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囇莉的博士论文中,和谐与冲突的形上学理论、心理学理论及实征研究环环相扣,达到了一种「三位一体」境界。为了保持论文内容与体系的完整性与统合性,实有以专书形式出版的必要。读者细阅此书即可发现,其中所提出之和谐与冲突的形上学理论及心理学理论都是高度本土化的,所报导的实征研究及其发现也是相当本土化的。整体而言,从全书内容的创造性、统合性及本土性来看,它已为华人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贡献。
对华人人际和谐与冲突的研究而言,本书的问世是一重要的里程碑。此书的流通应可结束长期以来套用西方冲突类型理论的时代,从此进入运用和谐与冲突的本土化理论从事本土化理论从事本土化实征研究的阶段。书中内容为人际和谐与冲突的研究开启了广阔的新方向及新课题。今后此书会成为从事这方面研究者必读之书,从中可以找到很多值得探讨的问题。
推廌序
多轨夹缝中的诘辩 出版自序
志谢 博士论文原序
摘要
上篇 理论建构部分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第一章中国人和谐观的意识型态基础
第三章 中国人的和谐观与冲突观
第四章 中国人的人际和谐∕冲突动态模式
下篇 实征研究部分
第五章 中国人和谐∕冲突观的字义与谚语之分析(研究一)
第六章 中国人人际和谐∕冲突之质化研究(研究二)
第七章 人际和谐之基本类型及其相关因素(研究三)
第八章 总结与综合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人际相处问卷
书评
这本《人际和谐与冲突:本土化的理论与研究》听起来就像是为我们这些一直在人际交往中摸索的人准备的“指南针”。我特别喜欢“和谐”这个词,它不仅仅意味着没有争吵,更是一种深刻的理解、包容和共鸣。我好奇书中是如何定义和阐述“本土化”的和谐的。是否会强调我们文化中特有的“人情”、“面子”、“关系网”等因素对和谐构建的影响?我一直觉得,在中国的社会交往中,这些非正式的因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它们也常常是导致误解和不适的根源。这本书如果能清晰地梳理出这些本土化的和谐模式,并提供相应的指导,那将是非常宝贵的。我希望能从中学习到如何在这个充满人情味的社会里,既能保持内心的独立和真实的自我,又能与他人建立起牢固而美好的连接。比如,在处理棘手的人际关系时,如何做到既不委屈自己,又不伤害他人,同时还能维护好彼此的“面子”,达成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和谐状态。我对书中可能包含的那些充满智慧的“潜规则”和“潜沟通”技巧,感到非常好奇和期待。
评分这本书的主题绝对是我一直以来都非常感兴趣的,尤其是“本土化”这个词,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在探讨一些普遍的人际关系理论,而是会结合我们自身的文化背景和实际情况来分析问题。我一直觉得西方的一些心理学理论,虽然有其深刻的洞察力,但在实际应用到我们东方文化中时,总会感觉有些隔阂,不够接地气。所以,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标题时,立刻就被吸引了。我特别期待它能深入剖析在我们的社会环境中,人们是如何建立和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又会在哪些方面产生不可避免的冲突。那些案例研究,我猜想一定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场景,而这本书会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理解这些现象。例如,在家庭关系中,代际沟通的模式,在工作场所,同事之间的协作与竞争,甚至是在朋友之间,情感的表达和界限的设定,这些都是我非常想深入了解的部分。我相信这本书会提供很多实用的工具和方法,帮助我更好地处理自己的人际关系,减少不必要的摩擦,提升生活的幸福感。我尤其好奇“本土化的理论”具体会体现在哪些方面,是借鉴了哪些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还是在原有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了怎样的创新和发展。总之,这本书在我看来,就是一本为我们量身打造的“人际关系宝典”。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它所提出的“本土化”视角。我总觉得,我们对人际关系的理解,受到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的影响非常深远。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能更清晰地看到,在“和谐”与“冲突”这两个看似对立的概念之下,我们是如何运用我们特有的方式去维系、去修复,甚至是去创造的。我尤其好奇,书中会如何解读我们文化中对于“集体”的重视,以及这种集体意识是如何影响个体人际交往的。例如,在团队合作中,如何平衡个人意见与集体目标?在家庭关系中,如何处理父母与子女之间既有亲密又有界限的需求?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建议,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些复杂的人际互动。而且,“本土化的研究”让我觉得,这本书的内容会非常接地气,充满我们生活中的真实案例,而不是一些空泛的理论。我期待它能成为我理解人际关系的一本“活教材”,让我能够更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人际挑战,并从中获得成长。
评分这绝对是一本能引发深度思考的书。我被“冲突”这个词吸引了。生活中,我们总是在避免冲突,好像冲突就意味着关系的破裂,然而,这本书似乎在告诉我,冲突并非全然是负面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理解和处理它。我很好奇,在本土化的视角下,我们是如何看待冲突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的“和为贵”会压抑真实的感受,从而导致更深层次的矛盾积累?还是说,会有一些我们特有的方式来化解冲突,避免局面失控?我希望这本书能揭示一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冲突根源,比如在社会结构、价值观念,甚至是民族性格中的体现。而且,“本土化的研究”意味着书中会包含大量源自我们社会实际的研究数据和案例,这让我非常期待。我一直觉得,理论只有与实际相结合,才有生命力。如果书中的研究能涵盖不同年龄层、不同职业、不同地域的人群,那就更好了,这样才能更全面地展现本土人际冲突的多样性。我期待这本书能帮助我认识到冲突的必然性,并学习如何以一种更健康、更有效的方式来面对它,甚至将冲突转化为促进理解和成长的机会。这是一种非常积极的人际关系观,我迫不及待想去探索。
评分这本书的题目就直接点出了核心,人际关系中的“和谐”与“冲突”是如何在我们独特的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并被我们所理解和处理的。我一直觉得,西方心理学在讲“冲突管理”时,往往会倾向于直接沟通、表达观点,但这套模式放在我们这里,有时可能会显得过于生硬,甚至适得其反。因此,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种更符合我们民族性格的冲突处理方式。书中提到的“本土化”研究,让我猜测会涉及很多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但又难以名状的现象。比如,为什么有时候明明是一件小事,却会引发大范围的争执?为什么我们更倾向于“隐忍”而不是“直说”?这些背后是否有深刻的文化根源?我希望这本书能像解剖学家一样,剖析出这些隐藏在人际交往中的“病灶”,并给出“对症下药”的本土化解决方案。我更关注的是,这本书能否帮助我理解那些“言外之意”、“意会”的交流方式,以及在这些方式下,如何去识别和化解那些潜藏的冲突。我相信,通过这本书,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人际冲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缺乏理解和处理它的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