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国法律体制与近两百年来影响世界的西方法律体制的差异有二:一是有关规范形式体制的设计,东西方在规范架构与原理、原则的设计上有显着的差异,导致即使是有关规范条文的比较,因其彼此间的不可相共量性而产生难以进行比较的困境。一是来自于法律规范价值内涵的设计的差异,例如:传统中国法律追求的是三纲五伦的生命价值秩序,而现代西方的法规范体系所追求的却是人人自由、平等的生命价值。
传统中国法制是一个达到高度制度化且自成系统的法律体系,由于这个法律体系设计绵密,使法律制度在发展两千年后,没有能力去面对社会变迁所带来的新挑战。作者透过分析中国传统法制的角色与内涵,探讨究竟传统中国法律体制在近百年来趋于没落的发展,是任何法律体制的共同命运呢?还是它自己独特的命运?唯有透过法制史的研究,可以让我们从历史经验中学习并重新思考或设计现有的法律体制。
作者简介
陈惠馨
现职:国立政治大学法律学学系专任教授
法律科际整合研究所所长
中国法制史学会理事
妇女权益促进发展基金会常务董事
总统府性别主流化谘询顾问小组副执行长
台湾女性学学会会员
学历:国立政治大学法学士
德国雷根斯堡大学法学博士
经历:教育部性别平等教育委员会第一届委员
中国法制史学会秘书长
台湾女性学学会第六届理事长
高明士
现职:国立台湾大学名誉教授
玄奘大学讲座教授
学历:日本东京大学文学博士
经历: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主任
着作:《隋唐贡举制度》
《中国教育制度史论》
《东亚古代的政治与教育》
《东亚教育圈形成史论》 等
主编:《隋唐文化研究丛书:历史篇》全十册
《中国史研究指南》全五册
《战后台湾的历史学研究》全八册等
引言 儒家、法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法制的融合过程
第一章 法史学的研究方法与教学第一节 法史学的研究方法
──从戴炎辉先生的相关研究谈起
第二节 有关法制史教学与研究的一点想像与思考
第三节 中国法制史课程教学之困难及其因应之道
第四节 东亚法律文化与法律教育
──传统中国与现代台湾的比较
第二章 传统婚姻与性别关系
第一节 从「男尊女卑」走向「性别平等」的人伦关系
──谈「法规范典范」的转移
第二节 从法律面谈中国妇女在家庭地位之变迁
第三节 近代有关「定婚」规定之比较及其发展
--婚姻规定之发展趋势
第四节 从清代内阁题本刑科婚姻姦情档案论法律帝国的重建
--以「强姦未成或但经调戏本妇羞忿自尽案」为例
第五节 台湾百年来婚姻家庭相关法规的变迁及未来的展望
--从尊卑走向平等的婚姻家庭关系
第三章 个人、家庭与国家关系
第一节 中国固有法中的亲子关系
第二节 变动中的人伦秩序与法律秩序
--从亲属法中夫妻的关系谈起
第三节 中华民国亲属法之立法沿革
第四节 《唐律》化外人相犯条及化内人与化外人间的法律关系
第五节 从外国人在我国法律地位之沿革论我国国际私法的发展
参考书目
收到《傳統個人.家庭.婚姻與國家-中國法制史的研究與方法(二版)》這本著作,我首先感受到的是它對於中國傳統社會結構的深刻洞察。書名直接點出了幾個最核心的概念:個人、家庭、婚姻與國家,並將它們置於「法制史」的框架下進行研究。這讓我想到,許多歷史研究往往關注的是政治制度或經濟發展,而忽略了法律與日常生活最緊密的聯繫。這本書從「個人」、「家庭」、「婚姻」這些與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的面向切入,再將其與宏觀的「國家」權力體系連結,我覺得這樣的視角非常有意義。我特別期待能從書中了解,法律是如何在傳統中國社會中,界定個人與家庭的關係,如何規範家庭的內部運作,以及如何確立婚姻的制度與倫理。同時,「國家」的權力如何在這些微觀的結構中發揮作用,又如何透過法律來維護社會秩序。書名中的「研究與方法」也表明了這本書不僅僅是史料的彙編,更蘊含著作者在學術研究上的方法論,這對於我這樣希望學習如何進行嚴謹史學研究的讀者來說,是極具價值的。
评分這本《傳統個人.家庭.婚姻與國家-中國法制史的研究與方法(二版)》的書名,讓我想起過去在大學時期接觸中國法制史的一些片段。當時總覺得有些斷裂感,像是知道有這些制度,但卻抓不住它們的真正脈絡。這本書的切入點非常巧妙,從「個人」、「家庭」、「婚姻」這些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單元出發,再連結到宏觀的「國家」,這種由小到大的視角,我覺得更能幫助讀者從微觀層面去體會法律制度是如何滲透到社會肌理之中,進而影響個體的生活軌跡。尤其對於「家庭」和「婚姻」這兩部分,傳統中國社會的倫理觀念與法律規範是如何相互作用,如何塑造了男女的社會角色,又如何影響了財產繼承、子女撫養等重大議題,我一直都很好奇。而「國家」的介入,又如何透過法律來規範和維護這些傳統價值觀,甚至在必要時進行干預。這本書的「二版」標誌著其學術價值的進一步肯定,相信內容上會更加紮實,論述上也會更加成熟,對於我這位長期關注台灣社會變遷與傳統價值觀如何演變的讀者來說,深入了解中國傳統社會的基礎結構,或許能為我們理解當代社會的一些現象提供更深厚的歷史參照。
评分這本《傳統個人.家庭.婚姻與國家-中國法制史的研究與方法(二版)》絕對是我近期最期待的學術著作之一。從書名就能感受到其宏大而細膩的視角,它試圖從一個非常根本的社會單元——個人、家庭、婚姻,去剖析中國法制史的演變。我一直認為,要真正理解一個國家的法律,就必須理解這個國家的社會結構和價值觀,而這些又深深地根植於家庭倫理與婚姻制度之中。這本書將「國家」這個抽象的概念,與這些具體的社會現象連結起來,我覺得這能讓讀者更直觀地感受到法律是如何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以及國家權力是如何透過這些微觀的結構來實現其統治目標。尤其是在「個人」這一部分,如何定義「個人」的權利與義務,在不同歷史時期是如何變化的,這本身就牽涉到許多深層次的社會與政治議題。而「研究與方法」的副標題,則更讓人期待作者在學術上的嚴謹性與創新性,相信這本書不僅能提供豐富的歷史知識,更能為我們提供一套研究中國法制史的有效工具與思路。
评分這本《傳統個人.家庭.婚姻與國家-中國法制史的研究與方法(二版)》的出現,讓我感到非常振奮。我一直認為,要理解一個國家的歷史,就不能繞過它的法制史,而法制史又不能脫離其社會生活的根本。這本書正是從「個人」、「家庭」、「婚姻」這些最基本的社會組成單位出發,去探討中國法制史的演變,這是一個非常具有前瞻性的角度。我非常好奇,傳統中國的法律是如何定義「個人」的權利與義務,尤其是在家族制度嚴密的社會中,「個人」的獨立性如何體現?而「家庭」作為社會的基本單元,其內部結構、財產分配、權力關係又是如何受到法律的規範和影響?「婚姻」作為家庭的基礎,其締結、維繫、甚至解除的法律程序和道德約束,我想這本書會給予詳細的解答。而「國家」在這個過程中,又扮演了怎樣的角色,如何透過法律來維護或塑造這些社會結構?這本書的「二版」更是讓人期待,相信在原有的基礎上,內容會更加豐富,論述也會更加成熟,對於我這樣想要深入了解中國傳統社會運作機制的讀者來說,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寶藏。
评分這本《傳統個人.家庭.婚姻與國家-中國法制史的研究與方法(二版)》,其書名就已經吸引了我。身為一個長期關注台灣社會與歷史發展的讀者,我深知傳統文化與制度對於塑造現代社會的影響。這本書從「個人」、「家庭」、「婚姻」這些最貼近我們生活經驗的單元出發,去探討中國法制史,這是一個非常親切且具有意義的切入點。我認為,法律並非只是冰冷的條文,它實際上是社會價值觀念的體現,而家庭和婚姻制度更是傳統中國社會的基石。我非常想知道,傳統中國的法律是如何界定「個人」在社會中的角色與權利,以及「家庭」作為一個單位,其內部結構、財產繼承、甚至成員之間的責任義務,是如何受到法律的規範。更不用說「婚姻」,這其中牽涉到兩性關係、家族聯姻、子嗣傳承等諸多複雜的問題,法律在其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又受到怎樣的社會觀念影響?而「國家」又是如何透過這些制度來維持其統治和社會秩序?這本書的「二版」標誌著其學術價值的進一步提升,我對它在論述深度與廣度上都充滿期待。
评分光是看到《傳統個人.家庭.婚姻與國家-中國法制史的研究與方法(二版)》這本書的書名,就讓我覺得它非常有學術價值與研究深度。我一直覺得,要理解一個國家的法制史,就不能只看那些宏大的政治法律體系,而應該深入到社會最基本的細胞——個人、家庭、婚姻。這本書正是從這幾個方面入手,將它們與「國家」這個宏觀的權力結構連結起來,我覺得這個視角非常獨特且富有啟發性。我非常好奇,傳統中國的法律是如何界定「個人」的身份與權利,尤其是在以家族為重的社會結構下,個人的地位又是如何被法律所規範的?「家庭」作為社會的基本單位,其內部權力結構、財產傳承、甚至成員之間的倫理關係,是如何透過法律來維護和調節的?而「婚姻」制度,更是傳統中國社會的重中之重,法律在其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又與社會的禮教觀念如何相互作用?「國家」又是如何透過這些法律來維護其統治的合法性與社會的穩定性?這本書的「二版」說明了其內容的精煉與價值的肯定,我相信它能為我提供更為深入、更為系統的知識,以及一套嚴謹的研究方法,讓我對中國法制史有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老實說,一開始看到《傳統個人.家庭.婚姻與國家-中國法制史的研究與方法(二版)》這本書的書名,我並沒有立刻感受到它與我日常生活的關聯。但仔細咀嚼之後,我發現它觸及的是中國社會最核心、最穩定的基石。從「個人」到「家庭」再到「婚姻」,這是一個自然而然的社會構成過程,而「國家」的出現,則是對這個過程進行規範與引導。這本書的厲害之處,或許就在於它能將這四者之間的複雜關係,透過法制史的視角,清晰地呈現出來。我很好奇,在不同的朝代,法律是如何定義「個人」的社會地位?「家庭」的結構與權力分配又是如何被法律所保障或限制?「婚姻」的締結與解除,又有哪些法律上的規定與社會觀念的約束?而「國家」在這其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是主導者、維護者,還是某種程度的被動影響者?這本書的「二版」,也代表了作者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和補充,相信內容會更加精煉,論點也會更加堅實。
评分哇,拿到這本《傳統個人.家庭.婚姻與國家-中國法制史的研究與方法(二版)》的書,真是讓人眼前一亮!身為一個熱愛歷史,特別是對中國古代社會結構和法制演變充滿好奇的台灣讀者,這本書光是書名就足以勾起我極大的興趣。我一直覺得,要理解一個國家的發展脈絡,就必須深入探究其法律制度,而法律制度又與社會最基礎的單元——個人、家庭、婚姻緊密相連。這本書從這幾個看似尋常卻又至關重要的面向切入,足見作者的用心與獨到視角。我特別期待能透過這本書,更清晰地理解中國傳統社會是如何透過這些結構性的制度來維持穩定與秩序,以及這些制度在歷史長河中是如何被詮釋、被挑戰、被修正的。同時,書名中的「研究與方法」幾個字,也暗示著這本書不僅僅是史料的堆砌,更蘊含著作者在學術研究上的思考與探索,這對於我這樣想從學術角度更深入了解中國法制史的讀者來說,是極具價值的。這本二版,想必經過了更精煉的打磨與更豐富的補充,讓人更加期待它所帶來的知識盛宴。
评分這本《傳統個人.家庭.婚姻與國家-中國法制史的研究與方法(二版)》光是書名就讓我覺得它是一本紮實的學術著作。對於我這種對中國歷史,尤其是制度史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的切入點非常吸引人。它不只探討抽象的法律條文,而是將法律制度置於「個人」、「家庭」、「婚姻」這些更貼近生活、更具體化的社會結構中去考察,這顯然能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法律的實際運作及其影響。我一直覺得,法律的生命力在於它如何與社會現實互動,而家庭和婚姻制度無疑是中國傳統社會最為核心的部分。這本書將「國家」這個宏大的權力結構與這些微觀的社會單元聯繫起來,我非常期待能看到作者是如何透過法制史的研究,來闡釋國家權力如何滲透到個人、家庭和婚姻的方方面面,以及這些微觀的社會力量又是如何反作用於國家制度的。書名中的「研究與方法」幾個字,更讓我期待它在學術研究上的嚴謹性,希望能從中學習到紮實的研究方法和深刻的洞察力。
评分收到《傳統個人.家庭.婚姻與國家-中國法制史的研究與方法(二版)》這本書,我的第一個感覺就是它的份量十足,而且主題非常具有深度。傳統中國的法制史,往往給人一種枯燥、遙遠的印象,但這本書將「個人」、「家庭」、「婚姻」這些充滿人情味與生活感的元素,與「國家」這個宏觀的政治體系連結起來,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聰明的切入點。我相信,透過這樣的視角,讀者可以更生動、更深刻地去理解法律制度是如何形塑一個時代的社會關係,以及這些關係又反過來如何影響法律的發展。尤其是在「婚姻」和「家庭」這兩部分,傳統中國社會對於這些觀念的重視程度,幾乎是無可比擬的,法律如何在其中扮演規範、保護,甚至干預的角色,我想這本書應該會給出詳盡的解答。而「研究與方法」這幾個字,更是點出了這本書的學術價值,它不只是一本史書,更是一本關於如何研究法制史的範例。對於我這樣對歷史研究方法論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這本書的學術論述和研究途徑,本身就具有很高的啟發性,非常期待能夠從中學習到更精準的分析和嚴謹的論證方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