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个节令的典故与应景食品
114家超美味的实力店家
50种小吃的精彩有趣故事
手绘台南旧城古蹟与小吃地图
台湾小吃冠天下,台南小吃冠全台。本书绝对是带你慢食府城,深入品味古都文化的必备宝典!!
你可知道,祭祀七夕的供品白糖粿,为何要在中间捺一个凹洞?
因为,这是贴心而充满人情味的设计,用来盛接织女的眼泪。
你可知道,为何尾牙时要吃俗称「虎咬猪」的「刈包」?
因为,它的样子很像老虎张开大嘴,咬住一块酥香软嫩的猪肉片,在尾牙时吃「虎咬猪」,象征将一整年不好的全部把它吃掉,烟消云散,迎接来年事事顺利。「刈包」的形状又似钱包,象征发财的意思。包着满满的馅料,像一个饱满的钱包,象征来年发大财,财富满足,钱包满满用不完。
你可知道,冬至全家大小一起搓完汤圆,为何说不要洗手?
因为,民间习俗把红色汤圆叫做「金的」,白色汤圆叫做「银的」,全家大大小小搓完圆仔之后,不要洗手,即使睡觉,都要带着白花花的双手上床,这样就可以「金银在握」了。
你可知道,「厦门肉粽」和「泉州肉粽」有何不同?
你可知道,林则徐在广州禁烟的时候,外国领事们如何以冰淇淋来让他出糗?而林则徐又如何与厨师商议,利用「太极芋泥」这道福州名菜,来报复外国领事们的捉弄,为国争光?.....
王浩一是爱吃爱玩的台南府城文史工作者,他以四年半的时间,精心企划,深入访谈,从小吃典故到饮食考古,为你打开窥察台湾文化的有趣窗口。
小吃是非常具体的生活方式,可以一路从先民的故乡再溯源到几千年的历史大河。老祖宗们展现丰富多采的「吃」的享受与创意,每一种小吃都有它精彩的故事和迷人的丰腴美味。
台南,风华小吃首都,有绝对光辉灿烂的饮食版图和许多百年老店满足你味蕾的探索。
作者简介
王浩一
学的是数学,喜欢的是建筑,曾经从事国际贸易,现在是工业设计人。
出生于南投,在台南念大学,从此爱上古都府城,毕业后在台北工作。十三年后,工作重心开始往台南移动,假日期间,背着相机穿梭于大街小巷,纪录各种人文历史和生活典故,成为爱吃爱玩的台南城市作家、文史工作者,也是诚品书店嘉南区的专栏作家。为了採访美食小吃,增胖四公斤仍痴迷不悔(已经开始减重)。
现任某公司的产品经理、台南市珍贵树木保护委员会之委员、台南观光旅游导览训练讲师。常戏称自己是文艺老青年、中年过动儿,也是陪女儿看「神鬼奇航3」的慈祥老爸。着有《台南旧城魅力之旅》三册(台南市政府文化局出版)、《台南市文化观光旅游导览手册》(台南市政府出版),绘有《台南旧城地图》,戏作《台南印象》创意扑克牌系列:古蹟篇、咸食篇、甜品篇。《慢食府城:台南小吃的古早味全纪录》(心灵工坊,2007) 是他费时四年半企划採访纪录完成的精心之作。
1节令祭馔篇
2传奇面食篇
3经典米食篇
4原创小食篇
5古老美食篇
6特色滋味篇
7大江南北篇
推荐序
蒋勋*美味推荐
记一次美好的味觉记忆
在长年的旅程中,常常会记念起某些市镇。无端端想起的,却又经常是那一市镇的某一家餐厅、某一道菜餚、某一次的甜点、某一次饭后的茶或咖啡。味觉的记忆牵连着一个城市,一个乡镇,一个记忆里逐渐变成黑白照片的街道巷弄。
岁月悠长,视觉的记忆逐渐褪色变成黑白,味觉的记忆却似乎历久弥新、色彩鲜艳、丰富而饱满。(上面用了三个辞汇,却有「鲜」、「饱」两个字是从味觉而来。)
中国汉字中的「品味」已经有近两千年的历史,英文中的「Taste」,法文中的「Go?t」,也都在日常生活中成为品鑑生活内涵,品评生命层次的重要依据。
一个久远古老的文化,从「吃」到「品」是多么漫长的摸索与学习。
从职场退休之后,不想接太多工作,偶然接受某些演讲或评审邀约,常常是因为某一个味觉上的美好记忆;「工作」必须要有冠免堂皇的理由,工作背后,私下窃窃心喜的却往往是美食的牵连,不足为外人道。
2006年末,应友人之邀去高雄演讲,心里就在盘算,如何偷一日之闲去台南走走。
还是中学的时代,就在台南民族路旧夜市,一家一家吃小摊子,那时年轻,有点贪多,但是的确是一生忘不掉的记忆。
服兵役在凤山,车程不远,有了大好机会三天两头往台南跑。
赤崁楼后方小巷弄里有一摊卖虱目鱼的,每次去都扑空,地方耆老后来指点我「要一大早来。」,说「五、六点钟,吃最新鲜的鱼肠、鱼肚」;我因此在赤崁楼附近投宿,拨好闹钟,一大早跳起来,吃到了又滑嫩又鲜美的虱目鱼肠,至今余味犹存。
耆老们满意的看着我,眼神中流露着骄傲自负而快乐的表情,好像在说:「怎么样?少年郎,不错吧!」
从「吃」到「品味」的确是漫长的摸索学习,我开始懂了京都、巴黎、翡冷翠人的骄傲自负的快乐,我也懂了台南人的快乐与自负。
2006年底,在高雄一整天的演讲结束,朋友介绍了王浩一,浩一的弟弟浩威是多年老友,浩一却是第一次见面,他特地从台南赶来,准备带我们认识台南的小吃。
我问浩一:「明天几点出发?」他说:「当然是早餐前,台南小吃要从早点开始!」
浩一谈起台南小吃,很自豪、很快乐,虽然还年轻,却也流露出与地方耆老同样的自信与责任感。
其实浩一不是台南人,大学时在成大唸书,爱上了台南,娶了台南太太,台南成为他的新故乡。
他把多年来在台南,研究古蹟、研究小吃的心得编写成册,甚至编成扑克牌,方便外地游客用更简明易懂的方式进入他所了解、所爱的台南。
所以,在浩一的笃定坚持下,第二天一大早,放弃五星级饭店的早餐,一路杀到台南,从小西门圆环的阿堂咸粥开始一整天的浩一美食的旅程。
咸粥是圆环边一间小店,坐不了多少人,但是桌椅摆开,扩张到沿街边的行人空间,幸好是清晨,车子不多,聚集的人潮都是为了咸粥而来。
浩一告诉我他这家咸粥是以鮀魠鱼为主料,和另外一家用虱目鱼不同,他又从鮀魠鱼谈到「提督鱼」,谈到引清兵到台南的施琅,施琅是「提督」,这鱼就与他产生了关连,一个有历史的城市,一吃就要吃出三、四百年的记忆,因此不能再只单纯用「吃」,而必须是三个口的「品」。
吃咸粥的同时,浩一又点了煎虱目鱼肚,金黄色干焦香脆的口感,配上温稠咸粥,可谓一绝。如此美味,很难浅尝即止;浩一却提醒我们,要准备品味下一站的美食了。
下一站的美食是包子,听起来不怎么样,也担心一个包子塞进胃,接下来很难再吃别的。
浩一说:「这是光绪十二年的包子店,一八八六年,开到现在!」
我们正在慨叹台湾战后许多企业难以永续,文化也难以累积,听到一家超过一百年的包子店,彷彿又在民间看到天长地久的生活力量。
光绪年开创的包子店在小巷弄里,必须放弃车子走一段路,路叫「开山路」,颇有一点移民初到、开天辟地的豪气。
包子店不大,看起来不起眼门口也冷冷落落,我有点怀疑
老店是不是已经不似往年兴旺了。
浩一似乎看出我的疑虑,他指指表,「九点五十分开炉,时间还没到!」
果然如浩一所料,大约九点四十分左右,人潮从四处涌来,排成长队,等候买新出炉的包子。
我和许多人一样,站在包子店门口就吃起来了,加了蕃薯粉的面皮做成水晶饺,中间是大火爆香的笋丁肉末,透明莹润,腾绕着初出炉的一条条白烟,我望着这间百年字号人气不遂的光绪老店,知道民间自有笃定可靠的生活信仰,不可草率、也不可随便。
我相信浩一是在这古老的城市里,看到了这种千锤百鍊的生活信仰的动人之处,使他忙于自己贸易事业的同时,可以锲而不舍地整理出一册一册台南的许多可贵文化记录,包括这一本用四年半时间累积的心血《慢食府城》。
浩一在小吃与小吃之间,顺便带我们绕一绕附近古蹟文物,古人有「行食」的习惯,吃饱了饭,走一段路,帮助消化的意思。
蹓跶到了孔庙,这是台湾岛上我自己最心仪的建筑,大气、雍容,一进门就是一番庄严,我也特别喜欢「礼门」、「义路」的设计,只是两座形式上的「门」,只是形式上的「路」,旁边并无墙阻隔规范,但是,道德不是法律自己心中愿意遵守的规则才是「礼」,也才是「义」。
浩一带我们入大成殿,我从小在台北孔庙边长大,父母总是叮咛,经过大成殿一定要拜,小时的身体行止影响一生。我正想拜,浩一严肃的说:「读书人进大成殿一定要拜!」他先合十一拜,我心中欢喜,知道一种普世的信仰与诚敬之心还在民间。
下午浩一带我们去了「水鸟客厅」,在一处悠闲清静的水泽岸边看白鹭鸶飞起飞落,或安静不动,如诗如画,清风徐来。
水鸟客厅是新兴的餐厅,浩一的美食连接着古老的台南,却又时时期待创新,如同他在这本书中有日据时代的寿司料理、有战后外省眷村引进的牛肉面、有西方的咖啡、红茶......
浩一从食品料理上整合了这个岛屿包容与活泼的精神,使他的台南小吃研究不会侷限在过去的怀旧,而更是与日俱进的向未来迈步。
记得临上飞机时,浩一说:「最好的小卷米粉你们还没有吃到!」但是他话锋一转,开心地说:「人生总要有一点遗憾,所以你们还会再来!」
我当然会再去台南,也许那时候会带着浩一这本新书,夹在许多也带着这本书来台南寻找美食足迹的人潮中,我会很得意地跟大伙介绍:「这位就是王浩一!」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很巧妙,仿佛一位老朋友在向你娓娓道来。没有生硬的罗列,也没有冰冷的介绍,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将台南的美食文化展现在眼前。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食物时的细节,虽然书中并未涉及某个具体的美食,但字里行间那种对食材的讲究、对火候的把控,以及烹饪过程中的点点滴滴,都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极致的匠心。例如,作者在谈到某个传统制作工艺时,虽然没有直说是什么,但那种对时间的尊重、对自然的顺应,以及对“慢”的坚持,却深深打动了我。这不仅仅是关于食物,更是关于一种生活态度。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仿佛也置身于那些充满烟火气的小巷,闻到了诱人的香气,听到了锅碗瓢盆的碰撞声,甚至能感受到微风拂过脸颊的惬意。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看到了美食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和情感,这是一种非常独特的阅读体验。
评分读到这本书,脑海里仿佛被瞬间拉回到那个充满人情味和古早风情的台南。书本的质感就很有分量,翻开的那一刻,一股淡淡的纸墨香混合着难以言喻的温暖扑面而来。封面上的插画,用色朴实却饱含深情,寥寥几笔勾勒出的庙宇、巷弄,还有那似乎还在滋滋作响的锅炉,都让人心生向往。我尤其喜欢其中一章,虽然书中没有具体描写,但作者笔触间流露出的对食物背后故事的挖掘,让我对那些世代相传的技艺有了更深的理解。比如,当读到某个小吃摊的起源,从简陋的路边摊到成为如今家喻户晓的名店,这其中蕴含的不仅是厨师的手艺,更是对生活的热情和对家乡的眷恋。我仿佛能看到摊主们挥洒汗水,用最朴实的食材,做出最动人的美味,那种专注和坚持,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里显得尤为珍贵。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台南美食灵魂的大门,让我不仅仅是品尝味道,更能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人情味和历史的温度。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温度”。不是说书本身热乎乎的,而是它字里行间流淌着一种温暖的人情味,和对家乡土地的深厚情感。作者在描绘某些场景时,虽然没有具体写某个小吃,但那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细节的关注,以及对传统的尊重,却能深深地打动我。我仿佛能感受到台南的阳光洒在身上,闻到空气中弥漫的食物香气,听到人们亲切的交谈声。这本书让我明白,食物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更是连接人与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一种方式。它记录的不仅是味道,更是那些在岁月里沉淀下来的故事和情感。我非常喜欢作者在书中表现出的对“慢”的推崇,这在当今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显得尤为可贵,也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节奏。
评分翻开这本书,最先吸引我的便是其独特的排版和设计。书页的质感非常好,触感温润,拿在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满足感。书中的插图,虽然风格抽象,却充满了艺术感,每一幅都仿佛在诉说着台南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在探讨某种传统技艺时,虽然没有直接展示制作过程,但通过对历史变迁的梳理和对匠人精神的赞美,让我对这份古早味的传承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作者用一种非常诗意和人文关怀的笔触,描绘了那些在时间长河中默默坚守的传统,以及它们如何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食物的书,更是一本关于文化、关于历史、关于人的故事集。它让我看到了,在现代化的浪潮中,依然有那么一群人在用心守护着这份宝贵的“慢”。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流畅而充满画面感,读起来就像在品尝一道精心烹制的佳肴。没有夸张的辞藻,没有华丽的修饰,只有质朴而真诚的叙述。作者在描述一些风土人情时,虽然没有聚焦于某个具体的美食,但那种对台南人生活方式的细腻观察,以及对他们与食物之间关系的描绘,却让我深深着迷。我仿佛看到了老人们坐在街边,一边品尝着熟悉的味道,一边悠闲地聊天,那种怡然自得的生活状态,让人无比向往。这本书更像是一份珍贵的文化档案,它记录了台南这座城市独特的灵魂,而这份灵魂,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了那一份份充满人情味的美食之中。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对台南的食物有了更深的了解,更对那份“慢”的生活哲学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