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与通讯系统之程式安全-资通安全专辑之十三(资通安全第2辑)

资讯与通讯系统之程式安全-资通安全专辑之十三(资通安全第2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资讯安全
  • 通讯安全
  • 程式安全
  • 资通安全
  • 网络安全
  • 系统安全
  • 漏洞分析
  • 安全开发
  • 应用安全
  • 信息安全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以程式开发阶段的安全问题与解决方法为主,期望能避免重蹈「入侵后再修补(Penetration and Ptch)」的软体安全维护模式,而在程式设计与开发阶段就建立正确的安全知识与技术,使得诸如红色警戒网虫、疾风病毒或商务网站客户资料遭窃取等事件不再发生发生。
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系统安全实践与挑战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在当前高度互联、数据驱动的数字时代,信息与通信系统(ICS/ICT)所面临的复杂安全威胁与应对策略。全书围绕构建健壮、可靠且具有韧性的信息基础设施这一核心目标展开,内容涵盖了从底层硬件安全到顶层应用安全、从传统网络防御到新兴云端与物联网(IoT)安全治理的多个维度。本书旨在为信息安全专业人员、系统架构师、网络工程师以及对信息安全治理感兴趣的管理者提供一套系统化、前瞻性的理论框架与实战指导。 第一部分:信息系统安全基础与威胁态势分析 本部分聚焦于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核心原则及其在现代系统中的体现。我们首先解析了信息安全的三大支柱——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CIA),并扩展到更具现代意义的要素,如可追溯性、责任性和韧性。 1. 威胁环境的演进与洞察: 详细分析了当前主流的网络攻击载体和技术趋势。这包括对零日漏洞的利用模式、高级持续性威胁(APT)的战术、技术和程序(TTPs)的深入剖析。特别关注了社会工程学的升级,例如针对性鱼叉式网络钓鱼(Spear Phishing)和商业电子邮件入侵(BEC)的心理学基础与防御机制。此外,本书对供应链安全风险进行了全面梳理,强调了第三方组件和开源软件引入的潜在漏洞对整个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2. 核心安全机制的构建与强化: 深入探讨了加密技术在保护数据传输和存储中的应用。从经典的对称加密(如AES)到公钥基础设施(PKI)的部署与管理,再到后量子密码学(PQC)的初步研究,本书提供了在不同场景下选择合适加密算法的决策指南。在身份验证方面,除了多因素认证(MFA)的标准化部署,还引入了基于风险的自适应认证(Risk-Based Adaptive Authentication)模型,以平衡安全性和用户体验。访问控制模型方面,不仅复习了DAC、MAC,重点阐述了基于属性的访问控制(ABAC)在动态、复杂环境中的优势和实现细节。 第二部分:网络与基础设施的深度防御 本部分将视角聚焦于信息流动的通道——网络层面,探讨如何构建纵深防御体系以抵御网络攻击。 3. 边界防护与内部威胁管理: 详细介绍了下一代防火墙(NGFW)、入侵检测/防御系统(IDS/IPS)的配置与调优,重点关注如何有效利用深度包检测(DPI)和行为分析来识别规避性恶意软件。本书强调了软件定义网络(SDN)和网络功能虚拟化(NFV)环境下的安全挑战,并提出了基于零信任架构(Zero Trust Architecture, ZTA)的网络微分段策略。对于内部威胁,系统性地介绍了用户行为分析(UBA)工具的部署、日志的关联分析,以及如何建立有效的内部监测与响应流程。 4. 操作系统与虚拟化层的安全基线: 阐述了主流操作系统(如Windows Server、各类Linux发行版)的安全加固技术,包括内核级保护、系统调用过滤(如eBPF的应用)和安全增强型Linux(SELinux/AppArmor)的实践配置。在虚拟化和容器化环境中,本书探讨了虚拟机管理程序(Hypervisor)的安全边界、容器镜像的供应链扫描、运行时监控以及Kubernetes集群的安全配置最佳实践,特别是针对API服务器和网络策略的管理。 第三部分:应用系统与数据生命周期的安全保障 本部分关注信息系统的核心资产——应用代码与数据,提供从开发到运维全生命周期的安全控制措施。 5. 安全软件开发生命周期(SSDLC): 本书倡导将安全内建于开发流程之中,而非事后补救。详细介绍了静态应用安全测试(SAST)、动态应用安全测试(DAST)和交互式应用安全测试(IAST)工具的集成与应用。重点分析了OWASP Top 10列表中的最新变动,并提供了针对常见Web应用漏洞(如注入、跨站脚本、不安全的API设计)的防御性编程范例。对于微服务架构,本书着重讲解了服务间通信的安全保障(如mTLS)和API网关的安全作用。 6. 数据安全治理与隐私保护技术: 深入探讨了数据分类分级标准和数据生命周期管理(DLM)策略的制定。在隐私保护方面,详细介绍了数据脱敏、假名化(Pseudonymization)和同态加密(Homomorphic Encryption)等前沿技术在合规性要求下的应用场景,帮助组织在数据价值挖掘与隐私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 第四部分:事件响应、治理与新兴安全挑战 最后一部分着眼于系统安全管理的宏观视角,包括危机处理、合规性要求以及未来技术带来的新课题。 7. 事件响应与业务连续性: 构建一套可执行、可验证的事件响应计划(IRP)是抵御攻击后的关键。本书提供了从事件检测、遏制、根除到恢复的全流程指南,并强调了“红队/蓝队”对抗演练在提升响应能力中的重要性。此外,业务连续性计划(BCP)和灾难恢复(DR)策略的制定,特别是针对勒索软件攻击的备份与隔离策略,被作为提升系统韧性的核心要素进行阐述。 8. 安全治理、风险管理与合规性: 从组织层面探讨了信息安全管理体系(ISMS)的建立与维护,参照国际标准(如ISO 27001)的要求。详细分析了网络安全风险评估的量化方法和技术,帮助决策者做出基于风险的资源分配。针对特定行业法规(如GDPR、CCPA等)对数据保护的要求,本书提供了实施技术控制和流程变更的实践路线图。 9. 面向未来的安全领域探索: 对新兴领域中的安全问题进行了前瞻性分析,包括对人工智能(AI)模型自身的安全挑战(对抗性样本攻击、模型窃取)的讨论,以及对工业控制系统(ICS/SCADA)网络隔离和安全协议标准化的深入探讨,旨在为读者应对下一波技术浪潮中的安全挑战做好准备。 本书结构严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旨在提供一个全面、深入、实用的信息与通信系统安全解决方案参考。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资讯与通讯系统之程式安全-资通安全专辑之十三(资通安全第2辑)》这本书,光看书名就足以引起我对它的极大兴趣。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资讯与通讯系统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程式安全则是保证这些系统稳定可靠运行的基石。我作为一个对网络安全领域充满好奇的业余爱好者,一直渴望能够系统地学习程式安全的知识。这本书的“专辑之十三”、“第2辑”的标识,让我感觉它像是一部详细的“安全百科全书”中的一部分,暗示着其内容的系统性和权威性。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程式安全的基本概念,并能详细阐述各种常见的安全漏洞,例如缓冲区溢出、跨站脚本攻击(XSS)、SQL注入等,并且能提供相应的代码示例,让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漏洞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如何去防范。我更期待的是,书中能够探讨一些关于安全编码的最佳实践,以及在不同开发阶段如何融入安全性的考量。例如,在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部署等各个环节,我们应该注意哪些程式安全的细节?对于正在快速发展的DevOps文化,程式安全又该如何与之有效结合?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一个全面的指引。

评分

刚拿到这本《资讯与通讯系统之程式安全-资通安全专辑之十三(资通安全第2辑)》,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严谨与专业的气息,深邃的蓝色搭配简洁的文字,仿佛在预示着书中即将展开的,是一场关于数字世界安全攻防的深度探索。我本身从事IT运维工作多年,深知资讯系统在现代社会运转中的核心地位,而程式安全更是这庞大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一旦出现纰漏,其带来的连锁反应可能是灾难性的。近些年,随着网络攻击手段的不断演进,传统防护措施显得捉襟见肘,因此,对于如何从代码层面构筑坚不可摧的屏障,我一直抱有极大的求知欲。这本书的书名就直接点出了核心主题——“程式安全”,并冠以“资通安全专辑”之名,这让我对其内容的权威性和深度充满了期待。从“专辑之十三”和“第2辑”的后缀来看,这显然不是一本孤立的著作,而是系列丛书中的一员,这通常意味着作者拥有一个长期且深入的研究积累,能够从更宏观的视角和更细致的脉络来梳理和讲解程式安全的各个方面。我特别好奇的是,书中对于“资讯与通讯系统”这一广阔领域的程式安全,会采取怎样的分类和阐述方式。是会侧重于操作系统安全,还是网络协议安全,亦或是数据库和应用层面的安全?或者会整合所有这些层面,进行一个全面的技术剖析?我猜想,书中应该会包含大量关于常见安全漏洞(如SQL注入、XSS、CSRF等)的原理分析、检测方法以及防御策略,甚至可能触及到更前沿的领域,比如API安全、微服务安全、容器化安全等。期待书中能提供详实的代码示例和实际案例,帮助读者理解理论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践。

评分

拿到这本《资讯与通讯系统之程式安全-资通安全专辑之十三(资通安全第2辑)》,我首先是被它那如同学术期刊般的命名所吸引。作为一名长期沉浸在网络安全攻防实践一线的技术爱好者,我深知“资通安全”四个字背后所蕴含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尤其是在当下信息技术爆炸式发展的背景下,程式的安全漏洞,往往是攻击者突破防线的第一道门槛,其危害性不容小觑。这本书的定位是“资通安全专辑之十三”,这意味着它不是一本浅尝辄止的入门读物,而是对某一特定领域进行深入挖掘和系统性阐述的成果。这种系列化的出版形式,往往能体现出作者在某一学科领域内的持续投入和专业积累,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学习路径。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对我一直以来在工作中所遇到的关于程式安全的一些困惑,给出清晰的解答。比如,在面对不断变化的攻击模式时,如何才能构建出真正具备弹性、能够抵御未知威胁的程式架构?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一些先进的程式码审计技术和自动化安全检测工具?对于一些新兴的技术栈,如Serverless、微前端等,它们在程式安全方面又会带来哪些新的挑战和解决方案?我希望这本书不仅能教会我“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能告诉我“怎么做”,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论和技术实践指南。

评分

拿到《资讯与通讯系统之程式安全-资通安全专辑之十三(资通安全第2辑)》这本书,我首先感受到的是其学术性和专业性。作为一名在信息安全领域深耕多年的技术人员,我深知程式安全是整个信息安全体系中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一环。这本书的命名方式,特别是“专辑之十三”和“第2辑”,暗示着它可能是在一个系列研究中的某一重要组成部分,这通常意味着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都非同一般。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系统性地阐述资讯与通讯系统中程式安全的各个方面,从底层操作系统到上层应用,从网络协议到数据存储,都能够得到细致的分析。我尤其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一些针对性的安全技术,例如如何进行代码审计,如何利用模糊测试(Fuzzing)技术来发现漏洞,以及如何应用加密技术来保护敏感数据。对于开发者而言,理解和掌握这些技术至关重要,能够有效降低程式被攻击的风险。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实际的代码示例,帮助读者理解抽象的概念,并能够将其应用于实际开发中。

评分

拿到《资讯与通讯系统之程式安全-资通安全专辑之十三(资通安全第2辑)》这本书,我立刻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专业气息。作为一名在科技行业工作多年的资深人士,我深知“程式安全”的重要性,它如同信息系统的“心脏”,一旦出现问题,整个系统就可能面临瘫痪的风险。这本书的命名方式——“专辑之十三”、“第2辑”,让我猜测它并非一本孤立的著作,而是某个庞大研究体系中的一环,这通常意味着作者在这一领域有着深厚的积累和持续的探索。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为我解答一些长久以来在程式安全方面存在的疑惑。例如,在快速迭代的软件开发环境中,如何才能保证程式码的安全性,尤其是在面对复杂多变的攻击手段时?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各种常见的程式安全漏洞的原理、检测方法以及有效的防御策略?我尤其关注的是,书中是否会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如Web应用、移动应用、嵌入式系统等,提供具有针对性的程式安全解决方案?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停留在理论讲解,而是能够提供一些实际的代码示例,甚至是一些自动化安全工具的使用指南,帮助读者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从而提升资讯与通讯系统的整体安全防护能力。

评分

《资讯与通讯系统之程式安全-资通安全专辑之十三(资通安全第2辑)》这本书,从书名就能感受到其专业性和系统性。作为一名对网络安全有着浓厚兴趣的爱好者,我一直关注着这个领域的发展动态。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资讯与通讯系统变得越来越复杂,程式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这一领域的绝佳机会。我尤其好奇的是,“专辑之十三”和“第2辑”这样的标识,是否意味着这本书是某个更大研究课题的延续,或者是对某一特定议题的深度聚焦?我希望书中能够涵盖程式安全的基础理论,并且能够深入探讨一些前沿技术在程式安全方面的应用和挑战。例如,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领域,程式安全面临着哪些新的问题?又有哪些创新的解决方案?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详实的案例分析,通过真实世界的安全事件来阐述程式安全的重要性,以及从中可以学习到的经验教训。此外,对于安全防护的策略,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建议,不仅仅是告知我们“有什么风险”,更能指导我们“如何防范”。

评分

《资讯与通讯系统之程式安全-资通安全专辑之十三(资通安全第2辑)》这本书,从书名来看,它直击资讯与通讯系统中最核心的“程式安全”环节。我作为一名对此领域充满求知欲的科技爱好者,深知程式的每一个字符都可能隐藏着潜在的安全隐患。这本书的“专辑之十三”和“第2辑”的后缀,让我联想到这可能是对程式安全某个细分领域进行的深度挖掘,或是对某一特定技术方向的系统性阐述。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剖析各种经典的程式安全漏洞,例如内存安全问题、逻辑漏洞、权限管理疏漏等,并提供清晰的原理讲解和代码层面的演示。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够探讨一些更高级的安全防护技术,如安全编码规范、代码审计工具的使用、漏洞扫描与修复流程的建立,甚至是如何构建一个成熟的安全开发生命周期(SDL)。对于我这样希望提升自身技术能力,并能在工作中实践安全编码的读者来说,一本能够提供详实技术细节和实操指导的书籍,将是极其宝贵的资源。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对程式安全的理解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并能为我的日常工作提供切实的帮助。

评分

《资讯与通讯系统之程式安全-资通安全专辑之十三(资通安全第2辑)》这本书,书名就极其吸引我,因为它直接点出了我工作中最关心的一个核心问题——程式的安全。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资讯与通讯系统已经深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程式的安全漏洞,往往是攻击者最容易突破的环节,其潜在的危害不言而喻。这本书的“专辑之十三”、“第2辑”的后缀,让我感觉它像是一套严谨的学术研究成果,暗示着作者在这一领域有着长期而深入的探索。我非常好奇书中会如何系统地梳理程式安全的各个方面,是会聚焦于web应用安全,还是移动应用安全,亦或是更底层的系统程式安全?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各种常见的程式安全漏洞,并提供清晰的成因分析和具体的修复建议。此外,我也希望书中能够探讨一些前沿的安全技术和发展趋势,例如DevSecOps的实践,如何将安全融入CI/CD流程,以及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来辅助程式安全分析。对于希望不断提升自身技术水平,并为构建更安全的信息系统贡献力量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个宝贵的学习资源。

评分

拿到《资讯与通讯系统之程式安全-资通安全专辑之十三(资通安全第2辑)》,我首先被它严肃的书名所吸引。作为一名在IT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从业者,我深知程式安全的重要性,它不仅仅关乎数据的完整性,更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声誉和用户的信任。这本书作为“资通安全专辑”的第十三辑,这绝对不是一个轻易获得的编号,它预示着作者在这一领域拥有着深厚的学术造诣和长期的研究积累。我迫切地希望书中能够解答我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诸多难题。例如,在面对日益复杂的网络攻击时,如何才能从源头上杜绝程式漏洞?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静态代码分析、动态代码分析以及交互式应用安全测试(IAST)等技术,并提供具体的实操指导?我尤其关注的是,对于一些新兴的程式语言和技术栈,如Rust、WebAssembly,以及Kubernetes等容器编排技术,它们在程式安全方面有哪些新的考量和解决方案?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贴近实战的案例,通过分析真实的安全事件,让我们能够更直观地理解程式安全的重要性,并从中吸取宝贵的经验教训,从而提升我们构建安全程式的能力。

评分

拿到《资讯与通讯系统之程式安全-资通安全专辑之十三(资通安全第2辑)》这本书,我首先联想到的是近期频繁发生的安全事件,这让我深刻体会到程式安全的重要性,它就像是信息系统的“免疫系统”,一旦失灵,后果不堪设想。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非常具体,直接点明了研究的范畴——“资讯与通讯系统之程式安全”,而且作为“资通安全专辑”的第十三辑,这让我对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充满了期待。我希望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能够深入到实际的代码层面,剖析那些隐藏在代码中的潜在风险。对于我这种在实际开发过程中经常需要考虑安全问题的工程师来说,能够直接从书中找到关于如何编写更安全的代码、如何进行有效的安全编码实践、如何识别和修复常见的安全漏洞的指导,将是极其宝贵的。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否会涵盖不同编程语言(例如Java、Python、C++等)在程式安全方面的一些独特之处和共通的原则?是否会详细讲解一些代码审计工具的使用方法,以及如何构建一个高效的代码安全审查流程?对于开发者而言,安全不应该是后期才考虑的问题,而应该贯穿整个开发生命周期,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们提供一个全面的安全开发框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