄後,再讀到其子時雍的創作,更讓我如實薰聞到,一份書香世傢所孕育齣來的濃厚人文氣息。

  捧讀將結集的「父子兩地書」文稿,再次重溫先前每兩週麵見的故人,心下無限歡欣。當然,這次的閱讀刻意放緩,為的是要細細品味一位我尊敬的長輩,與我欽佩的晚輩,兩位魚雁往返的書信裏,透托的字韻書香。

  我對這父子倆書信的熱衷喜愛,難以用文字錶達。看每篇書信,顯現兩個從不同年齡的視角所觀察的世界,以兩種既相似又不完全相同的文學創作筆觸,寫齣他們人生的學習、經曆、感受與思想。仔細閱讀,文章內容涵蓋的範圍橫跨哲學、社會學、心理學、文學、電影、戲劇、閱讀……等,從中可得知兩位作者在治學與生命方麵的用功、積極,以及學識縱橫的淵博與高廣。

  六十篇文章中,我最喜歡父子深切對話的幾篇,如時雍寫給父親的:「我覺得有時候你真的太忙太忙瞭。如果有一天,能像我那天,和你坐在一個與生活陌生僻遠的位置,什麼也不想,直到天色逐漸暗瞭下來,也許會是另一種幸福的豐饒。父親,你說是嗎?」或者像「即便親如父子,兩人也難以全程參與相互生命的創作,而於彼此的敘述中交集,抑或某段落間的缺席。」、「我是那麼地喜歡參與你或者母親的過去啊。」這樣語句,充滿瞭兒子對父母親的思念。而父親李瑞騰先生那些寫給兒子的生命雋言與智慧引領,總使我感動。

  讀著這一篇篇信件,彷彿我已成為他們傢族的一分子,在書信中敘述的點點滴滴裏,隨之心情起伏、情緒變化;然我亦從他們信中的對話裏,擷取瞭他倆心靈的美好與莊嚴,並浸沒其優美的文學意境中,享受至真至善的情義。

  我常想:如果能夠有像瑞騰教授這樣的父親,與我以書信對話,讓我擁有「父女兩地書」的生命迴憶,那麼此生何憾之有?或者,若我有像時雍這樣好學不倦的兒女,不斷在自己的生命與知識領域上拓展,並藉由書寫嚮父親報告自己的所學、心得,那也真是人生最大的滿足。

  這本《你逐漸嚮我靠近》,像《蘇菲的世界》那一封封哲學對話的信件,富有思想與啓發性;或像《僧侶與哲學傢》那父子間生命經驗的交流對談與思想激盪。但願此書結集齣版後,能讓讀者們飽嘗父子之間的濃鬱親情,共享那深刻的心靈對談。

(蔡孟樺女士,現任香海文化執行長、《人間福報》副刊主編。)

蕭 蕭:逐漸靠近又逐漸超越

  初次跟瑞騰見麵,是他在華岡讀研究所的時候,那時他已經寫瞭一些傑齣的詩評論。洛夫與我冒著小雨,撐著一把小傘,到陽明山上他賃居的小房間談詩,沒有酒,沒有茶,隻有冷冷的山風在屋外呼嘯。洛夫是關心詩評論如何建構的前輩詩人,瑞騰與我則是年輕一輩企圖以傳統詩學為颱灣現代詩樹立詩學體係的研究者,三個人的話題始終冒著熱氣,不知屋外多少冷風冷雨,彌天蓋地。

  這樣的熱氣,其實一直昇騰在瑞騰與我之間,後來我們創辦《颱灣文學觀察》雜誌,與更多的詩友閤辦《颱灣詩學》季刊、學刊,我總是一再贊嘆他的統禦、組織能力,思辨、推理功夫,佩服他既能沉潛於冷僻的學理中,又能優遊於不同的人脈係統裏,治學與處世兼擅,古典與現代齊驅,是學界不可多得的人纔。

  跟成長後的時雍相見,也是他大學最後一年專注文學的時候,遠在中國東北長白山上,我們一起參加在長春舉辦的詹澈詩作學術研討會,時雍與白靈、阿鈍、我,是颱灣與會的詩評論代錶,小小年紀就參與大型學術會議,一無懼色,頗有乃父之風。我跟白靈說,時雍的論文內涵,甚至超越瞭大學時期的瑞騰。白靈說,瑞騰兄聽瞭一定會難過。我說,不會,世界上,老師說不定會嫉妒學生的成就,父親絕對以兒子的成就為榮。

  最近,他們父子以《你逐漸嚮我靠近》為名,齣版對話錄,可以證明這種供給與汲取的互動經過。而且,我還相信:不僅是逐漸靠近,必將會逐漸超越。

  總是在極高的山上初識他們父子,這種機緣是否也預示他們文學的成就,終將令人仰望!

(蕭蕭先生,詩人,文學評論傢,現任明道管理學院中文係副教授。)

陳國偉:用文字摺疊生命的距離

  對於瑞騰老師和時雍,因為我博士班生涯中兩種不同的身分,和他們都建立瞭難得而珍貴的緣分。

  我大學時期就已從文學刊物上,認識作為現代文學研究大傢的瑞騰老師,上瞭博士班後因為幫《文訊》雜誌整理座談會紀錄、擔任國科會計畫助理的機會,逐漸與老師有瞭接觸的機會;後來還很榮幸地,邀請老師來作為博士論文的口試委員。在多次的接觸中,瑞騰老師在言談間所傳達齣的旺盛生命力與感染力,總給予我如火焰般的生命意象。

  相對地,時雍給予我的感受,卻是極為不同的冷靜而含蓄,我記得他大一下剛來修我的國文課,課前常常看到他溜著疏離的影子掛著耳機。然而他在報告中對於詩意文字的傑齣詮釋,讓我印象深刻,如今想來更像是一個燈號,指齣他未來人生可能轉嚮的道途。此後終於熟識,與他多次在湖畔咖啡談文學,看他總是靦腆的笑著,分享著他令人驚嘆的詩與散文,終是一路走進文學研究的領域。

  或許正是因為有著不同的生命情調,如時雍在〈你的孤獨與愛戀〉中寫的:「也許我們倉促的一生盡是如此罷,隻夠一次去閱讀由各自生命所細細鎸刻之書冊的時間,因此即便親如父子,兩人也難以全程參與相互生命的創作,而於彼此的敘述中交集,抑或某段落間的缺席。」於是乎在這一來一往的書信中,透過這些談文學、思想、人生的文字,點亮對方陌生的生命區域,讓心靈能夠逐漸地靠近。 因為熱情與冷凝的靠近,所以有瞭溫暖。也因為溫暖,讓我們能夠低迴不已。

(陳國偉先生,新世代小說傢,現任中興大學颱文所助理教授。)

陳昌明:親密的感受

  父子對話的著作,我喜愛六○年代魏斯.保羅(Paul Weiss)父子的《是與非》,其中探討善惡、是非、責任、義務等價值判斷,論辯細密而精彩;九○年代尚.方斯華.何維爾(Jean-Francois Revel)父子《僧侶與哲學傢》的對話,是東方宗教與西方哲學的討論,亦深深吸引著我。瑞騰兄與時雍這部《你逐漸嚮我靠近》,則是國內親子對話中,很重要的代錶作。

  在文學奬的評審活動中,我評審過時雍的文章,極為喜愛。此次閱讀瑞騰兄與他的對話,則見到另外一種風格。在此係列對話中,時雍緩和而敏銳的錶達他對生命的感受與睏惑,寫作的思索與難題,瑞騰兄則提齣經驗的分享、觀念的引導,其中時雍善於錶達、探索,瑞騰兄則用心扣緊時雍的探問,進而追問與解惑,這真是一本討論成長經驗的極佳教材。

  書中許多篇章,都是理性又富感性的錶達,如時雍讀父親年輕時的詩集,是我很喜歡的段落。父子長年的「陌生」,藉著詩,竟可以深入極為內在而隱微的情意,時雍在讀完詩集時說:「但我是那麼喜歡參與你或者母親的過去啊。」孺慕之情讓我感動不已。

  藉由對話與提議,父親重新參與瞭兒子的成長,並使彼此更接近,「你逐漸嚮我靠近」,不僅是學習研究領域的靠近,更是內心「親密感受」的開啓。文中討論瞭現實生活、社會關懷、生死大事、創作理論與實踐……等問題,是成長經驗的迴顧與分享,對所有關心親子關係者,都有一定的啓發或開導作用。此書我能夠先睹為快,真是頗感榮幸。

(陳昌明先生,現任成功大學中文係教授。)

顔崑陽:我們都在旅途中

  我在旅途中,偶然,閱讀著瑞騰與時雍父子的「兩地書」;他們,將以「書」的姿勢進入這世界,被閱讀、理解,或被誤解,甚至被漠然以對,擦身而過。

  活著,不管選擇什麼樣的姿勢進入這世界,都隻能是如此。即使父與子,能彼此閱讀、相互理解,便是得之不易的幸福。很多時候,或者說很多父子,往往彼此相待彷彿一本連封麵也不曾翻開過的「書」。

  瑞騰與時雍,都是幸福的人。

  我在旅途中,偶然,閱讀到他們的幸福;雖無可參與,卻有著由理解而生的同感,因而想念起遠在颱灣傢裏的兒子。

  我在旅途中,而瑞騰父子也在旅途中,與我以及某些原本認識或不認識的人,走在從颱灣到南京、揚州、南通而又將迴到颱灣的旅途中。很多陌生的人與事物,都在這趟旅途中偶然也遭遇與辭彆,有些因此而熟悉並被記憶下來,有些則如途中撲麵而卻又立即被洗去的塵沙。而我們將如何理解這趟旅程的意義?

  我熟悉瑞騰已三十年,記憶是一棵枝葉不斷增生的樹。從時雍齣生以來,我就經常聽到瑞騰談其子如談論自己。而時雍在我的記憶裏,一直都是小王子也似的孩兒。這趟旅程,讓我對時雍由熟悉忽然的陌生卻又很快起瞭另一種熟悉。我閱讀他,這個依然王子也似的青年以及他的文章。他沉穩如昔,彷彿一泓不染塵埃、不見駭浪的澄潭。然而,在閱讀他的文章之後,我纔發現波濤潛在他心靈的底層,讓我很難相信他僅是一個二十齣頭的青年。在同齡的青年都還隻會玩「幽靈古堡」,用火星文談些頭發、衣服、泡沫紅茶、KTV、周傑倫、蔡依林或者性愛的話題;時雍卻正為著生命存在的本質、時間、空間與價值的抉擇而睏惑而沉思,並且談論著韋伯、薩依德、班訥迪剋、紀登斯、布爾迪厄、陳映真、詹澈……這樣深邃的心靈,竟然讓我恍若看見瞭自己!

  我們都在旅途中,而且將會一直在旅途中,隻是以不同的心情、姿勢綿延地齣走與迴歸,我閱讀瑞騰父子書外的生命之旅,理解到他們即使有時身在「兩地」,心靈卻都會不斷地交軌。他們真的是幸福的人。

(顔崑陽先生,散文作傢,現任淡江大學中文係教授,東華大學榮譽教授。)

圖書試讀

子說

生活的密林

就像是穿梭於生活之密林,途中或會有許多歧齣小徑、迷人花朵、荊棘或石礫堆堵,令你駐足或繞離,在這些殊異之徑中,選擇齣一條你投身冒險的方嚮。那是生活的形式,也是本質。 開始寫這樣的對話一段時間之後,記得有一次我問你:「文章主題為什麼感覺上總是環扣著現實生活的進行、交叉、迴顧和抉擇?」那時候我心裏想的是,有沒有其他能夠探討的課題。後來發覺,縱使思索文學、社會、哲學等課題,仍然必須迴歸自我的經驗上,於是又是另一形式的「前行和迴看」。你說那就是我們的存在所麵對的最根本處境;就像是穿梭於生活之密林,途中或會有許多歧齣小徑、迷人花朵、荊棘或石礫堆堵,令你駐足或繞離,在這些殊異之徑中,選擇齣一條你投身冒險的方嚮。那是生活的形式,也是本質。

為期一年餘,兩週一次的互動,對應著這期間的許多大小人事。迴顧時,有時候自己都感到猶如推開畫作捲軸,一步步展開時間的圖景,包括開始之際對於未來學習的思索、決定以颱灣文學作為下階段的目標、準備研究所的憊倦焦慮、閱讀或者寫作的經驗分享,以至生死彆離、行旅、對於政治社會的省思等等,都詳細標誌瞭我生命之中某一年的軌跡。過去我沒有記事的習慣,但是透過這樣的書信方式,去年竟詳實地留下瞭。每隔半個月,便很習慣地收到編輯來信,提醒又是交稿期限;而後我們在電話中討論,各自執筆。偶爾實在擠搾不齣什麼平淡日常的文字,也會暗自感到沮喪:那不僅隻是文字能力的不足,更是生活的不足。

用戶評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