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与东方:中国美术现代化运动在战后台湾之发展(1945~1970)(平)

五月与东方:中国美术现代化运动在战后台湾之发展(1945~1970)(平)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国美术史
  • 台湾美术
  • 现代化
  • 战后台湾
  • 五月画派
  • 东方画派
  • 美术史
  • 艺术史
  • 文化研究
  • 台湾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五月」与「东方」是兴起于战后台湾画坛的两个绘画团体,其主要活动时间,起自一九五六、五七年之交,终于一九七○年前后;其成员系以出生于战争前夕,成长于战争期间,战后流亡来台的大陆青年为核心。「现代绘画」是他们积极倡导的艺术理想与追求目标。他们坚毅、明确的言论与行动,成为战后台湾第一个具有鲜明主张的美术运动。论者对此二画会在战后台湾美术发展史上的关键性地位,看法颇为一致;但对其成就评价,却有相当歧异的观点。本书以史实重建的方式,运用大量的史料和作品,对「五月」「东方」的成立背景、历届画展实际作为,以及当时社会对其艺术理念的迎拒过程,和个别的艺术言论与表现,作一全面考察,企图对此二颇具争议性的前卫画会,作一公允定位。全书几近四十万言,并包括画家早期、近期作品一百余帧,是了解战后台湾美术发展的重要参考书籍。
台湾现代艺术的嬗变:从战后初期到全球化浪潮前夕 (1945-1990) 本书聚焦于台湾艺术史发展历程中,一个极为关键的转折时期:二战后至冷战高峰后期的探索与重塑。它摒弃了以特定“运动”或单一地域为核心的叙事框架,转而从社会结构、政治气候、国际思潮以及艺术本体的内在张力等多个维度,勾勒出台湾艺术界如何面对“失根”的创伤、重构文化身份,并最终走向多元化和全球视野的过程。 第一部分:断裂与重构 (1945-1959) 这一阶段的台湾艺术,如同被历史洪流骤然抛锚的船只,急需寻找新的停泊地。战后初期,原有的日式艺术教育体系瓦解,本土艺术家的创作语境被彻底打乱。本书首先考察了战后初期(1945-1949)的“过渡性艺术”——那些在物资匮乏中,艺术家们试图用写实主义的手法记录生活百态的作品,以及受限于政治气候而产生的官方美术活动。 国民政府迁台的影响: 随着1949年大量大陆知识分子和艺术家的涌入,台湾的艺术生态迎来了剧烈的“移植”与“碰撞”。本书详细分析了这一时期“学院派”传统的再度强化,以及“写实主义”与“本土经验”之间的张力。我们不再仅仅讨论“留日派”与“留法派”的传统对垒,而是深入探讨这些艺术家如何在新政权意识形态与台湾本土的自然景观、人民生活之间寻找平衡点。特别是对于当时主导官方展览的“中山画会”等团体,我们审视其运作机制如何影响了年轻一代艺术家的早期创作方向。 “本土性”的萌芽: 在官方叙事之外,本土台湾艺术家(如陈慧坤、廖继春等)的创作转向成为重要的观察点。他们如何利用油画、水彩等西方媒介,描绘南国特有的光影和风土人情,逐渐形成了带有强烈地域色彩的“乡土写实”风格。本书认为,这种风格的出现并非单纯的美学选择,而是对失落家园的追忆与在新土地上扎根的文化自觉。 第二部分:启蒙与现代性的突围 (1960-1970) 1960年代是台湾艺术界发生根本性转变的十年。外部世界,特别是美国抽象表现主义和欧洲现代艺术思潮的冲击,为台湾艺术家提供了突破学院派藩篱的契机。本书将重点放在了“现代主义的本土化尝试”上。 抽象艺术的引入与争议: 抽象艺术在台湾的传播并非一帆风顺。我们探讨了“东方画会”的诞生及其核心成员(如刘国松、李锡奇等)如何将中国传统的水墨精神与西方抽象表现主义进行激进的结合。他们的创作,如利用“晕染”或“裂变”技法,不再仅仅是形式上的模仿,而是一种对中国文化核心精神在现代语境下重构的宏大尝试。本书将“东方画会”置于全球现代艺术运动的语境中考察,分析他们如何在封闭的政治环境下,通过美学上的激进姿态,实现了艺术上的“启蒙”。 具象艺术的转向与社会关怀: 与抽象艺术同时发展的,是对具象描绘的再度重视,但这次的具象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再现,而是带有强烈反思色彩的“新具象”。以“现代水彩画会”和部分受社会现实主义影响的艺术家为例,本书分析了他们如何开始关注社会问题、城市化进程中个体被异化的状态。这种转向标志着艺术的目光开始从纯粹的美学形式回归到对人与社会关系的探讨。 展览体制的变迁: 这一时期,官方主导的“全国美展”依然重要,但民间展览空间(如画廊、沙龙)的兴起开始为边缘化的艺术声音提供发声渠道。本书详细梳理了重要画廊的建立及其在推广前卫艺术中的角色。 第三部分:多元共振与身份的探索 (1970-1980) 进入1970年代,台湾社会经历了解严前的政治高压与经济起飞的双重压力,这直接催生了艺术创作的“批判性回归”与“跨界实验”。 “乡土写实”的深化与“大河美术”: 受到国际社会思潮和台湾内部政治环境的影响,“乡土写实”风格在1970年代获得了新的生命力。它从早期的风光描绘,转向对农民生活、劳工阶层困境的深刻关注。本书特别探讨了“大河美术”的理念,即艺术应该扎根于本土的、厚重的历史与社会结构之中,而不是仅仅追随欧美最新的形式主义浪潮。 现代雕塑的勃兴: 战后早期,雕塑领域相对薄弱。1970年代,以朱铭为代表的艺术家开始将焦点转向木雕和行为艺术的边缘领域,他以极具生命力的“乡土系列”和“太极系列”,成功地将台湾的传统文化意象与现代雕塑的体量感和动感完美融合,实现了雕塑语言的重大突破。 水墨的再革命: 如果说1960年代的“东方画会”是对水墨形式的解放,那么1970年代的水墨艺术家则更进一步,他们开始质疑“水墨”作为一种民族身份符号的必要性,转而探索墨的物质性与表现力。这一阶段的水墨创作呈现出强烈的个人主义和非传统构图,标志着水墨画真正完成了向现代艺术的转型。 第四部分:全球化前夜的实验与松动 (1980-1990) 随着台湾社会政治环境的逐步松动,艺术创作迎来了空前的自由度,艺术群体也变得更加破碎和多元,为1990年代的全面开放奠定了基础。 “后现代”的引入与挪用: 1980年代,艺术界开始接触和吸收后现代主义思潮,这表现为对既有宏大叙事的解构、对大众文化符号的戏仿,以及对媒介边界的模糊。本书分析了在这一时期出现的波普艺术风格、装置艺术的早期探索,以及观念艺术的萌芽。 女性艺术家的崛起: 这一时期,女性艺术家的声音显著增强,她们的作品开始聚焦于性别政治、身体经验和私人空间,挑战了长期以来由男性主导的艺术史叙事。 艺术市场的形成: 随着经济的腾飞和中产阶级的壮大,私人画廊和艺术博览会开始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艺术创作的商业化和市场化进程加速,这为艺术的未来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总结: 本书旨在描绘出1945年至1990年间,台湾艺术界如何在一个充满政治动荡、文化身份认同冲突与全球思潮涌入的复杂环境中,通过不断地“否定之否定”,最终建立起一套既根植于本土经验,又具备国际对话能力的独特艺术体系。这不是一个关于“成功”或“失败”的单一叙事,而是一部关于适应、抵抗与创造性转化的编年史。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触动了我内心深处对文化认同的思考。在战后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台湾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其美术发展无疑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五月”象征着西方现代艺术的先锋力量,而“东方”则承载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我好奇书中是如何描绘这两种力量在中国美术现代化进程中的交融与碰撞的。是否会有对具体艺术事件、展览、以及重要艺术机构的详细介绍?那些引领潮流的艺术家们,他们是如何在东西方艺术观念的张力中找到自己的艺术语言?我特别关注书中对“现代化”一词的理解,它是否仅仅指代技法上的革新,还是包含着更深层的观念转变和文化反思?我期待能够从书中看到,艺术家们是如何在时代巨变中,既保持对本土传统的尊重,又积极拥抱现代文明,最终创造出具有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的艺术作品。这段历史,我想,不仅是美术史的篇章,更是关于文化如何在变迁中寻找出路的生动注脚。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立即被一种严谨的学术气息所吸引,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史料的精心梳理和对学术观点的深刻洞察。我尤其对书中所提及的“现代化运动”的内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理解“现代化”这个概念时,我们往往容易陷入西方中心论的窠臼,而这本书似乎致力于探讨一种更具本土性和包容性的现代化路径。作者是如何定义和解读“中国美术现代化”的?它与西方现代艺术思潮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是全盘接受,还是有选择地吸收,抑或是与自身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我迫切地想知道,那些在战后台湾美术界涌现出的新流派、新技法,它们是如何与中国传统艺术的血脉相连,又如何在时代浪潮中展现出全新的生命力?作者对“东方”这一意象的解读,我想也绝非简单地指向地域,更可能是一种文化精神的象征,一种在现代化进程中对民族文化身份的追寻与确立。我期待着书中能够为我揭示这段艺术史的独特逻辑,以及它在整个中国美术史版图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五月与东方:中国美术现代化运动在战后台湾之发展(1945~1970)”所蕴含的信息,已经勾起了我极大的阅读兴趣。我一直对战后台湾的艺术发展情有独钟,认为那是一个充满生命力与创造力的时代。“五月”可能代表着西方现代艺术的思潮,而“东方”则指向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如何将这两种看似不同的元素有机地融合,从而推动中国美术的现代化,这其中的复杂性与精彩之处,我想是这本书着重探讨的。我期待书中能够细致地描绘出1945年至1970年这段关键时期,台湾美术界是如何接收、消化并创新西方现代艺术观念的。同时,我也非常想了解,艺术家们是如何在现代化浪潮中,依然坚守并发展着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和美学特质。这不仅仅是关于艺术技法的演变,更关乎文化身份的探索与确立。我想,这本书会为我揭示一段鲜为人知但又极为重要的中国美术史篇章,让我深入理解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美术是如何承载起文化传承与时代精神的使命。

评分

《五月与东方》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一种诗意和历史的张力,让我对书中所要讲述的故事充满了期待。1945年至1970年,这段时间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是充满了剧烈变动与重塑的时期。对于美术而言,它无疑是一个孕育变革的温床。我很好奇,在战后台湾这个特殊的地理与政治环境中,中国美术的现代化是如何展开的?“五月”可能代表着一种崭新的、带有西方现代艺术印记的思潮,而“东方”则暗示着艺术家们对自身传统文化的根植与探索。我想象着书中会详细描绘艺术家们如何在西方现代艺术的冲击下,重新审视和挖掘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并在两者之间寻求一种富有创造性的结合。这其中的过程,想必充满了艰辛与探索。究竟是怎样的艺术理念和实践,使得台湾在这一时期成为了中国美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观察点?我对书中对具体艺术家群体、艺术流派的介绍,以及他们所面临的挑战和取得的成就,充满了浓厚的求知欲。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种沉静中透着力量的视觉语言,仿佛已经预示了内容的分量。我特别好奇“五月”与“东方”这两个词语的并置,它们分别代表了什么?是西方现代艺术的引入与融合,还是中国传统艺术在时代洪流中的蜕变?战后台湾的美术发展,尤其是在1945年至1970年这个关键时期,无疑经历了一段复杂而充满张力的旅程。那是一个政治动荡、文化重塑的年代,艺术家们如何在这样的背景下寻找自己的声音,又如何回应时代赋予他们的使命?我设想着书中会详细勾勒出那个时代的艺术图景,那些曾经活跃在艺坛的杰出人物,他们的创作理念、艺术风格,以及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学术争鸣。我期待能够了解到,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历史语境下,中国美术的现代化究竟是如何落地生根,又孕育出怎样的独特面貌。书名中的“发展”二字,更是勾起了我对艺术演进过程的探究欲,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推动着美术的变革,又带来了哪些令人惊喜的创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