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尘埃
The Secret Life of Dust: From the Cosmos to the Kitchen Counter, the Big Consequences of Little Things
◎《时代》《芝加哥论坛报》《新科学家週刊》《週日泰晤士报》好评推荐
◎英国艾凡提斯科学图书大奖(Aventis Prize for Science Books)决审好书
◎美国亚马逊网路书店年度最佳科普书
如果《感官之旅》曾让你耳目一新,
霍姆兹的尘埃之旅,将再次改写你的感官经验。
一场转换视野的阅读飨宴,邀请你,接收那向来被忽略遗忘的讯息。
这些看不见,却又无所不在的尘埃,将改变你看世界的眼光。
汉娜.霍姆兹(Hannah Holmes)◎着
陈芝仪◎译
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资深研究员 程延年◎审订推荐
奇妙的尘埃
脍炙人口的好书。霍姆兹的书值得与你书架上黛安.艾克曼与约翰.麦考菲的名作并列。
——《芝加哥论坛报》
你再也不会瞧不起尘埃。汉娜.霍姆兹写出我最爱的作品类型——以平凡的事物作为题材,挖掘题材背后不只对人类生活,而且扩及对整个宇宙的重要性。
—— 奈尔.泰森博士,海顿天文台馆长
令人心醉神驰的尘埃之旅
你喜欢深唿吸吗?多作几次吧!因为读完这本书之后,你可能很久都不想作深唿吸!
肉眼看不见的尘埃微粒,其实遍布在我们四周。
它并非微不足道:小至水气凝结形成降雨,大至星球的形成和消灭,都与尘埃有关。而生物的灭绝、城市的消失、地球气温上升、沙尘暴……更与尘埃脱不了关系。
霍姆兹亲身走访各领域专家,探索尘埃的奇闻轶事,包括收集太空尘埃与冰河尘埃的巧妙装置、戈壁沙漠恐龙灭绝的过程推演、亚洲沙尘暴快递到美洲的路线追踪、让科学仪器意外跳表的「企鹅微粒」……展页拜读,无不惊叹连连!
霍姆兹文笔清新幽默,字里行间流露着对自然的孺慕与关怀之情,难怪能与自然作家黛安.艾克曼及地质作家约翰.麦考菲齐名,备受读者的激赏与期待。
作者简介
汉娜?霍姆兹 Hannah Holmes
科学与自然历史作家,曾参与Discovery Channel网站的「现场报导」单元,前往世界各地探险,包括去蒙古戈壁沙漠寻找恐龙化石、在加勒比海的蒙赛拉特火山目睹火山爆发后的景象、搭乘研究船在太平洋上漂浮。作品广见于《洛杉矶时报》《纽约时报》《国家地理旅游家》等,并参与公共广播电台的「地球生活」(Living on Earth)节目与Discovery Channel网站的「科学生活」(Science Live)单元,近作为《郊区的野生动物》。
审订者简介
程延年博士
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地质学组资深研究员,研究论文分别发表于英国《自然》(Nature)、美国《科学》(Science)、德国《自然科学》(Naturwissenschaften)等期刊。科普文章登载于《科学月刊》冥古书斋讲古专栏。
译者简介
陈芝仪
阳明大学生命科学系毕业,曾任《科学月刊》主编,译有《AFTER MAN——人类灭绝后支配地球的奇异动物》(如何出版)。
这趟不寻常的旅程,将带我们探索看似不起眼的凡俗之物:尘埃。
作者以探索宇宙星球揭开序幕,然后横跨戈壁沙漠的化石宝藏,接着钻探南极洲冰蕊,最后再深入客厅沙发阴暗的底部,追索尘埃的踪迹。放心,这趟旅程一点也不寂寞,同行的还有一群极富创意与活力的尘埃科学家,他们将揭开尘埃对地球生态所造成的破坏,以及其令人称奇的魔力。
天空是干净的?
事实:整个地球上空的高处都覆盖着一层薄薄的飞沙。
雨后的空气最清新?
事实:空气里本来就充满孢子。下过雨后,更有成千上万的孢子充斥在空气中。
陨石只会掉落在特定的地点?
事实:星际尘埃每天都在持续掉落。每天,大约每一平方公尺的地面就会接收到一颗星尘。
陆地的尘埃比较多?
事实:空气中有三十亿吨的微粒来自全世界的海洋——比沙漠沙尘还要多。
各界好评
推荐序 微不足道?——一个崭新科学领域的探索 程延年
前言 地球新闻播报员
第一章 沙尘的世界
数量惊人的微粒.百分之一,万分之一…….不可或缺的小东西.
人类与尘埃.聚众进袭.过去与未来
第二章 星辰的生死轮回
碎片的凝聚.遥想星际尘埃.孕育星球.太阳的成形.地球的诞生
第三章 轻巧神祕的星尘雨
遥远的旅程.造访地球.捕捉星尘的猎人.如获至宝.
身世之谜.抽丝剥茧.星星的传承
第四章 恐龙灭绝与沙尘暴
洪荒时代.被掩埋的古老历史.制造沙尘.漫天狂潮.
沙尘暴疑云.现场重建
第五章 腾腾上升的烟云
沙尘袭击.企鹅微粒.空气中的小生命.御风飞行.
渡鸦的交易品.纵火成瘾.污浊上路
第六章 风中尘埃无国界
向东飘移的沙流.沙尘笼罩.尘埃猎人.空中河流.亚洲快递.
落归异乡.小甘迺迪的悲剧.来自撒哈拉.全球一体
第七章 冰河与尘埃
南极冰蕊.冰中微粒.弦外之音.沙尘的把戏.身世比对.
风的影响.珍贵的冰蕊.有待证实的学说.浮游生物的角色.
硫粒子与二氧化碳.不能降雨的云朵
第八章 沙尘雨,直直落
加勒比海的滋养.绝地生命.海底电梯.神奇肥料.珊瑚瘟疫.
青霉菌预报.唿吸道里的战争.愈小愈危险?
第九章 隔壁来的讨厌鬼
危险的结晶.与石棉比邻.顽强的石英粉末.煤尘杀手.
生物微粒的侵扰.农场危机四伏.细小物体的巨大灾难.
木乃伊的肺.意想不到的尘害
第十章 室内的隐形杀手
登堂入室.扫帚与吸尘器.「伪」清洁用品.狡猾的爽身粉.
烟雾弥漫厨房.温水里的房客.屠城木马.婴儿吸尘器!.
霉菌部落.勤奋的尘蹒.住家的尘埃生态圈.
退化与进化.卫生假说
第十一章 一切都回归尘埃
火葬的奇想.骨灰的创意去处.地球的可能结局.终极命运
延伸探索 网站相关资料
微不足道?——一个崭新科学领域的探索
程延年(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地质学组资深研究员)
出版这本书的中译本,是一项大胆的挑战。全书译文逾十五万字,没有一张附图。那也不足为奇,探究奇妙尘埃的私密一生,本来就很难用任何影像加以捕捉。身为灵长类的我们,是容易被视觉引导的动物,这本书诚然在考验并测试中文读者,对科普书的阅读潜力与品味。
二○○一年,这本书一上市,就获评为Amazon.com年度科普好书。接着成为英国科学书籍Aventis奖的最终入围者,该年度这项大奖最后落入鼎鼎大名的史蒂芬.霍金(Stenphen Hawking)手中。借此我们应可体会,这本书是如何受到媒体与广大英文读者的青睐了!
全书从戈壁沙漠恐龙挖掘的探险之旅开始。红尘滚滚,历久而难以洗净尘世的混浊,这现象触动了作者最敏锐又纤细的神经。尘埃无所不在,但它们真是一群微不足道的小家伙吗?喔,那可不是!尘埃的世界里,隐藏着天大的祕密,直到最近,科学家们才逐渐拨开迷雾,参悟其中既迷人又难以捉摸的祕辛。这个全然崭新的科学领域,对我们绝大多数的读者来说,还真是前所未闻呢。写这篇序文,我曾一度想用另一个标题以彰显其境界:一沙一世界,一花一佛陀。很东方!
对于尘埃的深刻感受,是源自孩子们在幼稚园时期过敏性体质的梦魇,原来过敏原正是无所不在的尘埃!读者可以在第十章「室内的隐形杀手」一探究竟。当文明腾升、都市化成形,人们窝居在水泥墙的丛林中汲汲营营,所谓的文明病症也一一现形。气喘是最显着的病兆。作者历数地毯、清洁用品、杀虫剂、阴暗角落的霉菌,以及香菸致命的吞云吐雾,让人心惊的是:我们那拥挤的安乐窝竟然是病菌孳生的大库房!
踏出房门,走进原野,又是怎样的景象呢?
第六章「风中尘埃无国界」和第八章「沙尘雨,直直落」,分别描绘那些轻盈的小家伙们,如何随风而漂泊,又如何沾附水气和雨滴而降临大地。读者将看到,科学家们为了研究开发中国家的脏空气,以崭新技术捕捉微粒,再透过精心设计的实验分析,揭露「北京雾」的真实面貌,也一窥所谓「亚洲快递」的行径——原来它们乘风破浪,一直通行无阻地穿梭全球。近几年来我们热烈讨论沙尘暴预警系统,责难中国对我们施以另一种形式的非军事威胁,殊不知在地球的另一端,源自撒哈拉沙漠的尘埃,可能正是美洲大陆「空气糟透日」的罪魁祸首呢!读者将借此深刻体会地球一家的概念。不论是加勒比海珊瑚礁上的红土层、孕育中国文明的黄土高原、南极洲大陆神奇的粉层……在这一门崭新科学的显微镜透视下,都将一一现身。
在第五章「腾腾上升的烟云」和第九章「隔壁来的讨厌鬼」,作者生动又细腻的勾勒各种尘埃的样貌。有源自汪洋的盐巴晶体微粒,有源自火山喷发的灰烬颗粒浮尘,有源自生命传递的孢子、真菌、硅藻、细菌和植石(phytolith),有大自然週而复始的森林大火,更有人类纵火燃烧的煤灰。自然现象加上工业生产的微粒,使得我们眼中清澈透明的大气层,充满着稳定升腾的尘埃雨。科学家们抽丝剥茧,发现它不但造成气候变迁,更涉及多起神祕的飞机失事。尘埃的危害往往不在预料之中。在土耳其一座座宁静岩洞中,发生了连串离奇的死亡病例,经过追查,才知道是一种天然矿物针状微晶惹的祸。此外,煤灰、石棉矿与石英研磨粉末,更造成大量矿工吸入粉尘,罹患肺部病变。至于看似悠闲的农场也不平静,细究其间各种尘埃的真实面貌,还真让人触目惊心。
把场景回推到地质史的过去,恐龙到底是怎么灭绝的?电影「冰原历险记」所描绘的场景又是如何发生的?在第四章「恐龙灭绝与沙尘暴」和第七章「冰河与尘埃」,作者与第一流的科学家面对面,或前往戈壁荒漠,或进入冻原冰柱钻探岩心的库房,一探这千古悬案的祕辛,真是有趣极了!作者传神的描绘,让我们彷彿走回时光隧道,亲炙那一场场的神祕灾变——想像当年的戈壁沙漠,在窃蛋龙专心孵蛋的当头,雪崩式的尘埃流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率,将亲子一起埋藏,成就了永恆。而尘埃与冰河又有何关联?「给我一堆铁,就给你下一个冰河期!」能否想像,在海洋注入铁,所引发的连锁反应,将使天空中云朵增加,使地表温度降低!
场景再往前推移,回到宇宙的诞生。第二章谈及星辰的生死轮回,第三章描绘轻盈神祕的星尘雨,乃至第十二章,万事万物终究要尘归尘、土归土。宇宙间满佈着星辰,我们常仰望天空中的流星,而十一月狮子座流星雨,正是当年北宋天官观察所得,向皇上启奏的天象。可知道,平均每天有一百吨的星际尘埃掉落到地球上,天文、宇宙学家正兴致勃勃的想尽办法收集这些尘埃,并小心翼翼地分门别类蒐藏它们;这一座迷你博物馆,将是人类探究星际起源的无价知识库。
尘埃是否微不足道?当你读完这本书,就知道此中有真义,欲辩已忘言。这是个崭新的科学领域,也如同一场科学革命:尘埃学的诞生启发我们,对知识体系的建构与教育传授的架构,当有新思维、新作法与新视野。如何掌握并解析全然不同尺度的对象;如何汇集跨领域知识,旁征博引,游刃有余;如何问对的问题,问出关键性的问题……这种种新思维将从天而降,汇入脑海,一如微尘。如果我们只求训练出一群考试的机器,而不是思考的头脑;如果我们只想赞颂考满分的孩子,而不是培养全人教育,发展观察力、好奇心、想像力与操作力,那么,恐怕天空依然清澈透明,对于乘风漂泊的尘埃我们终将视而不见。
前言
地球新闻播报员
我为什么想写一本关于尘埃的书?
事实上,是这个小东西热烈地向我介绍它自己。几年前,我为了写一篇寻找恐龙化石的探险文章,前往蒙古的戈壁沙漠工作。在那里,我目睹了一场如橘红色巨大云朵的沙尘,横扫过沙漠表面,壮观的景象令人难忘。漫天狂飞的细沙吹进我的眼睛和鼻子,渗入我的书页,连我裹得紧紧的睡袋里也有它们的踪迹。
原本我以为凌乱的沙尘只是戈壁当地的特有景象,然而同行的地质学家大卫.罗普(David Loope)却告诉我,其实整个地球上空的高处都覆盖着一层薄薄的飞沙,我立刻为这个题材深深着迷。当我们站在一处砂岩峭壁旁,观察着这些曾在空中盘旋飞舞的沙尘,罗普向我解释戈壁沙漠里丰富的化石宝藏是如何在沙尘的帮助下成形。 「水蒸气凝结在这些飘浮于高处的沙粒上,形成了雨滴,」他说,「降雨时沙粒被雨水顺势带下,然后在地上的沙丘施展它的幽暗魔法。」
想想看,当同样的事发生在世界各地,会是怎样的景况:每一天,全世界有多少雨水从天而降?而且每一滴雨中都含有一颗沙尘?因此,天空中究竟需要多少沙尘,才能提供足够的降雨核心?再说,这些沙尘又是从哪里来的?
另一位同行的伙伴则警告我,在离开戈壁沙漠之后连续六个月,我得不断清洁耳朵里的沙尘。不过,有一些粉沙似乎已经进入耳朵的更深处。回家后,我去医院检查,医师告诉我,我的脑子里竟然也有沙子。每当我朝天空仰望,总是试图寻找那片无所不在的沙尘帷幕;每当雨滴拍打我的手臂,我会瞪着这滴溅开的水花,心想到底里头包裹着什么样的颗粒;每当我擦拭电脑萤幕,我会透过放大镜,端详那些卡在手指头指纹细缝间闪闪发亮的绒毛状物体。这些来自破碎世界的单一碎片实在太渺小了,小到无法用肉眼分辨:可能是皮肤碎屑、岩石微粒、一小片树皮、脚踏车剥落的涂漆、灯罩的纤维、蚂蚁的脚、毛衣上的羊毛、砖块碎片、磨损的轮胎橡胶、汉堡肉烤焦的碳灰,或是一颗细菌。这个世界总是维持在解体的状态。
这些肉眼看不见的尘埃,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样对环境无害;它们也可以是冷酷无情的小流氓,到处惹事生非。从气候学到免疫学,尘埃是各学门科学家正审慎研究的对象。它可能是地球气候变迁的祕密枢纽。每年,有数十亿吨的沙尘飘扬在空中,造成地球大气的改变。而且,不再只有矿工、砂石工和从事石棉产业的工人属于高危险群,现在有数千、甚至数百万每天生活在脏空气中的普通人受到生命威胁。尽管我们的身体已演化出阻挡天然沙尘的生理机制,肺部仍抵挡不了工业生产所制造的更细微颗粒。此外,尘埃与气喘病的关系是现今另一项逐渐热门的话题,而科学界新的解释方向出人意料:气喘病之所以那么普及,或许就是因为居家环境实在太干净了。
基于实际上的需要,研究尘埃的学者也是富有创造力的一群家伙。对于研究大象的学者来说,要取得一份样本并不会太困难,但是对于研究尘埃的学者来说,他们一定得常常发明新的仪器来取得感兴趣的研究样本。例如,有一位女性科学家为了从井底收集星际尘埃,发明了一种水下吸尘器;另一位研究人员为了研究最后一次冰河时期所遗留的尘土,想尽办法从冰河的钻探岩心里分离出尘埃样本。不过,收集样本只是这场研究战役的前半段,后续的处理与分析过程,更因为实验对象过于精巧而变得复杂万分。科学家甚至得用保鲜膜把手指头包裹起来,以处理得来不易的尘埃。
自从我那一天站在戈壁沙漠上思考天空中沙尘的数量,我将空气当作媒介,而沙尘正是这媒介所携带的讯息。从这个角度来看,沙尘正在向世界播报着新闻:落矶山脉正受到侵蚀;菲律宾群岛上某一座火山正在爆发,请民众小心。它也播报着在地的头条新闻:隔壁邻居的咖啡机正在烹煮咖啡豆;高速公路上正在大塞车,请民众多加注意。它也有社会新闻:接下来让我们关心所有的人类活动。因为我们人类也是肮脏的尘埃制造者。
写这本书的目的,首先是要帮助读者解读空气中的沙尘所要传达的讯息。地球因为幅员过于辽阔而难以全盘了解,但是收听这些地球上最小的播报员所带来的新闻快报,也许可以帮助我们更加理解这颗星球的全貌。
第二个目的是要向读者介绍尘埃,让人们了解自己所制造的尘埃。不必因为这项事实而难为情: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一直笼罩在自己的皮肤碎屑和衣物纤维所形成的薄雾之中。除此之外,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每点一根火柴、每按一次电灯开关、每开一里路的车,一举一动都在制造更多的尘埃。就全世界的总产量来说,人类自己所制造的尘埃量已经有一颗行星的大小。
当自然现象与人类活动造成地表的尘土扬起,天气、甚至是长期的气候就会因此改变。而当尘埃落定之后,便轮到海洋、土壤以及我们精巧的肺部构造受到影响。这些微小的东西,具有巨大无比的魔力和破坏力。
我必须承认,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于这类题材并没有太多的期待,甚至有些抱持着怀疑的态度。然而,它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展现出的那种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洞察,令我惊叹不已。书中塑造的角色,每一个都如此鲜活立体,他们的选择,他们的挣扎,他们的爱与恨,都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与阴影。我看到了那些平凡人在巨大压力下的脆弱,也看到了他们在逆境中爆发出的惊人力量。最让我动容的是,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去评判这些角色的对错,而是用一种近乎悲悯的视角,去展现他们之所以成为现在的样子,背后所经历的一切。这种理解和包容,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数次为之落泪。这本书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对身边人、对社会的一些固有看法,它教会我用更宽广的胸怀去接纳和理解。它的文字,有时候像一剂苦药,直指人性深处的痛点,有时候又像一束温暖的光,驱散内心的阴霾。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人”这个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这绝对是我近期读到的最让我惊喜的一本书!从翻开第一页起,我就被作者那独特而迷人的叙事风格深深吸引。那种仿佛置身于一个完全陌生却又异常真实的世界的感觉,让我久久不能忘怀。书中对于细节的刻画简直是出神入化,无论是人物细微的情绪波动,还是场景转瞬即逝的光影变化,都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绘内心世界时所使用的那些意象,它们巧妙地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仿佛那些经历就发生在自己身上。故事的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有紧张刺激的情节,也有令人沉思的慢镜头,每一次的转折都来得既出人意料又合情合理。我常常会停下来,反复回味某个句子,或者某个场景,试图去理解作者背后想要传达的更深层次的含义。这本书就像一坛陈年的佳酿,越品越有滋味,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像是一种对人生、对世界的全新审视。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喜欢深度阅读、追求精神共鸣的读者,相信你们和我一样,会被它所展现的广阔天地所折服。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体验,可以用“震撼”来形容,但又不尽然是惊吓,而是一种灵魂深处的触动。作者的想象力是如此的瑰丽和磅礴,他构建了一个我从未设想过的世界,在那里,一切的逻辑和常理都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全新的、令人心驰神往的秩序。我感觉自己仿佛踏上了一场奇幻的冒险,每一次翻页,都可能遇见全新的惊喜,或者面临未知的挑战。书中描绘的那些景象,是如此的壮观和神秘,我甚至能想象出它们的样子,听到它们的声音。而在这个宏大的背景下,个体生命的渺小与伟大,被展现得淋漓尽致。我看到了微不足道的存在如何影响着整个世界的走向,也看到了在看似无法改变的命运面前,个体所能迸发出的不屈意志。这本书让我摆脱了日常的琐碎,进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维度,它拓展了我的视野,也激发了我内心深处对未知的好奇与渴望。
评分这是一本非常“走心”的书。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温柔,仿佛一位知心的朋友,在娓娓道来那些关于生活、关于情感的故事。我在这本书里找到了太多能够引起共鸣的片段,那些关于成长的烦恼,关于爱情的甜蜜与苦涩,关于友谊的珍贵与考验,都仿佛是我自己曾经的经历被一一拾起。作者善于捕捉生活中那些被我们忽略的、微小的美好,用朴实却充满力量的文字,将它们放大,让我们重新审视身边的一切。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次心灵的梳理,那些曾经压抑的情绪,那些不曾言说的想法,都在作者的文字中找到了出口。它让我学会了如何去爱,如何去失去,如何去原谅,以及最重要的,如何去善待自己。这本书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没有惊心动魄的事件,但它却拥有治愈人心的力量,能够抚慰疲惫的灵魂,带来宁静与力量。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的设计感和内容结合得简直是天衣无缝!从装帧的设计,到排版的布局,再到字体和插图的选择,每一个细节都透露着作者的用心和对作品的极致追求。当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感受到了一种与众不同的质感,仿佛它本身就蕴含着某种神秘的力量。翻开书页,文字的编排,段落的划分,都恰到好处地引导着读者的阅读节奏,让我能够沉浸其中,不易分心。而那些精美的插图,更是为文字增添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它们不是简单的装饰,而是与文字本身相互呼应,共同构建出一个更加立体、生动的世界。阅读这本书,不仅仅是对内容的吸收,更是一场全方位的感官享受。它让我意识到,一本好的书籍,其呈现形式同样重要,它们共同造就了阅读体验的升华。这本书绝对是值得收藏的艺术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