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教育园区导览手册

生态教育园区导览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生态教育
  • 园区导览
  • 自然教育
  • 环境教育
  • 科普
  • 户外学习
  • 亲子游
  • 旅游指南
  • 生态旅游
  • 教育实践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以深入浅出方式,系统的为您简易描述园区内常见之动、植物生态资源共 171种,民众在短时间内得以经历并比较「森林」、「草原」、「水塘」不同生态环境的特色与植物组成,让您的走访成为一趟知性的自然探索之旅。
绿色之径:当代生态实践与可持续生活指南 书籍简介 《绿色之径:当代生态实践与可持续生活指南》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地理区域的导览,而是一部面向全球公民的、深入探讨如何将生态智慧融入日常生活、社区建设乃至宏观经济体系的综合性手册。本书旨在提供一套全面、可操作的知识框架,帮助读者理解当前生态危机(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资源枯竭)的复杂性,并为构建一个更具韧性和可持续性的未来提供具体的路径和工具。 第一部分:生态认知的重构 本书的第一部分着眼于基础理论的更新与视角转换。我们首先探讨“生态”一词在21世纪的新含义,超越了传统自然科学的范畴,深入到社会生态学、复杂系统理论以及环境正义的交叉领域。 1.1 从“人与自然”到“人即自然”:关系重塑 本章批判性地审视了将人类视为自然界之外观察者的二元对立思维定势。我们引入了如“深层生态学”、“场所精神”等概念,强调人类活动与非人类世界是不可分割的连续体。通过对原住民生态智慧的考察,我们学习如何从“统治”自然转向“参与”自然,理解地方性知识在维护生态平衡中的关键作用。 1.2 气候危机与生物多样性丧失的系统性解读 本节深入分析了当前环境挑战背后的驱动力。这不是一份简单的科学报告,而是对经济结构、消费主义模式以及地缘政治如何共同加速环境退化的系统剖析。我们详细阐述了“临界点”(Tipping Points)理论在气候系统中的应用,以及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面临的社会经济压力。关键在于,我们强调问题的复杂性意味着解决方案也必须是多维度的。 1.3 循环经济与零废弃的哲学基础 本书探讨了从“线性经济”向“循环经济”过渡的内在逻辑和伦理基础。这不仅是关于回收和再利用的技术升级,更是一种价值观念的转变——将废弃物视为系统设计中的错误,而非必然产物。本章详细阐述了“摇篮到摇篮”(Cradle-to-Cradle)设计理念,并提供了评估产品生命周期的实用工具。 第二部分:日常生活的生态转型实践 实践是本书的核心价值所在。本部分将宏大的生态目标分解为个体、家庭和社区层面可立即实施的行动指南。 2.1 居住环境的生态升级:从能耗到“能量正益” 本章专注于可持续建筑和家居改造。内容涵盖了被动式设计原则、雨水收集系统、灰水处理以及地热能的有效利用。重点在于如何通过优化建筑围护结构和材料选择,使建筑从能源消耗者转变为能源的生产者(能量正益建筑)。我们提供了详细的材料选择指南,对比了本地可再生材料与高能耗工业材料的长期环境成本。 2.2 食物的政治学:重塑我们的餐盘 农业实践是影响全球生态健康的关键环节。本节详细介绍了再生农业(Regenerative Agriculture)的核心技术,如免耕、覆盖作物、轮作和土壤健康管理。我们不仅仅讨论有机种植,更深入到如何通过农业实践来固碳、恢复水文循环。此外,本书还提供了关于城市农业、垂直农场的可行性分析,并指导读者如何构建更短、更透明的食物供应链。 2.3 可持续的交通与流动性规划 本章探讨了超越私家车依赖的出行模式。内容包括高效的公共交通系统设计原则、城市慢行系统(步行和自行车道)的规划,以及电动交通工具的能源基础设施挑战。一个重要的讨论点是“15分钟城市”的概念,即如何通过合理的城市布局,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通勤需求。 第三部分:社区赋权与系统变革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目光投向群体层面,讨论如何通过社区协作和政策倡导来实现更深层次的社会变革。 3.1 社区韧性与地方互助网络 韧性(Resilience)是应对不确定未来的关键能力。本章介绍了如何建立社区层面的食物储备、能源共享系统和技能交换网络。我们分析了“时间银行”等互助经济模式在增强社区凝聚力和减少外部依赖方面的作用。关键在于建立信任和共享资源的基础设施。 3.2 政策倡导与环境治理的参与 理解环境政策的制定过程至关重要。本节指导读者如何解读地方规划文件、参与公共听证会,并有效地向决策者传达生态需求。我们提供了一套评估地方政府环境绩效的指标体系,鼓励公民成为积极的“环境监督员”。 3.3 生态经济学的探索:超越GDP的衡量标准 为了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新的衡量成功的标准。本章介绍了国民幸福指数(GNH)、绿色GDP核算以及“甜甜圈经济学”(Doughnut Economics)等替代性经济模型。目标是展示一个经济繁荣与生态健康可以并存的未来图景,而非零增长的僵化概念。 结语:未来塑造者的工具箱 本书的结语总结了行动的紧迫性与希望。它强调,生态转型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学习过程。通过结合知识的深度、实践的广度和社区的协作,每一位读者都能成为重塑我们共同未来的积极力量。本书提供的是一个持续演进的工具箱,而非一成不变的教条。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須說,《生態教育園區導覽手冊》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在於它傳達的一種「生態智慧」。它不只是在傳授知識,更是在引導我們去思考,去感受,去與自然建立更深的連結。書中有一段關於「大自然的啟示」的探討,它引用了很多動植物的生存智慧,來說明大自然是如何巧妙地解決各種生存難題。 例如,書中提到有一種植物,它的種子能夠在乾燥的環境中長時間保持活力,一旦遇到雨水,就會迅速萌發。還有一些動物,牠們能夠通過模仿其他動物的叫聲或行為,來躲避天敵。這些例子,都讓我驚嘆於大自然的無限創意和生命力的韌性。書中還鼓勵讀者去觀察,去發現,去從大自然中汲取靈感。它甚至還提供了一些「反思練習」,例如讓你記錄下你在園區裡看到的讓你印象深刻的景象,或者思考這些景象對你的啟示。 這種將閱讀變成一種體驗、一種與自己對話的過程,我覺得是非常難得的。書中的文字風格非常溫暖,有時像是一位智者在娓娓道來,有時又像是一位朋友在分享自己的心得。它讓我感覺到,學習生態知識,不應該是壓力,而是一種享受。它讓我開始用一種更謙卑、更敬畏的態度去面對自然,也開始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與自然和諧共處。這本書,真的不僅僅是一本導覽手冊,它更像是一本關於如何與世界連結的心靈指南。

评分

我一直以為,所謂的「生態教育」離我這個市井小民的生活很遙遠,大概就是環保人士的事情吧。但這本《生態教育園區導覽手冊》的出現,徹底顛覆了我的想法。它不只是一本介紹園區裡有什麼的書,更像是在跟我講述一群「生命」的故事。書中有很多關於「動物行為」的介紹,不是那種枯燥的學術名詞,而是用非常生動的筆觸,描寫了動物們在園區裡的生活點滴。 例如,書中有一段介紹了園區裡的松鼠,它詳細描述了松鼠如何儲存食物、如何躲避天敵、甚至還記錄了牠們之間有趣的互動。還有關於蝴蝶的介紹,它不僅描述了蝴蝶美麗的翅膀,更深入探討了牠們從卵到幼蟲、蛹、再到成蟲的整個生命週期,以及牠們在傳播花粉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我特別喜歡書中關於「生物的適應性」的篇章。它用了很多例子,來說明動物和植物是如何根據環境的變化,調整自己的生存策略。例如,有些植物會發展出特殊的根系來適應乾旱的土壤,有些動物則會發展出保護色來躲避獵食者。 這些內容,讓我感覺好像親眼目睹了生命力的頑強與智慧。書中的圖片也非常精彩,很多都是近距離拍攝,讓我看到了許多平常難以觀察到的細節。例如,一張關於螞蟻搬運食物的照片,畫面非常清晰,讓我看到了牠們如何分工合作,展現出驚人的組織能力。這種從「生命」的角度出發的介紹,讓我對園區裡的每一個生物,都產生了敬意和好奇。它讓我明白,我們所處的環境,是一個充滿了無數精彩生命的舞台。

评分

這本《生態教育園區導覽手冊》最讓我眼睛一亮的地方,絕對是它在「解說」方面的細膩度。它不是簡單的「這是什麼、那是什麼」的羅列,而是將每一個物種,甚至每一個現象,都置於一個更廣闊的生態脈絡中去解釋。例如,書中在介紹某種鳥類時,不只描述了牠的外觀和習性,更深入探討了牠與特定植物的共生關係,以及牠在遷徙過程中扮演的角色。我特別喜歡書中關於「生態鏈」的篇章,它用非常生動的圖解,展示了草食性動物、肉食性動物、分解者之間的相互依存關係。 而且,書中對於「環境保護」的倡導,也是非常巧妙且不生硬。它不是直接告訴你「不要亂丟垃圾」,而是透過介紹某些瀕危物種的困境,以及牠們棲息地遭受破壞的現狀,來引導讀者去思考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我記得有一段是關於台灣石虎的介紹,書中詳細說明了石虎的食性、繁殖習性,以及牠們為何面臨生存危機,例如棲息地破碎化、農藥的使用等等。這讓我感同身受,不再覺得環保是遙不可及的事情,而是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書中的文字風格非常流暢,有時像是一篇小散文,有時又帶點科普文章的嚴謹,但整體而言,都非常容易閱讀。它成功地將「教育」與「趣味」完美結合,讓我讀起來津津有味,不知不覺就學到了許多知識。

评分

哇,拿到這本《生態教育園區導覽手冊》真的是太意外的驚喜了!身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台灣人,平常就對家鄉的山林溪水充滿了好奇,但礙於資訊不夠全面,或是常常只看得到皮毛,總是覺得少了點什麼。這本手冊的出現,就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嚮導,帶著我重新認識這片熟悉的土地。 一開始翻開,我最喜歡的部分就是它對於園區內各種植物的介紹。不只是列出名字,更深入地描繪了它們的生長習性、在哪個季節開花結果、甚至還有一些當地原住民的傳統用途。像是書中詳細介紹了台灣油杉,我以前只知道它是台灣特有的珍貴樹種,但透過這本書,我才了解到它如何在特定的濕度與光照下生長,以及它在生態鏈中的重要角色。還有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草,書中也一一細數,配上精美的插圖,讓我驚覺原來身邊藏著這麼多生命力旺盛的寶藏。更讓我感動的是,書中並沒有使用過於艱澀的學術用語,而是用一種平易近人,甚至帶點故事性的方式來呈現,讓即使是對生態學不太熟悉的讀者,也能輕鬆進入狀況。例如,它在介紹某種蕨類時,會順道講述一段與之相關的民間傳說,或是它如何被早期農民運用,這種結合人文歷史的敘事方式,讓知識的傳遞不再枯燥乏味,反而充滿了溫度與趣味。

评分

拿到這本《生態教育園區導覽手冊》,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來,我身邊有這麼多值得我去認識的東西」。我常常覺得自己生活在都市的叢林裡,對大自然的了解僅限於公園裡的花草樹木。但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了一扇通往更廣闊、更深刻的生態世界的大門。 我特別喜歡書中關於「園區的歷史與演變」的介紹。它不只是單純地介紹園區的地理位置,而是回溯了這片土地的過去,例如它曾經的生態樣貌,以及歷代人們如何與這片土地互動。書中提到,這片園區在早期曾經是農田,後來經過生態復育,才逐漸恢復了原有的自然風貌。這種歷史的敘事,讓我感覺到每一個地方都有它自己的故事,每一個物種的出現,都經過了漫長的演化。 更讓我感動的是,書中還探討了「人類活動對生態的影響」。它沒有用說教的語氣,而是用客觀的數據和案例,展示了過度開發、污染等等行為,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傷害。例如,書中提到某種水生昆蟲,由於水質的惡化,數量急劇減少。這種具體的例子,比空泛的口號更能引起我的反思。它讓我明白,保護生態,並不是為別人做,而是為了我們自己,為了我們的後代。書中的文字簡潔有力,圖文搭配得當,讓我在閱讀過程中,能夠不斷地獲得新的啟發。它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與自然的關係,並思考自己能為這片土地做些什麼。

评分

坦白說,拿到《生態教育園區導覽手冊》之前,我對「生態教育」這四個字,總是有種距離感。感覺好像是給學校老師或研究人員看的東西,離我的日常生活有點遠。但這本書完全打破了我的這種刻板印象!它用一種非常貼近我們生活的方式,來介紹園區內的生態。例如,書中有一部分是關於「我們身邊的昆蟲」的介紹,裡面列舉了很多在公園、甚至家裡陽台就可能看到的昆蟲,像是瓢蟲、蝴蝶、獨角仙等等。它詳細介紹了這些昆蟲的特徵、生活習性,以及它們對環境的影響。我以前都覺得這些小蟲子沒什麼特別的,但看完這本書,我才發現原來牠們身上藏著這麼多奧妙。 最讓我驚喜的是,書中還提供了一些「動手做」的建議。例如,如何利用園區內的落葉和樹枝,搭建一個簡易的昆蟲旅館;或者如何利用廚餘,製作簡單的堆肥。這些建議都非常實用,而且不需要太複雜的工具或材料,我真的可以在家裡嘗試。書中的圖文並茂,許多照片都拍得非常清晰,而且角度很獨特,讓我看到了很多平常沒注意到的細節。例如,有一張照片是瓢蟲正在捕捉蚜蟲的瞬間,畫面非常生動。這種貼近生活的內容,加上簡單易懂的說明,讓我感覺生態教育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學術,而是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讓我對身邊的環境,有了全新的認識和感受。

评分

《生態教育園區導覽手冊》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對於「季節變化」的細膩描繪。我們都知道台灣有四季,但對於一個普通遊客來說,很多時候就是走馬看花,很難真正體會到大自然隨著時間流轉而呈現出的不同風貌。這本書就像一本「四季生態日誌」,它會根據不同的季節,推薦適合參觀的景點,以及能夠觀察到的動植物。 例如,在春天,書中會推薦大家去尋找剛冒出嫩芽的樹木,以及春季開花的野花。它會詳細介紹哪些植物在這個季節最為活躍,以及有哪些鳥類會在這個時候築巢、育雛。到了夏天,書中則會引導讀者去觀察水生植物的生長,或者聽聽夏日夜晚的蟲鳴。它甚至還會提醒大家注意防曬、補充水分,非常貼心。而到了秋天,書中則會聚焦於變色的葉子、成熟的果實,以及準備遷徙的候鳥。到了冬天,則會介紹在嚴寒中依然堅韌的植物,以及冬季常見的留鳥。 這種按照季節來規劃導覽的內容,讓我覺得每一次到訪園區,都能有全新的體驗。而且,書中提供的觀察技巧也非常實用。例如,在觀察鳥類時,它會建議我們如何利用聽覺、如何保持安靜、以及如何選擇合適的觀察點。這種從細節著手的引導,讓我感覺自己不再是個被動的參觀者,而是真正能與大自然互動的探索者。書中的文字流暢,充滿了對大自然的熱愛,讓我讀起來也覺得心情愉悅,非常期待下一次的到訪。

评分

拿到《生態教育園區導覽手冊》的時候,我以為它就只是一本介紹動植物的圖鑑。但翻開之後,我才發現它遠不止於此。它是一本充滿了「故事」的書。書中有很多關於「在地文化與生態」的連結。例如,書中會介紹當地原住民如何利用園區內的植物來製作藥材、食物,以及他們對自然萬物的敬畏之情。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關於「台灣欒樹」的介紹。它不僅描述了台灣欒樹美麗的黃色花朵和紅色的果實,還講述了這種樹木在台灣民間的傳說,以及它在季節變化中所扮演的「行事曆」的角色。書中提到,台灣欒樹開花時,代表著秋天的到來;而當果實結實累累時,則預示著寒冬的臨近。這種將自然現象與人文習俗結合的介紹方式,讓我感覺非常親切。 此外,書中還探討了「生態旅遊」的理念。它強調了如何在欣賞自然美景的同時,盡量減少對環境的影響。書中提供了一些實用的建議,例如如何正確地觀察動物,如何避免干擾牠們的生活,以及如何選擇對環境友善的旅遊方式。這種將生態知識與旅遊實踐結合的內容,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具有知識性,更具有實踐性。它讓我明白,我們可以透過旅遊,來更深入地了解和體驗自然,同時也為保護自然盡一份力。書中的圖片質量很高,很多都捕捉到了動物的動態和植物的細節,讓人愛不釋手。

评分

老實說,我一直以為生態教育園區就是走走看看,拍拍照,最多就是聽聽解說員說幾句話。但這本《生態教育園區導覽手冊》徹底顛覆了我的觀念!它不只是一本「看」的書,更是一本「玩」的書,甚至是一本「學」的書。書中規劃了幾條不同難度的導覽路線,我最喜歡的是「親子探險路線」。這條路線結合了許多互動式的學習活動,例如尋找特定葉片的形狀、辨識鳥類的叫聲、甚至還有觀察昆蟲的小遊戲。光是看書中的描述,我就能想像我的孩子們會多麼興奮。書中還提供了許多「小知識」欄位,用可愛的插圖和簡潔的文字,解釋一些常見的生態現象,例如為什麼有些樹葉會變紅,或者不同昆蟲的食性有什麼差異。我最印象深刻的是一個關於「落葉的功用」的小單元,它詳細說明了落葉如何分解,提供土壤養分,最終滋養新的生命。這種將複雜的生態循環,轉化為孩子們容易理解的圖文,真的是太厲害了。 更別提書中還附贈了幾張園區地圖,並且在地圖上標示了許多「觀察點」。每個觀察點都對應到書中的某一頁,詳細介紹了在那裡可以觀察到的動植物。這真的大大提升了導覽的效率和深度。我再也不用憑感覺亂逛,而是能有目標地去尋找那些隱藏在角落裡的生命。而且,書中的文字語氣非常友善,就像一位熱心的朋友在跟你分享他的珍藏,沒有任何說教的意味,而是充滿了引導和鼓勵。它讓我感覺到,探索生態不再是功課,而是一場充滿樂趣的冒險。

评分

這本《生態教育園區導覽手冊》最讓我驚豔的地方,就是它對於「微生物」這個肉眼幾乎看不見的世界的介紹。我以前總覺得生態就是大樹、小鳥、蝴蝶這些比較明顯的生物,但書中卻用很篇幅的介紹,讓我們了解到,在我們腳下、在空氣中,甚至在我們體內,都存在著一個龐大而活躍的微生物世界,而它們對整個生態系統的運轉,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書中詳細介紹了土壤中的微生物,例如細菌、真菌等等,它們如何分解有機物,為植物提供養分。還有水中微生物,它們如何淨化水源,維持水質的健康。甚至還有一段關於「共生關係」的介紹,它說明了有些微生物是如何與其他生物建立互利共生的關係,例如幫助植物吸收養分,或者保護動物免受病菌侵害。 最讓我感到不可思議的是,書中還提到了一些與微生物相關的「小實驗」,例如如何在家裡簡單觀察酵母菌的活動,或者如何製作優格。雖然我還沒有親自嘗試,但光是看到這些內容,就讓我覺得非常有趣。它讓我知道,即使是那些看不見的微小生命,也同樣充滿了生命的奧秘。書中的圖片,雖然無法直接展示微生物的形態,但透過一些圖解和示意圖,也能夠幫助我們理解它們的功能和作用。這種將人們容易忽略的微生物世界,通過圖文並茂的方式呈現出來,真的是非常獨特且有意義。它讓我對「生態」的定義,有了更廣闊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