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银行与企业的关系(1897-1945)─中国现代史

近代中国银行与企业的关系(1897-1945)─中国现代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近代中国史
  • 银行史
  • 企业史
  • 金融史
  • 经济史
  • 民国史
  • 中外关系
  • 商业史
  • 社会史
  • 近代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银行与企业关系问题,是中国工业化运动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书依据大量历史资料,以相关经济理论为指导,对近代中国银行与企业关系的发展过程及其贯穿于这个过程中的几个重要问题进行全面的考察与分析,并具体测 算银行资本对工业资本形成所作贡献,以此说明近代银行资本作为一种新型经济成分,在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作用下,与产业资本的关系由不密切逐步变得密切,从而对中国业化运动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同时还分析 了银行资本与国家的关系,进一步指出这种关系对中国工业化发展所产生的积极作用与消极影响。
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中的金融脉络:1860-1949 聚焦金融机构的结构、功能及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深远影响 本书旨在提供一部关于近代中国(1860年至1949年)金融体系演变、国家与金融权力博弈,以及金融机构如何深度嵌入社会经济结构变迁的宏大叙事。研究将重心置于中国本土金融力量的成长与转型,而非仅仅关注传统上被过度强调的洋行或官僚资本的主导地位。我们试图揭示,在外部冲击与内部革新的双重压力下,中国金融业是如何在传统与现代、官僚与商业之间艰难地摸索出一条符合自身国情的现代化路径。 第一部分:旧秩序的瓦解与新金融势力的萌芽(1860-1911) 本部分考察清末“自强新政”背景下,金融权力结构的深刻调整。重点分析洋务运动时期设立的官办和官商合办银行,它们在推动国家工业化和财政集权方面的早期尝试及其内在的局限性。这些机构的运作,不仅是财政技术的引进,更是中央政府试图重塑经济控制权的政治行为。 传统金融的困境与转型: 探讨票号、钱庄等传统金融中介在面对近代银行业挑战时的挣扎与适应策略,特别是他们在汇兑业务、信贷网络上的独特优势如何被逐步蚕食或改造。 准现代金融机构的试验: 详细梳理中国通商银行、户部银行等早期近代银行的创立背景、股权结构和业务范围。这些机构如何试图在官方意志与商业需求之间找到平衡点,并为后续的金融改革积累了经验教训。 外资金融的渗透与影响: 分析西方和日本银行在华设立分行的战略布局,它们如何通过控制对外贸易结算、发行短期票据等方式,间接塑造了中国城市的资本流动格局,并对民族金融机构构成了结构性竞争压力。 第二部分:共和肇建与金融的短期繁荣与动荡(1912-1927) 辛亥革命后的十余年间,中央政府权威的削弱,为地方性金融势力和私营资本的崛起提供了空间。本部分着重考察这一时期金融机构的多元化发展及其与军阀政治的复杂关系。 地方金融势力的崛起: 深入分析如浙江兴业银行、广东银行等区域性商业银行的发展模式,它们如何利用特定地域的资源禀赋和地方政治关系,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金融集团。这揭示了近代中国金融发展的“非中心化”特征。 金融真空与民间借贷: 在国家信贷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的情况下,土地抵押、粮食抵押以及私人银团(钱庄、典当行)如何继续充当基层经济活动的主要血液来源,以及这种双轨制金融的效率与风险。 货币与财政的混战: 分析北洋政府时期军费开支失控如何导致法币信用危机、地方票据泛滥。探讨中央银行制度的早期设想与实践受到的政治掣肘,以及通货问题成为制约国家统一和经济稳定的核心症结。 第三部分:国民政府的金融整合与国家资本的扩张(1927-1937)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推行了一系列旨在统一货币、整顿金融秩序的重大改革。本部分将集中分析“四行二局一分行”(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农民银行及盐业银行、邮政储金汇业局)的建立,及其对经济命脉的控制。 法定货币的统一与推行: 详细考察法币改革(1935年)的准备工作、实施过程及其对商品经济、国际收支的影响。重点剖析改革如何借助国家强制力与外汇管制,实现了金融体系在地域和功能上的初步整合。 政策性银行的职能分化: 对比四大行在服务国家特定战略目标中的角色差异。例如,中国银行为对外贸易与外汇运作的核心,交通银行为工矿业发展的融资主力,农民银行为农业信贷的尝试者。这体现了国家资本有意识地引导资源流向的意图。 金融精英与政治权力: 探讨孔宋集团等金融寡头与政治权力集团的互动模式。研究金融机构高层人员的流动性,以及他们如何在政策制定、信贷分配中行使巨大的影响力,揭示国家资本主义体制的运作逻辑。 第四部分:战争环境下的金融生存与变异(1937-1945)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金融体系被迫转移和适应极端环境。本部分关注金融机构如何在后方艰苦条件下维持运转,以及战争对中国金融现代化进程造成的不可逆转的损害。 金融机构的内迁与重建: 考察主要金融机构西迁过程中的组织困难、人才流失与资产保护策略。分析重庆大后方金融中心的形成及其为支持战争经济所做的努力。 战争信贷与通货膨胀: 深入分析国民政府为弥补财政赤字而采取的发行公债和滥发纸币的政策,以及由此引发的恶性通货膨胀对民间储蓄、城市工商业的毁灭性打击。 沦陷区的金融畸形: 比较沦陷区内,日伪政权建立的伪中央储备银行与后方法币体系之间的竞争与隔绝状态,分析这种金融分裂对区域经济的长期割裂效应。 本书最终旨在提供一个多层次、多视角的分析框架,阐明近代中国金融业发展并非一个线性的、平稳的现代化过程,而是在国家权力、商业利益与外部环境相互角力中,充满妥协、断裂与独特适应性的历史实践。通过对银行、信托、钱庄等多元金融载体的剖析,我们得以更清晰地理解中国社会在百年巨变中的经济脉搏与制度困境。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近代中国银行与企业的关系(1897-1945)─中国现代史》的书名本身就足够引人入胜,它触及了我对中国近代史发展中最感兴趣的一个切面:经济领域,特别是金融与实业的互动。1897年到1945年,这半个世纪的时间跨度,恰恰是中国经历剧烈变革、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关键时期。我一直好奇,在这个过程中,银行作为资本的汇聚与流转中心,是如何塑造和被塑造着中国企业的命运的?书名中“银行与企业”的并置,预示着一种双向的、动态的关系,而非简单的单方面供给或依赖。是银行主导了企业的成长方向,还是企业的发展需求驱动了银行的创新与扩张?抑或是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更为复杂、相互依存的博弈?从读者角度出发,我期待书中能有详实的案例分析,比如不同时期代表性银行(如官僚资本银行、民族资本银行)与新兴民族工业(如纺织、煤炭、交通运输等)的合作模式、融资困境、以及由此产生的权力结构变化。更进一步,我想了解,这种关系在不同地域(沿海与内地)、不同政治环境下(清末、北洋、国民政府时期)又呈现出怎样的差异性。如果书中能够深入挖掘史料,展现那些具体的交易、投资、甚至是利益冲突,那将极大地满足我对这段历史的求知欲。

评分

《近代中国银行与企业的关系(1897-1945)─中国现代史》这个书名,直接切中了中国近代经济史的核心议题之一,那就是金融资本如何与产业资本相互作用。我一直认为,要理解一个国家经济的现代化进程,就必须深入研究其金融体系的演变及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这本书所设定的时间范围,1897年至1945年,恰好是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新中国过渡的关键时期,这段时期内,无论是金融制度还是企业形态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特别想了解的是,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银行体系是如何从早期模仿西方模式,到逐渐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金融机构的?而这些银行,又是如何与当时蓬勃发展(或步履维艰)的各类企业(无论是官办、商办还是外资企业)建立起联系的?书中是否会探讨,银行的信贷政策、投资行为,甚至是对企业经营的干预,对中国近代工业化的道路产生了怎样的实质性影响?如果书中能够提供扎实的史料支撑,并从微观的案例分析中提炼出宏观的规律,那将是对我理解中国近代经济史的一次重要启迪。

评分

《近代中国银行与企业的关系(1897-1945)─中国现代史》这个书名,让我联想到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我对书中关于银行与企业之间“关系”的定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我看来,这种关系绝非仅仅是简单的借贷关系,它可能蕴含着更深层次的权力互动、利益捆绑,甚至是政治博弈。书中是否会深入剖析,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银行的资金流向如何影响了中国产业结构的演变?例如,是否是某些银行为了自身利益,而过度扶持或抑制了某些行业的发展?抑或是,当时的民族企业为了获取发展资金,不得不依附于某些政治力量,而这些力量又通过控制银行来施加影响?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历史案例,通过对特定银行与企业群体之间关系的梳理,来揭示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我想知道,在这种“关系”的背后,是否存在着一些长期性的影响,甚至延续到当代?如果书中能够触及这些更宏观的视角,那将是一次深刻的学术探索。

评分

读到《近代中国银行与企业的关系(1897-1945)─中国现代史》这个题目,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以及那些如火如荼的实业救国思潮。我特别关注的是,在国家积贫积弱、外侮频仍的背景下,银行是如何充当或未能充当“经济心脏”的角色,为民族工业的复苏与发展提供血液的。我猜想,书中一定触及了许多关于早期金融机构的组织形态、管理模式以及经营理念的探讨。比如,那些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的角色,它们是助力还是阻碍?而本土银行,在夹缝中求生存,又是如何运用有限的资源,去支持那些充满希望但又步履维艰的民族企业?我想知道,当时的银行家们,他们的决策背后是怎样的考量?是纯粹的商业利益,还是掺杂着家国情怀?我也很好奇,在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市场经济体系尚未成熟的时代,银行与企业之间是如何建立信任、进行风险评估的?这种合作的稳定性又如何?尤其是在战争年代,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与企业的生存压力相互叠加,书中是否会有生动的叙述,展现那个时期中国经济独特的韧性与挑战。

评分

当我看到《近代中国银行与企业的关系(1897-1945)─中国现代史》这个书名时,我立刻被它所涵盖的广阔历史画卷所吸引。1897年到1945年,这三十多年间,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动荡与变革,而银行和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两大支柱,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无疑是理解这段历史的关键。我非常希望书中能够详细地描述,在不同历史时期,银行是如何适应时代变化的。例如,当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覆灭时,银行的性质和运营模式是否发生了改变?国民政府时期,随着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又呈现出怎样的特征?我尤其好奇书中对于“官僚资本”的论述,它是如何通过银行体系渗透到民族企业的?而同时期,那些真正意义上的民族资本家,又是如何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中,艰难地发展自己的实业,并寻求银行的支持?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鲜活的史实,比如具体的金融产品创新、投资策略,甚至是银行家与企业家之间的私人交往,那将极大地丰富我对这段历史的认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