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曾被建筑大师安藤忠雄形容为「无脸城市」,从2007年开始密集展开换脸行动,从新美术馆、中城到新丸之内的开幕,东京正在跟世人展示,除了全球金融中心、亚洲时尚之都,她也可以是未来城市的标竿。
不论是东京六本木的中城、艺术金三角,或是大仓饭店、大仓陶园,除了是建筑的杰作、艺术的象征,更是日本设计力、创意力和文化力的极致展现。经济复甦中的日本,正打算借由这三项竞争新利器,让世界见识它的美学经济实力。
而在建筑及设计领域独领风骚的七位日本大师:黑川纪章、安藤忠雄、杉浦康平、植村秀、原研哉、卷波宰平及广哲夫,不断用他们的作品向世人证明:日本的设计力,一如他们的经济实力,不容忽视。
本书主要透过《远见》资深记者群的第一手採访与观察,带您重新认识这座熟悉的亚洲大城,同时以新角度透视日本人的创意设计力,并将提供实用资讯,陪您前进东京。
缘起
因《远见》2007年七月号封面专题「东京游设计」得到读者不小回响,东京转型的经验值得当前台湾借镜,因此加上许多丰富的东京彩照及实用旅游资讯后,转化为新书出版。
作者简介
杨玛利
台大外文系毕业,澳洲国立大学(ANU)环境管理硕士,现就读政大EMBA。曾获金鼎奖公共服务报导奖、吴舜文文教基金会杂志报导奖首奖、花旗银行新闻报导奖首奖、中小企业金书奖、社会光明面报导奖等近十个新闻奖项。现职《远见》杂志总编辑。
着有《台湾7-ELEVEn创新行销学—每天六百万个感动》《前进杜拜—一门全球必修的新显学》等畅销书。
蓝丽娟
政大广播电视学系毕,政大新闻研究所硕士。曾任《天下》杂志副主编、《Cheers快乐工作人》杂志副主编、民视新闻部编辑。曾获中华发展基金会举办的第五届「两岸关系暨大陆新闻报导奖」杂志类首奖。
译有《亚洲名牌圣教》,着有《开始在纽西兰自助旅行》《不上班去酿酒》《老板为你泡咖啡》。部落格:www.goyalan.cc
陈应钦
国立东华大学自然资源管理研究所硕士。现职《远见》杂志摄影副主编,同时也是雪霸国家公园义务解说员、学学文创志业生态课程讲师。
喜爱以相机观察城市,记录乡村,更擅长以影像诠释山林与自然。着有《山林蕨响》等书。
》序与导读
【推荐序】
二十一世纪的日本高度 姚仁禄
东京:一座美学的洗礼池 李清志
【自序】
新兴的东京视觉力 杨玛利
》遇见新?东京
1.新东京诞生:亚洲新兴创意城市崛起
2.现代建筑美学:精品旗舰店的竞艳大赛
3.未来的城市:与环境共生的空间
》取经新.东京
■新.东京设计力:
4.设计力1:城市美学新地标──中城Tokyo Midtown
5.设计力2:站上哈日风潮最前线
6.设计力3:Midtown概念店迎向国际
■新?东京创意力:
7.创意力1:六本木艺术金三角
8.创意力2:创意交流舞台──国立新美术馆
9.创意力3:生活艺术殿堂──森美术馆、三多利美术馆、21_21设计馆
■新.东京文化力:
10.文化力1:日本工艺精神再现
11.文化力2:大仓饭店── 45年不变的和风原味
12.文化力3:大仓陶园── 88年前就是御瓷经典
》面对新.大师
13.新.大师──日本创意力大举输出
14.新.大师1──日本建筑教父 黑川纪章(Kisho Kurokawa)
15.新.大师2──日本建筑大师 安藤忠雄(Tadao Ando)
16.新.大师3──亚洲设计鬼才 杉浦康平(Sugiura Kohei)
17.新.大师4──日本美容时尚大师 植村秀(Shu Uemura)
18.新.大师5──日本设计大师无印良品设计总监 原研哉(Kenya Hara)
19.新?大师6──日本包装设计大师 卷波宰平(Saihei Makinami)
20.新?大师7──资生堂中国宣传部部长 广哲夫(Tetsuo Hiro)
》前进新.东京Check In
■住宿∕Accommodation
东京新体验: 顶级时尚旅馆之旅
东方文华酒店 Mandarin Oriental Tokyo
丽池卡登饭店 Ritz-Carlton Tokyo
柏悦酒店 Park Hyatt Tokyo
TIPS:「旅馆达人叶怡兰的饭店旅游哲学」
■美食资讯∕Restaurant
■旅游资讯∕Information
■交通∕Transportation
新兴的东京视觉力
2007年6月底,以《2000年大趋势》一书畅销全球的趋势专家约翰?奈思比(John Naisbitt),应天下远见文化事业群邀请,来台进行两场演讲,与多个拜会行程。
那一次趋势专家奈思比为台湾读者带来11个决胜未来的定见,并点出五大未来趋势。事实上,早在2006年11月底,奈思比最近新书《MIND SET!》就已经由天下文化出版,我前后翻阅了几次,发现在他点出来的未来五大趋势中,我个人每次阅读都会受到震撼的,无疑是视觉力当道。
奈思比旁征博引了世界各地的最新发展动态,得出未来将是视觉力决胜一切的年代。例如,他谈到建筑时,就指出建筑已经不再是让人在里面活动的房子而已,而是必须与文化、艺术、历史、设计等结合的新生活艺术。也就是说,未来每一栋建筑在规划时,除了硬体机能、软体使用必须考虑外,还必须思考如何呈现超强「视觉力」,才是成功之道。
岂止是建筑,从媒体发展、商品设计、产品包装、到大规模的都市规划等,视觉力都将是决胜因素。
这本书正是探讨东京新兴的「城市视觉力」,正在如何成形、如何发展、以及如何震撼全世界。
2007年3月底,东京精华地带六本木Midtown开幕后,引起国际媒体大量关注,各种分析与解读不断,是吸引我们前去一探究竟的最主要原因。
当台湾的都市规划概念还停留在「容积率」、要多保留一些绿地空间时,Midtown早在七年前规划之初,就用「设计」为主轴,从硬体、软体、到商店、商品,全部用设计概念贯穿呈现。简直是提出了一个大型的概念都市给全世界看。
5月底、6月初,我到东京访问时,每有空档就到Midtown走走看看,感受每一寸土地、每一个细节的浓浓设计味,集设计、美感、精致、奢华、绿色、环保于一身,心中也不免惊叹:原来日本比台湾进步这么多。
但是六本木Midtown并不是东京唯一的变脸。追溯起来,东京从21世纪一开始就逐渐在改变市容,从点、线、到面,浮现新城市美学的气势。到底东京有什么新面貌?正在如何演变中?背后的思惟理念又是什么?都是我们想要解答的问题。
不过,目前台湾出版市场上也有很多东京的旅游、设计相关书籍,我自己也一直在问自己,这本书到底跟其他介绍东京的书籍有哪些不同呢?
我想,最大的不同在于这本书的内容完全是《远见》记者的第一手採访资料。凡是书上的内容都是千辛万苦争取到建筑师、开发商、设计师本人的面对面访问后,再辛辛苦苦整理出来的。跟一般书籍可能是作者自己的游记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对想要了解创作背后思维的人,应该有更大的参考价值。
再来,尽管这本书也具备旅游东京时的导览手册功能,但这其实并非一本旅游书,而是探讨设计产业如何发展、甚至延伸到各种面向的故事。
同时,这本书也专访了七位台湾人耳熟能详的日本设计师和建筑师,包括安藤忠雄、黑川纪章、原研哉、植村秀等人,听他们畅谈创作的理念。能够一次看到这么多日本设计与建筑大师的专访,其实也是本书的一大特色。
我相信带着这本书游东京,一定会有很不一样的东京设计之旅。
推荐序:二十一世纪的日本高度
从去年至今,我密集造访日本有六次之多,因为太过频繁,街上甚至有个谣言说,我妈妈是个日本人。
言归正传,我最近研究创意经济、创意新贵(creative class)与创意城市(creative city),加上对日本的观察,我深刻认为,东京在十年的经济萧条之后,正以创意城市的企图心再起。
过去,CNN搬到亚特兰大去,所以媒体相关从业者就必须跟着搬去;现在,创意经济却改变游戏规则——哪一个都市适合创意人住、吸引愈多创意人,公司就会开在那里,于是,这城市就会变成创意城市(creative city),吸引更多创意人。我相信,东京是要往创意城市走。
为什么?
无印良品最近出版一本书《家》,画出日本人口变化的曲线。在西元2000年,日本总人口数开始下降。以前日本人的平均居住空间小,当未来人口变少,居住空间应该会变大。所以理论上,日本需要开放、多元化、多样化,才能接收各国来的创意新贵,以增加未来的国力。
【小标】纪律和实力让日本重新站起来
从创意城市的角度来看现在东京的整个新变化,我就有这个体会。
以前,日本的开放是很慢的,语言尤其是个问题;现在,到东京中城(Midtown),讲英文几乎是可以通行的,还有针对外国创意阶级、外国人口的各种文化、绿化与居住设施。
除了创意城市之外;我另一个对东京的观察,就是它的国力。
1980年代,日本人普遍认为,有钱就可以解决所有的事情,日本人之富有,连美国洛克斐勒大楼都买得下来;泡沫崩溃后才发现,再怎么有钱,还是会有垮掉的一天。过去的十年,是日本最辛苦的十年,但是,我发现日本并没有浪费时间,让我敬佩的是,它不是从八○年代的高度站起来,而是以二十一世纪的高度站起来。
为什么?
日本人一直没被击溃的,还不只是纪律,而是实力。当泡沫经济崩溃之后,日本人发现他们拥有的钱变成泡泡,于是,它回过头来看,没有失去的就是根,那就是它的纪律和强大的实力。它上面虽然被砍掉了,但是下面又再发芽长出新的树,这次,日本人在实力上长出一棵新的树,可以面对未来,而不是想要重新回到富有,也就是说,在文明上,它又向前走了更大一步。
在中城与它的週边,就可以看到二十一世纪的日本高度。
在中城与周边的博物馆,你可以看到回归日本传统文化的设计,比如大量採用人造的木皮、竹皮,可见环保已经相当程度被实践,不再需要砍树。在中城有许多回归、撷取传统文化元素的概念店,整个中城的步调比较属于慢生活的,在我看来,这些都是日本已经走到「素华」(understated luxury)或「低调奢华」时代的重要元素,我认为,这其实更像二十一世纪。
八○年代的日本是一种很有钱、很忙碌、需要靠一大堆名牌来撑场面、强调「豪华」的氛围。相较之下,走在中城,你会觉得很放松,像国立新美术馆或森美术馆,这些都成为日本素华life style中很重要的元素。
这种素华,也可以在日本现在引领潮流的建筑身上看到。像安藤忠雄那种清水混凝土的建筑能被接受,这类型的建筑师已开始被选择,就表示日本已经不喜欢做豪华的东西了。
【小标】不从原地跳起,而是向前跳跃
过去这几年,台湾也已经进入一个政治跟经济比较低盪的时期。有人问我,台湾有没有可能像日本这样再起?
我觉得,台湾要学的不是复制原本的样子,从原地跳起,而是往前跳。我们不太可能学日本,因为我们的民族性格跟日本人就是不同,台湾的民族性是非常不守规矩,所以无法学日本的一板一眼,但可以在不守规矩中做对的事。我们不可能变成日本,但是我们可以学它们,如何在看似没有路的情势下走出来,它能有远见地做都市更新,虽由财团主导、规划、兴建,在做的过程中跟政府合作,却能做出观光客川流不息的开发案,帮助日本向未来跨出一大步。
期待台湾也能出现一个包容更多可能性、多元的创意人的创意城市,在创意经济时代,向前跃步再起。(姚仁禄口述,蓝丽娟整理)
推荐序:东京——一座美学的洗礼池
东京是个设计之都,喜欢设计或从事设计的人,都会时常前往这座都市朝圣或见学。每次前往东京都像是被设计美感重新洗涤了一番,特别是居住在台北这样一座缺乏美感城市中的人,更感觉需要经常到东京去游逛走走,接受美学的洗礼。
这些年来,我每年几乎都要到东京旅行观察,因为东京这座城市每年都会推出许多令人惊喜的设计作品,从工业设计、服装设计、媒体设计,到建筑设计,甚至都市规划等领域,绽放着一朵朵灿烂美丽的美学烟花。
以建筑领域为例,数位建筑师渡边诚以前卫的手法,在涩谷地区创造了令人惊异的机械怪兽建筑,新世纪初又在饭田桥设计了一座美丽的金属花朵,颠覆了地铁车站出口传统的呆板与无趣;妹岛和世则在表参道精华区设计了CD旗舰店,明亮轻巧的造型,突显出女性纤细洁白的美学特色;伊东丰雄所设计的TOD’S旗舰店则以表参道榉木为设计灵感,呈现在其建筑立面,其新颖的结构方式,叫观者莫不瞠目结舌。
除了日本当代建筑师的表现之外,国外建筑师也纷纷到东京开创新局,早期的法国设计师菲力普?史塔克(Philippe Starck)曾在浅草吾妻桥旁,设计了一座屋顶有金黄色火焰的建筑,不仅成为当地的地标,也成为东京知名的后现代建筑;后来拉斐尔?文尼欧里(Raafael Vinoly)为东京市设计了一座足以夸耀世界的玻璃建筑——TOKYO FORUM,让每个到东京开会的出差者,都会感受到东京的伟大与富强;表参道上最耀眼的明珠,要算是瑞士双人组赫佐与莫诺(H & de M)所设计的PRADA旗舰店,整座建筑在阳光下闪闪发亮,散发出高贵与华丽的名牌气质。
【小标】成为全球都市更新的观摩典范
都市规画案也是东京这几年最吸引人的焦点。自从六本木之丘推出之后,全世界的人都希望前往东京去观摩,希望了解这座都市更新案是如何成功的?不论是街道家具、公共艺术、美术馆规画、庭园规画等等,都成为众人讨论的话题,六本木之丘同时也掀起了美学的革命,创造出美学至上的新东京形象。
如今又有品川、汐留等都市更新开发案,而2007年春天推出的「中城」规划案,更因其中包括安藤忠雄、隈研吾等建筑大师所设计的美术馆,加上青山公园旁,由建筑师黑川纪章新设计的国立新美术馆,形成了所谓的「美学金三角」,间接创造了都市美学经济学的新指标。
走在东京街头,处处可见精心设计所留下的痕迹,或许我们可以说,东京是一座设计密度强烈的城市,街头的小型建筑——派出所,就是最好的例子。国内的派出所都是制式的红钢砖碉堡,但是观察东京街头的派出所建筑,可以看见建筑师多样性的巧思设计与建筑哲学,例如池袋车站东口的猫头鹰派出所,成功呈现池袋地区「猫头鹰」的传统地区印象;由知名女建筑师妹岛和世设计的调布车站北口派出所,则类似一块巧克力三明治,十分另类;北川原温设计的日本桥派出所充满着超现实主义的色彩;最令人惊艳的是建筑师藤木隆男所设计的派出所,漂亮的玻璃组合犹如阳光下闪耀的水晶魔术方块,叫人难以不去注意它。
除了派出所之外,市区交通系统的设计也叫人眼睛为之一亮,虽然东京地区的电车系统以怀旧着称,但是行驶在隅田川的交通船却展现出东京设计的多元性。整个隅田川中,有挂着红灯笼、带着江户情调的「屋形船」,也有一般平扁的现代游船,最近更出现了一艘类似科幻电影中的玻璃太空船,这艘船是由创作《银河铁道999》与《宇宙战舰大和号》着名的漫画家松本零士所设计,将人们带入未来世界的科幻想像之中。
最近到东京搭乘最新的小田急浪漫列车VSE50000型前往箱根地区,列车是由建筑师所设计,新颖的外型,加上充满细致感的室内设计,坐在其间享受精致的舱内咖啡服务,佐以窗外的流逝美景,深觉置身在设计感强烈的东京,真是无比的幸福!
《远见》杂志、天下文化所策划制作的《新?东京美学经济》一书,是国内少数深入东京、研究探讨城市设计活力的一本书,编辑群辛勤奔走东京最近最火红的设计风暴区,不只是做浮面的观察报导,同时也从数据、深度採访中,探求东京设计力突飞勐进的内在动力与企图。
身为一位东京城市观察家,我极力推荐本书给所有喜欢东京、对设计有兴趣的朋友们,读完这本书对于你的东京功力指数,绝对会有加乘的效果。
拿到《新.东京美学经济》这本书,立刻就被它的装帧吸引了,那种低饱和度的色彩搭配,以及一种沉静又不失现代感的字体设计,就仿佛提前预告了书中内容的主题。我对“美学经济”这个词本身就很有兴趣,总觉得它触及到了消费主义背后更深层次的东西——人们追求的不仅仅是物质的满足,更是精神层面的愉悦和体验。而将这个概念放在“东京”这个充满活力的都市背景下,简直太令人期待了!我一直觉得,日本在将“和”(和谐)与“侘寂”(一种接受不完美和无常的美学)融入现代生活方面,有着独特的哲学和实践。这本书如果能深入探讨东京如何在快速发展和国际化进程中,依然保留并发展出属于自己的美学特色,并且这种特色还能转化为一种经济驱动力,那将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事。我特别想知道,作者笔下的“七位大师”具体是指哪些领域的大师?他们的作品又是如何共同塑造了东京今天的“美学经济”版图的?我脑海中已经开始浮现出各种可能的场景,从街头的细节到大型公共空间,都可能蕴藏着大师们的巧思。
评分说实话,《新.东京美学经济》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让我觉得很有质感,那种简洁却又不失力量的设计感,让我对里面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一直认为,好的设计不仅仅是视觉上的愉悦,更是能够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甚至能够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而“美学经济”,这个词本身就充满了一种前瞻性和创造力。我特别想知道,在作者的笔下,东京是如何将“美学”提升到经济的高度,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艺术的范畴。我很好奇,这种“美学经济”是否也包含了一些非物质的价值,比如品牌形象的塑造,文化吸引力的提升,或者说是为市民提供一种更优质的精神生活体验?书中的“七位大师”会是建筑师、艺术家、还是跨领域的创新者?他们的设计思维和方法论,是否可以被其他城市或者个人借鉴和学习?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新的视野,让我看到城市发展除了经济和科技之外,还可以有哪些更深层次的可能性。
评分最近我一直在思考城市的发展模式,觉得光是追求GDP增长已经远远不够了,城市的“气质”和“生活质量”才是一个城市长久吸引力的关键。这本书《新.东京美学经济:探索一座未来城市和七位大师的设计力》,恰好就击中了我的这个痛点。我非常好奇“美学经济”究竟是如何运作的,它是否意味着城市里的每个角落都必须精心设计?还是说,更侧重于一种整体的氛围营造,一种让生活在其中的人能够感受到艺术和美的一种状态?我对东京这座城市一直抱有很高的评价,觉得它在很多方面都走在世界前列,不仅仅是技术,更是在将“美”融入日常生活方面。书名里提到的“七位大师”,我想他们一定是在各自领域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人物,他们的设计理念和实践,是否真的能够引领一座城市的经济走向?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让我看到这些大师是如何将他们的设计理念转化为具有市场价值和文化影响力的成果的。
评分这次入手这本《新.东京美学经济》,真的是完全冲着书名里的“东京”去的,虽然我常看一些设计类的杂志,但对于东京这个城市,总觉得有种难以言喻的吸引力,它既有传统日式韵味,又充满了前卫的科技感。我一直对那种将美学理念融入到城市规划和经济发展中的做法感到非常好奇,到底是什么样的力量,让一个城市能够同时兼具效率和品味?这本书光是书名就勾起了我满满的求知欲,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描绘东京在“美学经济”这个概念下的具体表现。尤其是“七位大师的设计力”,光是想象一下,就觉得这会是一场关于创意和智慧的盛宴。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介绍一些东京的漂亮建筑或者设计作品,更能深入剖析这些设计背后的思考逻辑,它们是如何与经济发展、市民生活巧妙结合的。我特别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将这些抽象的概念,用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例子呈现出来,让我这个非专业读者也能轻松理解并感受到东京这座未来城市独特的魅力。
评分这次偶然看到《新.东京美学经济:探索一座未来城市和七位大师的设计力》这本书,瞬间就激起了我强烈的阅读兴趣。我一直觉得,每个城市都有它独特的“灵魂”,而东京在我心中,绝对是一个充满魅力的“灵魂”城市。它既有着令人惊叹的秩序感和效率,又能在细微之处流露出精致和考究的美学。我非常好奇“美学经济”这个概念在东京是如何被具象化和实践的,它是不是意味着在这座城市里,美学不再是奢侈品,而是渗透到各个层面的日常?书名里提到的“七位大师”,让我联想到那些在各自领域留下深刻印记的创新者,我非常期待了解他们是如何通过自己的设计,为东京这座城市注入新的活力,甚至改变了人们对这座城市的认知和体验。我希望能从书中看到一些关于“如何将美学转化为生产力”的深刻洞察,以及这些大师们是如何在挑战和机遇中,不断塑造东京这座未来之城的独特美学经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