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特色:
原来法律可以easy go!
本书把法律生活化,犹如告诉你红灯不能走,
因为,会被绿灯车道行车撞上,
它不只是违反交通规则而已。
法律是保障懂得法律的人。
作者简介
林国兴
现职:建国科技大学 主任秘书
教授法律常识与生活、应用文
学历:国立中兴大学法学硕士
经历:实际参与乡镇(市)区调解委员会调解工作十五年
第1章 权利能力、行为能力与禁治产
第2章 消灭时效
第3章 权利之行使
第4章 债之发生
第5章 侵权行为
第6章 车祸,如何处理
第7章 租赁契约
第8章 僱佣与承揽
第9章 合伙人提前拆伙,怎么办?
第10章 各种之债
第11章 请求权时效与追诉权时效
第12章 动产所有权
第13章 公平交易与消费者权益及着作权
第14章 借贷与侵佔
第15章 婚约、结婚、离婚、通姦
第16章 夫妻财产制
第17章 扶 养
第18章 财产继承之法律问题
第19章 遗留债务偿还之法律问题
第20章 遗 嘱
第21章 劳工安全
第22章 刑事责任
第23章 图利罪与妨害公务罪
第24章 公共危险罪
第25章 伪造有价证券
第26章 伪造文书罪
第27章 妨害性自主罪
第28章 妨害风化罪
第29章 诬告、伪造文书、公然侮辱、侮辱公署等之探讨
第30章 妨害婚姻及家庭罪
第31章 法律依法及事实论刑
第32章 法律是以因果关系论过失
第33章 杀人罪
第34章 伤害罪
第35章 遗弃罪
第36章 妨害名誉及信用罪
第37章 妨害秘密罪
第38章 窃盗、抢夺与强盗
第39章 侵佔罪
第40章 诈欺背信罪
第41章 妨害自由罪、恐吓罪、强盗罪
第42章 起诉、不起诉处分与被判刑
第43章 贩售仿冒品,何罪?
第44章 保险理赔
第45章 意图走私毒品闯关,触犯何罪?
第46章 性侵害与猥亵
我一直觉得,法律离我们普通人其实很遥远,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我的想法完全改变了。作者用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把那些原本遥不可及的法律条文,巧妙地融入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我们日常的购物、租房,到更复杂的婚姻、继承,这本书都给出了非常实用、易懂的解读。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那一部分,作者用一个实际的案例,详细地讲解了我们在购买商品时,有哪些权利,以及遇到问题时,应该如何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 这让我觉得,学习法律不再是律师或法官的专利,而是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这本书就像一本“生活百科全书”,不仅教会了我“是什么”,更教会了我“怎么办”。我甚至开始觉得,了解一些基本的法律常识,能够让我们在生活中更加自信,不至于轻易被欺骗或误导。它就像一个隐形的盾牌,保护着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不至于那么被动。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不像某些法律书籍那样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生活气息。作者在叙述中,经常穿插一些个人感悟或者对社会现象的独到见解,让整本书读起来就像在与一位智者对话。他对于法律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条文本身,更是深入到了法律背后所蕴含的伦理道德、社会公正等更深层次的思考。 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探讨一些敏感话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冷静和理性。他不会轻易下结论,而是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去判断。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让我觉得非常有收获。它不仅增长了我的法律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提升了我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对社会问题的深度理解。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法律并非遥不可及的象牙塔,而是深深植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作者用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法律的“冰冷”一面,转化成了“温暖”的人文关怀。他讲述的每一个故事,都充满了人情味,让我们能够看到法律在解决现实问题时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证据”的部分,作者用一个巧妙的推理过程,展示了如何从看似零散的线索中,还原事件的真相。这不仅让我学到了法律的逻辑,更让我体会到,在生活中,很多事情都需要我们仔细观察,并学会如何去分析和判断。这本书让我觉得,学习法律,其实就是在学习一种更理性、更清晰的思考方式。
评分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来说是一次非常愉快的学习经历。作者的文笔流畅,语言生动,完全没有普通法学书籍那种让人望而却步的晦涩感。他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将复杂的法律概念形象化,让我能够轻松地理解。比如,在解释“过错责任”的时候,他用了一个很有趣的比喻,瞬间就让我明白了其中的含义,甚至还因此产生了一些共鸣。 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弱者方面的积极作用。作者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展现了法律如何为受害者伸张正义,如何帮助人们解决生活中的难题。这让我对法律产生了一种新的敬意,也让我更加坚信,法律的存在,对于构建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至关重要。
评分我特别喜欢这本书在案例选择上的独到之处。作者并没有选择那些已经被媒体广泛报道的、过于戏剧化的案件,而是挑选了一些我们普通人生活中可能遇到的、看似平凡却又蕴含法律智慧的事件。比如,关于房东与租客之间关于押金的纠纷,或者邻居之间因为噪音产生的矛盾,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再熟悉不过的场景,但作者通过法律的视角,为我们揭示了其中的奥秘。 这些案例的真实性和普遍性,让我觉得这本书非常有参考价值。它不是一本理论书,而是一本指导我们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法律知识的“工具书”。我甚至尝试着将书中的一些观点运用到我最近遇到的一个实际问题中,结果效果出奇的好。这让我觉得,掌握一些法律知识,真的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顺畅和有底气。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意思,以一种复古的、带点艺术感的风格呈现,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与众不同的气质。封面上那个若隐若现的法槌,又巧妙地暗示了这本书的主题,既有专业性又不失亲和力。打开第一页,扑面而来的不是枯燥的法律条文,而是作者用一种非常朴实、生活化的语言讲述的案例。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述一些社会事件时,并没有简单地将它们归结为“对错”,而是深入剖析了事件背后复杂的社会根源、人性的挣扎,以及法律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举个例子,书中对一个看似简单的邻里纠纷的分析,就让我看了很久。作者没有直接给出“谁对谁错”的结论,而是娓娓道来,从双方的成长背景、生活习惯,到沟通方式的差异,再到社区环境的影响,一步步地引导读者去理解事情的发生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分析,让我看到了法律不仅仅是冰冷的条文,更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甚至能够解释我们身边许多看似平常却又充满人情味的事情。
评分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吸引人,作者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说书人,把一个个法律故事讲得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我常常沉浸在故事之中,一边为故事中的人物命运而担忧,一边又在作者的引导下,去思考法律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他对于人物心理的刻画也非常到位,让我们能够感同身受,理解他们在特定情境下的选择和挣扎。 让我感到意外的是,书中对于一些看似负面的案例,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进行批判,而是会从中挖掘出一些积极的意义,或者指出法律在纠正错误、弥补损失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这种辩证的视角,让我对法律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它不是万能的,但也绝不是无能为力的。它就像一把双刃剑,关键在于如何使用,以及如何去完善它。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合理,作者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进入法律的世界。从一些生活化的案例入手,逐渐深入到更复杂的法律概念。他的讲解非常透彻,每一个观点都有理有据,而且不乏深刻的见解。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一些有争议性的法律问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中立和客观。 他并没有试图去说服读者接受某种观点,而是鼓励读者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判断。这种开放式的讨论方式,让我觉得非常受益。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它不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教会我们如何去学习,如何去思考。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在法律的认知上,有了一个全新的提升。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有特点,作者像是把我们当成了老朋友,用一种非常轻松、幽默的语气来阐述复杂的法律概念。我常常一边看一边忍不住笑出来,因为作者总能找到一些非常贴切的比喻,把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法律术语变得生动形象。比如,在讲到“契约精神”的时候,他拿夫妻之间的承诺来做类比,瞬间就让这个概念变得接地气,也更能体会到其中包含的信任和责任。 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法律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他坦诚地告诉我们,很多时候法律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答案,而是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他在书中讨论的一些案例,往往都没有一个圆满的结局,但正是这种真实,才让这本书显得尤为可贵。它没有粉饰太平,而是让我们看到了法律在现实世界中的局限性,以及它在不断演进、修正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生命力。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并没有把法律当作一种高高在上的学科,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去审视。作者在分析法律条文的时候,常常会追溯到历史的源头,或者联系到当时社会的生活习俗和道德观念。他会让我们看到,很多法律的制定,并非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受到当时社会思潮、价值观的影响,甚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理念,也在悄悄地影响着现代法律的运作。 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讨论一些涉及传统与现代冲突的案例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深刻的洞察力。他能够理解不同立场人群的苦衷,并用一种相对客观的态度去分析法律在其中起到的调和作用。这种超越纯粹法律术语的解读方式,让我看到了法律的温度,以及它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所承担的重任。它让我明白,法律的生命力,恰恰在于它与社会现实的紧密联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