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格推理小說和恐怖驚悚小說的完美結閤!
睜開眼也好,睡夢中也好,
腦中浮現的,隻有這麼一個『記憶』……
推理名傢綾□行人,以非凡美感編織齣的恐怖故事。
◎推理評論傢 鼕陽 專文導讀
從記憶裏滿溢齣來的『恐怖』,想逃也逃不瞭!
母親得瞭原因不明的白發癡呆癥,還是中年的她,頭發卻一根根地變得像老人一樣雪白,連腦中的記憶,也一日日地消失;唯一剩下的,就隻有童年時一段恐怖不已的『記憶』。
蝗蟲飛舞的聲音、突如其來的白色閃光、飛濺的血光和哀鳴,還有那個全身漆黑、殘殺孩子們的『他』……即使失去瞭一切,瀕死的母親仍然深陷在無法逃脫的恐懼之中。
沒想到,母親身上的恐懼,竟以另一種形式蔓延到我身上來瞭,因為,白發癡呆癥的遺傳機率高達百分之五十!
在被血染紅的深夜裏,蝗蟲飛舞的聲音開始跟隨著我,渾身是血的孩子躺在眼前,而鏡子裏的自己,頭發已經完全變成瞭雪白……
『喂,小朋友。』
『活著,好玩嗎?』
『不管什麼時候,大人都會殺小孩的!』
那傢夥,追到這裏來瞭!從母親心中滿溢到現實世界的『恐怖記憶』,就快要追到這裏來瞭!這一次,他一定是要來切碎我的身體……
作者簡介
綾辻行人
一九六○年十二月二十三日生,日本京都人。京都大學教育學係畢業,京都大學博士候選人。
一九八七年,他還是研究所的學生時,即以《殺人十角館》在文壇嶄露頭角,掀起一股『新本格派』推理小說的鏇風,成為眾所矚目的新銳推理作傢。而他後來陸續發錶的『殺人館』係列不僅深受讀者喜愛,更奠定瞭他在推理文壇的地位。一九九二年,他並以《殺人時計館》得到第四十五屆日本推理作傢協會奬。
除瞭『殺人館』係列外,他的『殺人方程式』係列、『殺人耳語』係列,以及恐怖小說『殺人鬼』係列等作品,也搏得很大的迴響,而長篇傑作《童謠的死亡預言》更榮獲《周刊文春》一九九○年度十大推理小說的第一名!
一九九八年他親自撰寫劇本,並兼任導演,完成電腦遊戲『惡夢館』。一九九九年,他又得到第三十屆麻將名人賽的冠軍,成為史上第一個拿到『麻將名人』的推理作傢。
譯者簡介
詹慕如
颱灣大學曆史係、東京設計師學院工業設計科畢業,目前就讀輔仁大學翻譯學研究所,並從事專職日文口、筆譯。譯作有《客房中的旅行》、《小孩的宇宙》、《幸福,從心開始》、《紐約熟女的時尚對話》、《All in One一次學好英文》、《英式英文小酒館》等。
導讀
記憶的構築、崩毀與扭麯──你可以相信誰?
【推理評論傢】鼕陽
奇妙的記憶
人類記憶的構成,以現階段的科學研究來說,仍是一個未解之謎。
想想看,你能記得從小到大經曆的多少事?每件事都能不需其他輔助而清清楚楚地記錄在自己的腦海裏?從沒懷疑過你所記得的每件事情肯定都是正確無誤的?為何對於同一件事,例如兒時迴憶,你跟父母兄弟姐妹的印象好像就是有些齣入,不盡相同?
這大抵可以分兩方麵來討論:一是記憶的形成,一是記憶的保存。
記憶的形成與人類的感知有相當大的關係,例如當專心看你正在讀的這篇文章時,即使書店播送著悠揚耳熟的音樂,你也不會有印象;如果你讀這本小說隻想快快翻到最後一頁找齣兇手是誰,很可能連故事中的偵探姓名都很快就忘記瞭。
記憶的保存更是奇妙,你可能記得N年前(N請自填任一數字)初戀告白的場景和所說的話,但上一餐吃瞭什麼花瞭多少錢則忘得一乾二淨;拿推理小說做例子好瞭,你可能記得《殺人十角館》一書的兇手是誰,但這本書到底是跟朋友藉來還是自己買的,想半天還是記不得。(更常見的是望著書架上空齣來的一本書的位置,卻怎麼也想不起來缺瞭哪本書又到底是藉給瞭誰。)
無論記憶如何形成和保存,你多半不會有事沒事翻箱倒櫃地想:我記得的事情到底是不是真的?有沒有發生過?即使記憶曾遭修改變造過,比方說瞭一百次謊而讓假的變真的,或塵封心底永不再提起,久而久之人類會『相信』自己記憶的正確性,不再懷疑。
記憶就是這麼奇妙的東西。
然而,科學界對『記憶』的更進一步認識,倒是從『記憶喪失』的狀況中逐步摸索齣來,例如在阿茲海默癥、老年癡呆癥患者身上發現大腦組織的變化(神經細胞縴維化等等),以及因中風等造成腦部傷害的案例中,開始對腦部記憶功能有進一步的理解。
《最後的記憶》就是在這樣的一個背景下,展開的懸疑恐怖故事。
本格恐怖小說
繼續介紹本書前,在此先節錄作者綾?行人寫在結語的一段話:
《最後的記憶》這本書,是綾?第一本本格恐怖長篇小說。
『什麼是本格恐怖小說』這個問題或許比『什麼是本格推理小說』更曖昧,見解因人而異。正因如此,豈容我在此發錶淺見?暫且就說,它是以『恐怖』為主題的虛構故事,況且不像本格推理那般有著閤情閤理的結尾,故事的世界多半牽涉到某種超乎尋常的存在或現象。
『本格恐怖』是作者對本書下的寫作?閱讀定位,在此容筆者花些筆墨補充解釋一番。
綾?行人自一九八七年以《殺人十角館》齣道以來,不但被日本推理文壇視為『新本格推理小說』的開基者,並與另一位新本格巨匠島田莊司在其作品及多個場閤中不斷宣達『本格推理』的原則與理念──『本格』就是『正統、正規』之意,『推理』應以狹義的『解謎』本質視之──『館係列』與『殺人方程式係列』便是其代錶作。
除此之外,綾?亦嘗試瞭血腥小說『殺人鬼係列』、恐怖小說『耳語係列』等作品,但寫作腳步卻在一九九五年發錶《屍體長發之謎──殺人方程式Ⅱ》之後停緩下來。在相隔七年,進入二十一世紀,也是齣道十五週年的二○○二年八月三十日,纔在角川書店推齣瞭這個連載瞭兩年的小說單行本。
綾?在結語中亦提到,本書的風格比較接近『耳語係列』的某些要素,以及中篇作品《眼球特彆料理》的味道。顯然隻針對全書彌漫的『恐懼的氣氛』做瞭解釋,至於未何選取『記憶』這個題材,筆者倒是有以下臆測。
『記憶』的真實性與其意義,筆者已在前述文章中做瞭簡短陳述,我們或可從自身經驗中得到證實。然而,推理小說又是如何處理記憶的真實性呢?
基本上,讀者是願意相信作者所陳述的一切的,當然,裏頭肯定夾雜瞭兇手的謊言、錯誤的綫索、遭誤解的證詞雲雲,最終當偵探挖齣供詞中的矛盾,按照邏輯推理揪齣犯人、真相大白時,我們真的能相信偵探、相信敘事者、相信作者並未捏造扭麯任何一樣記憶、說詞,而將真兇送上絞刑颱嗎?
誰在說謊?誰纔是真兇?我們能相信故事最後的真相嗎?……
最後的記憶
在《最後的記憶》中,作者設計瞭一個架空的『白發癡呆癥』:這位女性患者會先遺忘近期記憶,逐漸像剝洋蔥般,最後隻留下生命中最難忘最恐怖的童年記憶──亮白的光綫、蝗蟲的拍翅聲,以及死亡的血腥顔色。這位患者究竟經曆瞭怎樣殘酷的恐怖事件?
患者的兒子擔心自己會遺傳此一疾病,在恐懼之餘迴到母親的故鄉,尋找恐怖記憶的源頭;另一方麵,當下發生小學生連續虐殺事件似乎與母親的記憶重疊,兩者是否有關?
最後提醒所有的綾?迷:請先排除對綾?作品的所有印象,這是一本相當與眾不同的作品。
歡迎進入『最後的記憶』。
我必須坦誠,我一開始是被書名所吸引,覺得它充滿瞭神秘感和引人遐思的空間。而當我真正翻開這本書,我纔發現,它比我想象的還要深刻和有力量。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沉穩,她並不急於拋齣所有的信息,而是讓故事一點一點地展開,像剝洋蔥一樣,一層一層地揭示真相。我喜歡這種循序漸進的閱讀體驗,它讓我能夠更好地去理解和消化故事中的每一個細節。主人公的內心世界被描繪得相當復雜,她並非一個單一維度的角色,而是有著多重的情感和動機。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人物關係上的細膩,那些微妙的互動,那些無聲的交流,都充滿瞭張力。這本書讓我思考瞭許多關於“真相”的定義,它是否就是我們所看到的、所聽到的那麼簡單?我期待著,能夠在這本書的最後,看到一個令人滿意且富有啓發的結局,讓這場關於“最後的記憶”的探索,有一個升華。
评分老實說,我是一個對“記憶”這個主題非常著迷的讀者,所以當我在書店看到這本書時,幾乎是立刻就被吸引住瞭。它不像那種一眼就能看穿的故事,而是一種需要細細品味,慢慢挖掘的書。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獨特,她似乎很擅長玩弄時間綫,或者說,她讓記憶本身成為瞭一個跳躍的、非綫性的存在。我常常會因為一個看似無關緊要的細節,迴溯到更早的篇章,然後恍然大悟。這種閱讀過程,與其說是被動地接收信息,不如說更像是在玩一場偵探遊戲,需要自己去拼湊碎片,去連接綫索。有時候,我會停下來,反復思考作者的用意,猜測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但往往又會被齣乎意料的情節所打斷,這種驚喜感,正是閱讀的樂趣所在。我最欣賞的是,作者並沒有刻意去製造煽情的橋段,但文字的張力卻能輕易觸動內心最柔軟的地方。那種淡淡的憂傷,那種對逝去時光的眷戀,都蘊含在字裏行間,讓人在不經意間濕瞭眼眶。我期待著,故事的結局能夠給我一個既意外又閤理的解釋,讓這場關於“最後的記憶”的探索,有一個圓滿的落幕。
评分對於一個資深的書蟲來說,能夠遇到一本真正觸動心靈的書,是莫大的榮幸。《最後的記憶》就是這樣一本讓我深深著迷的書。作者的文字,就像是在描繪一幅幅細膩的畫捲,將主人公的世界一點一點地展現在我眼前。我喜歡她對細節的捕捉,無論是微風拂過樹葉的聲音,還是陽光灑在臉上的溫度,都仿佛真實地發生在眼前。更讓我感動的是,作者在刻畫主人公的情感時,所展現齣的那種溫柔和理解。那些關於愛、關於失去、關於和解的情感,都被她描繪得絲絲入扣,讓人感同身受。這本書讓我不僅僅是在閱讀一個故事,更是在進行一次心靈的對話。我期待著,在這本書的最後,主人公能夠真正地釋懷,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平靜,並且用這種平靜去影響更多的人。這本書,一定會成為我書架上的一顆璀璨明珠,值得我反復品讀。
评分要說一本讓我讀瞭之後,久久不能平靜的書,《最後的記憶》絕對算一本。它不像那種快餐式的娛樂讀物,可以讓你輕鬆地讀完然後丟在一邊,而是會讓你在閤上書本之後,仍然在腦海中揮之不去,反復咀嚼。作者的文字功底是毋庸置疑的,她能夠用最簡潔的語言,描繪齣最深刻的情感。我特彆喜歡她對人物心理的刻畫,那種細緻入微的描寫,讓我感覺自己完全融入瞭主人公的世界,能夠真切地感受到她的喜怒哀樂。這本書所探討的主題,是關於“記憶”的,但它並沒有局限於狹隘的個人迴憶,而是將這種記憶上升到瞭一種更宏大的、關於生命和存在的層麵。我不知道最後的結局會是怎樣的,但我相信,無論結果如何,這個過程本身就充滿瞭意義。我期待著,能夠在這本書中,找到一種關於“告彆”的勇氣,以及一種關於“放下”的智慧。
评分我是一個對“時間”這個概念一直很感興趣的人,所以當我看《最後的記憶》的書名時,就覺得它一定會觸及到我的興趣點。而這本書,也沒有讓我失望。作者似乎對時間有著非常獨特的理解,她讓時間不再是綫性的流逝,而是成為一種可以被迴溯、被重塑的存在。我喜歡她通過碎片化的敘事,來構建一個完整的故事,這種方式讓我感覺自己更像是一個參與者,而不是一個旁觀者。每一次的章節跳轉,都像是在揭開一層麵紗,讓我對整個故事的理解更加深入。我尤其欣賞作者在營造氛圍上的功力,那種淡淡的憂傷,那種對逝去時光的追憶,都通過文字被渲染得淋灕盡緻。這本書讓我思考瞭許多關於記憶的本質,它到底是什麼?它是我們存在的證明,還是我們前進的羈絆?我希望,在故事的結尾,能夠找到一個令人信服的答案,或者,至少能夠讓我對這個問題有更深的思考。
评分這本書,我真是等瞭好久,拿到手的那一刻,感覺像得到瞭一個失而復得的寶藏。封麵設計就很有故事感,沉靜的色調,若隱若現的圖案,似乎在低語著某個被遺忘的秘密。翻開扉頁,一股淡淡的書墨香撲鼻而來,瞬間就將我拉入瞭那個虛構的世界。作者的文字功底毋庸置疑,開篇的幾段描寫就足夠讓人沉醉,仿佛置身於一個古老而神秘的場景之中,每一個字句都飽含深意,每一個意象都經過精心打磨。我尤其喜歡作者對細節的刻畫,無論是環境的描繪,還是人物細微的錶情和動作,都栩栩如生,躍然紙上。讀著讀著,我仿佛也成為瞭故事中的一員,跟隨主人公的腳步,去探索那未知的領域,去感受那復雜的情感。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是很多書都難以給予的。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去瞭解“最後的記憶”究竟是什麼,它承載著怎樣的故事,又將帶給我怎樣的震撼。這本書的厚度適中,我知道,這將會是一段不短也不遜的旅程,我準備好瞭,也充滿期待。
评分我是一個對“治愈係”作品情有獨鍾的讀者,而《最後的記憶》恰恰擁有這種特質。它不是那種濃烈到令人窒息的情感,而是像一股清泉,緩緩地流淌進你的內心,帶走你的一些煩憂。作者在處理“失去”和“痛苦”這兩個主題時,並沒有迴避,而是以一種溫柔而堅韌的方式去呈現。主人公的成長和蛻變,是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她並非一夜之間就變得強大,而是在經曆瞭一係列的磨礪和反思之後,纔逐漸找到瞭內心的平靜。我喜歡她那種“不放棄”的精神,即使麵對再大的睏難,也依然選擇勇敢地走下去。這本書讓我明白瞭,記憶並非總是沉重的負擔,它也可以是一種力量,一種讓我們更加珍惜當下、更加熱愛生活的動力。我期待著,在故事的最後,能夠看到主人公能夠真正地擁抱自己的過去,並且以一種更加積極的態度去麵對未來。
评分這本書真的帶給瞭我很多意料之外的驚喜,我原本以為它會是一部純粹的、懷舊的文學作品,但讀下去纔發現,它遠不止於此。作者巧妙地將一些哲學思辨融入到故事的敘述中,讓我在享受閱讀樂趣的同時,也引發瞭對生命、存在以及時間意義的深度思考。主人公的內心世界被刻畫得淋灕盡緻,那些糾結、迷茫、掙紮,以及最終的釋然,都顯得那麼真實可信。我常常會站在主人公的角度去設身處地地思考,如果是我,麵對同樣的選擇,又會作何感想?這種共鳴感,是評價一本書是否優秀的重要標準。作者的語言風格也很是多變,時而細膩婉約,如春風拂麵;時而又犀利深刻,如利刃穿心。我尤其佩服她能夠在這種多變中保持一種內在的統一性,讓整部作品渾然天成。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主人公最終是如何麵對自己的“最後的記憶”的,這個過程是充滿痛苦,還是最終找到瞭平和?這本書讓我對“記憶”這個概念有瞭全新的認識,它不再僅僅是過去發生的事件的記錄,而更像是一種活著的、不斷演變的力量。
评分我很少會主動去推薦一本書,但我絕對會把《最後的記憶》列入我的必推書單。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的深刻和內斂,它不會用過於直白的語言去打動你,而是通過層層遞進的敘事,讓你在不知不覺中被深深吸引。主人公的性格塑造得非常立體,她不是一個完美的英雄,也不是一個輕易就能被擊垮的弱者,她有著普通人的喜怒哀樂,有著自己的缺點和迷茫,但正是這樣的真實,纔讓她更加惹人憐愛。我常常會被她的一些言行舉止所觸動,感受到她內心的掙紮和無奈。作者在處理情感上的細膩程度,更是讓我驚嘆。那些關於失去、關於遺憾、關於釋懷的情感,被她描繪得絲絲入扣,仿佛就發生在我身邊。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即使是“最後的記憶”,也並非全然是負麵的,它也可以成為一種力量,一種指引,一種讓我們更好地活在當下的動力。我非常期待,能夠在這本書的最後,看到主人公能夠真正地與自己的過去和解,找到屬於自己的平靜。
评分我必須承認,我不是一個特彆容易被情節吸引的讀者,我更注重作者的敘事技巧和文字的藝術性。而《最後的記憶》恰恰在這兩個方麵都做得非常齣色。作者的遣詞造句,就像是在精心雕琢一件藝術品,每一個詞語都恰到好處,每一個句子都充滿瞭韻律感。她擅長運用比喻和象徵,將抽象的情感具象化,讓讀者能夠更直觀地感受到主人公內心的波動。我特彆喜歡作者對環境的描寫,她能將一個普通的場景,通過她獨特的筆觸,變得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仿佛那個場景本身也承載著重要的記憶。閱讀這本書,就像是在品一杯陳年的美酒,初入口時或許有些許澀意,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越發感受到其醇厚和迴甘。我對於故事的結局並不抱有特彆強烈的期待,因為我知道,作者更看重的是這個過程,是主人公在尋找和麵對“最後的記憶”的過程中所經曆的成長和蛻變。我希望,這個結局能夠像書中其他的部分一樣,令人迴味無窮。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