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在台举行「中国哲学与怀德海哲学讨论会」之论文集。此项会议为台湾哲学界之创举,参加会议并提出论文者皆为一时之硕彦。计有台大教授邬昆如、传佩荣、东大邝芷人、程石泉、蒋年丰、陈荣波、政大沈清松、文大 杨士毅等人。
论文之主题为易经或道家哲学与怀氏哲学之相互比较,亦有涉及怀氏哲学对于西方传统哲学中问题之评论。各篇论文构思精审,文笔流畅。对于中西哲学之比较探讨,实为一重大之页献。
这是一次充满挑战但又收获颇丰的哲学探索之旅。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没有满足于将两种哲学体系进行简单的并列展示,而是力图在两者之间建立起一种深层次的、具有建构性的联系。作者对怀德海“过程哲学”的解读,尤其是在其对“实在”和“永恒的事实”之间关系的论述上,为理解中国哲学中“变化”与“恒常”的辩证统一提供了新的框架。书中对于“礼”的讨论,从怀德海“情感”和“目的性”的角度进行分析,别具一格,将中国传统伦理中的规范性与个体生命体验的内在性联系起来。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知行合一”的重新审视,他并非简单地将其视为一种道德要求,而是试图从怀德海哲学中关于“知觉”和“行动”的相互渗透性来理解其发生的根源和意义。这种解读方式,避免了对中国哲学概念的刻板化和概念化,使其在现代语境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对于那些对“中国哲学”和“怀德海”都略有了解,但又渴望看到两者之间更深层次对话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值得深入挖掘的宝藏。它鼓励读者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以更开放、更融合的视角去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哲学智慧。
评分从一位对哲学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角度来看,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它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哲学中那些看似玄奥的概念,如何能够与西方现代哲学中前沿的思想产生共鸣,甚至相互启发。例如,书中对“易经”的解读,结合了怀德海对“事件”和“关系”的强调,让我对“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种将古老智慧与现代思潮相结合的尝试,避免了那种生硬的“西学中用”或“中学为体”,而是呈现出一种真正的思想交融。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人性化,他善于用类比和生动的语言来解释复杂的哲学原理,让读者在轻松愉悦的阅读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被引入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本书就像是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东西方哲学在相互对话中绽放出的独特魅力。对于那些希望拓宽视野,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哲学思想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次极好的体验。
评分初读此书,最大的感受便是其“融通”的学风。作者并非机械地搬用西方的哲学概念来解释中国哲学,反之,他以一种极为审慎的态度,去体察中国哲学中的那些“道说不明”的智慧,并试图在怀德海的哲学体系中找到与之契合或可以进行对话的元素。例如,书中对于“无为而治”的阐释,不再局限于政治学范畴,而是将其与怀德海的“顺应自然过程”的哲学理念相结合,展现出一种更具生命力的治理智慧。对于“气”的理解,作者也尝试从怀德海的“实在”概念出发,将其视为一种动态的、相互关联的“生成性力量”,而非一种静态的物质实体。这种解读方式,使得中国哲学中的一些古老观念,在现代哲学的光芒下,呈现出更加鲜活、更具解释力的面貌。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具有引导性,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读者穿越思想的迷宫,在不经意间点亮关键的节点,引发读者自身的思考。对于那些希望在东西方哲学之间找到真正“碰撞”而非“嫁接”的读者,这本书提供了极佳的范例。
评分一本让人深思的哲学入门读物,对于那些初次接触中国哲学,又对西方哲学有所了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切入点。作者巧妙地将中国哲学中的核心概念,例如“道”、“气”、“阴阳”、“五行”等等,与怀德海哲学中的“过程”、“事件”、“实在”、“相对性”等进行对话。这种跨文化的哲学对话,不是简单的概念对照,而是深入挖掘两者在理解世界本体、认识论以及伦理学上的异同与共通之处。书中对于“天人合一”的阐释,结合了怀德海对有机体和宇宙整体性的思考,让人耳目一新。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会被引导去思考,中国哲学是否可以为解决西方哲学长期以来面临的二元对立问题(如心物二元、主体客体二元)提供新的视角?同时,怀德海的哲学思想,特别是其对“新实在论”的贡献,又如何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哲学中“万物互联”、“生生不息”的动态宇宙观?作者的语言风格平实而富有洞察力,即使是相对复杂的哲学概念,也能被讲解得清晰易懂,没有晦涩难懂的术语堆砌,更多的是一种启发和引导。阅读这本书,就像是走进一座思想的花园,既能欣赏到东方哲学的古朴与深邃,又能感受到西方哲学的现代与活力,两者在碰撞中激发出新的智慧火花。
评分这是一部相当有见地的学术专著,它对于中国哲学与怀德海哲学的融合研究,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作者在处理“道”与“过程”的关系时,展现了深厚的功力。他并没有将“道”简单地等同于怀德海的“过程”,而是深刻地指出,中国哲学中的“道”更侧重于一种“本体论的原则”和“生命之流”,而怀德海的“过程”则更偏向于“实在的生成方式”。通过对这种细微差别的清晰辨析,作者不仅避免了概念上的混淆,更揭示了两者在哲学追求上的异同。书中对于“仁”的解读,将其置于怀德海“情感”和“吸引力”的框架下,是一种极具创造性的尝试。这种视角使得“仁”不再仅仅是一种道德规范,而是成为一种生命之间相互感应、彼此生成的内在动力。对于那些对哲学史有一定了解,并且对东西方哲学比较研究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来说,本书绝对是一部不容错过的力作。它不仅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更在方法论上为后来的研究者树立了榜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