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瞭解中國文化,不一定要讀萬捲書,卻可以從日常生活中的一事一物著手。豆腐是在什麼時候發明的?現代人常用的名片,是由中國人先用嗎?傘是由中國人還是古埃及人發明的?3000年前,中國人已懂吃魚生?還有,我們日常書寫的書信、用的枕頭、搽的胭脂、吃飯用的筷子等等,都各有來曆與典故。
「飯後茶餘談文化」係列的作者們,以好奇探險與認真探究的態度,一一解開中國文化中一事一物之謎。
本書介紹茶、酒、醬豉、鹽、藏冰、鱠、素饌、豆腐、粘糕、麵條、餃子、烤鴨、西瓜的源流和發展過程。
作者簡介
郭伯南
1933年生,河北省任丘市人。1961年畢業於河北北京師原文學係,主攻中國文化史。《人民文學》雜誌社編審。主要著作有彩圖版《中華文明史》、《中外文明簡錶》、《華夏風物探源》等,外文版主要著作有《中華曆史小叢書》﹙英﹚、《中國文化史入門》﹙日﹚、《中國書法藝術入門》﹙英、法、德﹚。
拿到《食為天》這本書,還以為又是一本關於美食烹飪的食譜,畢竟“食”字當頭,而且名字取得這麼有氣勢。但翻開目錄,纔發現這書的野心遠不止於此,它探討的“食”字,更像是一種文化符號,一種承載著曆史、習俗、情感的載體。讀著讀著,我仿佛穿越瞭時空,看到瞭古代帝王宴飲的奢華,感受到瞭市井小民蒸包子、煮餃子的煙火氣,也品味到瞭不同地域人們對食物獨特的理解和傳承。書中對於食材的選擇、烹飪的技法,不再是簡單的“怎麼做”,而是“為什麼這樣”。比如,為什麼某些地區的人們偏愛辛辣,為什麼某些節日要吃特定的食物,這些背後都蘊含著深刻的文化邏輯和曆史演變。它讓我重新審視瞭我們每天都在接觸的“吃”,原來這不僅僅是為瞭填飽肚子,更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身份認同,甚至是一種精神寄托。它沒有直接教我怎麼做一道菜,卻讓我對“吃”有瞭前所未有的敬畏和好奇。
评分我一直對那些能夠將抽象概念具象化,並將宏大敘事融入日常生活的作品情有獨鍾。《食為天》恰好就是這樣一本書。它並非枯燥乏味的理論堆砌,而是以一種極為生動、引人入勝的方式,將“食”這一最基本的人類活動,延展至曆史、哲學、社會學等多個維度。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洞察力,他能夠從一碗傢常湯麵中讀齣傢庭的溫暖,從一道節日大菜中窺見民族的集體記憶。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味蕾的記憶”的章節,它深刻地揭示瞭食物如何與我們的情感和經曆交織在一起,成為我們生命中最寶貴的迴憶。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吃的,更是關於人本身,關於我們如何通過“吃”來認識世界,塑造自我,並與他人建立連接。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於“吃飯”這個行為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不再是機械的進食,而是充滿瞭儀式感和文化意義的體驗。
评分從這本書中,我感受到瞭一種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文化細節的極緻追求。《食為天》並沒有宏大的敘事,也非專業的學術研究,它更像是一種個人化的探索,一種對“吃”的細微觀察和深度思考。作者的文字樸實卻充滿力量,他能夠捕捉到那些在日常生活中容易被忽略的“味道”,那些隱藏在食物背後的故事和情感。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傢常菜”的描寫,它勾勒齣的不僅僅是菜肴本身,更是傢人團聚的溫馨場景,是童年時期最美好的味蕾記憶。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吃”的意義,它不僅僅是生存的需要,更是情感的寄托,是文化傳承的紐帶。它教會我,即使是最簡單的食材,最普通的烹飪,也可能蘊含著動人的故事和深厚的文化底蘊。
评分這本《食為天》著實給瞭我一個驚喜。我本來以為它會是一本嚴肅的曆史讀物,探討的是食物的起源和演變,但它遠比我想象的要有趣得多。作者以一種輕鬆詼諧的筆調,穿梭於古今中外,將各種與“食”相關的軼事趣聞、風俗習慣娓娓道來。比如,書中關於皇帝餐桌上的“規矩”的描寫,就讓我忍俊不禁;而關於不同地區人們在節日裏對食物的特殊情結,也讓我感嘆文化的多樣性。它沒有刻意去深挖什麼“學問”,而是以一種聊天的方式,分享瞭許多我從未瞭解過的關於食物的“冷知識”,卻又都言之有物,引人深思。讀這本書,就像是在和一個淵博的朋友聊天,他博覽群書,又善於將知識融入輕鬆的談話中,讓你在不知不覺中,獲得瞭許多新的認知。
评分不得不說,《食為天》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它並沒有從我們最熟悉的角度去切入“食”,而是將“食”置於一個更廣闊的文化背景下去審視。作者的論述邏輯嚴謹,層層遞進,讓我逐漸理解瞭食物不僅僅是物質的存在,更是文化交流、社會變遷、甚至意識形態的載體。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異域風味”的討論,作者並沒有簡單地介紹某種食物的口感如何,而是深入剖析瞭這種風味如何在新的文化土壤中落地生根,又如何反過來影響當地的飲食習慣,乃至人們的思想觀念。這種宏觀的視角,讓我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理解瞭“全球化”的進程,以及文化是如何在相互碰撞和融閤中不斷發展演變的。這本書拓展瞭我的視野,讓我對“吃”這個行為有瞭更深刻的認識。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