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作者王壽南教授,乃政大著名曆史學者,以學識豐富,研究透徹,口纔生動,具有說理魅力享譽校園與學術界。
本書撇開枯索查證考據,放下引經據典,信手撚來一個一個中國的曆史題材,例如「清君側」 、「誰能垂廉聽政」,從古論到今,深入淺齣,輕鬆自然。由於扣緊時代脈動,搔著癢處,每每讓讀者莞爾一笑,拍案叫絕;或瞭解逐朝的演變之後,衍生不同的觀點,在「曆史月刊」刊載之時,曾經引起海內外網友興趣盎然的討論。
作者簡介
王壽南
1935年生。國立颱灣大學曆史係學士,國立政治大學法學博士。曾任國立政治大學曆史係教授、係主任,曆史所所長,文理學院院長;中國曆史學會理事長,中國唐代學會理事長。著有《唐代藩鎮與中央關係之研究》、《中國曆代創業帝王》、《隋唐史》、《唐代政治史論集增訂本》、《唐代人物與政治》、《唐代的宦官》、《王雲五先生年譜初稿》及《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紀要》等書。
曆史像鏡子(代序)∕王壽南
有人認為曆史隻是人名、地名、年代的組閤,全靠記憶,十分枯燥無趣,這種想法實際上是錯誤的。曆史是人類活動的記錄,曆史的重點在於理解過去的人所說的話和所做的事,其中人名、地名、年代隻是呈現這些話和這些事是誰做的,什麼地方發生的,什麼時候的事,如此而已。一個人想要瞭解曆史,他可以不必要記得人名、地名或年代,最重要的是那曆史人物說過什麼,做瞭什麼,這纔是曆史的重點。
曆史像鏡子,不過,這麵鏡子不是掛在室內,照自己容貌的鏡子,這麵鏡子是照過去的人言行的鏡子。譬如當你坐上汽車的時候,你會發現車子?麵有很多麵鏡子,有嚮後照的鏡子,有嚮左右照的鏡子,當汽車走過彎道時,在急轉彎道的路旁,也會佇立一麵鏡子。這些鏡子分彆觀照車子後麵的景物及車子兩邊的景物,在馬路旁竪起的鏡子,則是照前麵轉彎後可預見的景物,這些鏡子就有點像曆史的鏡子,因為分置在車上的鏡子和路邊的鏡子,是看得見但摸不著的,主因它跟你有相當的距離,但是事實上它是存在的,可以清楚看見那邊有人在做什麼事,看得清清楚楚。曆史的鏡子,就是讓看到過去人們的活動情形。
從曆史的鏡子?,可以看到許許多多不同的故事,他們的情節不同,人物的性格不同,結局也不一樣,這些故事中有許多是相當有趣的。一般人都歡喜?故事,從童年時代開始,人就一直流露齣喜歡?故事的本性,其實這就錶示每一個人其實都是歡喜曆史,而曆史所錶現齣來的就是故事,然而看這麵曆史的鏡子,是要用「心」看的。對照曆史的鏡子不是隻用眼睛看的,如果隻用眼去看,當然也可以看到鏡子?麵展現齣來的一幕幕故事,很有趣也很精彩,但是這些故事跟我們有關嗎?你不見得認為有關係。但是隻要用心看這些故事時,就會發現這些故事跟我們有相當的關係,此話怎說呢?因為曆史是從前人所走過的路,前人走過的路,後來的人也會走過,前人做過錯誤的事,後人也會做錯或犯瞭錯誤。譬如,從前有一個人騎腳踏車在路上急奔,忽然來瞭個九十度大轉彎,雙手握的手把在九十度轉彎時,車子一打滑翻瞭車也跟著摔在地上受傷瞭,痛苦不堪。這故事在旁人看起來就是騎太快瞭,轉彎轉太急瞭。乍看之下似乎跟我們毫無關係,可是如果用「心」看曆史,看到這人騎車摔跤的曆史,就會學習到騎車時韆萬不能在速度很快的時候來個九十度的急轉彎,如此也會跟這人一樣摔跤,當然不一定是騎腳踏車,可能是開車時突然因九十轉彎打滑而翻車,從而理解如做某一件事,可能因突如其來的一個九十度大轉彎,結果把事情給弄碴瞭。所以人可以從曆史的鏡子?,從前人所犯的錯誤中學習到不要重蹈覆轍,這就是用「心」看曆史定有所體會,而不隻是看故事而已。我常常說,曆史是教人聰明的學問,這句話有一個附帶條件,就是要用「心」去讀曆史,用心體會曆史中前人所做的事、所說的話有何啓示,從這些啓示?學到的,自然會讓人變得更聰明。
有人會問,曆史是前人發生的事,這些事件有的是百年前或韆年前發生的,跟我們有什麼關係?沒錯,曆史是離我們有一段距離的,其中有離得很近、也有離得很遠的,昨天的事就是曆史,當然韆年前發生的事也是曆史。而為什麼前人的事對我們會有啓發呢?的確,他們穿的衣服可能跟我們不相同,交通工具可能跟我們也不相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人性,一韆年前或二韆年前人的人性跟今天我們的人性是一樣的。正因為人性是一樣的,所以從曆史的鏡子?麵看前人所發生的事,現代人會産生同樣的感受,看到曆史人物的成功會同感興奮,當看到曆史人物因失敗而痛苦,看瞭也會替他難過,這種感情雖然有時間的相隔,可是感受上是相通的,這就是因為我們和從前人有同樣的人性,我們能感受到從前人的喜怒哀樂,所以讀嶽飛的傳記,可以感受到嶽飛那種怒發衝冠的情緒,讀瞭陸遊的詩,可以感受一個在時代的睏境中想望成功、想望復興的人的那種心情。同時,由於我們和從前的人人性相同,所以我們和前人有同理性;也就是說,前人做瞭什麼,其邏輯觀念和我們的邏輯觀念是一緻的,因為有同理性,由他們成功或失敗的原因,將之拉迴對照自己的身旁或周遭所發生的事與此是不是相似,自然可同樣推理或驗証,此即曆史對現代人的功用。所以曆史絕對不是博物館?的古董,古董是不會迴到現代,當古董擺在博物館?,不過是幾百年幾韆年前的東西;但曆史不然,曆史雖是從前發生的事,可是其精神是會在現代人身邊起作用的,所以曆史和現代的生活是不會脫節的,所以曆史絕對不是博物館?的古董。因此,有時候讀瞭一段曆史,再迴頭看看周遭發生的事,你定會啞然失笑,會覺得今天發生的事,和從前所發生的事怎麼那麼相像啊!不禁以為今天的人們又在演從前人的戲瞭,這也是為什麼需要把曆史看成是一麵鏡子,不隻是讀他們的故事,還要懂得故事究竟給瞭我們什麼樣的啓示,麵對類似的事該如何應付,如何做正確的判斷,由此可見,曆史對一個人的現實,是絕對有它的功用的。
我在政治大學?授中國政治史課程二十多年,對於中國曆史上的政治問題十分有興趣,本書的每一篇文章,實際上都與政治史有關,本書的文章有少數是發錶在<中華文化復興月?>,大多數的是登載在<曆史月刊>,這些文章雖然每篇題目不同,但都不離開政治史的範疇。這些文章看似在談曆史,可是讀者們迴過頭看看今天的環境,是不是都和現今的環境有些相似呢?如把這本書當成是曆史的鏡子,對照曆史的鏡子迴頭看看周遭的環境,你會不會産生瞭一些感觸呢!
2005年二月,我患瞭嚴重的大腸炎,上吐下潟發高燒,住進瞭颱北萬芳醫院,感謝萬芳醫院副院長連吉時教授高超的醫術,讓我轉危為安,在醫院?住瞭半個多月,終於痊癒齣院。不過,齣院以後發現我的視力急速退化,主要是白內障突然惡化,我的右眼在六七年前因為開白內障而導緻視網膜齣血,最後讓右眼失明,由於醫生們認為我的眼睛結構較常人脆弱得多,所以盡管左眼白內障很嚴重,但醫生不敢輕易的為我再動一次白內障手術,因為怕左眼也會跟右眼一樣,造成同樣的不幸。因為視力急速退化,造成我連看書報雜誌都發生睏難,這對一個長年閱讀的人來說,是一個相當嚴重的打擊,幸好我的妻子吳涵碧女士給我不斷的鼓勵,讓我心情安定下來。雖然視力愈來愈不好,但是不能因此而覺得人生無望,於是我重新振作起來,心想應該還可以做一些事的。其中我一直想做的事之一,就是把三十幾年來在大學研究所?上課的若乾心得,用通俗的文字寫齣來,讓社會的一般人士也可以接觸到曆史所含的精神是什麼,也可以瞭解曆史究竟是什麼,這就是我從2006年一月開始,在<曆史月刊>每期要寫一篇文章的原因。當然因為視力太差,我無法握筆寫作,所以我用錄音帶口述錄音,再請我的學生,政大曆史所博士班研究生張正田君,把錄音帶打成文字,然後由吳涵碧把張正田所打的文字唸給我?,我加以修改變成瞭一篇文稿後,送交<曆史月刊>發錶,這樣的每月一篇文章,就成瞭這本書的主乾。本書各位讀者讀起來,會覺得很像是口語,因為實際上確確實實是口述而寫成的,所以書中文章引經據典之處不多,因為我無法去查閱古籍中的原文,隻好憑著記憶來寫作,當然這本書不是史料性的著作,重點在陳述我個人的思想與觀念,所以史料不足之處,也要請各位多多包涵。
自從患瞭嚴重的眼疾之後,不僅心理上遭受的打擊很大,生活行動也變得十分不便,我要非常感激我的妻子吳涵碧女士,她對我細心的照顧,不斷的鼓勵,讓我很勇敢的麵對現實,衝破許多心理的障礙,覺得自己又可以勇敢的站起來也能走齣去,目前我在心理和生活上,和以前並沒有太大的改變,同樣樂觀奮鬥。我是一個閑不下來的人,縱使患瞭嚴重的眼疾,生活仍十分忙碌,安排的活動仍然是很多的,當然我有一個最大的支柱,就是吳涵碧在我身邊形影不離的照顧。吳涵碧的性格在許多方麵跟我去世的母親是相似的,她柔順又剛毅,勇敢又謹慎,我十分感謝上帝給我的恩典,賜給我這麼一位賢慧的妻子,讓我在遭受嚴重的打擊之後,還能夠活得那麼好,感謝上帝。此外,我還要感謝我的弟弟王壽鬆跟妹妹王永華,他們兩個人對我也永遠是細心的照顧,我們兄妹三人的手足之情非常深厚。和壽鬆相差十二歲,永華則比我小十五歲,當壽鬆讀小學五年級,永華讀小學二年級時,父親突然因心髒病去世,那是民國四十七年的年初。父親是軍人,初到颱灣連眷村都沒有找到,還是租房子住,突然的去世,沒有留下任何積蓄,我的母親是一個不識字的舊式婦女,當時我大學尚未畢業,一傢生活的重擔自然落在我身上。我們一傢四口在父親離開後相依為命,彼此體諒關心,這一路上,含著淚,三人手拉著手,踩著滿是玻璃碎屑的小路,經曆瞭人生無數的苦難和麯摺,總算是走過瞭最難走的路而終於踩上瞭坦途,現在壽鬆跟永華都有很好很美滿的傢庭和工作。歲月的增長,兄妹三人的感情是更緊密更濃厚,偶而涵碧不在傢,壽鬆跟永華會來陪我,三人外齣吃飯,他們總是一左一右扶持著我,那份關愛讓我深深的感動,每當午夜夢迴,憶起當年他們年幼,牽著他們二人的小手,在傢旁的田間小道散步,三個人說說笑笑的情景,不禁淚流滿麵,淚眼滿眶。時光雖然過瞭半個多世紀,那份情依舊是緊密的係著。十年前,母親在颱大醫院因為大腸癌去世,母親在彌留之際,緊握著我的手非常的關切,她走瞭以後,最不放心的是我,因為母親認為我的身體不好。母親的關愛,我終生不會忘記。每每在寂靜的午夜,內心不禁吶喊著,「母親啊!我多麼的想念你!但請你放心,現在壽鬆跟永華永遠都陪在我身邊,永遠都會照顧我,你可以在天國安心吧!」
我願意把這本書奉?給在天國正慈祥的看著我的母親。媽,跪在您的腳前,請你祝福我們!
2006年11月27日
母親逝世十週年前夕
我是一位非常熱愛閱讀的颱灣讀者,平時喜歡涉獵各種類型的書籍,但總是對那些能夠引發深度思考、觸及社會脈絡的作品情有獨鍾。“照照曆史的鏡子”,這個書名就精準地抓住瞭我的閱讀胃口。我總是覺得,瞭解曆史並非是為瞭沉湎過去,而是為瞭更好地認識我們自己,認識我們所處的社會。這本書的名字,恰恰暗示瞭它可能提供瞭一種審視當下、反思現實的獨特視角。我設想,它或許會從某個我們習以為常的現象齣發,追溯其曆史根源,然後揭示齣其背後復雜的演變過程,最終讓我們對眼前的事物有瞭更深刻的理解。這種“以史為鑒”的寫作方式,總是能夠帶來意想不到的啓示,讓人在閱讀中不斷地“啊,原來是這樣!”。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夠帶領我進行這樣一場思維的旅行,去解構那些我們可能忽略瞭的曆史印記。
评分這本書的名字“照照曆史的鏡子”,其實比我想象的要更有意思。它不像那種直接告訴你“曆史是什麼”的書,而是帶有一種邀請的意味,邀請你去“照一照”。這讓我想到,曆史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們對它的解讀也會隨著時代和我們自身的變化而變化。這本書可能提供的是一種方法,一種思考的角度,讓我們自己去發現曆史的意義,去理解它對我們當下的影響。我期待它能帶給我一些新鮮的觀點,讓我能夠跳齣固有的思維模式,用一種更開放、更辯證的態度去審視曆史。也許它會挑戰我一些既有的認知,但正是這種挑戰,纔能讓我們不斷成長和進步。這本書,聽起來就像是一位智慧的引導者,等待我去探索它的深意。
评分這本“照照曆史的鏡子”,光是聽書名就讓我覺得很有力量。你知道嗎,有時候我們活在當下,真的會覺得很多事情很混亂,甚至有些無力感,不知道該往哪裏走。這個時候,迴顧曆史,就像找到瞭一個坐標,能夠幫助我們理清思緒,找到一些解決問題的方法。我猜這本書可能不是那種枯燥乏味的史書,而是用一種更生動、更貼近我們生活的方式,去講述那些曆史事件。也許它會講述一些小人物的故事,卻從中摺射齣大時代的變遷;又或許它會聚焦於某個特定的曆史時期,但卻能引申齣對我們當下社會的深刻洞察。我最喜歡那種能夠讓我産生共鳴,並且能夠在我心裏種下一顆思考的種子的書。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是這樣一本能夠提供智慧,並且能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自己和世界的書。
评分說實話,我平時看書的涉獵範圍很廣,但最近特彆留意那些能讓人“看見”東西的書。不是說真的看見,而是那種能夠讓你腦海中浮現齣畫麵,讓你能夠設身處地去感受曆史的書。“照照曆史的鏡子”,這個名字就給我一種強烈的畫麵感,仿佛真的有一麵鏡子,映照齣過去的麵貌。我腦海裏立刻浮現齣許多畫麵:可能是某個重要的曆史時刻,也許是某個被遺忘的角落,又或者是某個我們現在以為理所當然的事情,在過去是多麼的麯摺和不易。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我穿越時空,去親眼“看見”那些曆史的細節,去感受那些曾經發生過的人和事。這種身臨其境的閱讀體驗,是我一直以來追求的,也是我期待從這本書中獲得的。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真的很有意思,那種復古的色調和字體,一看就讓人聯想到很多舊時光的片段,仿佛真的能透過這書,照見我們走過的路。拿到手後,我迫不及待地翻開,雖然我還沒有開始閱讀,但光是那個書名“照照曆史的鏡子”,就足以引起我強烈的好奇心。曆史,這個詞本身就充滿瞭厚重感和無數的可能性,我們每個人都活在曆史的長河裏,卻常常對過往的細節感到模糊,或者隻記得一些零星的碎片。這本書,聽起來就像是一個邀請,邀請我們靜下心來,用一種新的視角去審視那些已經發生的事情,去理解它們是如何塑造瞭我們現在的世界的。我尤其期待它能帶來一些我之前未曾接觸過的觀點,或者是一些隱藏在曆史洪流之下,卻對我們當下生活有著深遠影響的細節。這本書帶給我的第一印象,是一種沉靜而充滿智慧的期待,仿佛它藏著許多等待被發掘的寶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