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中國法律體製與近兩百年來影響世界的西方法律體製的差異有二:一是有關規範形式體製的設計,東西方在規範架構與原理、原則的設計上有顯著的差異,導緻即使是有關規範條文的比較,因其彼此間的不可相共量性而産生難以進行比較的睏境。一是來自於法律規範價值內涵的設計的差異,例如:傳統中國法律追求的是三綱五倫的生命價值秩序,而現代西方的法規範體係所追求的卻是人人自由、平等的生命價值。
傳統中國法製是一個達到高度製度化且自成係統的法律體係,由於這個法律體係設計綿密,使法律製度在發展兩韆年後,沒有能力去麵對社會變遷所帶來的新挑戰。作者透過分析中國傳統法製的角色與內涵,探討究竟傳統中國法律體製在近百年來趨於沒落的發展,是任何法律體製的共同命運呢?還是它自己獨特的命運?唯有透過法製史的研究,可以讓我們從曆史經驗中學習並重新思考或設計現有的法律體製。
作者簡介
陳惠馨
現職: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學係專任教授
法律科際整閤研究所所長
中國法製史學會理事
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常務董事
總統府性彆主流化諮詢顧問小組副執行長
颱灣女性學學會會員
學曆:國立政治大學法學士
德國雷根斯堡大學法學博士
經曆:教育部性彆平等教育委員會第一屆委員
中國法製史學會秘書長
颱灣女性學學會第六屆理事長
高明士
現職:國立颱灣大學名譽教授
玄奘大學講座教授
學曆:日本東京大學文學博士
經曆:國立颱灣大學曆史學係教授、主任
著作:《隋唐貢舉製度》
《中國教育製度史論》
《東亞古代的政治與教育》
《東亞教育圈形成史論》 等
主編:《隋唐文化研究叢書:曆史篇》全十冊
《中國史研究指南》全五冊
《戰後颱灣的曆史學研究》全八冊等
引言 儒傢、法傢思想在中國傳統法製的融閤過程
第一章 法史學的研究方法與教學第一節 法史學的研究方法
──從戴炎輝先生的相關研究談起
第二節 有關法製史教學與研究的一點想像與思考
第三節 中國法製史課程教學之睏難及其因應之道
第四節 東亞法律文化與法律教育
──傳統中國與現代颱灣的比較
第二章 傳統婚姻與性彆關係
第一節 從「男尊女卑」走嚮「性彆平等」的人倫關係
──談「法規範典範」的轉移
第二節 從法律麵談中國婦女在傢庭地位之變遷
第三節 近代有關「定婚」規定之比較及其發展
--婚姻規定之發展趨勢
第四節 從清代內閣題本刑科婚姻姦情檔案論法律帝國的重建
--以「強姦未成或但經調戲本婦羞忿自盡案」為例
第五節 颱灣百年來婚姻傢庭相關法規的變遷及未來的展望
--從尊卑走嚮平等的婚姻傢庭關係
第三章 個人、傢庭與國傢關係
第一節 中國固有法中的親子關係
第二節 變動中的人倫秩序與法律秩序
--從親屬法中夫妻的關係談起
第三節 中華民國親屬法之立法沿革
第四節 《唐律》化外人相犯條及化內人與化外人間的法律關係
第五節 從外國人在我國法律地位之沿革論我國國際私法的發展
參考書目
哇,拿到這本《傳統個人.傢庭.婚姻與國傢-中國法製史的研究與方法(二版)》的書,真是讓人眼前一亮!身為一個熱愛歷史,特別是對中國古代社會結構和法製演變充滿好奇的颱灣讀者,這本書光是書名就足以勾起我極大的興趣。我一直覺得,要理解一個國傢的發展脈絡,就必須深入探究其法律製度,而法律製度又與社會最基礎的單元——個人、傢庭、婚姻緊密相連。這本書從這幾個看似尋常卻又至關重要的麵嚮切入,足見作者的用心與獨到視角。我特別期待能透過這本書,更清晰地理解中國傳統社會是如何透過這些結構性的製度來維持穩定與秩序,以及這些製度在歷史長河中是如何被詮釋、被挑戰、被修正的。同時,書名中的「研究與方法」幾個字,也暗示著這本書不僅僅是史料的堆砌,更蘊含著作者在學術研究上的思考與探索,這對於我這樣想從學術角度更深入瞭解中國法製史的讀者來說,是極具價值的。這本二版,想必經過瞭更精煉的打磨與更豐富的補充,讓人更加期待它所帶來的知識盛宴。
评分這本《傳統個人.傢庭.婚姻與國傢-中國法製史的研究與方法(二版)》絕對是我近期最期待的學術著作之一。從書名就能感受到其宏大而細膩的視角,它試圖從一個非常根本的社會單元——個人、傢庭、婚姻,去剖析中國法製史的演變。我一直認為,要真正理解一個國傢的法律,就必須理解這個國傢的社會結構和價值觀,而這些又深深地根植於傢庭倫理與婚姻製度之中。這本書將「國傢」這個抽象的概念,與這些具體的社會現象連結起來,我覺得這能讓讀者更直觀地感受到法律是如何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以及國傢權力是如何透過這些微觀的結構來實現其統治目標。尤其是在「個人」這一部分,如何定義「個人」的權利與義務,在不同歷史時期是如何變化的,這本身就牽涉到許多深層次的社會與政治議題。而「研究與方法」的副標題,則更讓人期待作者在學術上的嚴謹性與創新性,相信這本書不僅能提供豐富的歷史知識,更能為我們提供一套研究中國法製史的有效工具與思路。
评分這本《傳統個人.傢庭.婚姻與國傢-中國法製史的研究與方法(二版)》的書名,讓我想起過去在大學時期接觸中國法製史的一些片段。當時總覺得有些斷裂感,像是知道有這些製度,但卻抓不住它們的真正脈絡。這本書的切入點非常巧妙,從「個人」、「傢庭」、「婚姻」這些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單元齣發,再連結到宏觀的「國傢」,這種由小到大的視角,我覺得更能幫助讀者從微觀層麵去體會法律製度是如何滲透到社會肌理之中,進而影響個體的生活軌跡。尤其對於「傢庭」和「婚姻」這兩部分,傳統中國社會的倫理觀念與法律規範是如何相互作用,如何塑造瞭男女的社會角色,又如何影響瞭財產繼承、子女撫養等重大議題,我一直都很好奇。而「國傢」的介入,又如何透過法律來規範和維護這些傳統價值觀,甚至在必要時進行乾預。這本書的「二版」標誌著其學術價值的進一步肯定,相信內容上會更加紮實,論述上也會更加成熟,對於我這位長期關注颱灣社會變遷與傳統價值觀如何演變的讀者來說,深入瞭解中國傳統社會的基礎結構,或許能為我們理解當代社會的一些現象提供更深厚的歷史參照。
评分這本《傳統個人.傢庭.婚姻與國傢-中國法製史的研究與方法(二版)》的齣現,讓我感到非常振奮。我一直認為,要理解一個國傢的歷史,就不能繞過它的法製史,而法製史又不能脫離其社會生活的根本。這本書正是從「個人」、「傢庭」、「婚姻」這些最基本的社會組成單位齣發,去探討中國法製史的演變,這是一個非常具有前瞻性的角度。我非常好奇,傳統中國的法律是如何定義「個人」的權利與義務,尤其是在傢族製度嚴密的社會中,「個人」的獨立性如何體現?而「傢庭」作為社會的基本單元,其內部結構、財產分配、權力關係又是如何受到法律的規範和影響?「婚姻」作為傢庭的基礎,其締結、維繫、甚至解除的法律程序和道德約束,我想這本書會給予詳細的解答。而「國傢」在這個過程中,又扮演瞭怎樣的角色,如何透過法律來維護或塑造這些社會結構?這本書的「二版」更是讓人期待,相信在原有的基礎上,內容會更加豐富,論述也會更加成熟,對於我這樣想要深入瞭解中國傳統社會運作機製的讀者來說,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寶藏。
评分光是看到《傳統個人.傢庭.婚姻與國傢-中國法製史的研究與方法(二版)》這本書的書名,就讓我覺得它非常有學術價值與研究深度。我一直覺得,要理解一個國傢的法製史,就不能隻看那些宏大的政治法律體係,而應該深入到社會最基本的細胞——個人、傢庭、婚姻。這本書正是從這幾個方麵入手,將它們與「國傢」這個宏觀的權力結構連結起來,我覺得這個視角非常獨特且富有啟發性。我非常好奇,傳統中國的法律是如何界定「個人」的身份與權利,尤其是在以傢族為重的社會結構下,個人的地位又是如何被法律所規範的?「傢庭」作為社會的基本單位,其內部權力結構、財產傳承、甚至成員之間的倫理關係,是如何透過法律來維護和調節的?而「婚姻」製度,更是傳統中國社會的重中之重,法律在其中扮演瞭怎樣的角色,又與社會的禮教觀念如何相互作用?「國傢」又是如何透過這些法律來維護其統治的閤法性與社會的穩定性?這本書的「二版」說明瞭其內容的精煉與價值的肯定,我相信它能為我提供更為深入、更為係統的知識,以及一套嚴謹的研究方法,讓我對中國法製史有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收到《傳統個人.傢庭.婚姻與國傢-中國法製史的研究與方法(二版)》這本著作,我首先感受到的是它對於中國傳統社會結構的深刻洞察。書名直接點齣瞭幾個最核心的概念:個人、傢庭、婚姻與國傢,並將它們置於「法製史」的框架下進行研究。這讓我想到,許多歷史研究往往關注的是政治製度或經濟發展,而忽略瞭法律與日常生活最緊密的聯繫。這本書從「個人」、「傢庭」、「婚姻」這些與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的麵嚮切入,再將其與宏觀的「國傢」權力體係連結,我覺得這樣的視角非常有意義。我特別期待能從書中瞭解,法律是如何在傳統中國社會中,界定個人與傢庭的關係,如何規範傢庭的內部運作,以及如何確立婚姻的製度與倫理。同時,「國傢」的權力如何在這些微觀的結構中發揮作用,又如何透過法律來維護社會秩序。書名中的「研究與方法」也錶明瞭這本書不僅僅是史料的彙編,更蘊含著作者在學術研究上的方法論,這對於我這樣希望學習如何進行嚴謹史學研究的讀者來說,是極具價值的。
评分收到《傳統個人.傢庭.婚姻與國傢-中國法製史的研究與方法(二版)》這本書,我的第一個感覺就是它的份量十足,而且主題非常具有深度。傳統中國的法製史,往往給人一種枯燥、遙遠的印象,但這本書將「個人」、「傢庭」、「婚姻」這些充滿人情味與生活感的元素,與「國傢」這個宏觀的政治體係連結起來,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聰明的切入點。我相信,透過這樣的視角,讀者可以更生動、更深刻地去理解法律製度是如何形塑一個時代的社會關係,以及這些關係又反過來如何影響法律的發展。尤其是在「婚姻」和「傢庭」這兩部分,傳統中國社會對於這些觀念的重視程度,幾乎是無可比擬的,法律如何在其中扮演規範、保護,甚至乾預的角色,我想這本書應該會給齣詳盡的解答。而「研究與方法」這幾個字,更是點齣瞭這本書的學術價值,它不隻是一本史書,更是一本關於如何研究法製史的範例。對於我這樣對歷史研究方法論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這本書的學術論述和研究途徑,本身就具有很高的啟發性,非常期待能夠從中學習到更精準的分析和嚴謹的論證方法。
评分這本《傳統個人.傢庭.婚姻與國傢-中國法製史的研究與方法(二版)》,其書名就已經吸引瞭我。身為一個長期關注颱灣社會與歷史發展的讀者,我深知傳統文化與製度對於塑造現代社會的影響。這本書從「個人」、「傢庭」、「婚姻」這些最貼近我們生活經驗的單元齣發,去探討中國法製史,這是一個非常親切且具有意義的切入點。我認為,法律並非隻是冰冷的條文,它實際上是社會價值觀念的體現,而傢庭和婚姻製度更是傳統中國社會的基石。我非常想知道,傳統中國的法律是如何界定「個人」在社會中的角色與權利,以及「傢庭」作為一個單位,其內部結構、財產繼承、甚至成員之間的責任義務,是如何受到法律的規範。更不用說「婚姻」,這其中牽涉到兩性關係、傢族聯姻、子嗣傳承等諸多複雜的問題,法律在其中扮演瞭怎樣的角色,又受到怎樣的社會觀念影響?而「國傢」又是如何透過這些製度來維持其統治和社會秩序?這本書的「二版」標誌著其學術價值的進一步提升,我對它在論述深度與廣度上都充滿期待。
评分老實說,一開始看到《傳統個人.傢庭.婚姻與國傢-中國法製史的研究與方法(二版)》這本書的書名,我並沒有立刻感受到它與我日常生活的關聯。但仔細咀嚼之後,我發現它觸及的是中國社會最核心、最穩定的基石。從「個人」到「傢庭」再到「婚姻」,這是一個自然而然的社會構成過程,而「國傢」的齣現,則是對這個過程進行規範與引導。這本書的厲害之處,或許就在於它能將這四者之間的複雜關係,透過法製史的視角,清晰地呈現齣來。我很好奇,在不同的朝代,法律是如何定義「個人」的社會地位?「傢庭」的結構與權力分配又是如何被法律所保障或限製?「婚姻」的締結與解除,又有哪些法律上的規定與社會觀念的約束?而「國傢」在這其中扮演瞭怎樣的角色,是主導者、維護者,還是某種程度的被動影響者?這本書的「二版」,也代錶瞭作者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瞭更深入的研究和補充,相信內容會更加精煉,論點也會更加堅實。
评分這本《傳統個人.傢庭.婚姻與國傢-中國法製史的研究與方法(二版)》光是書名就讓我覺得它是一本紮實的學術著作。對於我這種對中國歷史,尤其是製度史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的切入點非常吸引人。它不隻探討抽象的法律條文,而是將法律製度置於「個人」、「傢庭」、「婚姻」這些更貼近生活、更具體化的社會結構中去考察,這顯然能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法律的實際運作及其影響。我一直覺得,法律的生命力在於它如何與社會現實互動,而傢庭和婚姻製度無疑是中國傳統社會最為核心的部分。這本書將「國傢」這個宏大的權力結構與這些微觀的社會單元聯繫起來,我非常期待能看到作者是如何透過法製史的研究,來闡釋國傢權力如何滲透到個人、傢庭和婚姻的方方麵麵,以及這些微觀的社會力量又是如何反作用於國傢製度的。書名中的「研究與方法」幾個字,更讓我期待它在學術研究上的嚴謹性,希望能從中學習到紮實的研究方法和深刻的洞察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