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首本完整介紹潘玉良的生活、藝術與專論的畫冊,以大開本細密呈現世紀初中國女畫傢的溫柔與叛逆
150張代錶作品、3篇專論、生平年錶與照片選輯,圖文相輔地顯影畫魂獨立自主、勇於開創的性格與藝術
潘玉良(1895-1977),這位中國近代美術史上的傳奇女畫傢,活著的時候一生命運坎坷,但她卻以桀驁不馴和獨立不羈的人格,嚮傳統與世俗宣戰,不但淡化瞭自身的悲劇命運,也將自己的生命提昇到一種高度,昇華成為藝術。
潘玉良原名陳秀清,1895年齣生於揚州,父母早逝,十三歲時即被賣到安徽蕪湖,淪落風塵,後幸得時任蕪湖海關監督的潘贊化先生為其贖身,並與潘贊化結為伉儷。為報答潘贊化的相救之情,知遇之恩,她把自己改名為潘玉良。婚後她利用暇時讀書識字,並嚮鄰居、上海美術專科學校的洪野教授學習繪畫;1918年考入上海美專,師從王濟遠、硃屺瞻等名師;1923年考取官費赴法留學,就讀於裏昂國立美專、巴黎國立美術學院,後轉入義大利羅馬國立美術學院,成為該院第一位中國女畫傢;1928年學成迴國,相繼任教於上海美專、上海新華藝專、南京中央大學藝術係,與王濟遠、龐薰?、徐悲鴻等名傢共事。為繼續探索藝術的真諦與奧妙,1937年她二次重返法國,開始瞭長達四十年客居異鄉生活,直到1977年逝世。(引自《潘玉良》序一,安徽省博物館鬍欣民館長。)
至今,潘玉良的藝術創作已備受世人肯定,不但各大美術館展齣她的作品、人們為她寫書立傳、生命的故事也被拍成電影,而她的畫作,目前在拍賣場上更是屢創傲人佳績。以上這些她身後的種種榮耀,已足以與任何一位同時代的傑齣藝術傢一較長短。那麼,現在要怎麼去看她呢?是世人已經還給瞭她一個公道?還是因為她這樣的故事節拍,正符閤瞭人們心目中所謂「藝術傢」應有的氛圍?而推長瞭潘玉良的身價?
其實藝術本身騙不瞭人,故事終究是點綴,如果潘玉良的藝術不能動人,在她辭世不過卅年後的今天,又豈能輕易替她築起這道榮耀的門牆?
潘玉良的創作主要包括:彩墨、油彩,也做白描、雕塑等,但是她的人體繪畫尤其獨樹一格,令人過目難忘。法國東方藝術專傢柯孟德對潘玉良鑽研頗深,他提到:「由於某些文化上的因素,裸體在中國畫作裏是一個絕少觸碰的主題,身體是個人隱私的一環。……然而在潘玉良的作品中,作者對女性的身體賦予瞭一個特殊的重要性,無論在産齣的數量上還是在畫幅的尺寸上,這些作品都可集結而成一個匯編,其中包括瞭種種不同的態度、位置和姿勢。這些姿態有時顯得有些冷漠,有時則錶現得相當特殊,這是由於所採取的角度不同所緻,這些不同的角度對一係列的私密付予瞭生命。」--引自柯孟德〈潘玉良--從上海到巴黎畫派〉。
藝術傢齣版社編印的「華裔美術選集」係列,繼常玉、硃德群之後,第三本推齣瞭潘玉良;本書是由觀想藝術公司取得授權後交由藝術傢齣版社齣版。全書內容則包括有三篇專文、一百五十幅畫作圖版、兩篇附錄,以及年錶大事記和生平圖版選集。圖版部分再分為(一)大好風光,(二)人生肖像,(三)曼妙女子,(四)民俗風情四項大類,配以解說;這樣的安排,是為瞭方便讀者可以全方位欣賞或收藏閱讀潘玉良一生最重要的代錶性圖版,將潘玉良的藝術帶迴傢。
序一融中西畫於一冶的中國傳奇女子∕鬍欣民
序二嚮偉大的女性畫傢潘玉良緻敬∕徐政夫
專文
潘玉良—從上海到巴黎畫派∕柯孟德
從修復的潘玉良油畫作品中,解讀她一生中的點滴事∕賈德芳
潘玉良在藝術上的成就——由鞏俐主演「畫魂」一片憶潘玉良∕傅維新
作品與解說∕觀想藝術提供
第一章大好風光
靜物
風景
動物
貓咪主題
第二章人生肖像
自畫像
其他
第三章曼妙女子
水墨
白描
油畫
母愛主題
第四章民俗風情
附錄
名傢限量版畫的收藏與投資價值∕陸潔民
潘玉良畫作十大拍賣成交紀錄
文獻資料
潘玉良生平與時代大事年錶
潘玉良生活記錄選輯
第八段評價: 《潘玉良》這本書,讀起來有一種沉浸感,仿佛置身於那個動蕩的時代,親眼見證一位女性的崛起。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引人入勝,他/她並沒有簡單地羅列事實,而是通過生動的描寫,將潘玉良坎坷的人生經曆,以及她對藝術的執著追求,展現得淋灕盡緻。我特彆被書中對她早期生活睏境的描寫所打動,那些經曆,充滿瞭屈辱和掙紮,但潘玉良卻展現齣瞭驚人的韌性。 書中對於潘玉良藝術生涯的描寫,更是讓我印象深刻。她不滿足於現狀,不斷地挑戰自己,學習新的技法,探索新的錶達方式。我尤其喜歡她將東西方藝術融閤的嘗試,這在當時的藝術界是相當具有創新精神的。她筆下的人物,無論是自畫像還是模特,都充滿瞭生命力和情感,仿佛在訴說著她們各自的故事,也訴說著潘玉良自己的心路曆程。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女性如何憑藉自己的纔華和毅力,超越時代的局限,實現自我價值。潘玉良的人生,是對生命堅韌不拔,對藝術不懈追求的最佳詮釋。
评分第一段評價: 最近讀瞭《潘玉良》這本書,老實說,在翻開之前,我對潘玉良這個名字僅有模糊的印象,大概知道是一位畫傢,但具體生平,尤其是她的人生軌跡和藝術風格,都知之甚少。這本書的齣現,就像是在我眼前打開瞭一扇塵封的窗戶,讓我得以窺見一位傳奇女性波瀾壯闊的一生。作者在敘述上相當細膩,仿佛親曆一般,將潘玉良從一個身世飄零的青樓女子,一步步走嚮藝術殿堂的艱辛曆程,描繪得淋灕盡緻。書中對於她所處的時代背景,包括民國初年的社會風貌、思想的激蕩,以及女性在那個時代所麵臨的種種睏境,都有深刻的描繪,這使得潘玉良的個人命運與宏大的時代背景緊密地聯係在一起,讀來不禁讓人扼腕嘆息。 我特彆被書中對於潘玉良在藝術創作上的執著所打動。她不僅僅是為瞭生存而繪畫,更是將繪畫視為生命中最重要的寄托和錶達方式。那些關於她如何學習、如何摸索、如何突破自己局限的描寫,讓我看到瞭一個藝術傢真正的靈魂。她不畏權勢,不懼流言,用自己的畫筆勇敢地挑戰著當時的審美標準和社會觀念。書中所描繪的她對色彩的敏感,對人體綫條的精準把握,以及她畫作中流露齣的那種獨特的東方韻味與西方技法的融閤,都讓我對她作為一位藝術傢的纔華有瞭更深的認識。讀完這本書,我甚至産生瞭一種想要親自去美術館,去親眼看看她的作品的衝動。她的人生,與其說是一部傳記,不如說是一部關於生命頑強綻放,關於藝術如何超越苦難的史詩。
评分第二段評價: 《潘玉良》這本書,帶給我的衝擊是相當大的。一開始,我以為這隻是一個關於藝術傢生平的流水賬,但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自己完全錯瞭。作者以一種非常冷靜又充滿情感的筆觸,將潘玉良坎坷的人生,尤其是她作為女性所經曆的那些不公和掙紮,展現得淋灕盡緻。書裏對於她早年的經曆,那些充滿屈辱和無奈的片段,讀起來讓人心疼。一個年輕的女子,在那個時代,身不由己地被捲入各種漩渦,但她卻始終沒有放棄對生命的渴望和對美的追求。 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她藝術生涯的詳細梳理。從她如何在睏境中學習繪畫,到她如何遠赴海外深造,以及她迴國後所麵臨的挑戰,都寫得非常詳實。我能感受到她內心深處對藝術的那份純粹和熾熱,她並非僅僅是為瞭成名,更是一種發自內心的錶達欲望。書中所提及的她畫作中的一些細節,比如她對人物神態的捕捉,對光影的運用,都讓我對她作為一位畫傢有瞭更立體更深刻的認識。她筆下的人物,無論是自畫像還是模特,都帶著一種獨特的生命力和情感,仿佛在訴說著她自己的故事。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潘玉良,更是關於那個時代無數個身處底層卻不甘命運的女性的縮影,她們用自己的方式,在時代的洪流中努力地活著,努力地發齣自己的聲音。
评分第三段評價: 讀完《潘玉良》,我腦海中浮現的畫麵是色彩斑斕卻又帶著淡淡憂傷。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巧妙,將一個女性從屈辱的過往蛻變成國際知名畫傢的曆程,寫得如電影般流暢且富有張力。我印象最深的是,書中並沒有迴避潘玉良人生中那些陰暗和痛苦的時刻,反而選擇瞭一種坦誠的麵對,這使得這個人物更加真實,更加有血有肉。她並非完美的聖人,而是一個有七情六欲,有痛苦有掙紮的普通人,隻是她比大多數人更能承受,更能堅持。 讓我感到振奮的是,書裏詳細描寫瞭她如何在一次又一次的打擊中重新站起來,如何在睏境中尋找學習和進步的機會。她對藝術的那份癡迷,那種不撞南牆不迴頭的執拗,真的令人肅然起敬。作者在描繪她的畫作時,也用瞭大量的篇幅,讓我能夠通過文字去想象她筆下的世界。她筆下女性的身體,不是簡單的寫實,而是充滿瞭情感和力量,甚至帶有一種挑戰傳統的意味。這種藝術上的大膽嘗試,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無疑需要巨大的勇氣。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女性的堅韌和力量,她證明瞭,即使身處最黑暗的角落,隻要心中有光,就能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嚮,並且綻放齣最耀眼的光芒。
评分第七段評價: 在讀《潘玉良》這本書之前,我對這位畫傢的瞭解,就像是在黑暗中摸索,知道有一個名字,卻看不清她的全貌。這本書的齣現,就像是一盞明燈,照亮瞭她的人生軌跡,也讓我看到瞭她藝術世界的多彩。作者的文筆非常流暢,他/她以一種近乎傳記的方式,將潘玉良從童年的不幸,到青樓的經曆,再到她藝術生涯的崛起,娓娓道來,絲絲入扣。 我非常欣賞書中對於她藝術創作過程的深入描寫。她對色彩的敏銳感知,對人物情感的細膩捕捉,以及她大膽的構圖和筆觸,都讓我對她作為一位藝術傢有瞭更深的認識。書中提到她的一些代錶作品,並對其進行解讀,讓我能夠通過文字去想象和感受她的藝術魅力。潘玉良的人生,充滿瞭挑戰和苦難,但她卻從未放棄對藝術的追求,反而將這些經曆化為創作的源泉。她用自己的畫筆,錶達瞭女性的堅韌、美麗和力量,為當時的藝術界注入瞭新的活力。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傳記,更是一份關於生命不屈不撓、關於藝術永恒魅力的贊歌。
评分第六段評價: 《潘玉良》這本書,給我最深的感受是,一個女人,如果擁有堅強的內心和對藝術的執著,她可以對抗多少命運的不公。作者以一種極其深沉且充滿敬意的筆觸,勾勒齣瞭潘玉良從一個身世不幸的女子,蛻變成一位國際知名的畫傢的漫長而艱辛的道路。書中對她早年經曆的描寫,雖然讀來令人心痛,但卻展現瞭她身上那種不屈不撓的生命力。 讓我特彆著迷的是,書中對潘玉良藝術創作的細緻闡述。作者不僅介紹瞭她師從名傢,學習西方繪畫技法,更強調瞭她如何將東方的審美情趣融入其中,形成瞭獨樹一幟的風格。讀到她如何大膽描繪女性身體,挑戰當時的社會規範時,我為她的勇氣感到由衷的贊嘆。她不僅僅是在畫畫,更是在用畫筆訴說女性的內心世界,錶達女性的尊嚴。書中關於她幾次重要的展覽和藝術評價的描述,也讓我看到瞭她在藝術界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她所經曆的贊譽與爭議。這本書讓我明白,一個人的價值,不在於齣身,不在於外界如何評價,而在於她能否堅持自己的熱愛,能否用自己的方式去綻放生命的光彩。
评分第四段評價: 《潘玉良》這本書,對我來說,與其說是一本傳記,不如說是一部關於女性覺醒和自我實現的史詩。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將潘玉良從一個被命運擺布的弱女子,一步步成長為一位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藝術傢的過程,描繪得繪聲繪色。我被書中關於她早期生活中的種種磨難所深深觸動,那些經曆,換作一般人,可能早已被壓垮,但潘玉良卻從中汲取力量,最終找到瞭自己的人生方嚮。 書中對於她藝術道路的探索,寫得尤為精彩。我能感受到她對繪畫的熱愛,那種超越物質和名利的純粹追求。她不僅學習西方繪畫技巧,還將中國傳統的藝術元素融入其中,形成瞭自己獨特的風格。這種跨文化的融閤,在當時的藝術界是相當具有前瞻性的。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她如何剋服外界的質疑和偏見,堅持自己藝術理念的描寫。她並非一個被動的接受者,而是一個主動的創造者,她用自己的作品,為女性藝術發聲,為生命的尊嚴呐喊。讀完這本書,我深深地感受到,一個人即使齣身卑微,經曆坎坷,隻要擁有堅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一定能夠書寫屬於自己的輝煌篇章。
评分第十段評價: 《潘玉良》這本書,給我帶來的震撼是多方麵的。首先,作者以一種非常樸實而真誠的筆觸,為我們展現瞭一個女性在時代洪流中的奮鬥曆程。潘玉良的人生,充滿著坎坷與不幸,但她從未嚮命運低頭,反而用自己的雙手,為自己創造齣瞭一條通往藝術殿堂的道路。 我尤其贊賞書中對她藝術創作的深入解讀。她並非照搬西方的技法,而是將其與中國傳統的審美相結閤,形成瞭獨樹一幟的風格。她筆下的人物,無論是色彩的濃烈還是情感的錶達,都充滿瞭生命力,展現瞭她作為一位藝術傢的獨特視野。她大膽地描繪女性身體,這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無疑需要極大的勇氣,而她卻做到瞭,並且用自己的作品,挑戰瞭傳統的性彆觀念。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女性的堅韌、纔華和不屈的精神。潘玉良的人生,是一部關於生命力頑強綻放,關於藝術超越苦難的史詩。它激勵著我們,即使身處逆境,也要堅持自己的夢想,用自己的方式去創造屬於自己的價值。
评分第五段評價: 坦白說,在讀《潘玉良》之前,我對這位畫傢的瞭解僅限於報章雜誌上的隻言片語,印象中是一個帶著點神秘色彩的民國女性藝術傢。然而,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原有的認知,它像一本厚重的畫捲,徐徐展開瞭一個女人跌宕起伏的一生,以及她那不屈的藝術靈魂。作者的敘事風格非常有感染力,他/她並沒有將潘玉良塑造成一個完美無瑕的偶像,而是細緻地描繪瞭她作為一個女人,在那個特定曆史時期所承受的巨大壓力和痛苦。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對於潘玉良在藝術上的“野心”和“執著”的刻畫。她不僅僅滿足於當時的安逸,而是不斷地尋求突破,挑戰自我。無論是她在國內的學習,還是遠赴法國深造,都展現瞭她對藝術的渴望和追求。作者在描述她創作過程的細節時,也花瞭不少筆墨,讓我仿佛看到瞭她如何在畫布上揮灑色彩,如何用畫筆塑造人物。她筆下的人物,無論是濃烈的情感還是細膩的筆觸,都充滿瞭生命力。這本書讓我明白瞭,真正的藝術,往往源於對生活最深刻的體驗和感悟,而潘玉良,無疑是一位將生命中的苦與痛,都轉化為藝術養分的偉大女性。
评分第九段評價: 在我閱讀《潘玉良》這本書之前,我對這位畫傢的瞭解,更多的是來自於一些零散的片段,知道她是一位在中國近現代美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女性藝術傢。而這本書,則為我提供瞭一個完整而深刻的視角,去理解她的人生,理解她的藝術。作者的文筆細膩而富有力量,他/她不僅僅是在講述一個故事,更是在解剖一個靈魂,揭示一個藝術傢如何從生命的泥沼中掙脫齣來,綻放齣耀眼的光芒。 我被書中對潘玉良藝術創作過程的細緻描繪所深深吸引。她對色彩的運用,對綫條的把握,以及她作品中流露齣的那種既有東方韻味又不乏西方現代感的獨特風格,都讓我嘆為觀止。書中多次提到她大膽描繪女性身體,挑戰社會傳統觀念,這不僅僅是藝術上的突破,更是女性意識覺醒的體現。潘玉良的人生,充滿瞭挑戰和不公,但她卻用自己的畫筆,書寫瞭一部關於生命頑強綻放,關於女性力量的傳奇。這本書讓我深刻地認識到,偉大的藝術,往往源於對生活最深刻的體驗和對生命最真摯的關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