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胆揭露批判宗教假道德、假上帝的性丑闻
异色文学中的一朵奇葩
性爱使人类得以延续,宗教则批判此举亵渎上帝,
难道上帝倾向于毁灭人类?!
当欲望凌驾理智之上,
人将无可避免地做出不合理的事
十八世纪,法国普罗旺斯耶稣会修士因涉嫌诱拐修女,爆发教会丑闻。此书即以此案件为主要灵感来源,大胆批判宗教假道德、假上帝的行径。
书中第一部先是描写帝拉神父诱骗年轻修女进行「圣礼」的仪式,来达成性事以满足慾望;接着描述修道院院长T先生和C夫人的风流韵事,并对黛蕾丝说明正常的性爱与自慰是自然且不违反社会伦理的行为。第二部以布洛希耶的描述来传达的「正当的性」,谴责性事中乖僻的行为,并再次赞扬正常的「性」福之道。
作者简介
尚.巴蒂斯特.德柏耶(Jean-Baptiste de Boyer)
也就是亚尔尚侯爵(marquis d'Argens),于一七零九年出生在法国普罗旺斯的艾克斯(Aix-en-Provence),一七七一年逝世于靠近土伦(Toulon)的德拉盖城堡(ch?teau de La Garde),年代早于着名的性虐待教父萨德侯爵。
译者序
一本另类的道德「性」小说 林惠敏
作者若望尚.巴蒂斯特.德柏耶(Jean-Baptiste de Boyer),也就是亚尔尚侯爵(marquis d'Argens),于一七零九年出生在法国普罗旺斯的艾克斯(Aix-en-Provence),一七七一年逝世于靠近土伦(Toulon)的德拉盖城堡(chateau de La Garde),年代早于着名的教父性虐待萨德侯爵。
亚尔尚侯爵的父亲是一位总检察长,然而亚尔尚侯爵却从事军职。年轻时的荒淫无度使他无法继承父亲的职位,而自从在菲利普斯堡(Philipsbourg)受伤以后,他便离开了军职,并定居在荷兰,以便自由地书写评论性文章。
他对基督教的抨击引起普鲁士君王的注意,后来被召入普鲁士宫廷,并在普鲁士皇家学院担任院长的职位。在与腓特烈二世密切往来二十余年后,最后选择回到故乡──艾克斯度过他的余生。亚尔尚侯爵被视为伊比鸩鲁主义(享乐主义)的重要人物,他的作品说教意味浓厚,并深受当代的怀疑主义所影响。
犹如书名《黛蕾丝的性爱哲学》所示,作者透过黛蕾丝的叙述,以性爱为主轴,表达了他对性爱、宗教、上帝……等的看法。第一段描述一开始对性爱还懵懵懂懂的黛蕾丝目睹了帝拉神父以宗教为名,诱骗他的信徒厄拉蒂丝和他发生性关系的场景。这段故事其实是根据普罗旺斯的真实事件改编而来,故事中的人名和地名皆是从真实的人名和地名倒装而来。由于作者的父亲是总检察长的缘故,所以作者比一般人更了解这段诉讼的来龙去脉,而作者也认为有必要让世人了解事情的真相,并借由修道院院长T先生对黛蕾丝的教诲,抒发自己对性爱的看法。作者认为情慾是人身体里的一部分,就如同渴了要喝水,饿了要吃饭一样自然,若没有透过正常的管道发洩,人反而会因此而变得萎靡不振,且有损健康。
而亚尔尚侯爵的反宗教态度也在书中表露无遗,尽管如此,他却相信上帝的存在。书中多名修士荒唐的行为,显示出他对宗教的批判和讽刺。表面上道貌岸然,并将性爱归于恶的宗教人士,私底下却利用宗教之名,行淫乱之实,或是和妓女大玩荒唐的性爱游戏等,都让作者倾向于对宗教存疑。作者认为宗教由人类所创,难免掺杂了人类主观的成见,也因此可能扭曲了上帝的旨意。他认为,对上帝而言,没有所谓的善与恶,善恶的观念,来自于人心,来自于人主观的判定。亚尔尚侯爵自然也提出了更明确的证据来支持他的看法,例如宗教崇尚贞洁,将性爱归于亵渎神明的行为,然而性爱却是人类用以传宗接代的方法,难道说上帝倾向于毁灭人类?他用大胆而辛辣的笔法,表达了基督教教条所充斥的种种矛盾,刺激读者对宗教做进一步的省思。
作者叙述帝拉神父利用厄拉蒂丝想成为圣女的弱点,哄骗她落入自己的圈套。在这里,作者想表达的是人性的脆弱,当慾望凌驾在理智之上,人就无可避免地做出不合常理及不理智的行为。作者又认为,这两人的结合,事实上是受到两种慾望的驱使:神父渴望得到厄拉蒂丝的肉体,而厄拉蒂丝则冀望得到圣女的名号。而继不理智的神父之后,理智的神父──院长T先生出现了。T先生对黛蕾丝,对C夫人讲述他对性爱的观念,同时还批评基督教,正反映作者亚尔尚侯爵的性爱观及宗教观。接着是布洛希耶夫人的登场,对黛蕾丝描绘了男人种种千奇百怪的性爱癖好,并反映出作者虽崇尚适当的性爱,但却也反对一些不合常理的性癖好。故事的最后则以黛蕾丝和伯爵两性相悦的性爱做终,或许这就是作者理想中的性爱。
与其说这是一本以情色为主的小说,倒不如说作者只是以寥寥几个性爱场面作为枝干,然后从中大谈自己的性爱观,同样抨击宗教,崇尚法律,鼓吹自己认为对社会有益的原则教条,其中说教的篇幅远超过对性爱的描写,就这点看来,《黛蕾丝的性爱哲学》可说是一本另类的道德「性」小说。
对于性爱观念远不如欧美开放的台湾来说,作者的叙述及见解或许一时间对台湾的读者而言还不太能接受,但不论您接受作者的观念与否,都请试着跳脱出这个社会,这个大环境所加在您身上的框框,将本书的观念做为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空间,永远要质疑您周遭的人所坚信不移的真理,千万别做个作者所说的傻瓜,或只会仿效别人行为的自动化机器。
最后,我希望这本书能让台湾的读者进一步认识情色文学。情色文学和色情并不能划上等号,这个长年累月因受政府查禁而始终不见天日,但在台面下却依旧蓬勃发展的另类文学一定有其价值才会历久不衰,至于是什么样的价值,就只有靠各位读者自己去细心品味和欣赏了。
《黛蕾丝的性爱哲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久违的觉醒。我总觉得,在现代社会,我们似乎丢失了很多关于情感和身体最本真的东西。我们被太多的信息、太多的条条框框所束缚,以至于在面对亲密关系时,反而显得笨拙和迷茫。黛蕾丝用她独特的视角,撕开了那些虚伪的面纱,直击核心。她没有回避任何一个敏感话题,而是以一种开放、包容的态度,去解析人性中最深处的欲望和情感需求。我特别欣赏书中对“脆弱性”的解读,它不是弱点,而是连接彼此的桥梁。当我们敢于展现真实的自己,包括那些不那么完美的部分,反而更能获得对方的理解和接纳。书中对“权力动态”的分析也让我印象深刻,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平等和尊重,才是健康性爱关系的基础。我曾经对某些亲密关系中的矛盾感到困惑,但读完这本书,我发现那些困扰我的问题,原来都有迹可循,也都有解决之道。它不是提供一套万能的公式,而是赋予你一种思考问题的能力,一种更成熟、更智慧的看待亲密关系的方式。
评分终于读完了《黛蕾丝的性爱哲学》,这本书带给我的冲击和思考,远比我最初想象的要深邃。我一直觉得性爱是人生中一个很自然、也很重要的一部分,但往往因为种种原因,我们对它的探讨停留在非常浅显的层面,或者被遮掩、被污名化。《黛蕾丝的性爱哲学》却像是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审视和理解这一切。书里没有那些空洞的说教,也没有冰冷的研究数据,而是通过一种非常人文、非常细腻的方式,去触碰那些最私密、最微妙的情感连接。它让我意识到,性爱不仅仅是生理的满足,更是一种心灵的交流,一种深度的信任和理解的体现。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探讨身体的语言时,那种诗意的描绘,仿佛每一个触碰、每一个眼神,都蕴含着千言万语。读这本书的过程,我常常会停下来,回想自己的亲密关系,那些曾经模糊不清的感受,似乎都有了清晰的脉络。它让我更加懂得如何去爱,如何去感受,如何去回应,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或逃避。这本书不愧是“哲学”二字,它引导我去思考,去辩证,去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关于性与爱的真谛。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一场关于自我探索的盛宴!《黛蕾丝的性爱哲学》让我意识到,我们对性爱的认知,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社会文化和个人经历的影响。黛蕾丝的文字,就像一位温柔而坚定的向导,带领我们穿越那些被误解、被压抑的领域,去发现那个更真实、更完整的自己。我一直觉得,性爱是表达爱意最直接、最深刻的方式之一,但如何去真正地表达,如何去接收,这中间的学问可大了。书中对“身体的觉知”的强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身体,去倾听它的声音,去感受它的愉悦。这不仅仅是为了性爱,更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自己,与自己和解。黛蕾丝的文字充满了力量,它鼓励我们打破陈规,勇敢地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和满足。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取悦他人的书,而是一本让你学会如何爱自己,如何与伴侣建立更深层次连接的书。读完后,我感觉整个人都变得更加自信和开放了,对未来的人际关系充满了期待。
评分从《黛蕾丝的性爱哲学》中,我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和力量。它没有给我灌输任何固定的观念,而是提供了一种思考的框架,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黛蕾丝对“欲望”的解析,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理解它,它不是洪水猛兽,而是生命能量的体现。书中对“亲密”的定义,也颠覆了我以往的认知,它不仅仅是身体的靠近,更是心灵的契合。我尤其喜欢黛蕾丝在描述那些复杂情感时的细腻笔触,她能够捕捉到那些难以言说的情绪,并用语言将其具象化。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让我卸下了一些不必要的包袱,重新找回了内心的宁静。它让我更加懂得,如何去拥抱生活中的美好,如何去珍惜身边的爱人。这本书没有给我提供“答案”,但它给了我“提问”的勇气,让我能够去探索属于自己的答案。这是一种真正的成长,一种由内而外的蜕变。
评分《黛蕾丝的性爱哲学》是一本让我反复咀嚼的书。它的文字并不华丽,但字字句句都充满了智慧和洞察力。我从中看到了一种对生命的热爱,一种对人性的深刻理解,以及一种对爱与连接的不懈追求。黛蕾丝在探讨性爱的过程中,巧妙地融入了对心理学、社会学甚至哲学层面的思考,让这本书的内涵远不止于“性”。它让我明白,真正的亲密关系,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尊重和欣赏的基础上的。书中对于“沟通”的重要性,有着非常独到的见解,它不仅仅是语言的交流,更是情感的传递和共鸣。我曾经在亲密关系中经历过一些误会和摩擦,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没有真正地去倾听对方,没有去理解对方的内心世界。《黛蕾丝的性爱哲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它让我学会了如何用更开放的心态去面对这些挑战,如何去化解矛盾,如何去加深彼此的羁绊。这本书绝对是值得每个人去细细品味,并在生活中去实践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